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夏伯阳的介绍
电影《夏伯阳》由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于1934年出品,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51年译制。该片改编自富尔曼诺夫的同名小说,由瓦西利也夫兄弟执导,保利斯·巴保赤金、保利斯·布利诺夫、瓦尔瓦拉·米亚斯尼郭娃、烈奥尼德·克米特等领衔主演。影片塑造了夏伯阳(全名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这位苏联国内战争中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该片是苏联电影史上的杰作,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战”一场,堪称场面蒙太奇的典范。影片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在1978年评选的国际电影诞生以来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题名。
碧蓝航线恰巴耶夫拘束的白骑兵身上的液体是啥
碧蓝航线恰巴耶夫拘束的白骑兵身上的液体是啥:碧蓝航线恰巴耶夫拘束的白骑兵身上的液体是水。恰巴耶夫是游戏《碧蓝航线》中的角色。恰巴耶夫是一名北方联合阵营的超稀有级轻巡舰娘,原型为苏联海军68-K型轻巡洋舰1号舰。恰巴耶夫号轻巡洋舰(Chapayev,Чапаев)是苏联海军在二战期间至二战后建造的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Chapayev-class light cruiser)的首舰。舰名为纪念苏联红军在苏俄内战中的战斗英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Vasily Ivanovich Chapayev,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апаев)。
《恰巴耶夫》主要讲了什么
《恰巴耶夫》,又译《夏伯阳》,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21年,发表于1923年。作者根据自己在国内战争时期任红军第25师政委时的亲身经历写成。主人公恰巴耶夫出身贫苦,性格刚毅,对旧社会刻骨仇恨,对革命忠心耿耿,但他身上存在着非无产阶级作风和游击风气,在政委克雷契诃夫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逐步克服了小生产者的弱点,从自发的反抗者变成自觉的革命战士。在他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优秀指挥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旅长西卓夫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恰巴耶夫牺牲后,主动担任师团领导,在同高尔察克匪徒作战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小说通过红军将领恰巴耶夫英雄形象的塑造和政委克雷契诃夫形象的刻画,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斗争的实践中锤炼成长的。小说还以丰富多彩的笔触展现了国内战争时期紧张激烈的斗争环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面貌。是反映苏联国内战争的经典作品之一。
恰巴耶夫的介绍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апаев,1887—1919)旧译夏伯阳,苏维埃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红军指挥员。他1887年诞生在喀山省切博克萨雷县一个贫农家庭。1908年应征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秋,由前方回到尼古拉也夫城参加革命,1918年加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国内战争时期,在乌拉尔一带指挥作战,多次击退高尔察克白卫军的东方战线,担任旅长,不久被提升为25师师长。
苏联“李云龙”的一生
苏联“李云龙”的一生
怒怼上级,挖苦教员,爱好大炮,苏联的“李云龙”一生有多么狂野
众所周知,《亮剑》是国产抗日剧的天花板。李云龙也是他娘牌“意大利炮”的代名词。李云龙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的身上有很多名将的影子。
今儿,笔者要聊的不是李云龙的原型,而是前苏联的“李云龙”式的人物——夏伯阳。
牛马家庭
夏伯阳乍一看名字,以为是什么白面书生呢?其实夏伯阳只是我们翻译的名字,他的俄文名叫瓦里西·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和很多苏联狠人一样,1887年2月9日瓦里西·恰巴耶夫出生在俄罗斯的楚瓦什布戴卡村牛马贵族中。据说祖上曾经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而到了他这一辈,就别提了。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
