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真正的老师——《世界在你心中》节选 克里希那穆提
- 历史上的今天:2月17日-克里希那穆提
- 克里希那穆提:如何不费力的生活
-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没有任何向导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
- 克里希那穆提:根本的自由不是从某样东西里解脱,它是心灵的一种品质
- 克里希那穆提:看就是领悟
真正的老师——《世界在你心中》节选 克里希那穆提
真正开悟的老师并不把自己当成老师,他了解到,他什么也不比你多、而你什么也不比他少,在你没有找他帮助你之前,他不会帮助你,他不会给你你不想要或没想到的东西。 在你没有找到他帮助之前,他不觉得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他的眼里没有不完美存在,在他的认识中,事物样样完美,即使你觉得你自己正在痛苦之中或正感觉到自己欠缺。 你有你该走的路,你正在经历的正是你要经历的。世上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都是应该发生的,即使疾病、痛苦或者灾难。他不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他不觉得上天或者你有什么不对头。 存在一直在它自己的秩序里完美运转,如果你觉得它(存在)有什么不对,那是你自己关于它(存在)的故事,那和它(存在)有什么关系? 真正的老师也并不为你担心,即使你正处在恐惧的痛苦之中,因为他知道那恐惧是什么。最恐惧的情形出自你的想象、而那并不能真正伤害到你,而实相永远都比幻象仁慈。 一种想象中的蛇并不能真正咬伤你,因此他并不为你担心。如果你被虚假的东西吓死了,那么,很好,现实的存在——“死”救了你,你从此不必再为此继续害怕了;如果你识破了那恐惧的虚假,那么,很好,从此你也不用因那头脑里的蛇而让自己惊恐不安了。 真正的老师并没有"救人"的自主心,在求助没有被他接到之前,在他看来一切都很好,一切存在都正在它们的旅程当中。他了解,世间并不存在真正的苦,所谓“苦”那只不过是头脑的一个故事而已。 真正的老师活出他自己给你看,他并不说教,他只是显示那心本来的状态。 他是一口宁静的钟,没有任何多余的、不和谐的声音从它那里发出。它安静的处在那儿,如果它被疑问碰到了,它会发出应答。他是永远的回声。如果你得到回声,那老师什么也没做,他只把你心底里的声音重新反馈给你。 他并不一定是穿着长袍或青衣居住庙宇里僧侣,他可能正是你来回照面的邻居。事物这样或那样并没有分别,他不必要去刻意做些什么。 他不追求伟大,也不去刻意保持平凡。他知道,道即不是伟大的、也不是平凡的——那心没有任何固定的形态。那存在超越一切概念。 真正的老师没有弟子。他了悟到,整个宇宙只有一颗心存在,弟子和老师并没有不同。他没有老师和弟子的概念,他只知道,所有的分别都只出于幻象,假如看到真相,你和他毫无分别。 你是他的开端,他是你的结束,而那没有什么本质不一。他对万物的平等,不是出于他的仁慈,而是出于自爱。 他了解到,他所有见到的都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心借着不同存在看见的自己。他知道他从没看见过真正的别人,他所看见的无不是他的心在不同的镜子里照见的不同自己。 无论你给他讲什么,他都觉得对,因为他了解“错”从来不存在。他清楚的知道,对于心来讲,不存在对或错,只存在相信这样的故事或那样的故事。你怎么可能说错些什么呢?心不可能错认它的故事。 真正的老师喜爱你,那并不是为你好,而是为他自己。他并不是无私的,他只是出自爱而爱一切。 他的慈悲是针对他自己的,他喜欢他的心对他自己慈悲的事。他的慈悲并不是出于看到他人的可怜,而是出于他对自己的热爱。他的眼里没有朝外的慈悲,如果他在他人那里看到可怜,那么那是他可怜,而他全然的热爱他自己,所以可怜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他没有针对别人的慈悲,他的慈悲的指针全都指向他自己。 真正的老师只做他自己。 真正的老师并不有意的给你讲法布道,他不是一个教育者。他也并不有意为你指出心在哪里,因为他也并不觉得他是一个智者。真正老师的宁静和无语,并不是出于他的谦逊,而是那心出于它自己的本性。 真正的老师只对他自己下功夫,就像磨一面镜一样,他把自己最终做成了镜子。但他是一面没有目的的镜子,它并不去有意寻找谁的脸来照。它只是在那儿,但来到它面前的人看到了他自己。真正的老师反射你的光,如果你借着他看到了光明,那也只不过是你自己光照到了你自己的黑暗。 他是一座桥,借着他,你只是来到了你自己。 真正的老师从不觉得你需要添加或需要修改一下什么,他不觉得你欠缺,在他看到,你是你的样子,你一直完美。 真正的老师给你是的喜悦、是平和、是宁静,因为你从他身上看到这些,他的瞳孔反射你的本质,最终你发现了你那和老师一样的自己的心的资源。 平和教导着平和,喜悦在传射着喜悦,宁静显示着宁静,老师做着他自己,最终他那存在的质量开启了你。 没有言说,但你被教育了,这就是真正老师的无为。 真正的无为是活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真正的老师给你无语的、永远的课程。
历史上的今天:2月17日-克里希那穆提
在历史上的今天:1986年2月17日
“当一个人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那么寺庙、 *** 寺和教堂就变得重要了。”——克里希那穆提
