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7 18:13:0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也即社会化发展理论,学龄期儿童所形成的的积极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埃里克森认为,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能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什么是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是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立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重新遇到问题。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扩展资料:

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历的理论家。事实上,埃里克森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教授职位。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研究。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或者影响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是: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下: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积极品质的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三、自我同一性1、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感2、自我同一感指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照镜子,端详自己:我长得怎样,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地位,将来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的关系。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职业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一性。社会角色同一性明确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担的责任、在行为上恰当地表现。比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就不符合他的性别角色。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人终身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格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阶段,告诉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那个年龄阶段形成,给人反思的依据。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4、教师给儿童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的满足感,不要羞辱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一个人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给妈妈洗一次衣服,在家里煮一次饭,在家里拖一次地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信心,达到自我满足。5、尽量让儿童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认同,确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竞选班委干部时,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愿意决定竞选那个职位,并说出自己为什么竞选这个职位,从而培养儿童的自我同一感。6、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满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7、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

埃里克森介绍:

爱利克·埃里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人类发展的先驱者”,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深远。埃里克森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身份危机”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他强调了人类在不同阶段面临的身份危机和转型期的重要性,这些危机和转型期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生命历程理论”将人类的生命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身份危机和发展任务。在每个阶段,个体都需要解决特定的身份危机和发展任务,以实现自我认同和个性的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启发了后来的学者和研究者,也为教育、心理咨询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认为在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及其什么的相互作用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认为在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

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最主要成果是同一性。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

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爱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

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同一性渐成说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理论形成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病态。

埃里克森面对社会现状,深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他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

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地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双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的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阶段过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和生活的具体方面。

如果儿童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那么,儿童也可以由此获得克服不适应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在下一阶段得到补偿。

米尔顿·埃里克森的著作

米尔顿·埃里克森的著作是《身份认同与人格发展》。爱利克·埃里克森,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尽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由于其洞见之深和学识之广,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破格聘为教授。《身份认同与人格发展》一书围绕认同与发展展开,介绍了埃里克森的核心理论。阅读《身份认同与人格发展》,可以系统地了解埃里克森对自我发展和自我认同的思想和观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童年是残疾人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童年不是残疾人。埃里克森,美籍德国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人物生平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33年结婚后即移居美国,1939年加入美国国籍。埃里克森未曾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1927年在维也纳一所新型学校授课同时进精神分析研究所受训,并接受A.弗洛伊德的分析。1933~1939年,先在美国波士顿开业,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并初次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研究所任职,研究了自我发展问题。1939~1944年,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主要问题包括人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儿童游戏结构的性别差异等,并于1938年和40年代初期与人类学家先后去印第安人居留地,对苏人和尤洛克人进行了文化人类学调查。此后6年间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地任教。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观点于此时逐渐形成。

教育: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阶段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当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育工作者可以这样做: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2)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是一个发展的时期,在各方面都处于具备的阶段,需要有人扮演,却高的角色,而教师证是其中的一位。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