尽管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还是把他送进了当地的教会学校,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小镇做题家,改变牛马的身份。而且,不出意外的话,瓦里西的学习生涯到这里就快结束了。原因很简单,家里面没有钱了。就是因为这个小瑕疵,瓦里西·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注定成为不了文化人。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被迫辍学回家深造的他,开始在社会上闯荡。在社会这所大学里,瓦里西·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先后干过仆役、工匠学徒、木匠等工作。在这样的牛马过程中,瓦里西逐渐对这个社会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1908年,沙俄正在风雨飘摇时,瓦里西加入了俄军,成为当时跪族中的炮灰族。不知道因为什么,第二年他被踢出了部队。
好消息是不用当炮灰了,坏消息是因为娶媳妇的问题遇上了家庭危机。在双方父母的双重否定下,瓦里西成功告别单身狗生活,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为了生计,瓦里西利用这些年在社会大学摸爬滚打学来的技能,开了一间农具修理店,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就当一切朝着正常方向发展时,不出意外的话,还是出了一点小意外。一战爆发了,作为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的沙俄参战了,瓦里西再次加入沙俄的炮灰族。
喋血一战
在为数不多的兵种中,瓦里西成为一名陆军士兵。估计这些年的苦命生活,上帝不希望再次难为这个男人,他服役第159预备役兵团。由于上过学并且拥有服役经历,在那个人均胎教的军队中,瓦里西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成功被领导选中到士官培训班进行培养。
完成培训的瓦里西很快得到重用,成为第326贝尔戈拉步兵团的一名下士军官。这么多年的牛马生涯,让瓦里西的体格得到非常好的锻炼,恍如开了挂的他,各种军事技能瞬间点满,先后参加了佩列梅什尔战役和加利西亚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
在阎王爷忙着收人头的一战,瓦里西不光苟住了性命,而且因为作战勇猛和指挥有方,先后获得三枚乔治勋章、一枚二级乔治十字勋章,还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
瓦里西还是受了一点点小伤,就是被弹片击中了左腿。凭借出色的军功,他成为一名高级士官,彻底摆脱了牛马跪族的身份。然而命运再次和瓦里西开起了玩笑,因为已经到了1917年。
然出身于旧军队,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瓦里西的脑海里:是谁造成了祖国今日的局面。是选择为沙皇效忠,还是为人民出力,出身牛马跪族的瓦里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1917年9月,在十月革命前夕,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
刚刚加入革命的瓦里西还是保留了过去旧军队的不良习惯,他喜欢缴获武器不上交。在一次战争中,他所在的部队缴获了一批武器。当上级将缴获武器收缴到军械库时,他像一个地痞无赖一样赖在大门口不走,最后没有办法,上级承诺给两门大炮,他才离开。
然而与很多沙俄旧军队军官不同,瓦里西深受所在部队官兵们爱戴,因为他从来不摆官架子,而且遇到战斗,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他的勇猛,获得官兵的一致认可。
将星陨落
虽然一战结束了,但是成为革命军人后,摆在瓦里西面前的还是战争。此时的苏俄正处于红白大战之中。作为优秀的指挥官,他被上级领导派到前线参与了几场恶仗。
1918年,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以及乌拉尔地区,他带领400人在与捷克军团和当地的哥萨克匪军血战。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不仅打败匪军,并且部队也由原来的400人扩大到3000人
很快,他的战绩传到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耳中,在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钦点下,瓦里西·获得到了总参谋部学院学习的机会。在这里,他遇到和李云龙一样的问题,学校里面的教员很多都是旧俄军参谋部的参谋。对于这群手下败将,他极力嘲讽挖苦。
由于前线吃紧,瓦里西匆匆学了两个月就离开学校。1919年2月,他被伏龙芝选中,在其麾下担任旅长。极具打仗天赋的他很快在梅尔涅夫斯基的一场战斗中,给伏龙芝整了一个大活儿,他俘虏了八千人的哥萨克军队,并且由于善待俘虏,还俘虏了他们的心。
在瓦里西·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的助力下,伏龙芝所部所向披靡。然而到了3月的时候,敌人的反扑越来越强。瓦里西临危受命,被委任为第25步兵师的指挥官参与多次阻击战,为伏龙芝赢得喘息机会。
