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歌曲详解)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19 14:17:42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歌曲详解

新进行曲头一回公开演奏是1912年秋天,唐波夫(省),在曲作者阿加普金当时所属西方第7骑兵团的阅兵式上。进行曲(斯拉夫送行曲)本是为铜管军乐团而作,没有歌词。所有各种版本的歌词都是后来才出现的。进行曲的旋律融会了对未来胜利的勃勃信念,以及对前方征途上必然的牺牲的痛楚意识。进行曲的名字则表达了一种最为沉重的体验,这一体验属于所有战争中的所有妇女——她们送别自己的丈夫踏上征程,并且相信他会回来。1915年夏,基辅“Экстрафон”唱片公司录制了一张包含这支进行曲在内的唱片,随即,它在俄罗斯迅速地获得了知名度,获得了欢迎。在这支进行曲的伴送下,一支又一支团队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很快,进行曲的旋律为整个世界所知晓:保加利亚、德国、奥地利、挪威、罗马尼亚、法国、瑞典、南斯拉夫以及其它若干国家的军乐队都开始演奏这一进行曲。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斯拉夫送行曲》依旧受到欢迎——尤其是在白军阵营。一战期间根据它的曲调填词而成的(沙俄)志愿军歌曲《生我们是您,养我们也是您》( Вспоили вы нас и вскормили… ),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已经不再是它原来的面貌,而是内战时期出现的三个改写(歌词)版本:一个版本属于(白匪)志愿军大学生营;另一个版本叫做《西伯利亚进行曲》(Сибирский марш)——属于西伯利亚“人民军”,即后来的高尔察克部队;第三个版本的歌词则与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相关。(译者注:米哈伊尔·德罗兹多夫斯基Дроздовский,反革命武装活动组织者之一,少将,志愿集团军师长)。(该师)炮兵军官维克多·拉里奥诺夫在他的回忆录《弗兰格尔将军的俄罗斯军队/库班及北塔夫里亚的战斗》(译者注:塔夫里亚Таврия,中世纪克里木半岛的通称)中写道:“...还唱了一支在克里米亚编出来的新的团歌:‘越过彼列科普土城,将往昔的苦难抛却,德罗兹多夫斯基的士兵向北挺进,在这愉快而灿烂的五月。’”在这段文字之前,炮兵上尉拉里奥诺夫还提到,所谓的“第一团第一连”一边唱着《斯拉夫女人》(送行曲),一边举着自己传统的(沙俄)安德烈军旗。据此可以推断,《斯拉夫送行曲》的这一版本(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版)不仅在1920年5月就已存在,甚至(有可能?!——作者原注)还是德罗兹多夫斯基师第一团的团歌。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式上,指挥混成军乐队的正是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阅兵场曾否奏响《斯拉夫送行曲》,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参加了)混成军乐队的演奏家们在与军乐指挥系的学员们会谈时肯定地说,当时是有这支曲子。С.М. 布琼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同样作了肯定。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Владимир Соколов所著《斯拉夫送行曲》 (《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苏联作曲家出版社1987年版)这样描写(41年)阅兵式上演奏它的情形:“...自始至终完全被同一个思想所占据。必须将音乐的旋律浸润到士兵的灵魂深处,从而使战士们的力量得到支撑,使正义的复仇提前到来。混成乐队演奏了《斯拉夫送行曲》。进行曲的爱国主义旋律与战士们的思想和感情产生了共鸣,每一个战士离开红场时,脑海中都印下了它(斯拉夫送行曲)那深入肺腑的旋律以及它振奋人心的热情...士兵们排着一道道整齐的队列走过。” 后面还有若干文字,描写有关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在阅兵式上)双脚被冻住的故事,这件事在别的很多文献中也有记载。不过,制作1941年阅兵式的著名记录片的时候,这支进行曲没有被用上。必须说明:剪辑胶片时为数不少的革命前的进行曲都被剪掉了。时至今日,《斯拉夫送行曲》的旋律常常伴随我们踏上旅途:伏尔加河上的轮船,“唐波夫号”特快专列(唐波夫—莫斯科),“俄罗斯号”特快专列(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卡玛号”特快专列(彼尔姆—莫斯科),“维亚特卡号”特快专列(基洛夫—莫斯科),“伊塔尔马斯号”特快专列(始发站伊热夫斯克)(译者注:乌德穆尔特自治共和国首府),别尔戈罗德—莫斯科特快专列,莫斯科—北京国际特快专列(原注:在赤塔州外贝加尔边境车站)(译者注:似指列车在这个车站播送《斯拉夫送行曲》),“尼古拉·科纳廖夫号”特快专列(哈尔科夫—莫斯科)(译者注:Николай Конарёв,铁道专家,1982年任苏联交通部长),“苏拉”号特快专列(奔萨-莫斯科),沃罗涅日-莫斯科特快专列,辛菲罗波尔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夜莺号”特快专列(库尔斯克-莫斯科),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特快专列,阿尔汉格尔斯克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发车时车站都要奏响《斯拉夫送行曲》)。辛菲罗波尔车站的各次列车也都是在这支进行曲的欢送下发车。叶卡捷琳堡市小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铁路上运行的特快专列“青年乌拉尔人号”同样在《斯拉夫送行曲》的音乐声中出发。此外,满载新兵驶向其服役地的军用列车出站时也都伴随着这支进行曲。 唐波夫州将《斯拉夫送行曲》定为州歌。 而在90年代,苹果党曾努力要使它成为俄罗斯国歌,不过没有成功。最后,众所周知,影片《72米》(译者注:《72 метра》,以库尔斯克号潜艇爆炸沉没事件为原型)拍摄期间曾有个暂定名:《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其他

