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需要哪些条件
-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
- 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名单和介绍
- 罗马帝国第一位国王是谁 急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的详细介绍
- 神圣罗马帝国的简介
- 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 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到底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大帝还是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需要哪些条件
在漫长的欧洲历史里有很多的王国,当然也有很多国王,然而却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皇帝,那就是“罗马帝国”。西元前 49 年,凯萨成为罗马的独裁者,虽然历史上他并未真正使用皇帝头衔,但他的名字却成为德文中的“皇帝”一词(Kaiser),连俄国“沙皇”也是由此而来。 西元 395 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在罗马;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延续到 1453 年,但“罗马帝国皇帝”之名却一直留存至十九世纪。后来的罗马帝国,其实指的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跟最初的罗马帝国早已无太大关系。 那为何西欧的统治者们都只独钟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名呢?此外,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国王也并非每位都有成功加冕为皇帝,究竟怎么样才能使用“罗马皇帝”之名,又有哪些仪式习俗呢? 若回顾西欧“罗马皇帝”头衔的复活,就要追溯到西元 800 年。 法兰克帝国的国王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德语:Karl I der Große/法语:Charlemagne 查理曼),在拯救了当时教宗的生涯危机后,西元 800 年 12 月 25 日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由教宗赠与了皇冠与教会保护者的身分,而他在隔年开始使用的“罗马皇帝”称号,代表着由神加冕的西欧正统统治者,与东罗马拜占庭的皇帝拥有平等的地位。 直到奥图一世(即奥图大帝)将东法兰克帝国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当时还未改称,但为了方便起见一律这样称呼),并于 962 年同样在罗马加冕为皇帝,让“罗马皇帝”真正的与帝国结合,此后,加冕成为罗马皇帝成为后世每任国王追求的志业。 然而,这个头衔所拥有的宗教意涵远远大于政治中的意义,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即是紧扣着《圣经》中〈但以理书〉的四个帝国预言,并将自己视为最后的帝国──罗马帝国的后继者。 神圣罗马帝国是由许多小邦国组成的集合体,其国王也是由帝国中的诸侯选举而出,而非一般国家的父死子继,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疆土边界与首都,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抽象的、精神概念的皇帝,反而成为维系各国的关键人物。不论原本是哪一国人,借由对皇帝的忠诚将他们彼此联系,虽然分分合合,领土越来越小,最终这个帝国与他的皇帝依旧维系了将近千年。 中世纪“罗马皇帝”的条件与皇帝制造者 那么,要成为罗马皇帝需要那些条件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因为罗马皇帝可以说是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专属的头衔,至于实际要如何办到在此就不再赘述。 话说回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在真正被教宗加冕为皇帝之前早就拥有一切皇帝的实际权力。换句话说,其实加不加冕好像都没差?那到底为什么需要教宗加冕呢? 事实上,由教宗来作为皇帝“制造者”其实是中世纪西欧独有的现像,在古罗马到东罗马帝国期间都没有这样的习俗。唯有在中世纪,如果教宗没有点头好像就丧失了正统性,从卡尔大帝开始就十分强调皇帝是由神授权的概念,连带授予正字标志的教宗也是无比重要。这项传统一直延续到 1508 年,马克西米里安一世的皇帝加冕罗马之举被威尼斯阻饶而被迫取消,他只好自称为“被选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 electus),教宗 Julius II. 也特许让此头衔生效,从此之后罗马皇帝不需要再经由教宗之手,加冕为国王后也自动称帝。 马克西米里安一世的后继者查理五世于 1530 年成功的在波隆那由教宗亲手加冕,却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此后皇帝制造者的工作全权落在选帝侯身上。 皇帝加冕之旅──罗马行 如此神圣的“皇帝”加冕仪式该有什么规范呢?来自阿尔卑斯山北边的德意志国王,又是如何在异乡义大利取得西欧世俗世界最高的荣耀头衔“罗马皇帝”呢? 最理想的加冕过程,是由被选出来的新国王先与教宗约好时间(通常都是星期天),然后带着一票家臣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义大利,一路上各个义大利城市都对国王表露忠诚。 在加冕前一天,新国王会来到罗马西北边的马力欧山(Monte Mario)扎营,隔天早上新国王再骑着白马,披着毛草披风,头戴皇冠,浩浩荡荡的进入罗马,让罗马市民看看这位未来的皇帝。 教宗会于圣彼得教堂前迎接新国王,家臣和普通民众都能一同参加弥撒。新国王会换上罗马皇帝的标准穿着──凉鞋、长袍与披风来到祭坛前,此时他将接受三种祝福代祷,并宣誓保护教会、接受涂油礼且接受帝国信物──剑、权杖与帝国宝珠。 接着,教宗会为新国王戴上由八片金板与大量宝石打造的帝国宝冠,接受众人为他喝采,自此时开始,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罗马皇帝了。