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交响曲是谁的作品

第九交响曲是谁的作品(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9 10:27:08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贝多芬完成了至今为人们所赞叹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为《欢乐颂》。

也许《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长的一部作品,演奏起来,需要1个小时20分钟长时间的乐曲,从长度上就够伟大了。

另外,《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在艺术上的一个大胆尝试,他把合唱与交响曲融合成一体。因此它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的作者是谁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 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的艺术地位 和他在音乐史的贡献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的艺术地位shenme ? 和他在音乐史的贡献什么? 解析: 《第九交响曲》创作于1819—1824年间,与《第八交响曲》 整整相隔了十年之久。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了《第 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亲自指挥乐队 演出。由于他的耳疾严重恶化,已经完全听不见演出后满场如 雷般的掌声。当时贝多芬谢幕竟达五次之多。听众无不以感激、 震惊和仰慕的心情热烈鼓掌、欢呼。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少有的盛 况。总谱于1826年出版。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1815年维 也纳会议之后,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者结成反动复辟的“神圣同 盟”。整个欧洲进入了封建王朝复辟的黑暗统治时期。贝多芬作 为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拥护者,面对如此反动的政治局势,曾一度 陷入苦闷之中,创作上也进入了危机时期。但是,贝多芬毕竟是 个具有坚毅不拔的精神性格的人,对资产阶级理想的热切而又执 着的追求鼓舞着他,使他在1819年以后,终于度过了他创作的危 机时期,重又回到一个共和主义战士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第 九交响曲》表达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 意志,以及对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欢乐必将降临的信心。 贝多芬的这一伟大而崇高的思想,表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九交响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拓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 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雄伟颂歌。 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 和欢乐。其中有苦难、有战斗;有炽烈的热情、也有严肃的沉思;有痛苦和忧郁,也有愉快和希望。全由合乎逻辑地将“欢乐主 题”作为整个作品思想发展的终点,尽情加以颂扬。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不是又叫命运交响曲

不是,《命运交响曲》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扩展资料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标题《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

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标题《合唱》。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

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忧伤受辱,将去伦敦定居,并想在那儿演出《第九交响曲》。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

扩展资料:

演出历程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为引人入胜的一部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

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

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

在那里,即使皇族降临,习惯上也只是鼓三次掌,但观众们掌声不息,热情似火,连续五次热烈鼓掌。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第九交响曲的作者是谁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的作者是贝多芬,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是在贝多芬交响曲序列中排名第九的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又叫什么

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又名《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

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

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

扩展资料:

贝多芬中期作品,即已具有浪漫主义因素,而其晚期作品,则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了。古典乐派作品,向以形式严谨、逻辑严密而著称,讲究形式美,不太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有时风格竟相似的让人难以辨别。这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作品中即可看出。

贝多芬创作进入中期以后,思想成熟,自海顿、莫扎特处继承的古典传统作曲技法,也已被他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独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来。因此,他开始把音乐作为自我表现的工具,在这个天地里,大笔泼墨,尽情挥洒,充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体验,创作了许多超越人类灵魂的艺术佳作。

这种做法,正是被称作“自由的散文”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所以,人们认为,贝多芬是古典派音乐和浪漫派音乐之间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音乐大师,是“音乐史上两大潮流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