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刻尔克对巴黎fc

敦刻尔克对巴黎fc(大博弈中敦刻尔克是什么意思)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4-10-17 00:53:37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博弈中敦刻尔克是什么意思

成功撤退、胜利大逃亡。大博弈 ,或译作大竞争、大竞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术语,特指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争夺中亚控制之战略冲突。 敦刻尔克是“成功撤退、胜利大逃亡”的意思。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界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的时候,英国和法国的联军被德国击败,被包围在这个城市,尔后英国发动全国的运输船只,冒着枪林弹雨到这个港口把大部分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国及其它盟国军队运回英国本地,为后来的盟军反攻保存了实力,历史上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来用来比喻“胜利大逃亡”,即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成功地保存了实力,为将来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基础的意思。

敦刻尔克大撤退共撤走多少人付出了多大代价

  敦刻尔克 战争史上的撤退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

盟军虽然遭受了损失,但毕竟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今后反攻欧洲大陆奠定了基础。

2005年4月4日上午,敦刻尔克的天空有些阴郁,我从巴黎匆匆赶来拜会当地“战争回忆协会”的会长、也是敦刻尔克战争纪念馆的负责人卢西恩先生,他除了要引领我参观战争纪念馆外,还要给我展示一些有关那场战争的珍藏,更吸引我的,他还将介绍我拜望一位亲身经历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法国老兵。11点整,留着两撇花白短须的卢西恩老人如约准时出现在火车站口,这位70多岁的老人有力地握紧我的手,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敦刻尔克是法国第一个遭到德军大规模轰炸的城市,却是最后一个得到彻底解放的城市,在3362座建筑中,有1524座被彻底炸毁,有805座被严重毁坏,战争已经使这座城市面目全非了。”

  “奇怪的战争”缘于三点原因

记者坐上卢西恩老人的雪铁龙轿车穿越敦刻尔克市区往战争纪念馆去的路上,但见两边商店林立,行人穿梭,一派繁荣景象,卢西恩老人告诉我,敦刻尔克是从1949年9月4日才开始重建的,历时14年,直到1963年才完工,现在的城市面貌虽然焕然一新,但是战争的创伤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上,对于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人尤其如此。

卢西恩老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整整8岁,现在又从事纪念馆和有关协会的研究工作,所以说起这段战争如数家珍。在敦刻尔克战争纪念馆,他一边引导我参观当年德军的摩托车、法军的迫击炮等实物,一边向我介绍这次战争的概况。他说,1940年5月法国不战而亡的“奇怪战争”主要基于3点原因:一是当年英法的兵力严重不足,仅相当于德军的2/3,同时法国过分相信马奇诺防线;其二是1937年比利时宣布中立,为日后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创造了客观条件;其三是德军当时的宣传策略使法国人误认为法德边境、法意边境、法西边境最需要防守,因此分散了兵力。

卢西恩先生介绍说,在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克了法国北部要塞色当之后,至5月31日,40万军队被孤立在色当以北一线,于是英国 *** 决定通过法国东北角的敦刻尔克海港由海路疏散兵力,撤回到英国本土。并把这次大撤退命名为“发电机行动”。

  历史上最艰苦的军事行动

卢西恩先生说,这几乎是一次历史上最艰苦最英勇的军事行动,它所面临的困难来自3个方面:一是要随时清除海路中德军发射的鱼雷;二是要躲避德军在空中的疯狂轰炸;三是在荷兰沿海,德军的巡洋舰随时追击从苏格兰南下救援的英法船只。在这种围追堵截的境况下,敦刻尔克海滩上士兵们撤退的秩序仍然非常有序。与此同时,对敦刻尔克市区的大规模轰炸也开始了,卢西恩先生说,根据他从战争纪念馆搜集的材料,几天中德军共投下了30000枚炸弹和15000枚燃烧弹,时年8岁的卢西恩还清楚地记得,德军的“思图卡”战机向下垂直俯冲时发出令人恐惧的轰鸣,那种感觉是“让活着的人直接面对死亡之门。”卢西恩先生说,在德军最先摧毁了石油储备库之后,敦刻尔克中心市区已经成为一片火海。