然而这时,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宿敌前沙俄将军萨米洛。在前者强力攻击下,承担阻击任务的瓦里西的25师被打得只剩下2000多人,而且补给线也被打断了。9月5日凌晨3时,敌人包围了他的指挥部。被迫突围的瓦里西被流弹击中头部而壮烈牺牲。坊间对于他的死有多种版本,唯一确信的是他牺牲了。
纵观瓦里西·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的一生,还是非常硬核的。他也无愧于苏联英雄的称号。
如何和各种外族女人谈恋爱,看到墨西哥女我
虽然说欧美国家很多,但主要是操英语、法语、德语、斯拉夫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英语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斯拉夫语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南斯拉夫、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语国家有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古巴等,葡萄牙语国家除了葡萄牙,还有巴西。姓名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使用同一种语言,使用姓名的习惯也差不多。欧美国家姓名与中国姓名最明显的区别是:名前姓后,与中国相反。乔治·华盛顿,乔治是名,华盛顿是姓;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是名,白求恩是姓。这一点好,倒个个儿就是了。不过请注意,匈牙利和中国一样,也是姓在前,名在后。有人说匈牙利人的祖先是从中国北方过去的匈奴人,这也是一条证据。俄罗斯人平时是名前姓后,但在正式文件中,往往也是姓前名后。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门捷列也夫·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列在前面的巴甫洛夫是姓,门捷列也夫也是姓。最使中国人头疼的是他们的姓名加在一起老大一串。欧美人姓名一大串的头一个原因是联名制。即在自己姓名中加入父亲或母亲的名。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查理是他自己的名,罗伯特是他父亲的名,达尔文是姓。他父亲叫罗伯特·韦林·达尔文,可以看得出来,查理的祖父名叫韦林。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卡尔是本名,亨利希是父名,马克思是姓。俄罗斯人男性父称词尾多为“维奇”,女性父称词尾多为“夫娜”。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排列顺序通常是名字、父名、姓,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意为伊万之子,伊万诺夫为姓。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但姓不可缩写。俄罗斯的姓,男性多以“斯基”、“夫”结尾,妇女的姓多以“娃”、“娅”结尾。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如尼娜·伊万诺夫娜·伊万诺娃,尼娜为本人名,伊万诺夫娜为父名,伊万诺娃为父姓。假如她与罗果夫结婚,婚后姓改为罗果娃,其全名成为尼娜·伊万诺夫娜·罗果娃。中国有复姓,人家外国也有,不过欧美的复姓与中国的不是同一概念,他们的复姓是,在自己姓外又加上母亲或丈夫的姓。法语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使用复姓比较普遍。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让—雅克·卢梭,让是本人名,雅克是母亲的姓,卢梭是姓。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全名伊雷娜·约里奥—居里,约里奥是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的姓,居里是娘家的姓。西班牙语国家也常用复姓,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第一节是名,第二节是父姓,第三节是母姓。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全名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米格尔”是名,“德·塞万提斯”是父姓,“萨维德拉”是母姓。葡萄牙人常把母姓放在父姓之前。一般姓名之间用间隔号分开,复姓之间用占一格的横短线分开。过去德国、法国、西班牙,在姓名中常加入贵族标志。德意志人常用的是“冯”,马克思夫人燕妮出身威斯特华伦伯爵,父亲叫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她的姓名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加“冯”表示贵族出身。法国贵族的姓前多加“德”,西班牙人姓名中出现“德”的也多是贵族。当然并不是姓名中有“冯”、“德”的都是贵族,有些平民也用这些标志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就在自己的姓前加上“德”,以表示自己政治上站在贵族一边。同时,这些词在复姓中还起间隔作用,具有语法意义。