的死平和地降临到了90岁的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他于1986年2月17日在奥吉的家中去世,加利福尼亚。他始终是一个不情愿的大师,他的最终愿望是,他在美国、印度和英国建立的几所学校将继续运作,但不应挑出任何人“现在或将来任何时候以我的名义进行这些教学。”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马德拉斯。通过他父亲参与神智社会,一个在印度哲学范围内促进宗教团结的组织,他引起了该组织领导人安妮·贝桑特的注意。
贝桑特宣布克里希那穆提为“世界教师”,他开始了一条严格的训练道路来完成这个角色。他在哥哥尼蒂娅的陪同下在英国和法国学习。1922年,兄弟俩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奥海市,希望那里的气候能帮助尼提亚患上肺结核。
不幸的是,他的兄弟于1925年去世,但克里希那穆提仍留在奥海市。安妮·贝赞特创立了一个名为星光秩序的组织,专门为克里希那穆提向他的追随者发表演说而创建,但到了1929年,他宣布星光秩序解散。他对自己被高举或半神圣的说法从未感到满意,当他解散了五万名信徒的团体时,他解释说:“我坚持真理是一片无路之地,你不能通过任何途径接近它,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不能这样。”并在全球范围内讲授他自力更生和自我意识的非教条哲学。克里希那穆提所持的哲学认为,人类的苦难可以追溯到对自我肯定的永不满足的需要。这不仅包括自私和贪婪,还包括恐惧、焦虑和攻击性等特点。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有当心灵的深层次被触及,自我的表面琐事被消除,启蒙才能实现。只有这样,人格才能真正融为一体,无条件无私地去爱。
克里希那穆提死于胰腺癌后,他的身体被火化,骨灰散落在印度、英国和加利福尼亚。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说:“印度人民对克里希那穆提逝世深表哀悼。他是我们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最有启发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死让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变得更加贫穷。”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能也会喜欢我们新的流行播客,BrainFood Show(iTunes、Spotify、Google Play Music、Feed),以及:
这首通常被称为“青少年荒原”的歌实际上被命名为“Baba O’Riley”披头士乐队的歌是以一个女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女人是关于一个男人的,僧侣们自我木乃伊化 *** 喇嘛是如何被选为索尔菲里诺的记忆——亨利·杜南特的一生扩展为克里希那穆提·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神秘吉杜死恩
克里希那穆提:如何不费力的生活
文/徐小木 2017-01-20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 你有没有怀疑过为什么人长大以后,就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喜悦?目前你们这些年轻人都还算蛮快乐的;你们有你们的小问题,还要担心考试,但是除了这些问题之外,你们的生活还是有某些喜悦的,不是吗?你们自然而然、十分容易地接受了生命,你们用轻松的、快乐的态度来看待事物。 但是等到长大以后,我们似乎就失去了这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具有更深含义的喜悦。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进入了所谓的“成熟期”之后,反而变得呆滞,对喜悦、美、蓝天及大地都不再敏感了? 你知道,当一个人扪心自问这些问题时,许多种解释都会浮上心头。其中有个解释就是:我们都太关心自己了。我们努力变成某某人物,奋力得到并维持某种地位,我们有下一代以及其他的责任,我们必须赚钱。所有这些外在事物很快就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喜悦。 你看看周遭那些年长的面孔,你看他们有多么哀伤,多么操劳过度而不健康,他们是那么退缩、冷漠,有时候甚至有点神经质,一点笑容也没有。你难道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吗?即使我们问自己为什么,大部分人似乎得到一个解释以后也就满足了。 昨天黄昏时分,我看见一艘满帆的船,在西风的吹送下逆流而上。那是一艘大船,载满了薪柴驶向城镇。太阳正在西下,这艘背对天空的船真是出奇的美。船夫只是轻轻地掌舵,一点也没费力,因为西风正在尽力。同样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脸上还带着微笑。 我想就是这种费力的态度毁了我们,使我们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奋斗中。如果你观察身边年长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由一连串的和自己、和配偶、和邻居、和社会的争战所组成的。这永无休止的争战把能量耗尽了。 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人。