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土战争图片

俄土战争图片(第三次俄土战争)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8 01:44:57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第三次俄土战争

一,欧洲局势

1676年—1681年,沙俄为了夺取第聂伯河西侧的右岸乌克兰地区而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第二次俄土战争。结果奥俄双方打成平局,签署《巴赫奇萨赖条约》,约定双方停战二十年,维持战前以第聂伯河为界的局面。但沙俄并未放弃吞并右岸乌克兰的意图,准备等待时机,等奥斯曼虚弱的时候给其致命一击。

1683年,奥斯曼为了控制多瑙河上的重镇维也纳而对该城发起了围攻,结果在维也纳之战惨败,被迫停止了对欧洲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与波兰立陶宛联邦等欧洲诸国于是结成神圣联盟,对奥斯曼发动反攻,夺回了匈牙利等许多被奥斯曼占领的欧洲土地。

1686年,沙俄摄政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公主决定加入神圣联盟,以对奥斯曼趁火打劫。随后沙俄与波立联邦签署《永久和平条约》,结束了双方的领土争端。该条约规定:波立承认沙俄对左岸乌克兰地区及右岸基辅的占领;双方结成反奥斯曼同盟。随后沙俄就成为神圣联盟成员,挑起了第二次俄土战争。

二,沙俄入侵克里米亚

1687年,俄军指挥官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戈里津带领10万大军入侵克里米亚汗国,沿途还有5万哥萨克人加入俄军南征。可克里米亚可汗塞利姆·格来一世早就获知俄军入侵的消息,于是放火焚烧草原。俄军因此无法从沿途劫掠粮食和水源,导致缺粮缺水,只得选择撤军。

1689年,戈里津再次带领11.2万俄军入侵克里米亚,虽然他击退了克里米亚军队的偷袭,但克里米亚人已经焚毁了沿途的草原,还挖了一条长达7公里长的壕沟,导致俄军火炮无法前进。戈里津见粮草短缺,长期作战已无可能,只得无功而返。然后沙俄君主彼得一世就借机推翻姐姐索菲娅的摄政,掌握了实权。

三,双方大战

1695年,彼得一世为了夺取黑海出海口,亲自带兵入侵奥斯曼。6月,3万俄军在170门火炮的支援下包围顿河入海口的亚速要塞,并对要塞发起多次进攻。虽然亚速要塞内只有7000奥斯曼军,但他们拼死作战,多次击退俄军进攻。另外俄军对顿河的封锁并不严密,奥斯曼海军可以从海上源源不断为城内提供补给。

10月,彼得一世见三个多月都无法攻下亚速,只得选择退军。此战失败使彼得一世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于是下令建造船只,准备从海上攻击亚速。然后俄军就从欧洲各地聘请工程师与资深海员,组建了一支多达数十艘船只的舰队。

1696年,彼得一世任命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舍因为俄军总司令,让他带领7.5万俄军入侵奥斯曼。4月,俄军从水陆两路进军,对亚速发起了第二次围攻。6月,奥军海军从海上支援亚速,结果为俄军击败。7月,亚速城内奥军弹尽粮绝,无奈向俄军投降。由此沙俄获得黑海入海口,逐渐成为欧洲海军大国。

四,战争结束

奥斯曼忙于应付神圣罗马帝国、波立联邦、威尼斯共和国的进攻,无暇顾及北线战事,这才使沙俄得以多次攻击克里米亚和亚速而没有引来奥斯曼的报复。彼得一世也认识到光凭沙俄的实力无法与仍旧强大的奥斯曼对抗,便向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求助,希望获得亚速对面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要塞,以稳固对黑海出海口的控制。

但奥地利忙于从奥斯曼手中取得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便称只有俄军攻克刻赤要塞,才会支持彼得一世对该地的要求。1699年奥地利、波立、威尼斯和奥斯曼签署《卡洛维茨条约》,结束了此次战争。彼得一世见自己无法获得刻赤要塞,便拒绝在该条约上签字。