现在贵族的标志失去了意义,但可以在表示尊重的场合使用。女子出嫁前用父姓,婚后改用夫姓,是许多国家的习俗,有些国家则成为法律制度。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庭判决,不可恢复。《牛虻》的作者伏尼契,原叫艾捷尔·丽莲·蒲,与波兰革命者米哈依尔伏尼契结合后,改成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伏尼契只是丈夫的姓。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埃尔夫人,同瑞典驻法国大使史达埃尔结婚,没几天就离了,可是从此她一直称史达埃尔夫人。英国推理小说家克里斯蒂,因为嫁给皇家飞行军团司令戴星·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从此姓了克里斯蒂。离婚后,再嫁给考古学家麦克思·爱德加·马罗万,可是还得姓克里斯蒂。现在妇女要求平等,许多女子出嫁后不再改用夫姓了。西方人习惯提姓,只对亲近的人提名。欧美国家普遍信奉耶稣教,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取名,这叫做教名。教名常用基督教的天使、使徒、圣人的名,像约翰、伊万、彼得、保罗、约瑟夫、雅各等都是圣徒名。英语世界里,最常用的教名是约翰,因为他是耶稣最得意的门徒。美国人的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有些国家,除教名外,父亲还另外给孩子起名,最近在教名外取有意义的名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教名也逐渐减弱了宗教意味。俄国十月革命前,人们的名不能随意取,必须按照教会历书上所列的人名表命名。教会的历书上列有男人名和女人名,如8月12日上列有雅可夫、伊万、德米特里、阿历克赛等7个男人名,这天出生的男孩只能从这7个名中选择。这天只有一个女人名尤利安尼娅,这天出生的女孩只能全叫尤利安尼娅。1891年的俄国历书上共有900个男名,250个女名,而芬兰19世纪末叶以来,共有男名341个,女名334个,这些人名还多数是后期增加的,越往前,人名越少。在法国,拿破仑规定,法国公民不得随意取名,必须用历书所用的圣徒或古代名人的名,这一规定一直影响到现在。因为如此,出现大量的重名现象。瑞典全国只有700万人,可是有300万人集中使用6个男名和60个女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欧美国家,姓比名多得多,名是有限的,姓可以无限。同时,也理解了他们习惯称姓而不称名的原因。欧美人名最初都是有含义的,现在不大为人所知了,一是年代久远,二是来自多种语言。但追溯起来,还是颇有兴味的。英语名就有许多来自古希腊语、希伯来语、拉丁语、条顿语。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慰藉,黛安娜意为月亮神,保罗意为小的,伊丽莎白意为献身上帝的人,海伦意为光、迷人,玛丽意为海上的星,亚当意为红土之人,戴维意为被爱的人,乔治意为农民,罗伯特意为声名赫赫,卡尔文意为秃子,奥列弗意为橄榄,苏珊意为百合花,玛格丽特意为珍珠,安娜意为优雅、亲切。不少父子、母女同名,就用大小来区别。约翰·施特劳斯生个儿子还叫施特劳斯,人们就称父亲为大施特劳斯,儿子为小施特劳斯。大施特劳斯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小施特劳斯则是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的作者。若不分大小,常把这二人弄混。马克思的夫人叫燕妮,大女儿也叫燕妮,女儿称小燕妮,母亲称大燕妮。女儿不管长到多大,也得叫小燕妮。欧美父子、母女同名不算新鲜事,因为起名不如我们自由,碰上什么算什么,也没法有些国家,人同时有两个三个名,这叫复名。《浮士德》的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约翰是他的名,沃尔夫冈也是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安娜是名,路易丝也是名。有的复名是为了区别同名者,在教名后又加一个名,有的是把父母或教父的名连在一起,有的是把出生日和受洗礼日的教名加在一起。有些美国人的姓名十分怪诞,得克萨斯州立大学一个学生到图书馆申请做工。馆长问他:“贵姓?”他答道:“你猜。”馆长听了怎能不生气,就说:“实在对不起,我很忙,没有工夫猜。”其实这个学生的姓就叫“你猜”。他就这样失去了一次做工的机会。芝加哥一个警察抓住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回答:“我是酒鬼”。警察怒喝道:“知道你是酒鬼,问你叫什么名字?”醉汉也不示弱,嚷道:“我不是告诉你了嘛!我叫酒鬼!”后来一查,人家真叫酒鬼:酒鬼·卡特。密歇根州有个叫琼·布莱尔·库萨克的电脑工程师,给儿子取个怪名:“2?0”。取这名是因为他的一套软件刚刚从1?0版本升为2?0。他说再有一个孩子,就叫“3?0”。孩子的妈妈有些担心: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交女朋友?女孩子会不会喜欢一个叫“2?0”的人?欧美各国使用姓的时间都很晚,在长时间内多数人有名无姓。英国11世纪后,贵族才开始用姓,但到18世纪边远地区还没有普遍使用姓。法国人13世纪开始在贵族中用姓,这时只是把父母的教名作为姓,算不上真正的姓,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全体公民必须代代相承使用一个不变的姓,这才普遍有姓。