听了纪念馆的资料讲解,我仍然想继续深入了解一些亲历这场战争的老兵们的具体感受,热心的卢西恩先生又引领我拜望了另一位亲历这场战争的法国水兵安德烈·瓦杜先生,电话里,已经87岁高龄的瓦杜先生听说来自北京的中国记者来访,当即爽快答应。

已经满头银发的瓦杜先生和夫人在居所准时等候我。老人1937年11月在法国入伍,1940年3月被派到“雷霹号”鱼雷艇上服役潜水兵。瓦杜回忆说,1940年3月,德军已经开始在法国境内和英法之间的海域空袭,那时瓦杜先生所在的鱼雷艇正在苏格兰一带服役,在挪威海域的一些港口已经多次与德军发生了面对面的遭遇战。特别是一次在挪威附近的汉姆尼斯遇到德军的阻击,虽然瓦杜所在的“雷霹号”鱼雷艇未受损失,但同行的英国一艘“索马里”号舰船被炸伤。5月31日,“雷霹号”刚刚把“索马里”号护送回苏格兰,就接到盟军指挥部的指令,立刻挺进敦刻尔克,接送由此撤退的盟军。“雷霹号”作为执行任务的舰艇之一,从6月1日到6月4日先后4次执行了接送任务,最多一次运送了2500名士兵撤出敦刻尔克。

  撤退的过程九死一生

在6月1日执行任务时,鱼雷艇开到佛特—马迪克这一地方时遭到了德军火力的猛轰,当时就在船上的瓦杜先生回忆说,德军的战机俯冲下来,每次投下20到30枚炸弹,同时进行机枪扫射。尽管当时全船军士都已经处于作战准备状态,大炮也都上膛,但是由于敌人的炮弹来得猛烈,船整个被炮火包围,最终没能逃过厄运,船尾发射鱼雷的动力蒸汽炉被炮弹击中,冒出蒸汽云。船舱也挨了几颗炮弹,鱼雷艇开始左舷倾斜,迅速下沉。艇长立刻命令弃船。所有船员都很镇定,没有一丝恐慌和混乱,甚至没有人发出叫喊,就从右舷跳入水中。船在10分钟以后完全沉没,这艘鱼雷艇便结束了其战争使命。而当时跳入水中的船员在德军飞机仍在上空扫射的情况下,激昂地高唱起《马赛曲》,为他们的“雷霹号”送行。

船员们陆续被附近经过的英军小木筏救起,最后在一艘武装后的敦克尔克拖网渔船“伯纳黛特”上 *** 。当时艇长稍稍清点了人数,20来人失踪。“伯纳黛特”曾尝试停靠多个码头,但都被炮火驱退,船只得在枪林炮火中改向,驶往多佛尔。就在船出港到达第8号浮标附近时,被德军的飞机锁定为攻击目标,德军炮弹接连爆炸,震得船东摇西晃,船上的马达也停止了工作,水开始从船底涌上来。这些刚刚死里逃生不到两个小时的船员又有不少被炮弹的威力掀入海里,德军飞机上的机枪仍然一刻不停地扫射。最后幸得两艘满载士兵的渔船前来营救,“伯纳黛特”才最终成功在英国登陆。瓦杜幸运地在这次劫难中保住了生命。

  眼睁睁看着母子被炸死

瓦杜老人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傍晚他再次从苏格兰返回敦刻尔克的一幕。在满载士兵的舰艇就要起锚之前,瓦杜匆匆地跑到医疗所去拿一点止泻药,在一条街道上,他亲眼见到德军空袭的炸弹在一位带着孩子急急行走的赤脚母亲身旁爆炸,由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所以两人来不及卧倒,一瞬间母子即被炸得血肉模糊。当轰炸过后瓦杜跑到近前细看,被惊吓得心都紧缩成了一团:早已停止呼吸的母亲居然立在那里,双手下意识地紧紧抓住孩子的双臂,鲜血涌流的面庞上,眼睛仍然睁得大大的!当瓦杜小心地把孩子的尸体轻轻从母亲手里掣出来时,那母亲才“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老人说到这里眼眶有些湿润:“他们就是普通的平民啊,也许想利用轰炸的间隙出去搞一点吃的,也许要带着孩子换一处地方避难,但是却永远的成为了炮灰……”