仪式结束后,新皇帝会与教宗一起骑马经过圣天使桥,前往将举行加冕晚宴的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出于礼貌,皇帝通常会帮教宗上马(毕竟教宗都是老人嘛)。不过罗马皇帝在加冕完之后就必须离开罗马不能久留,至多只能再多待几天,这也是习俗之一。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如同教科书般完美的加冕故事非常少见,可说有几个皇帝就有几种加冕仪式。虽然大致上流程与元素是不变的,但依然很难将皇帝加冕的过程归纳出一套绝对准则,这些规则从一开始的模仿与自创,不断加入新元素直到终于定案,然后又索性都不办了。 接下来,让我们稍微细看几场重要的皇帝加冕,体验当时不同典礼的情境。 查理大帝 首先,当然是 800 年 12 月 25 日的首位皇帝加冕──查理大帝。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不小心被加冕”、“民众拱我当我才当的”,还一直到隔年才敢正式使用皇帝的称号,不过仔细看整个故事,还是感觉的到整个加冕过程挺有罗马/拜占庭风格的。 查理大帝的加冕仪式在罗马举行,罗马自古就是皇帝加冕的城市,他的服装也是标准的罗马皇帝造型,仪式中最独特的便是涂油礼。 涂油礼的习俗可以追溯自旧约时代,但卡洛琳王朝的始祖,即查理大帝之父──矮子丕平却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当丕平被教宗涂油时,代表着“君权神授”,接着他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墨洛温王朝,而涂油礼也成为法兰克和后来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与皇帝加冕中重要的一环。 综观神圣罗马帝国从 962 年奥托一世,到 1530 年查理五世,历代教宗总共加冕了 19 位皇帝,其中 13 次集中在十三世纪以前,可看出在 1220 年腓特烈二世以后,要请教宗加冕越来越困难。关于皇帝加冕确切的流程文字纪录极少,唯一完整的纪录是 1452 年,最后一位由教宗在罗马加冕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文字记录外,关于皇帝加冕的罗马行也有图像记录流传下来,那就是卢森堡的亨利七世 (Heinrich VII. )的“罗马行”。 亨利七世 1308 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亨利七世,在两年后终于踏上了他的罗马加冕之旅,加冕预定日期在 1312 年 2 月 2 日,此时的罗马已经 90 多年没加冕过皇帝了(上一位皇帝正是 1220 年的腓特烈二世)。 这趟浩浩荡荡的旅程由亨利七世的胞弟──特里尔大主教巴督因,委托匠人制作成 37 页 73 张图像纪录。这场加冕仪式特别之处在于,亨利七世最后是在拉特朗圣若望大殿而非圣彼得教堂举行典礼,而且也不是由教宗本人亲自加冕,而是教宗授权的三位红衣主教代为执行(因为教宗此时人在亚维侬)。1310 年,亨利七世带着 5000 人的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之所以需要带这么多人,是因为义大利虽然为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但并不代表所有城市地区都真正效忠国王,在皇帝加冕之前先把义大利打过一轮也是加冕罗马行中常有的事。亨利七世也不例外,虽然他在伦巴底受欢迎,但越深入义大利就越是苦战,加冕日程也因此延后。亨利七世最大的劲敌是那不勒斯的国王安茹的罗伯特(Robert von Anjou),后者更带来大军与亨利在罗马市区血战,成功阻饶了亨利七世在圣彼得教堂加冕,最后亨利七世只好把加冕地点换到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才勉强算是把帝冠带回家了。这些过程都被图画详实地纪录下来,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史料。 腓特烈三世 1452 年 3 月 19 日,腓特烈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接受教宗尼古拉五世的皇帝加冕。他不只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宗亲自加冕的皇帝,更是哈布斯堡王朝中唯一完成罗马行的皇帝。 这趟加冕之旅由腓特烈麾下的历史学家既人文主义者恩尼亚.席维欧.皮可洛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全程记录,他后来还成为教宗庇护二世(Pius II.),但这就是别的故事了。 1451 年 12 月,虽然腓特烈三世正面对着内忧外患,但他依旧决定与其兄弟亚贝利希(Albrecht)一同踏上罗马行。这趟罗马行有许多特别之处,各方而言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一直传出教宗 3 月 20 号就会驾崩或是遭逢不测的谣言,虽然教宗对此嗤之以鼻,希望国王隔年夏天再来。但事实上教宗确实有病缠身,或许他真的很想死前加冕个皇帝看看,而腓特烈三世也对皇帝加冕充满憧憬,两方都有意愿下就开始积极筹备。 要成为一位罗马皇帝至少会加冕三次,第一次是在亚琛的德意志银冠(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然后是米兰的铁冠(义大利之王)与罗马的皇帝金冠,后面两个通常会在罗马行中一起获得。 腓特烈三世在进军罗马中途,虽然也有与义大利在地势力起冲突,但借由谈判协商还算是有一趟相对顺利的旅程。他先在米兰加冕为义大利国王, 尔后 1452年2月24日在西恩纳(Siena)与他未来的妻子──葡萄牙公主伊利欧诺拉(Eleonore)会合,两人一同前往罗马,并于 3 月 16 日在教宗的见证下成婚,三天后再由教宗加冕为皇帝与皇后。 这场加冕仪式相当顺利,可说与上面所模拟的理想情境相差无几。最特别的是,在加冕结束之后,腓特烈三世让约 300 名准骑士在圣天使桥上排排站好,在皇帝骑着马经过时每个人都用剑身击打三下表示册封,仪式意味相当浓厚。然而谁也没料想到,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罗马皇帝在罗马加冕了。他的儿子,下任国王马克西米里安一世,正是那位让皇帝不须再经由教宗之手的“被选出的皇帝”。 至于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皇帝,也是哈布斯堡家的查理五世,为何没有在罗马加冕呢?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的军队在与义大利军的冲突中不小心将罗马洗劫一空! 虽然后来教宗有原谅他,并在波隆那为他完成加冕仪式,但查理五世因此失去了完成罗马行的机会,最终他只能成为了“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