20年代初,阿伽普庚受聘为坦波夫省全俄肃反委员会乐队长,1922年,他和乐队被调至莫斯科,从此他一生和国家安全部门的军乐队联系在一起。 卫国战争开始后,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检阅中,由阿伽普庚指挥莫斯科卫戍部队的混成乐队。《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雁南飞》,这部影片获得了许多国际电影节奖。1964年,这位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自学成材的音乐家去世。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聚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军乐队就轮番地演奏《斯拉夫妇女送行曲》和《胜利节》。它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苏军战士,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在北起巴仑支海,南至里海宽达2000多公里的漫长的战线上,苏联红军为了祖国进行着拼死的抵抗.在格里高利.丘赫莱依1957年的电影《雁南飞》中,《斯拉夫送行曲》出现过: 鲍里斯参军上战场,薇罗尼卡没能赶上为他送行。鲍里斯在车站的新兵队伍中焦急地等待,这时,乐队奏响《斯拉夫送行曲》,队伍开始登车启程。俄罗斯导演谢·鲍德洛夫1996的电影《高加索的俘虏》片尾,万尼亚被车臣老人释放(老人本想拿万尼亚交换被俄军俘获的儿子,但他儿子越狱时被俄军打死了),我们似乎看到了善良战胜仇恨的可能。可是,我们听到螺旋桨的轰鸣混合着〈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的音乐声(铜管乐)——全副武装的俄军直升机编队从万尼亚的头顶掠过,飞向车臣小村,它们是去复仇,去毁灭的。导演在这里再次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冲突中把情绪传达给观众。这部影片中,《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给人强烈的悲怆感,让人体会到命运的残酷与战争的荒诞。同一首歌,在两部电影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重大典礼尤其是胜利日阅兵式上几乎必定要奏响〈斯拉夫送行曲〉——有一点点对苏联“往昔的光荣”的怀念,但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情绪了。 有一句歌词也改了:“一七年唱着歌攻克冬宫”改为“四一年唱着歌保卫莫斯科”,从阶级性又回到民族性。几年前俄罗斯为选国歌而争论,也有杜马代表提议这支《斯拉夫送行曲》。2008年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拍摄2008年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白军士兵在弹尽粮绝中向着红军阵地冲锋时的背景音乐也是此首曲子。给人强烈的悲凉之感。战争的残酷得以生动的表现。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简谱 100分求

简谱:

相关介绍: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原是一首军乐曲,创作于1912年,是为“送郎上战场”的所有巴尔干妇女而作。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

1941年,纳粹德国悍然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激励苏联人民抗击纳粹的侵略,这首军乐再度在俄国大地上响起。

扩展资料

《斯拉夫送行曲》进行曲包括两部分,其曲调的原始动机分别脱胎于俄日战争时期某一支歌曲的引子及其副歌。阿加普金决定将自己的乐谱草稿带到辛菲罗波尔:当时音乐界颇富盛名的作曲家兼乐谱出版人,立陶宛第51步兵团军乐队指挥雅科夫·博格拉德在该城居住、工作。

博格拉德无偿地帮助记录钢琴改编曲并为进行曲谱写了乐队总谱。他们二人一道编写三重奏 ,一道给进行曲取了个名字:“斯拉夫送行曲”(译者注: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直译 是“一个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

