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求介绍克里希那穆提的主要作品和相应的主要思想
克里希那穆提的中文版著作: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一生的学习》 《心灵自由之路》 《爱的觉醒》 《爱与寂寞》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超越时空》 《从破碎到完整——人生的转化》 《你就是世界——如何对待你的生命》 《谋生之道》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觉醒与冥想》 《静谧之心》 《生命的注释:单纯的品质》 《生命的注释: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生命的注释:浩渺无垠》 《生命的注释:爱与思》 《智慧的觉醒》 《自由是什么》 《最后的日记》——心灵导师最后的生命感悟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生命之书》 《唤醒能量》 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J·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 克里希那穆提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般若智慧”本就是最不容易契入的,不仅要身心得到均衡,又要有化繁为简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独立自主的勇气,才能不受人类数千年文明的污染,当下承担那本来“面目”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
克里希那穆提:我唯一关心的只有如何彻底使人们得到解脱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1986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 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1929年8月3日,在贝赞特夫人和三千名会员的面前,克里希那穆提斩钉截铁地宣布解除世界明星社。他当时对会员的演说,几乎是他弟弟死后觉醒的般若智慧的总结,也代表了他终身不移的立场:“ 我主张真理是无路可循的。 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我绝对坚持这个观点。 既然真理是无限的,没有任何束缚而又无路可循,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 没有任何组织有权利强迫人们专走特定的一条路。如果你了解了这点,你就会发现信仰根本无法组织化。信仰纯属个人之事,你不能也不应该使它组织化,如果你这么做,真理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同时也变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的玩物。真理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通过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过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不愿意属于任何宗教组织,请你们务必谅解这点。再一次地,我坚持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引领人们见到真理,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成立人为组织,必定造成人们的依赖、软弱和束缚,既阻碍他们的成长,也使他们残缺不全。个人的特色一被抹杀,便无法见到那无限的真理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身为社长却又解散它的原因。我这么做完全是自动自发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 世界导师重现这件事没什么了不得,所以我不需要任何追随者。一旦追随某个人,你就不再追随真理。 我不管你们有没有听懂我的话,我既然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就要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底。 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人类得到解脱。 我要把他们从所有的牢笼和恐惧之中解放出来,因此不再建立任何新的宗教、教会、理论或新的哲学。你们可能会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世界巡回演说,让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要任何追随者,任何与众不同的门徒。人类是多么喜爱与众不同啊!他们竭尽所能标新立异,我绝不鼓励这种可笑的行为,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我都没有门徒。 “有一位新闻记者访问我的时候对我说,他认为能把一个拥有数千名会员的组织解散,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他说,‘解散以后你要怎么办,怎么谋生?那时将不再有人听你演讲,或追随你了。’我告诉他,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五个人听进去我的话,而且彻底照着我的话去生活,也就绰绰有余了。 “如同我曾经说过的,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人类都能得到解脱,帮助他们挣脱所有的局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证悟自性。 “因为我已经脱离束缚,完整地获得自由,因此我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也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追随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变成一个新的教主。 他们应该解脱所有的恐惧,包括宗教的恐惧、赎罪的恐惧、得不到爱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存在的恐惧。 画家画画是因为他喜欢做这件事,在这件事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荣耀与幸福。我做这件事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我想从别人身上获取什么。 “ 你们已经习惯于听从权威的话。你们以为依赖某个权威,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你们希望靠另外一个人的神力帮你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因此你们所有的人生观都奠基在这个权威的身上。 “你们听我演说已经有三年,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都没有什么改变。你们听我说话,不要只是一味接纳,必须分析清楚之后,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你们一旦臣服于某个权威,一定想在这个权威之上建立一个组织,于是就落在牢笼中了。 “你们所有的人都想依赖别人获得快乐,获得最终的解脱。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终于有机会告诉你们必须把权威放在一边,向你们的内心观照,才能获得证悟、光荣和纯净,你们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听我的话。也许极少数一两个人听进去了。 “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为什么要让那些伪善的人追随我这个权威的假象?这句话没有任何恶意,只因为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必须面对事实的瓶颈。我曾经说过我绝不妥协,当时很少有人听进去我的话。