约100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1564-76)的帝国徽章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分,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在奥托王朝与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手里。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名单和介绍
1.阿尔伯特二世(1438-1439) ,曾任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他是阿尔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奥地利大公阿尔伯特四世的儿子, 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伊丽莎白。 西吉斯蒙德死后,1438年被拥立为匈牙利国王,同年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2. 腓特烈三世(1439-1493),曾任 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是斯蒂利亚、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 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 “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马克西米连一世(1493-1519),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罗尔伯爵、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玛丽去世后,法国入侵勃艮第,合并了法国东南部勃艮第公国大部分领地,但马克西米连却获取了勃艮第东部(称勃艮第伯国),尼德兰伯国的领地。1490年,他获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罗尔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罗尔领地。1486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1508年,经教皇同意,马克西米连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马克西米连一世的长孙。他可能是欧洲历史上君主头衔最多的君主,而其绝大多数头衔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联姻的成果,这里让我把这些成果总结一下: 马克西米连的长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独生女胡安娜, 于是菲利普一世死后, 查理五世于1506年继承了勃艮第公爵头衔,获取今比利时、荷兰的领地。 1516年,他继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贡国王,巴塞罗那伯爵、瓦伦西亚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西西里国王头衔。 同年,他又从其母胡安娜那里,继承了卡斯蒂亚国王头衔。 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并继承了其祖父的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提罗尔伯爵头衔。1520年,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同时内忧外患不断。 他在位期间,从德国暴发的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 并赢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为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确保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统治.。1526年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败死,1529和1533年,苏莱曼大帝两次攻打维也纳,查理五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对奥斯曼帝国称臣。 此后哈布斯堡王朝始终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战,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约翰终于打败土耳其人,解除了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5.斐迪南一世(1558-1564),曾任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 卡尼奥拉公爵、 提罗尔伯爵、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他是卡斯蒂亚女王胡安娜和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菲力普的次子。 6.马克西米连二世(1564-1576),曾任奥地利大公、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 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的妹妹安妮之长子。 7.鲁道夫二世(1576-1612),曾任 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她是马克西米连二世和查理五世的女儿、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马克西米连的堂妹)的长子,马克西米连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亲婚配的历史。