荷兰人是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才有了由名字转化而来的姓,瑞典的农民19世纪还不知道姓有什么用处,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而西班牙人的后裔却恰恰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自己的姓氏,绝不肯轻易改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最初的姓多数是由祖先的名转化来的,而这些人名,用现在的说法,只能算是外号,如,英语的布朗是褐色的意思,史密斯是铁匠,泰勒是裁缝,朗费罗是大个子,莱特富特是快腿。俄语的扎伊金意为口吃,戈尔巴乔夫意为罗锅,诺萨乔夫意为大鼻子。中国古代有指物为姓的说法,在欧洲,这种做法更为常用。我们熟悉的俄语姓中,库库涅佐夫意为玉米,萨哈罗夫意为糖,巴宁意为澡堂子,契诃夫意为捷克人,奥尔洛夫意为鹰,茹科夫意为甲虫,谢列金意为星期三,巴雷科夫意为咸鱼,秋里明意为监狱。西班牙语姓多明戈意为星期日,布兰科意为白色,阿塞罗意为钢,洛沃意为狼,莱昂意为狮子,巴尔卡意为船,巴拉意为棒子,博略意为小面包。姓名常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经济的见证。荷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有“堤坝之国”之称,荷兰是美丽的,又有“花卉之国”的美称。荷兰人的姓也反映出这些特点。范戴克意为堤,博伊登戴克意为堤外,范达姆意为水坝,纽达姆意为新的大坝,范德西意为大海,范德斯罗意为水闸;布鲁姆意为花卉,多因意为花园,罗斯意为玫瑰,布鲁姆贝尔根意为花山,范德菲菲意为水池。捷克是个小国,经常受到外族侵略,也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人文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爱用拉丁语姓名。世界著名教育家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用的就是拉丁语姓名,而不署他的捷克姓名扬·阿莫斯·考门斯基。19世纪民族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一些富有民族色彩与时代精神的姓名,如,拉吉斯拉夫意为美好的斯拉夫,利博斯拉夫意为可爱的斯拉夫,西洛腊德意为喜爱力量。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捷克与法国关系密切,许多人取法兰西姓名,以为时髦。二次大战后,不少人提出改变姓中留有的德语痕迹。原来姓诺依曼(意为新居民)的,要求改用意义相同的捷克词诺瓦克或诺沃特瓦,从此诺瓦克和诺沃特成为两个最大的姓。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公民,俄语名又占了很大比例,60年代又出现选用日历上的使徒名为名的高潮,其中“扬”是最受欢迎的,“扬”是“约翰”演变成的捷克人名。欧美人名一大串,不光我们犯难其实他们自己也觉出了麻烦,事实上,除了严肃场合,平时他们多用简称、缩写和昵称。简称就是只称姓不称名和其他部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就称他威尔斯。我们平时看到的多数是这样,像克林顿、里根、叶利钦,都是只用简称。对小孩子、青年人只称名,不称姓,也是习惯使用的简称。亲友之间互相称呼常用昵称,表示亲切。英语安东尼昵称安东、托尼,约瑟夫昵称乔、乔伊,理查德昵称迪克,威廉昵称比尔、威利,伊丽莎白昵称贝西、贝蒂,玛格丽特昵称玛吉、佩吉。欧美国家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姓名时也有许多性、数、格等语法变化,这些这里就不能解释了。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名译成汉语是音译,由于译者不同、时代不同,一个名往往译得五花八门,使人分不清“张王李赵”。如莎士比亚,就有舌克斯毕、狭斯丕尔、索士比尔、索士比亚、夏克思芘尔、莎士比等译法。英国妇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推理小说中的胖子,比利时侦探,就有波洛、波罗、普瓦罗、保洛、博阿洛等译法。斯大林曾被译成史太林,高尔基曾被译作戈理基,雨果曾被译作嚣俄,恰巴耶夫曾被译为夏伯阳。40年代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美国小说《飘》时,还曾将小说中的人物,依中国姓前名后的习惯译成郝思嘉、白瑞德等等。欧美语言讲词尾变化,他们的姓名,译成汉语最后一字很有意思,俄罗斯、保加利亚、乌克兰多以“夫”、“斯基”结尾,罗马尼亚多以“斯库”结尾,意大利人则是“尼”、“蒂”,南斯拉夫各族是“维奇”、“奇”,北欧人多是“生”、“森”,希腊人多是“斯”,一听这个就知道他是哪个民族的人了。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恰巴耶夫的介绍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恰巴耶夫(1887年2月9日-1919年9月5日)(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апаев),中文原译夏伯阳,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著名的红军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