不久瑞典王国与波立联邦、普鲁士王国等国发生冲突,彼得一世便决定对瑞典开战,从其手中抢走波罗的海出海口,暂时放弃在黑海的扩张。随后彼得一世派人与奥斯曼议和,双方于1700年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和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将亚速割让给沙俄并允许其建造塔甘罗格要塞,从而结束了第三次俄土战争。

俄罗斯有几大历史战争

1、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

2、大北方战争(1700~1721),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从此衰退,由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3、拿破仑战争   1814年3月31日,打败了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反法同盟军队进入巴黎。但是,这次胜利也给俄罗斯帝国带来了隐患,许多参加战争的贵族军官受到美国和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4、日俄战争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次革命被列宁称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预演”。 

5、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是2008年8月8日至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8月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

6、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扩展资料:

早期历史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

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历史

俄国史上“最惨”的败仗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后果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俄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但俄国在扩张的过程中遭受了惨败!对俄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灾难。成千上万的人在战场上丧生。沙皇因为屈辱而自杀。战后俄国也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土。此外这场战争也影响了俄国的历史进程,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这场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也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表面上看,战争是因为宗教问题而开始的,俄国信奉东正教,所以向奥斯曼帝国提出在圣地建立俄罗斯保护区。到1853年,俄国提议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在苏丹统治下保护东正教臣人民的权利。

然而,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俄国想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内乱夺取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国土。奥斯曼帝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拒绝了俄国的请求,俄国派兵侵占了奥斯曼的两个附属国。1853年10月16日,俄国与土奥斯曼开战,同年在锡诺普的海战中取得了巨大胜利

如果土耳其战败,英和法的利益将会受损。因此英和法出于自身利益,于1854年加入战争,并向俄国宣战。同年数万英法联军登陆克里米亚半岛,准备摧毁俄国黑海舰队。与此同时,俄国遭受了严重的外交打击,但其前盟友奥利地和普鲁士宣布中立,并结成御同盟。

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周围,法英与俄军激战,双方损失惨重。然而俄国设备落后,医疗条件差,伤亡更严重。不幸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圣彼得堡。1854年12月,英法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了一项反联盟协议。次年1月萨丁王国向俄国宣战,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彻底绝望。1853年3月2日,他选择服毒自杀。

战争仍在继续,俄国遭到了各方的攻击。最后1855年9月8日,经过349天的围困,英和法的盟军终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之后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接受停战。被打败的俄国不能拒绝,必须与英法和其他国家谈判。到1856年3月,战争双方达成《巴黎和约》。

这场战争给俄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俄国损失了50多万军队,战争费用达到8亿卢布。与此同时,俄国在《巴黎和约》失去了大面积领土。根据该条约,俄国将比萨的多瑙河和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奥斯曼,放弃了保护东正教的权利。与此同时,黑海保持中立,在黑海海岸不能建立任何海军军火库或海军要塞。

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威望直线下降,也沉重打击了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此后俄国暂时把目光转向东方,把侵略的利爪伸向中国。与此同时,俄国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于1861年改革并废除了农奴制,这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仇深似海深几许历史上的4次俄土战争

仇深似海深几许?梳理历史上的4次俄土战争

历史上,土耳其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一直展开长期竞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控制黑海的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进行过长期对抗和竞赛。

冷战时期,土耳其认为遭到苏联从南到北的挤压,这种高压导致土耳其选择了与西方合作,并与于1952年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西方反对苏联的桥头堡处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极争霸的前沿,以此换得北约成员国集体保证土耳其的安全与独立,并巩固了土耳其的亲欧洲和亲西方的意识形态。

冷战后,土耳其逐渐开始奉行独立于北约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俄土关系有了转圜之机。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进行合作,分享在黑海地区的利益成为土耳其的一种选择路径。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年-1681年)

第一次俄土战争,这是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第一次较为重要的战争。为争夺第聂伯河下游地区,沙皇俄国同土耳其发生的战争。1676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战争持续5年,双方都没能分出胜负,于1681年签署和约,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俄国对第涅伯河左岸地区☒的统治。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年-1700年)