俄罗斯08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3周年演奏的第一首歌是什么

  你好。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又名《斯拉夫女人送行曲》)。  这首进行曲原是一首军乐曲,创作于1912年,是为“送郎上战场”的所有巴尔干妇女而作。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作者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当时是沙皇军队的一名司号手。  到了国内战争年代,这首进行曲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它流传极广,白军和红军都用它的曲调来各自填上新词——白军号召为永世基督的俄罗斯而战,红军则号召在托洛茨基的指挥下与旧世界决一死战。但是,在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这首曾被敌对双方都利用过的乐曲从此被打入冷宫。  20年代初,阿伽普庚受聘为唐波夫省全俄肃反委员会乐队长,1922年,他和乐队被调至莫斯科,从此他一生和国家安全部门的军乐队联系在一起。  卫国战争开始后,在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检阅中,由阿伽普庚指挥莫斯科卫戍部队的混成乐队。《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是在《雁南飞》,这部影片获得了许多国际电影节奖。  1964年,这位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自学成材的音乐家去世。  199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聚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军乐队就轮番地演奏《斯拉夫妇女送行曲》和《胜利节》。  它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苏军战士,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在北起巴仑支海,南至里海宽达2000多公里的漫长的战线上,苏联红军为了祖国进行着拼死的抵抗.  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园,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  四一年唱着它保卫莫斯科,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  田野麦浪滚滚,  祖国大跨步向前进。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歌名之误

准确歌名为《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斯拉夫送行曲》、《斯拉夫妇女送行曲》为意译。《向斯拉夫女人告别》这个译名是完全错误的,彻底颠倒了歌词原意(是斯拉夫女人向要上前线的将士告别,而不是战士们向女人告别),但在中文网络上流传极广。

巅峰时期的苏联的阅兵式上的军乐团为什么不演奏向斯拉夫女人告别和喀秋莎呢

作为一个俄罗斯歌曲爱好者,大家都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贝加尔湖畔》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

但有一首歌曲,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仪式上,几乎为必放主打曲,主打程度远远大于《喀秋莎》。但是名气却稍微小一些。

这首歌在国内一般翻译为《斯拉夫女人的告别》(俄语: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或《向斯拉夫女人告别》/《斯拉夫妇女送行曲》。

其实它更准确的译名,应该叫《斯拉夫送行曲》。

这首曲子真是光芒万丈!非听不可!

这首曲子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具有浓浓的日本军歌味。

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同盟在俄国得支持下,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宣战,开启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大量得俄国士兵被送往巴尔干半岛战斗,看到同胞们的战斗,俄国作曲家瓦·阿伽普庚写下了军乐《斯拉夫送行曲》。

最原始的版本中,《斯拉夫送行曲》是没有歌词的。

到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首歌终于有了歌词,斯拉夫送行曲不再只是单纯的军队进行曲,而成了所有士兵,以及有亲人身在战场上的妇女们的心声。

俄国内战时期,这首歌已经被白俄军队和苏俄红军所广为熟知,歌曲同时被配上了多达几十种歌词;白俄方面是号召为沙皇和基督而战,红军方面则是号召在列宁和托洛斯基的旗帜下保卫苏维埃政权。

曾有误传,称此歌斯拉夫民族意识太强,同时也被白俄流亡者广为传唱,后来被苏联官方打入冷宫。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支进行曲在1945年就发表于苏联官方的《红军军乐团正式庆典乐曲集》,在著名的1941年11月7号莫斯科红场阅兵上,阿伽普庚指挥联合军乐团演奏,《斯拉夫送行曲》是这次阅兵的游行中演奏的四首进行曲之一。

1945年的莫斯科胜利游行中苏联红军军乐团也演奏了该进行曲。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认为其很好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重新启用这首歌,从1995年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开始,成为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的保留曲目。

歌曲&视频欣赏

滑动下方文字查看歌词 ▼ 

瓦.阿伽普庚 曲 维.费奥多罗夫 填词 薛范译配

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园,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

一七年唱着它攻克冬宫,(或“四一年唱着它保卫莫斯科”)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

假如 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 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战争!

田野麦浪滚滚,

祖国大步向前进。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安宁!

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演奏,很震撼!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歌词

向斯拉夫女人告别 又名 《斯拉夫妇女送行曲》 这一首进行曲振奋人心, 忆当年侵略军压边境, 战士们别家园,登上列车, 这首歌伴他们去出征。 四一年唱着它保卫莫斯科, 四五年唱着它进柏林, 俄罗斯站起来,万众一心, 多少年经风雪、历艰辛。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 田野麦浪滚滚, 祖国大跨步向前进。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战胜那灾难, 赞美那劳动, 保卫住幸福和安宁! 假如有一天, 敌人来进犯, 我们为祖国, 奋起投入神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