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埃尔·格列柯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格列柯 (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1540/1541,坎迪亚,希腊克里特岛——1614托雷多格列柯的真实名字是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在西班牙被人们称为埃尔.格列柯(意为“希腊人”)。大概还在他的故乡的时候,格列柯就已经对绘画艺术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但真正系统的接受培训学习则是在威尼斯。他1567年左右来到了威尼斯,可能一直在提香的画室工作。 1570年,画家离开威尼斯去了罗马,可以肯定的是,他还在途中经过了其他一些意大利城市,整个过程中边走边看边思考分析各城市的艺术作品成果。格列柯在罗马一直呆到了1573或是1575年;之后可能又回了一趟威尼斯,最后终于满怀勇气地来到了西班牙,和其他很多艺术家一样,期望能够在埃斯克利亚修道院为菲利普二世工作。当时有成千上万的意大利艺术家们在竞争这一显赫的职位。在埃斯克利亚修道院工作能够有机会接任一些重要的任务和项目,这一情况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现在也是。 在马德里呆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 格列柯在1577年在托雷多定居了下来,从那时候起开始在老圣多明哥教堂作画,并为大教堂创作了奇异非凡之作《殡葬》。在托雷多格列柯开始慢慢和一些知识分子和绅士贵族打交道,并和弗拉伊 奥尔登西欧.巴拉维西诺 –他格列柯写过著名诗句,贡果拉和安东尼奥.德.科娃鲁维亚斯结为朋友。接着和多纳. 赫罗尼莫.德.拉斯库尔瓦斯结婚,并在1578年生了个儿子豪赫.马努埃尔 。在此期间,即大约是1580至1582年间,格列柯为埃斯科利亚修道院创作了一幅油画《圣毛里求斯和底比斯军团》。尽管对于这幅画的富贵堂皇菲利普二世很是满意, 但是画的整体强烈矫饰风格,相对于菲利普二世的东正教信仰观念和意象来说,还是不相适宜的。在格列柯德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灵魂精神的追求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他在托雷多的宜人气候和他的众多顾客中为他的油画找到了一种神秘主义色彩的源泉。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得他有理由长期留在了这个城市,在一个大画室里和他儿子合作完成一系列作品—进行个人肖像画或集体肖像画的创作。著名之作《奥特加尔先生的葬礼》(圣托梅教堂,托雷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为城市里的教堂和修道院,以及乡村里的寺院和教区所创作的宗教画。多种因素的作用构成了格列柯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人们对于其特点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很多人接受不了他的特点,而有一些人能接受也只是限于在它的自然色调方面——有人怀疑埃尔 格列柯可能有视力上的缺陷,还有人甚至认为埃尔 格列柯吸毒。事实情况是,如果仔细了解一下画家在托雷多环境中的学艺和出师成熟的历程,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他原来是个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矫饰画派的天才艺术家。作为一个圣像画家,格列柯很早便接受的拜占庭艺术的熏陶,而这艺术风格的对他的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一些形象的象征主义色彩上,诸如祈福的基督,圣像头顶上长棱形的光环,表情和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上的反映体现。在威尼斯的逗留使其掌握了一种泛描淡抹的艺术技巧,当然其中少不了一些具有华丽艺术效果的别致而又丰富的色彩的搭配。 除了洋红色和黄色之外,格列柯还大量运用一系列冷色调如白色,绿色,蓝色和灰色等,这些因素都让人觉得他的风格与其说是和提香风格相近,不如说是丁托列托风格的后续。格列柯吸收了丁托列托艺术风格中的强烈光线反差,大胆的透视图,戏剧性的延伸效果; 甚至非常有可能是受了巴萨诺的影响,他采用了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些趣闻轶事元素和一些夜景场面。格列柯在意大利的旅行和在罗马的逗留让他开始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发现了裸体的神秘感, 并且使得他开始运用一些动感的和雕琢不自然的构图,尤其是通过采用物体外形被拉长和延伸的艺术手段,他赋予了人体一种仿佛正在燃烧着的造型效果。按照他的艺术风格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拉长扭曲物体的艺术手段应当是属于那个非物质表现风格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手法也是全世界矫饰主义画派的表现手法,雕塑家阿隆索.布鲁格特便曾经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在卡斯蒂亚的对拱顶的独立侧拱和浮雕的创作过程中。