1683年7月土军围困维也纳,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结成反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1695年及1696年俄皇彼得一世两度进攻亚速海,被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军击败。

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进行的泽特战役中大胜土军,俄军占领了顿河河口,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俄国获得亚速要塞,在黑海建立了第一个出海口。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年-1713年)

1710年,土耳其军遂北伐,收复顿河河口。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沙皇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军队的重围,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其被迫放弃亚速,并需拆毁亚速海沿岸的防御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统治。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年-1739年)

1735年底克里米亚鞑靼人袭击乌克兰和高加索成为了战争的借口,在1736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俄军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

1737年,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

俄国最惨败仗:沙皇绝望自杀,数十万人阵亡,损失大片国土吗

俄罗斯被誉为“战斗的民族”,俄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但是俄国在扩张过程中,曾遭到过依仗惨败!这场战争对俄国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数十万人在战场上阵亡,沙皇因不堪屈辱而自杀,战后俄国还损失大片国土。另外这场战争还影响了俄国的历史进程,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这场战争就是1853-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也称之为第九次俄土战争!话说这场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因宗教问题而起的,俄国信仰东正教,于是它向奥斯曼帝国提出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到1853年,俄国提出奥斯曼帝国承认沙皇对苏丹(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有保护权。

但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俄国想趁着奥斯曼帝国发生内乱之际,夺取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奥斯曼帝国在英法的支持下,拒绝了俄国的要求。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派兵侵占了奥斯曼的两个附属国。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开战,同年在锡诺普海战中,俄国大获全胜。

如果土耳其战败,那么英国、法国的利益将受到损害,于是英法两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1854年加入战争,对俄国宣战。同年,数万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准备消灭俄国黑海舰队。与此同时,俄国遭到了严重的外交打击,原来的盟友奥利地、普鲁士却宣布中立,并结成御同盟。

围绕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英法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损失惨重,不过俄国装备落后,医疗条件很差,伤亡情况更加严重。不幸的消息接连传到圣彼得堡,1854年12月,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次年1月,萨丁王国对俄国宣战。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彻底绝望了,1853年3月2日,他选择服毒自杀。

战争仍在继续,俄国四面受敌,最终到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终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之后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接受停战。败局已定的俄国无力拒绝,只得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到1856年3月,战争双方达成《巴黎和约》。

这场战争让俄国损失惨重,俄国军队损失50多万人,战争花费达8亿卢布,与此同时,俄国还在《巴黎和约》上丢掉大片领土。按照条约规定,俄国将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奥斯曼,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同时黑海中立化,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

第十次俄土战争

第十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与英法联军如何在克里米亚击败沙俄

1853—1856年,沙俄为了侵占巴尔干半岛而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

本就衰弱不堪的奥斯曼硬是在不列颠与法兰西的支援下打败了沙俄。

一、欧洲局势: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进入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期,已经远远落后于步入现代化的不列颠与法兰西。虽然此时工业革命尚未扩展到奥地利、普鲁士与沙俄,但它们的军事实力也远在奥斯曼之上。

1815年,英奥普俄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欧洲版图而确定了欧洲的势力均衡,而奥斯曼却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可见奥斯曼当时已被踢出欧洲强国之列,沦为了二流国家。

1820年代,希腊人掀起反抗奥斯曼的独立战争并在英法俄的帮助下成功独立,导致奥斯曼的威信大受打击。随后沙俄就把奥斯曼视为待宰羔羊而发动了第九次俄土战争,夺取了大片奥斯曼的领土。然后奥斯曼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再也无力阻止沙俄南侵。

1850年代,法兰西在拿破仑三世的带领下再次崛起,力图重建拿破仑时期的辉煌。然后拿破仑三世为了提升自身威望与民意支持度,便决定联合英国遏制沙俄扩张,以洗刷法军在1812年征俄战争的耻辱。

当时耶路撒冷的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众多,两方经常为了圣墓教堂与圣诞教堂的拥有权而发生冲突。拿破仑三世便以此为由向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发出照会,表明法国保护圣地耶路撒冷及当地天主教徒的权利。这自然引起了沙俄君主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的不满,他于是也向奥斯曼重申沙俄保护圣地耶路撒冷及当地东正教徒的权利。