6月2日,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3日,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9时40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后卫的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

14时23分,“发电机行动”结束。 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即使是战船屡次被击沉的情况下,瓦杜和他的战友也没有慌乱,而是按照应急计划换船、还击,同时计划着下一步的目标。因为面对战争中的死亡,痛苦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炮火会在万分之一秒内使你浑然不觉地丧失生命。瓦杜一字一顿地说,所以在敌人杀死你之前,一定要杀死他,这话在和平年代听起来有些残忍,但处在战争之中,就变成了一种本能。

经过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瓦杜先生作为潜水兵又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服役,1944年8月又返回法国大陆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老人把自己唯一保留的两枚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盟军贴在服装上的标志赠送给我,他抚摸着这两枚战争的遗物对记者说:“请《北京青年报》告诉所有的读者,战争没有任何意义,它带来的只有死亡、伤害和无限的悲伤。”

  大撤退每日进展情况

1940年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

5月27日,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

5月28日,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万人,这是因为公开呼吁的民船开始陆续到达,发挥作用。

5月29日,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5月30日,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5月31日,有68014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德军轰炸机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巴黎有被攻陷吗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巴黎没有被攻陷,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于1940年5月25日,巴黎沦陷于1940年6月14日。

1658年的敦刻尔克之战,见证了英法罕见的一次联盟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英国远征军撤退的那片沙滩*上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精彩的战役,并且见证了英法间罕见的一次的同盟。 (*其实这场战役严格叫做沙丘之战,发生在敦刻尔克以东的地方,但是沙滩还是同一片,电影最后那架喷火式战斗机可能就迫降于此) 克伦威尔和路易十四,一个是高呼革命,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的护国公,一个是极力加强的君主集权,后来穷兵黩武入侵英国的太阳王。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统治者,却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在了一起。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西班牙的冲突仍在继续,英吉利共和国也与西班牙爆发了冲突。当时,西班牙包庇并支持流亡的查理二世,路易十四则在忙于镇压有西班牙支持的投石党人叛乱。1657年,克伦威尔与路易十四达成协议,英国派遣6000名新模范军与一只舰队加入时任法军总司令杜伦尼(蒂雷纳元帅)的麾下作战,作为酬谢,杜伦尼应夺取当时处于西班牙控制的敦刻尔克,并交给英国。 在历史上,英国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血雨腥风之外,专心发展自己的殖民事业。这是非常不“英式实用主义”的想法。事实上,大部分欧陆战争英国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克伦威尔之所以想要敦刻尔克,不是想取得一个在欧陆的桥头堡,而是因为当时的敦刻尔克是西班牙的私掠船基地,这些西班牙私掠船给英国的商船队造成了巨大损失。