(为避免继承权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间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马蒂亚斯(1612-1619),曾任奥地利大公、提罗尔摄政、 德意志国王、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他是马克西米连二世的三子。 9.斐迪南二世(1619-1637) ,曾任内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斐迪南二世起,德意志国王头衔被中止)。他是 斐迪南一世的孙子,奥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之子。 10.斐迪南三世(1637-1657), 曾任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斐迪南二世与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长子。 11.列奥波德一世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完全是中世纪式的,国王没有实权,实际权利掌握在300多个大小领主手中,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朝廷,甚至有收税的权力。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税!这种制度严重足碍了帝国的工商业发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权力,著名的“什一税”就是教皇的发明。总而言之,这个帝国的国力是很差的。 另外在“30年战争”后,帝国被其他国家分成300多小国,沦为二流国家。
罗马帝国第一位国王是谁 急
奥托一世(936-973年),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选为国王。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的详细介绍
马蒂亚斯 ( Matthias ,1557年2月14日维也纳—1619年3月20日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2年—161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08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和波希米亚国王(1611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 馬蒂亞斯的父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母親是查理五世的女儿瑪麗亞。其兄長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 由於魯道夫不願向奧斯曼帝國妥協,而且頑固地認爲他可以通過一次新十字軍東征統一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1593年他開始了一場同土耳其的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606年,被稱爲“漫長的戰爭”(或“奧斯曼戰爭”、“十三年戰爭”),期間的1604年他所統治的匈牙利發生叛亂,1605年魯道夫被他的其他家庭成員迫使,將匈牙利事務的管理權交給了他的弟弟 馬蒂亞斯 ,馬蒂亞斯在1606年艱難地分別同匈牙利叛亂者和土耳其人達成和平協定,魯道夫對此非常生氣,他認爲馬蒂亞斯所作出巨大的讓步只是爲了維持自己的權力,因此準備重新對土耳其開戰。但馬蒂亞斯爭取到了匈牙利叛亂者的支援,迫使魯道夫放棄了匈牙利、奧地利和摩拉維亞的王位給馬蒂亞斯。 與此同時,波希米亞新教派看准了神聖羅馬帝國最微弱的時機,提出更多宗教自由的要求,魯道夫在1609年簽署文件(Majesttsbriefe)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賦予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貴族以宗教信仰自由和特權,這一舉動成爲了後來1618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導火索。雖然波希米亞人的要求被滿足了,但是他們卻得寸進尺地施壓要求更多自由,魯道夫只得派兵鎮壓,波希米亞人轉而向馬蒂亞斯請求幫助,馬蒂亞斯將魯道夫囚禁在布拉格的城堡中,直到1611年魯道夫將波希米亞的王位讓與馬蒂亞斯。 被弟弟奪去所有實權的9個月後,魯道夫於1612年1月20日去世,去世時只剩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空頭銜,馬蒂亞斯在1612年6月13日繼承了魯道夫的皇位。 1617年,施蒂里亚大公查理二世之子斐迪南當選爲波希米亞國王。由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明顯支援,他繼承無嗣的馬提亞斯皇帝的皇位和匈牙利王位幾乎也成定局。 斐迪南頑固的宗教政策引起了新教信徒的極度不安;在登上王位後不久,斐迪南就撕毀了前皇帝魯道夫二世頒佈的在波希米亞准許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很快他在波希米亞便受到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反對。1618年5月22日,在布拉格發生了擲出窗外事件,波希米亞新教派爲了捍衛先前魯道夫文件賦予他們的權利,將兩名皇帝的使者扔出窗外,成爲波希米亞起義和整個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的開端。捷克貴族宣佈廢黜斐迪南二世,選舉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爲國王。 1619年皇帝馬提亞斯去世,斐迪南二世順利地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和匈牙利王位。
神圣罗马帝国的简介