格列柯创作肖像画和宗教题材画,还画一些奇异风景图,一些神话故事的诡怪画。他还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并且根据最新的资料表明,他也是个建筑方面的专家。很多人根据他的画风,判断他私下里肯定是个性格神秘而且古怪的人,其实不然,事实上格列柯是个很懂情趣的人,喜欢音乐和读书,喜欢生活的舒适和愉快, 而且喜欢一些智慧和文雅的交谈。然而,他的宗教题材画作虽然讲述表现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事实却充满了非现实的幻想鬼怪色调:那些消失在云霄的透明的形象,那些失去了人体载物貌似毫无重量的缓缓升起的模样,那些带着闪闪光芒的充满了各种各样艳丽色彩的瀑布,还有那个暴风雨来临前呈现出神秘表情的被幽灵笼罩似的苍穹,都是其众多作品中的一些常用基本意象。当我们把这些意象放到画家当时的生活背景中(国内遍布着反宗教改革的氛围)来看待时,便能够理解所有这些都是在常理之中的。也正是那个时代背景能够对于我们关于格列柯的许多疑惑给以解释:大胆的创意,作品构图中多样元素的重复和模仿。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他那个硕果丰硕的画室里完成的。
如何评价画家艾尔格列柯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局限性
16世纪到17世纪初期,在希腊出生的西班牙画家艾尔·格列柯开始创作他令人难忘的肖像,以及不朽的宗教绘画,神话场景和混沌气息的风景画,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却认为他这种流光溢彩的画有些古怪。 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当一些批评家,画家和收藏家发现他的作品的时候,艾尔·格列柯便成为艺术家永远眷恋的对象。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收藏着他的“The Disrobing of Christ”,美国画家撒金特买了他一个版本的“St Martin and the Beggar”,而法国画家塞尚临摹了他的肖像作“A Lady in a Fur Wrap”。 毕加索也是他的粉丝。毕加索其中一件最著名的作品“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就是多少受到了艾尔·格列柯的作品“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的影响。毕加索在其晚年最后的时光甚至模仿了艾尔·格列柯的“Burial of Count Orgaz”,不同的是将伯爵换成了烤鸡,而把艾尔·格列柯的自画像换成了毕加索喜欢的穿着条纹外套的形象。 在20世纪30年代抽象表现派画家杰克逊·波洛克也研究了艾尔·格列柯,他的写生簿充满了解剖画,衣纹研究和宗教场面,这也为他创作出滴画法奠定了基础。艾尔·格列柯不断的影响了一大批当代画家。纽约画家约翰·格林记得他生平第一次博物馆之旅,就是去在他10岁的时候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去看“The Opening of the Fifth Seal”。 “那对我影响很大,”这位激情四射的具象画家格林先生说,“这些画太有震撼力了,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艾尔·格列柯作品在美国20年,第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将于10月7日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进行,这次展览是由大都会博物馆和伦敦英国国家艺术画廊联合组织的,来自全世界的80多件作品将在这里展出,一直到1月11日,然后2月份继续去英国展出。这次展览将揭开Domenikos Theotokopoulos的神秘面纱,他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在最后的20年使用的名字艾尔·格列柯。这次展出将探寻他作品的各个方面,尤其着力侧重他最后一幅神秘的作品。 “这次展览最有意义的不是单单看艾尔·格列柯一系列的作品,而是看这样一位大师如何影响现代艺术,”大都会博物馆的欧洲绘画部负责人,也是这次展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基斯·克里斯蒂森说。“我们想让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永恒价值,看看古代作品和当代作品如何产生共鸣。” 为了突出这一点,组织者安排了一系列的20世纪艺术家关于艾尔·格列柯的评论的放大版。还包括一些19-20世纪著名艺术家们的作品的照片,这些艺术家有塞尚,托马斯·浩特·班顿,毕加索。在大都会博物馆的隔壁罗伯特·伍兹·约翰逊画廊将同时展出五幅波洛克的作品,这些作品大体上都是基于艾尔·格列柯的作品创作的。 艾尔·格列柯作品在美国的上一次展出还是在1982年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艺术画廊展出的。在1983年,随着文物修复人员将位于锡罗斯岛的教堂里画框的宗教名作“The Dormition of the Virgin”清理完毕之后,这位艺术家的完整签名第一展现在世人面前。尽管一些学者认为,艾尔·格列柯生于希腊南部克里特岛后移居西班牙,这些应该属于他的早期作品,不过这个发现向人们证实并展示了这是他的壁画作品。这个壁画作品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和耶稣被一群师徒所围拥。