克伦威尔必须要拔掉这个家门口的威胁。克伦威尔把自己的新模范军交给法国人指挥是完全放心的,黎塞留之后的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如可拆卸刺刀),有着最先进的军事思想(大多来自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还有着当时全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杜伦尼和孔代亲王(当时孔代亲王加入了投石党反叛路易十四...)。任何方面都和1940年的法军不可“同日而语”。1658年五月,英国舰队封锁了敦刻尔克的港口。如此明显的围攻信号西班牙人不可能不察觉到,但是他们仅仅把水闸打开让洪水灌进附近的低地就认为敦刻尔克无懈可击了。他们仍相信杜伦尼不会啃这块硬骨头,而是会进攻南部的康布雷。因此当杜伦尼突破敦刻尔克外围防御并在城边挖掘战壕时,西班牙人吃了一惊,国王腓力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率领西班牙军队驰援敦刻尔克,为了赶时间,西班牙军队甚至没有带大炮。当唐胡安赶到敦刻尔克外围时,英法联军早已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的围城。杜伦尼留下6000名步兵继续对敦刻尔克的围城,转身迎战西班牙人。6月14日,双方在敦刻尔克东北的沙滩上进行会战。法国方面除去留下来围城的6000名士兵外,杜伦尼尚有15000名英法联军(包括6000名新模范军),10门加农炮可供部署,并且能得到12艘英国海军战舰的支援。西班牙军队差不多也有15000人,但是成分却比较杂,其中包括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指挥下的2000名英国王党士兵,德意志雇佣兵,投石党叛军等等。这些军队由唐·胡安统一指挥,并由投靠西班牙的孔代亲王督战。双方军队垂直于海岸线布阵,兵对卒,马对马,预备队对预备队,各个方阵单位在沙滩上整齐排列直面敌人,双方阵线看起来无懈可击,战斗看似会成为一场艰苦的拉锯战。只不过老谋深算的杜伦尼早就发现了西班牙人战线的破绽——右翼,右翼是整个西班牙军队的弱点,西班牙军的右翼临海,直接暴露在海上英国军舰的火力下,最重要的是,在退潮之后,整个西班牙军右翼不再依托大海,而是会暴露出一片宽阔的海滩!出色的地理意识帮了大忙,落潮是制胜的关键,无论是唐胡安还是孔代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战斗大约于早上八点打响。 在炮火准备后,双方开始争夺中央偏右(西班牙军右翼,法军左翼)的沙丘制高点。英国新模范军冲在最前头,“所有人都穿着新的红衣和新鞋”,直接正面强攻46米高的沙丘,并不可思议地把防守沙丘的西班牙大方阵逼了下去,展现了超人的作战技巧和战斗意志。但由于过于突出,新模范军的两翼也暴露给了敌人,约克公爵见机率领麾下的英国王党骑兵猛攻新模范军的侧翼。新模范军和王党军队在异国的土地上再次相遇,很快就杀红了眼,陷入焦灼。王党骑兵大肆屠杀新模范军侧翼的火枪手,杜伦尼调遣法国骑兵前去支援,并击败了增援的西班牙骑兵。法国步兵主力也从中路向西班牙战线的中心发起进攻,双方战线霎时间如同两股绳子,紧紧的拧在一起,谁也挣脱不开谁。胶着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正如杜伦尼的意料,退潮来了,局势很快就对法军有利了。由于退潮,西班牙军队的右翼出现了一块空旷的海滩,杜伦尼果断下令骑兵预备队从这片空地向西班牙军队右翼迂回。骑兵们踏着湿润的沙滩,沿着海岸线进攻,席卷西班牙战线。西班牙军左翼的孔代亲王依仗其出色军事天赋打退了右翼法军的轮番进攻,甚至进行了几次反击。当发现法国骑兵已经迂回西班牙军队的右翼时,孔代当机立断准备率领骑兵向法军战线猛攻,企图突破战线直抵敦刻尔克城下策应城内守军。但是这次进攻却被早已料到的杜伦尼死死的挡了回去,在激战中孔代的坐骑战死,几近被俘。在战斗打响两个小时后,胜负已成定局,西班牙右翼已经全面崩溃,孔代的反击也全部宣告失败,杜伦尼的骑兵开始漫山遍野追歼残军,英法联军取得全面胜利。是役英法联军只阵亡了400余人,而西班牙方面有1000多人战死(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人),5000人被俘。几天后敦刻尔克被攻陷,敦刻尔克的失败迫使西班牙与法国议和,签订《比利牛斯条约》。战役结束两个月后,克伦威尔去世,复辟的查理二世用40万英镑的价格把敦刻尔克又卖回了路易十四。后来当路易十四与英国交恶时,敦刻尔克又变成了法国的私掠船基地,再次成了英国人的眼中钉。历史偏爱戏剧性的人与事,偏爱伟大又有戏剧性的人与事。1658年这场同样发生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战斗,构思精彩,组织计划严密,拿破仑盛赞这场战斗是“杜伦尼人生中最出色的战役”,但他比起来1940年的那场充满戏剧性的大撤退,没有什么悬念,缺乏戏剧色彩,因此并不为世人所知。