这不代表你是停滞的、呆板的、愚笨的;相反,只有那些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从辛苦和奋斗中解脱。 但是你知道,我们一听见这种自在的、不费力的境界,我们就很想变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想达到那种不再辛劳与冲突的境界,因此,我们反而把它变成自己的目标、理想,然后我们又再度被努力、奋斗所局限。 奋斗的目标有很多种,但是奋斗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可能为了改革社会、为了寻找神、为了制造和配偶、邻居之间更好的关系而奋斗,或坐在恒河边膜拜上师。这一切都是努力与奋斗。所以奋斗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奋斗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的心有没有可能随时都自在,完全没有挣扎,不仅仅是偶尔感觉自在就算了?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就能进入不再与人比高低的喜乐状态。 我们的困难就在于自己常常觉得不如别人,因此就要奋力去变成某某人物,或是努力克服各种自相矛盾的欲望。但是请不要解释为什么人的心中充满了挣扎,因为每个能思考的人都知道挣扎的原因在哪里,不外乎就是嫉妒、贪婪、野心和竞争。 所以我们不必研读心理学的书籍才能了解自己挣扎的原因,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人心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挣扎。 当我们挣扎时,起因总是来自真实的自己和期望中的自己之间的冲突。然而,如果不加以任何解释,我们能不能了解挣扎的整个心理过程,然后停止所有的挣扎? 我们能不能就像那艘随风而行的帆船一样自在?如果我们努力去达到没有挣扎的状态,这种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挣扎,所以这种境界就永远无法达到了。 但是如果你在每一刹那都觉察到自己的心如何陷入永不休止的挣扎,如果你只是觉察而不去修正它,也不强迫自己的心达到所谓的平静的状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停止挣扎了。 在这种状态之下,你的心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时学习就不只是收集资料而已了,因为你已经超越了心智的范畴,而发现到不可思议的至宝。这样的心才是充满喜悦的。 观察自心,你会发现从早到晚心中如何充满着挣扎,你的能量都在这种挣扎中浪费了。如果你只解释自己挣扎的原因,你会迷失在解释中,你的挣扎还是不能停止。 然而如果你非常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心,不加以任何解释,如果你只是让你的心觉察它自己挣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已经进入完全没有挣扎的境界,你所拥有的就是不可思议的警醒。 在这种警醒的状态中,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没有大人物小人物之分,也没有上师弟子之分,所有的不合理都消失了,因为你的心已经完全觉醒。一个完全觉醒的心,就是喜悦的。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没有任何向导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心灵导师,他说,真理无迹可寻。因为真理是活的东西,它是活生生的,只有死的东西才是有路可循的,因为死的东西是静止的。我们可以发现死的东西的规律,活的则不行。
我们会有很多的不安,比如自然灾害,比如身体的疾病,比如战争,比如经济形势不好。我们畏惧未知的东西,比如明天会怎么样,其实也畏惧已知的东西,比如明天要见的某个客户。我们不安,焦虑,对于未来,无法把握,一直生活在这种不安之中。
所以,各种各样的看法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些看法,学说,并没有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们更像是一种文字的自述,带给我们某种安慰,而不能起到切实的作用。
我们寄希望于某些学说,希望能从中找到生活的智慧,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曾经坚定的认为,这些学说,确实能起到相当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无法从这些学说里面得到什么。
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的人生道理,我们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因为那些道理都是死的,它们或者是在寻找某种精神胜利法,或者是在刺激我们的感官,或者是只是鼓舞士气的一种口号。
我们无法从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之道,也无法从任何学说那里得到生活的解脱之道。
人生是活的,生活也是活的,道理是死的。我们习惯了信从权威,或是我们自己也愿意树立一个权威,告诉自己,这是对的,他可以帮助我们,其实不然!