可我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清楚了。世界明星社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无数的成员,他们准备听我的教诲已经有十八年了,而他们却丝毫不愿意听我的话。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我已经说过,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类获得彻底的解脱。只有当人们获得理性与爱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 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着自由的至乐。 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告诉你们,你们必须从纠结不清的烦恼中解脱,要做到这点并不需要宗教组织。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五个到十个人能真正了解我的话,而且能够把不重要的琐事放下,专心在灵性上精进。至于那些懦弱的人,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帮他们找到真理,因为真理不近不远,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你们要打字的时候,便使用打字机,你们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把打字机供在神坛上,但是当你们一心想成立宗教组织时,你们却在这么做。所有的新闻记者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有多少追随者?人们都从信徒的多寡来判断这个权威是真是假。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我有多少追随者,我也不在乎这一点,即使只有一个人得到解脱,也就足够了。你们总以为只有少数人握有通往至乐境界的钥匙,其实那个钥匙就是你自己。 在你净化自己的当下那一刻,你已经身处彼岸了。 你将会发现,依赖别人带给你快乐、安慰和力量,是多么荒谬的事。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你们一直习惯让别人来验证你们修得的果位,这真是幼稚极了,你的内心美丑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除了你之外,怎么可能有别人知道你内心的真相,你们对这类事太不严肃了。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但是那些一心想了解、想探索无始无终永恒的人,就会真的手携手勇猛精进,他们也必定会激励那些生活在幻象中的人。他们将全神贯注燃烧出灿烂的火焰,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领悟。这样的团体才是我们要创造的,只有在如此深厚的情谊之上,人们才可能互助合作。这种合作之中既没有权威,也没有任何动机,更不是为了赎罪,只因为他们已经领悟。这件事比任何享乐或牺牲都要伟大得多。 “经过两年的深思,我才做出这个决定,这不是暂时的冲动,也不是在别人的影响之下做的。身为社长的我,现在已经决定解散世界明星社,你们有权利成立另外的组织,成立另外的牢笼,或是为牢笼点缀一些装饰品,那都不是我关心的事了。我唯一关心的只有如何彻底使人们得到解脱。”
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物生平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英语:Jiddu Krishnamurti、泰卢固语:泰米尔文(1895年-1986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基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 十三岁时由“通神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克氏的父亲是当时通神学会的会员,通神学会是由俄国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利坚合众国军官奥尔科特在1875年共同创立的,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各类古老传统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义玄学体系。1882年,通神学会在印度阿迪亚尔成立总部。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 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已经译成了47 种语言出版。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克里希那穆提《论批判》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学会领养,被通神学会认为是东方的弥勒佛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1925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而且演讲永远像单对单的讲话一样。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1986年过世,享年90岁。他的60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47国语言,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和理念的基金会和学校。 如果我批评你,那是在了解你吗? 首先,我们为什么批评?是为了了解?还是纯粹是在唠叨?如果我批评你,那是在了解你吗?了解来自评判吗?如果我想了解,如果我不只想要一种泛泛的了解,而是想深度了解你我关系的全部意义,我会开始批评你吗?还是我会觉察你我的关系,静静地观察它——不投射我的观点、批评、判断、认同或责备,而是静静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First of all, why do we criticize? Is i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Or is it merely a nagging process? If I criticize you, do I understand you? Does understanding come through judgement? If I want to comprehend, if I want to understand not superficially but deeply the whole significance of my relationship to you, do I begin to criticize you? Or am I aware of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me, silently observing it - not projecting my opinions, criticisms, judgement, identifications or condemnations, but silently observing what is happening?我们要是不批评,那会怎样?我们会陷入沉睡,不是吗?这并不表示我们唠叨的时候就不会睡着。也许那会变成一个习惯,通过习惯我们就催眠了自己。通过批评,我们会对关系产生更深、更广的了解吗?批评是破坏性还是建设性,并不重要——那显然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问题就是:“头脑和心灵要处于怎样的状态,才能获得对关系的了解?”And if I do not criticize, what happens? One is apt to go to sleep, is one not?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we do not go to sleep if we are nagging. Perhaps that becomes a habit and we put ourselves to sleep through habit. Is there a deeper, wider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 through criticism?