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德意志地区的东法兰克王国向德意志王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孩童路易”驾崩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后奥托一世继位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到了12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神圣罗马帝国(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纪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所灭亡。帝国统治者以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自命,对外大肆扩张。11~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罗马教皇为争夺主教继任权发生激烈斗争,这不仅是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斗争,也是中央王权同地方封建分离主义势力的斗争。尽管如此,在整个中世纪,帝国和教会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终紧密合作的。帝国统治者为称霸欧洲,多次入侵意大利,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实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统治时期,中央权力衰落,国内各地缺乏经济联系,帝国成为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封建公国和自由市的不巩固的联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空位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骑士和城市间的纷争和内讧连绵不断。13世纪末,帝国出现许多独立的封建领主,皇帝对其直辖领地外的封建诸侯没有管辖权。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13世纪下半叶后,由于勃艮第和意大利脱离帝国,其领土主要限于德语地区。从15世纪初起至帝国各地开始割据,皇位均由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据。1474年起,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已成为徒具虚名的政治组合。15世纪末16世纪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试图重振帝国,但遭到失败。由于罗马天主教和德国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和压迫日甚。16世纪初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顶点。宗教改革后,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信奉路德教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尔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1、凯撒
公元前64年至44年,凯撒、庞培、克拉苏所在的前三头政治时期,结束了以元老院为权力中心的议会制。克拉苏死于征服帕提亚帝国的战役中,后来凯撒消灭了庞培。后人用他的名字凯撒代表罗马国王的称号。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凯撒被国内反对派布鲁图(Brutus)和卡西乌斯(Cassius)阴谋刺杀。
2、屋大维
公元前43~27,凯撒的甥孙,也是义子。屋大维成为继承人也就是历史上的奥古斯都大帝(元老院于公元前27世纪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尊号,拉丁语意为神圣,至尊)。他与安东尼、雷必达的统治被称为后三头政治。后来,屋大维消灭了安东尼和雷必达,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3、加利古拉
公元12~41,盖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为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卡力古拉”是他自童年起的外号,意为“小军靴”,源于他婴儿时代随其父日尔曼尼库斯屯驻日尔曼前线时士兵为他穿上的儿童款军靴。他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
4、克劳狄
公元41~54,克劳狄一世,全名提贝里乌斯·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尼禄·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Germanicus),常译作克劳狄乌斯、克劳狄、或模仿后来欧洲君主习惯冠以数字的克劳狄一世,(前10年8月1日—54年10月13日),他是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54年在位。
5、安东尼
公元138~161,公元一至二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帝国疆域空前广大,北部边界到达现世欧洲的英国、西德、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利亚等地,东边一度达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边面临大西洋。安东尼皇帝统治时期,局势仍比较稳定,尚能维持帝国现状。
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到底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大帝还是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
应该是奥托一世,尽管法兰克王国为了名正言顺经常打着罗马帝国继承人得旗号,也有国王比如查理曼被封为“罗马人的皇帝”或“神圣罗马皇帝”,但这一直都只是皇帝本人的称号,国家仍然是法兰克王国或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 从奥托大帝开始,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