权威无法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也无法告诉我们生活的解脱之道,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人生没有任何向导,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人。
惯常的生活和竞争密切相关。我们不免要参与到生活的洪流,也自然被这股洪流席卷,我们不得不加入到生活的竞争大军之中。所以,不安和焦虑便暗暗滋长。
种种不安驱使我们不得不寻求某些帮助。寻求前辈,人生哲理或是某些权威的帮助。然而当我们寻求之后才会发现,脑袋里即便有很多的道理,人生仍然一团糟。
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每个人的常态,它像是某种周而复始的人类生活轨迹一样,在每一代的人身上上演。
有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自己的后代,并认为这是绝对有益的。然而他忘记了,听众可能也忘记了,这些经验是死的。
这是那个讲述者自己的人生,他更多的只是在描述自己。如果那些道理是有益的,是可以起到切实帮助的,有作用的,为何讲述者自己没有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或者说,他改变的如何呢?
张三的人生和李四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认知到这个不同,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最关键的,张三的人生哲学不能成为李四的指导,反过来也是一样。
那么怎么办?
我们要学会观察。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从自己开始做起,放弃对权威的执着,放弃对既有道理的执着,放弃对“经验论”的执着,没有任何一种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观察自己,也要观察世界。通过这种观察,我们会发现,世界的运作和人生的运作,都是活的。
世界本身有它一成不变的一面,也有它千变万化的一面,一成不变的一面,更多的体现在竞争上,而千变万化的,往往是竞争方式的变化,我们总是因为自己不能适应某些变化而手足无措,但我们如果提早观察到了,心理上也就有了应对的准备了。
有了心灵上的准备,我们便不会不安,不会手足无措,不会焦虑和茫然,我们本来就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面对什么,观察到了什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人生和 社会 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如何跟世界发生关系的,如何跟其他人发生互动的。
我们的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也都是如此。
我们要学习观察这些联系,然后观察这些联系背后的理由。
我们还要学习观察自己的内心。
观察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外在的观察上,我们也要学习观察自己内在的东西。我们的反应,对世界的反应。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意志。
我们要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观察来学习生活,增长智慧。我们的观察,足以让我们靠近人生的真相,发现人生的真理,发现 社会 的真相,发现 社会 的真理。
我们要开始学习依靠自己,而不是盲从任何一条道理或是权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些不得不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每个选择都是新的,它造成的结果或是影响,我们总是无法预料,所以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经常不安。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那种不安定义为缺乏勇气,实际上,缺乏勇气只是表象,实相是我们缺乏对人生,对自我,对 社会 的观察,或者我们的观察力度还不够。
人生要有改变,要迎来一些变革,势必需要一些锐意进取的革新精神,打破一些东西。所谓生活的强者,就是要自己去面对生活,自己去做出新的选择,做出新的决定。
突破某些局限,突破某些桎梏,突破以往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这就是拥有了新的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意志上的自由,只有懂得观察的人才会有的自由,否则,只是随波逐流!
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同,发现 社会 的根底,发现外在和内在的联系,发现我们为什么是我们的秘密!
而这个过程,没人能帮你,只有依赖自己!