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criticism is constructive or destructive - that is irrelevant, surely. Therefore the question is: "What is the necessary state of mind and heart that will understand relationship?"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怎样了解事物?你怎样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话?你会观察,不是吗?你在他游戏时观察他,研究他各种情绪下的状态;你不会将你的观点投射在他身上。你不会说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会敏锐地观察,不是吗?然后,你也许就开始了解那个孩子了。如果你不停地批评,不断地灌输你自己的个性、你的特质、你的观点,为他做出各种应该不应该的决定,如此等等,显然你就在关系中制造了障碍。What i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How do we understand something? How do you understand your child,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your child? You observe, don’t you? You watch him at play, you study him in his different moods; you don’t project your opinion on to him. You don’t say he should be this or that. You are alertly watchful, aren’t you? Then, perhaps, you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child. If you are constantly criticizing, constantly injecting your own particular persparticular personality, your idiosyncrasies, your opinions, deciding the way he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and all the rest of it, obviously you create a barrier in that relationship.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怎样了解事物?你怎样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感兴趣的话?你会观察,不是吗?你在他游戏时观察他,研究他各种情绪下的状态;你不会将你的观点投射在他身上。你不会说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会敏锐地观察,不是吗?然后,你也许就开始了解那个孩子了。如果你不停地批评,不断地灌输你自己的个性、你的特质、你的观点,为他做出各种应该不应该的决定,如此等等,显然你就在关系中制造了障碍。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批评就是为了塑造,为了干涉。与丈夫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不管与谁,在关系中塑造他人,给了我们某种乐趣、某种满足。你在其中享受某种权力,你就是老板,这当中有着巨大的满足。显然,那整个过程中,不存在对关系的了解。那当中只有强加,只有塑造他人的欲望,让他人符合你的特质、你的需要、你的期待。这一切都阻碍了对关系的了解,不是吗? Unfortunately most of us criticize in order to shape, in order to interfere; it gives us a certain amount of pleasure, a certain gratification, to shape something - the relationship with a husband, child or whoever it may be. You feel a sense of power in it, you are the boss, and in that there is a tremendous gratification. Surely through all that process there is no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 There is mere imposition, the desire to mould another to the particular pattern of your idiosyncrasy, your desire, your wish. All these prevent - do they not? -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接下来还有自我批评。对自己不满,批评自己、责备自己,或者为自己辩护——那能让你了解自己吗?如果我开始批评自己,不就限制了探究和了解的过程?自我反省——即一种自我批评的形式,那披露了自我吗?什么能让自我披露?不断地分析、恐惧、批评——显然那无助于披露。Then there is self-criticism. To be critical of oneself, to criticize, condemn, or justify oneself - does that bring understanding of oneself? When I begin to criticize myself, do I not limit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f exploring? Does introspection, a form of self-criticism, unfold the self? What makes the unfoldment of the self possible? To be constantly analytical, fearful, critical - surely that does not help to unfold.不断地觉察自我,不带丝毫责备、丝毫认同,那才能披露自我,才能开始了解自我。必须有某种自发性;你不能一直分析它、规训它、塑造它。这种自发性对于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我只是限制、控制、指责,就阻断了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不是吗?只有在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中,我才能有所发现——只是控制是不会有发现的。What brings about the unfoldment of the self so that you begin to understand it is the constant awareness of it without any condemnation, without any identification. There must be a certain spontaneity; you cannot be constantly analysing it, disciplining it, shaping it. This spontaneity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If I merely limit, control, condemn, then I put a stop to the movement of thought and feeling, do I not? It is in the movement of thought and feeling that I discover - not in mere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