这幅壁画作品和艾尔·格列柯的其他两幅壁画作品都将首次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这些作品会摆到最前面。人们会看到一系列的作品,一直到那个从罗浮宫借来的巨幅的不朽之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画面。 尽管大部分的作品是按照年代的顺序摆放的,也有一些例外。其中那个“男孩吹着余火未尽的炭去点蜡烛”作品的三个版本首次放到一起做比较。一幅是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蒂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始于14世纪50年代;另一幅来自英国约克郡的哈伍德宫,始于14世纪70年代;第三幅来自位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画廊,大约始于14世纪80年底末90年代初。 “我特别要提到作者作画的方式,就是先画一个轮廓,以后的绘画生涯中不断的再塑造。”克里斯蒂森说。 伦敦的英国国家画廊主动联系提出联合举办这次展览。这次展览的特约负责人,来自伦敦的艾尔·格列柯研究学者戴维·戴维斯想联合举办这次展览,原因主要是因为艾尔·格列柯的众多优秀作品遍布在美国。 克里斯蒂森说,“收集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的人肯定会收集艾尔·格列柯的作品。” 罗伊森·哈维梅耶就是其中一位,他是20世纪早期主要的收藏者,也是这次展览的最重要的赞助人。在1901年她去了西班牙,随着卡萨特参观了位于马德里的欧奈特宫。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著名的红衣主教Nino Guevara的巨幅肖像,他穿着深红色长袍,带着黑框眼睛,一幅凝视的表情。三年后她买了这幅作品,于1929年交给了展览组委会。 学者普遍认为这幅肖像是欧洲肖像的里程碑之作。“你会感觉到你站在一个面色庄严的审判官面前,”克里斯蒂森说,“这种严肃不是外表,而是神情和性格的塑造,这是一幅精神层面的肖像。” 每一条展廊都有艾尔·格列柯飘渺虚幻的作品。莫名幽暗的景色,乌云密布的天空和色彩丰富宗教画面。一位技术人员为我们揭开“The Adoration of the Name of Jesus”的罩子,露出色彩明艳的画布,惊呼道:“他用尽了所有的色彩。” 其他的作品具有扭曲,怪诞,神秘的风格。 “这些作品的潜力不可估量。”当代具象画家Lisa Yuskavage说道。“这些作品在妙趣中又显拙劣,他是如此头脑清晰的一个人,所以这种拙劣底是错误呢还是另有深意只能由我们大家自己去揣度了。”
格列柯的画有什么特点
埃尔·格列柯的绘画多为基督教题材,其早期深受威尼斯画派尤其是提香和丁托列托的影响,但他很快就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个人画风。极度拉长的人体比例,非自然的光影对比,不循常规的透视法,人物与背景的巨大反差,尤其是人物面部忧伤敏感的神情,都传达出画中人物与画家本人骚动不宁的精神意绪。他的这种画风被归入矫饰主义行列。
托列多风景百度百科
《托列多风景》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埃尔·格列柯最有名的杰作之一。埃尔·格列柯非常热爱托列多,从画中可以看书他对这个古都奔放的情感。
这幅画中,托莱多不再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背景,它本身即是一幅完整的风景画。而且充满魔力,令人心悸,笼罩在绿色和虚幻光线下的托利多城,城垣、高塔和建筑物密密麻麻,极具魔力地排列开来。补黄色褚色山峦截断而发出的荧光绿色,以及城镇的轮廓在阴暗天空的银光映衬之下所发出的亮蓝色,交错混杂主导了整个画面。
这是格列柯的一件上乘之作,它让我们意识到,伟大的绘画作品中的建筑物或自然美景,并不一定要取自于一个真实的空间,或是真实纪录下某个事件,一个创造出的空间,或许更能深切诠释画家的灵魂或思维。
为什么说格列柯是不可思议的画
坛怪杰16世纪中叶,埃尔·格列柯出生于威尼斯克里特岛。
格列柯在什么时间开始学的画已不得而知。只知他青春年少时来到意大利,投师提香门下,并追逐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艺术风格。
格列柯在意大利没住多久便去了西班牙。他离开意大利的原因说不清楚。有人说他过于狂妄而引起众怒,不得不离此而去。有人说他在意大利技不如人,生活不顺,有意去西班牙探条出路。
格列柯在西班牙小城托莱多定居。此间他的大作《艾斯波利斯》问世。这是一幅受当地教堂委托创作的作品,这幅画有人认为艺术高超,价值连城,但有人指责格列柯信手胡来,拙劣至极。
格列柯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圣母升天》、《托莱多风景》、《使徒彼得和保罗》等作品,以其独特超群的绘画风格,引起艺术界人士的争议。
在他的大多作品中,人物躯体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景观变幻怪异。许多人怀疑格列柯患有神经病和乱视症,万物在他的眼中已超出常规,全无正常模样。法国一位评论家称格列柯是“一个天才的疯子”。
也有人对格列柯的画给予充分肯定。前苏联的多尔格波诺夫认为,格列柯的作品,“摒弃了平庸的细节,摆脱了哗众取宠,充满着崇高、纯洁的气息和诗意,饱蘸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对格列柯的人与画,有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与他神秘的身世不无关系。格列柯是否结过婚,也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他有妻有子。但是,在教堂里却无记录。有人说他终身未娶,只有一个情妇同他有过一段私情并生下一子。