人生没有向导,前行的路上,唯有自己,只能依赖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根本的自由不是从某样东西里解脱,它是心灵的一种品质
我们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分别心上面。我们一直在选择、分别、抛弃、接受、拒绝,分别出种种的生活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心一直在败坏、崩溃。 我们用贫富分别生活的层次,用高低贵贱分别职业,用亲疏远近分别关系,并对不同的专业和种属分别出喜欢、不喜欢的感觉,还分别种种观念和信仰(接受这个、丢弃那个)。 我们的心理结构就是建立在这种分别的过程上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用力比较、鉴别、批判和下结论。在这样的分别里面从来就没有直接的、真正的了解,有的只是一直累积“分别”的能力,建立在记忆、知识上面的能力,并且因为不断地在分别,所以我们必须用力地挣扎,因此总在不断地产生冲突和矛盾。 分别心是为了利己,难道这不就是野心吗?我们的生活就是野心。我们想成名,想要有成就,想要积攒很多金钱。要是我们不聪明,我们就想变得聪明;如果我们粗暴,我们就希望自己变得不要粗暴。 这种“变得”,就是受到野心的驱使所产生的行动。不管我们是想成为一名位高权重的政治家,还是一名智慧超群的圣人,这种野心,这种驱使,这种“变得”的冲动就是分别,就是野心进行的过程,其目的只在追求一个接一个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连串的挣扎。我们的心就在这个“变得”、这个挣扎的过程中败坏了。这种败坏,本质就在于分别。 我们看到,不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野心都会助长竞争。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都想创造纪录。这种野心确实在物质层面产生了一些可见的利益,但是,接下来显然就是心灵的愚昧以及物质对人的制约。我们的心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单纯,因此无法再直接体验事物。 我们若想不起分别心,就要凭借我们的本性单纯、朴素地生活,抛开“你”、“我”的界分和“大”、“小”的差别。 以上摘自《洁懿读书汇》公众号
克里希那穆提:看就是领悟
所以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看。如果你不敏感,你就看不到;如果你在你和所看的事物之间夹杂了一个意象,你就是不敏感的。明白吗?所以看就是爱的行为。你知道是什么使整个心敏感吗?惟有爱。你可以学习技术,同时还懂得爱,但如果你有技术却没有爱,你就会毁灭世界。 先生们,务必在你们的内心观察这一点,务必在你们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中探究,你们会自己看到这个事实。 看,观察,倾听,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行为。你要是从那个小角落往外观望,你是看不到的,你看不到世界在发生什么,你看不到绝望、焦虑、隐隐作痛的孤独,你看不到母亲的眼泪、妻子的眼泪、爱人的眼泪,看不到那些被杀害的人们的眼泪。 然而你必须看到这一切,不情绪化,也不多愁善感。不说,“嗯,我反对战争”或者“我支持战争”,因为多愁善感和情绪化是最具破坏性的东西——它们逃避事实,所以也逃避实然。 因此,看就是最重要的。看就是领悟。你无法靠头脑、靠智力或靠一个片断领悟。只有心彻底安静,即没有意象的时候,才有领悟。 看摧毁一切障碍。注意,先生们,只要你和树之间、你和我之间、你和你的邻居之间(那个“邻居”可以在一千里之外或就在隔壁)是分裂的,就一定有冲突。 分裂就意味着冲突,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生活在冲突中,我们习惯了冲突,习惯了分裂。 你们把印度看做一个单位,看做一个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单位。欧洲、美国、俄国也一样,不同的单位,一个反对另一个,这样的分裂必定会滋生战争。 这并不表示大家必须都同意,或者如果大家不同意我就会跟你们争论。如果你如实看到了事物,就根本没有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只有你对你看到的事物抱有观点时,才有不同意,才有分歧。 如果你和我都看到了月亮,那就不会有不同意,月亮就是月亮。但如果你认为那是其他什么,而我认为是另外的什么,那时就一定有分歧,于是就有冲突了。 所以,看一棵树的时候,如果你真正看到了它,你和树之间是无二无别的,并不存在观察者在看那棵树。 你自己去观察一棵树,一朵花,一个人的脸,随便看哪一样,用心去看,看到你和它们之间的空间不复存在。只有心中有爱的时候你才能那样看——可惜爱这个词已经被严重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