二、战争爆发: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自然知道法俄双方谁也得罪不起,但他素来亲近先进的英法,而对不怀好意的沙俄十分厌恶,便决定联法抗俄。英国担心沙俄扩张会威胁本土与英属印度的联系,便决定支持奥斯曼。然后奥斯曼在英国的支持下答应了拿破仑三世的请求而拒绝尼古拉一世的主张。尼古拉一世对此十分愤怒,于是决定入侵奥斯曼,好好惩罚一下这个他眼中不堪一击的“欧洲病夫”。

1853年6月,俄军入侵奥斯曼,占领了摩尔达维亚公国和瓦拉几亚公国,第十次俄土战争由此爆发。随后英法普奥出面调停,希望能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但沙俄执意拒绝调停,而奥斯曼也不堪忍受沙俄的欺压而拒绝谈判,使得战争得以继续。

10月,奥斯曼在英国的支持下对俄宣战,接着奥马尔帕夏就带领奥斯曼大军渡过多瑙河,收复了奥尔泰尼察。然后俄军为了防止土军以奥尔泰尼察为据点而扩大战果,便迅速发动反攻。

然而土军拼死坚守,击退了俄军的多次进攻,赢得了奥尔泰尼察战役的胜利。此战是俄土双方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战,极大鼓舞了奥斯曼人抗击沙俄的决心。

11月,俄军海军袭击奥斯曼在黑海的重要军港锡诺普,重创港内的奥斯曼舰队,赢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英法见奥斯曼已经失去黑海的制海权,担心沙俄会乘胜控制土耳其海峡而破坏欧洲的势力均衡,便决定介入此次战争,支援奥斯曼抗击沙俄。

三、围攻克里米亚: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第十次俄土战争扩大为一场欧洲列强的大战。普奥两国虽然保持中立,但也对沙俄的侵略感到害怕与不满,于是暗中支持英法。后来撒丁王国为了获得英法的支持而实现统一意大利的大业,便也对俄宣战,加入了此次战争。

4月,俄军在伊万·帕斯克维奇的指挥下对多瑙河沿岸的重镇锡利斯特拉要塞发起进攻。然而土军在城内顽强抵抗,挫败了俄军占领锡利斯特拉的企图。6月,希望向巴尔干扩张的奥地利对沙俄进行军事威胁,迫使俄军解除了对锡利斯特拉的围攻而退军。7月,俄军撤出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奥地利趁机进占了这些地区。

7月,英法土召开会议,决定占领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9月,英法土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先在阿尔马河战役击败俄军,接着趁胜围攻塞瓦斯托波尔。可由于联军行动迟缓及后勤补给不足与疫病流行,导致联军迟迟未能破城,只得陷入长期的围困战。

10月—11月,俄军对联军接连发动巴拉克拉瓦战役与因克尔曼战役,试图解除其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困,但皆被挫败。另外俄军在高加索地区也对奥斯曼发动了多次入侵并多次击败土军,但对战役的决定程度远不如克里米亚战场,所以未能改变战争局势。

四、战争结束:1855年3月,尼古拉一世在绝望中死去,其子亚历山大二世成为沙俄君主。亚历山大二世虽知战场形势对自身极为不利,但不愿以屈辱的方式结束战争,便继续同英法土作战。

6月,联军对顿河河口的俄军要塞塔甘罗格发起突袭,虽然未能占领该地,但却摧毁了当地存储的大量物资,使得俄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补给更加困难。

9月,联军终于攻克塞瓦斯托波尔,沙俄败局已定。随后俄军攻占奥斯曼东北重镇卡尔斯,希望能在谈判桌上挽回颜面。

1856年3月,英法土俄签署《巴黎和约》,结束了此次战争。

条约规定:沙俄放弃对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宣称,并将比萨拉比亚归还奥斯曼;黑海非军事化,俄军不得在黑海组建舰队并在塞瓦斯托波尔修建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