×

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

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谁有 路易斯·康的这三本书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静谧与光明》   《人与建筑的和谐》)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7 12:28:24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谁有 路易斯·康的这三本书 《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   《静谧与光明》   《人与建筑的和谐》

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这三部作品(《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静谧与光明》、《人与建筑的和谐》)有的。

急求国外著名建筑设计师作品及名字

具体的自己找找吧。。Zaha Hadid-----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 法国PIERRES VIVES大厦建筑设计,里面有图书馆功能分区FRANCE工作室GMP建筑事务所K.A(卡拉赫.阿尔瓦雷斯)K.P.F建筑事务所RICHARD.MEIER.2003迈耶SOM事务所SWA事务所安东尼-拉姆斯登彼得。埃森曼长谷川逸子菲利普.考克斯弗兰克盖里-------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可以参照)哈特曼.考克斯黑川纪章亨利奇里亚尼路易斯康------爱塞特图书馆库哈斯 -----法国图书馆(1981)、西雅图图书馆(1999)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1945年,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被委任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设计一座新图书馆。学院15年来一直规划著新图书馆的设计,但也一直不满所雇设计师和委员会的提案。埃克塞特学院学院对他们建筑的要求很具体:一座与学院原有乔治王时代(Geian)的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砖立面建筑以及一个理想的适合学习的室内环境。康对砖材料的敏感与和谐的使用以及他对自然光的考虑完全符合了学院为新图书馆所构想的这些具体法则,于是设计由康接手了埃克塞特图书馆(Exeter Library)的设计任务。

“通过启发一个优秀的教员和吸引一个优秀的学生,图书馆的品质能够决定一个学校的有效性。现代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书籍和杂志的存储地,同时成为一个研究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实验室,一个学习的隐谧之所,阅读和沉思的中心,社区的智力中枢…这样一个图书馆,

满足著学校最终期望的一千个学生的使用,在一个美观而有感召力的当代风格中保持谦逊,肯定着学院对于人类科学和精神工作的尊重。”

人们从底层进入面积为111米x111英尺的图书馆,沿一座大石梯上至首层,立即可感受到问询区,借阅台和书架间的相互关系。

康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以便来人可以在入口处就轻松读懂建筑的平面。把借阅处置于首层而非底层,反映了服务高于安全的考虑。学院轻松地接受了这一点,因为工作人员可以离书架和读者更近,于是,考虑到借阅处在图书馆中的功能,这个安排是最合理的。

然而,建筑的首层之美,才是埃克塞特图书馆(Exeter Library)得以闻名之处。作为主要楼层它有70尺高,从此空间顶部的天窗和北侧,西侧大跨的玻璃窗吸收自然光。在这个50平方英尺的空间,来访者能通过完美的打在7层高墙上的大洞口一览金属书架和读者,洞口几乎开到了正方形墙体的边缘。

以上诸层有能容纳25万册的书架,一个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录像带和dvd阅览区,音乐收听区,教职员工用办公室若干,以及供学生使用的210个特别设计的小阅览室。这些层中,大约有450个不同的座位类型分布在建筑的不同房间中,例如在一些休息区中和沿四层室外环绕建筑的一个阳台上。

康在这个九层建筑的室外部分使用了“埃克塞特砖”,这是一种当地材料,对学院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因素。他也在室内使用石材和石板,用天然木材做部分内饰。木材相较于石材,赋予空间一种温暖感,而且当自然光倾泻到这种天然材料时,其发出的悦目色彩欢迎著读者的到来。

图书馆于1972年完工的时候,学院最终非常满意这个新设计。康通过自己的设计法则成功地满足了所有设计要求。这个建筑是功能性的,首先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同时仍然保持其创新性的存在着。用康的话来形容,它是“深思熟虑的空间创造”。1995年建筑正式被命名为1945届图书馆,以纪念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的第八位校长。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于1972年完工的时候,学院最终非常满意这个新设计。康通过自己的设计法则成功地满足了所有设计要求。这个建筑是功能性的,首先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同时仍然保持其创新性的存在着。用康的话来形容,它是“深思熟虑的空间创造”。1995年建筑正式被命名为1945届图书馆,以纪念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的第八位校长。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设计作品: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贝聿铭的建筑与路易斯康的建筑有什么相似之处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建筑构造之意境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我感谢KERK,我的老朋友,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南北两翼及收藏库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借景与造园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匠心独运,让人叹为观止。路易斯•康的建筑大都是从平面开始着手设计的,这让人想起勒•柯布西耶的“平面就是发动机”的说法。巴黎美术学院的体系里平面也是占有首要位置的,他们认为,只要平面设计得好,建筑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注重平面的设计方法在那时应该是属于功能主义的,至于今天像妹岛和世那样的注重平面已与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从平面开始,路易斯•康把建筑解析为“房间”,建筑就是“房间的社会”,房间在平面中“互相对话”。他的“房间”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房间,而是建筑中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元素,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空间单元”。这种空间的解析方式的结果必然是一种以简单的个体不断重复所形成的严酷韵律,就像他在特伦顿更衣室和金贝尔美术馆中做的那样。这与阿尔托那种注重跳跃的韵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现在空间组合的角度来看,康的作品难免显得比较古板。但在当时,康的作品是一种革命,这不在于他单纯地保持古典的构成或者是有了现代功能主义的激进,而在于他是折衷的——折衷主义的特征在他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重视的古典的庄严感,和他早期打下牢固基础的功能主义的痕迹几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会给人以古典和现代的双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