格列柯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怪人。
埃尔格列柯晚年时为何凄惨埃尔格列柯的成就
埃尔格列柯是一个税务官的儿子,因此可以看出他或许算得上是一个富二代,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早年衣食无忧或许还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无从得知,因为对他早年的记载几乎没有人能找到,也许就是因为这,到了晚年的埃尔处境及其艰难,时常为了钱的问题发愁。埃尔格列柯是一个在艺术上有着极高造诣的人,他擅长宗教画,尤其是肖像画,正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埃尔的诸多肖像作品也广为人们熟知与赞叹,在埃尔移居罗马的时候,他还因为自己极高的艺术造诣获得了一个在教堂短暂居住的机会。埃尔的生平虽然晚景有些凄凉,但是由记载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成就是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认可的,这就区别于梵高等一些艺术家的悲惨遭遇了。然而也许是性格原因,埃尔年老时与人们总是无法快乐的交流,这也就使得他最终在去世之后被否定,这种以人定性的方法在如今看来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当时确实对埃尔的名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埃尔格列柯一生多居住在威尼斯,威尼斯似乎是一个对画家们影响深远的地方,或许这里的风景与风情对于画家的思想乃至创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埃尔就其一生来讲,多多少少是怀才不遇的,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这也是他晚年凄凉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很少有人能比。
格列柯是欧洲一位著名的画家,然而却是生不逢时,格列柯的作品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真正的理解,所以当时并未被足够重用。很多历史学家给出的格列柯为什么没有被马德里皇宫录用原因众说纷纭。然而主流思潮认为格列柯为什么没有被马德里皇宫录用是,格列柯作品超越了当时的潮流。简言之,就是格列柯的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但是西班牙的天主教盛行,人们的画风大都是庄重,人物面无表情。然而,格列柯想要打破当时的艺术界的潜规则,突破陈规。格列柯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格特色,体现了作为认得尊严,人们开始挖掘人的意识的崛起。但是,令人是失望的是,他的作品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格列柯因此对于西班牙国王丧失信心。
对于格列柯为什么没有被马德里皇宫录用的原因,还有人从其后期作品中推敲得出结论,格列柯的作品宣扬了一种暴躁的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统一人民的思想,统治人民。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不得不放弃艺术上繁荣的机会。虽然历史没有给格列柯的作品正名,但是,时间给了他最好的安慰。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人士对于艺术的解读,更懂得了格列柯的作品的可贵精神。艺术的精神是不朽的,艺术经过时间的磨砺更显珍贵。格列柯作品富含哲理意义,启迪人们思潮。
格列柯是欧洲著名画家,用画笔描写自己眼中的景色。格列柯作品用多种手法描绘了西班牙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就旧封建社会。比起当代的作家,格列柯更多的是对于创作的热爱,格列柯的每一部作品,洋溢着作为追梦人的 *** 。格列柯作品前期和后期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格列柯到托莱多前期,因为其中的作品表达了对于自己不受欢迎的苦闷,得到了具有相同遭遇的没落贵族由于受到的欢迎,引 *** 感上的同感。格列柯在托莱多的创作,如《莫里斯的训教》等,大多反映的是宗教的问题,愁苦一直萦绕在作品周围。格列柯的作品,打破了过去圣象没有面部表情的麻木以及无神,从精神层次赋予神像了生命。
与此不同的是,格列柯作品后期,却更多地放映了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格列柯创作的后期,心情难以平静,性格变得古怪,易怒,成为人们眼中的非正常人。而格列柯的情绪也不可避免的折射到了作品当中,所以格列柯的作品中也带有抓狂疯癫的气质,湖中的人物常处于极不自然的状态,而且也扭曲了风景的原本面貌。格列柯的肖像画,直击人物心理活动。画像传神,刻画了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格列柯把对于社会的感想寄托到自己的作品中。其实,不可否认的是,也是一种很隐晦的避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