有这么一场战役,叫什么

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耽耽,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该计划因此落入英、法之手。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泰因认为“黄色方案”已经泄密,如果继续执行,战略突然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议改为以阿登山区为主要突击方向,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一批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德军统帅部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于5月初开始进攻。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 龙德施泰德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第4、12和16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由第3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 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担负佯攻,牵制当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4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20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27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同盟国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认为自己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则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所以,这些国家都还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同盟国的作战计划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后确定,这是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定的,代号“D”计划,该计划有两个方案,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军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1个集团军为二梯队,随时增援。 当时,同盟国军队有法军94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荷兰军10个师、比利时军22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欧洲大陆上有飞机1300余架,英国本土还有1000余架飞机可供使用。 比军和荷军都部署在本国境内,英法联军103个师,分为三个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1、2、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51个师,部署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第2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3、4、5集团军,共25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第3集团军群,下辖第6、8集团军,共18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还有9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此外法军第10集团军,部署在法国与意大利边境,未计算在内。 (二) 1940年5月10日,德军从荷兰至法国全线发起攻击,首先出动3000余架次飞机空袭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72个主要机场,在地面上一举消灭同盟国数百架飞机,接着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的空降兵在荷兰、比利时后方战略要点着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重要桥梁、渡口、机场和防御支撑点,尤其是德军空降部队于11日攻占了被誉为欧洲最坚固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使德军主力得以迅速通过马斯河,突破列日防线。 5月13日,德军装甲部队充分利用空军猛烈轰炸陷敌于极度混乱和惊慌之机,突破荷军防线,与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伞兵会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荷兰女王搭乘英军驱逐舰逃往英国。5月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宣布投降。 5月14日,德军B集团军群突破法军色当防线,对法军第9集团军展开扇形攻势,法军全线崩溃。 5月15日,英国远征军顽强战斗,顶住了德军的攻势,但由于荷兰投降,同盟国的战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英军为避免被围歼,被迫后撤。 5月17日,德军肃清了英法军的抵抗,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然后继续向西发展进攻。 南线德军A集团军群发起进攻后,仅有30万人口的卢森堡国小力微,根本无力抵抗德军的进攻,于德军进攻的当天即5月10日就宣布投降。德军A集团军群随即转向西进,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疾进。14日在法军第2和第9集团军结合部的色当地区渡过马斯河,并给予法军重创。 就这样,德军A、B两个集团军群以沿海地区为目标,展开了规模宏大的钳形攻势。德军以平均每天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如入无人之境。 5月15日,法军最高统帅部意识到随着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不仅法国北部的部队陷入了困境,而且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采取了一切措施来阻止可能的灾难,但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后续部队的迅速跟进下,这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5月18日,德军装甲部队到达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亚眠。 5月20日,亚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镇阿布维尔也于同日失守。德军装甲部队随即北上,从后面攻击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 5月21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 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腊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第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德军装甲部队是德国陆军的精华,也是德国赖以支持战争的支柱力量,还将要在对法国南部和对苏联作战中发挥作用,如果用来消灭已经处在绝境之中的英法联军,固然可以将其全歼,但敦刻尔克是遍布沼泽的低洼地区,很不利于装甲部队的活动,而英法联军困兽犹斗的顽抗必将重蹈像5月22日那样的损失,那将是得不偿失的,加上空军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完全有能力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残部,希特勒自然不愿再让其宝贵的装甲部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与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少将商议后决定将最后解决的任务交给了空军和远程炮兵。促使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还有一个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与英国媾和,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媾和。不管如何这就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组织海上撤退成为可能。 (三)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拉姆齐同时建议加强空中掩护力量,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将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 5月26日晚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三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布伦和加莱分别于23日和27日被德军占领。 3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线,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计为法国第三大港,拥有7个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长8公里的码头,港口航道经过疏浚,大型船只能够自由进出,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码头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峡的狂风大浪,如果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充分利用,3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但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4个船坞全部被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甚至敦刻尔克大半个市区也在空袭中被夷为平地。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而且还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非常简易,宽度最多只能8个人同时并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个混凝土的柱子,设有灯塔,堤岸周围有一些木桩,紧急时也能系泊船只,但是水流较急,船只停靠时有一定危险。 附近海岸线没有港口设施和防波堤,离海岸不远有一条与岸平行的深水航道,和敦刻尔克港区航道相连,但这条航道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航行有相当危险。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三条航线,Z航线航程最短,仅40海里,但处在德军炮火封锁下,无法使用;X航线距离稍长,55海里,但英军已在航线上布设了多个水雷区,短时期里难以清除,也无法使用;唯一能够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全程近90海里,驶完全程几乎要六小时,虽然没有德军炮火威胁,但德军飞机空中威胁的危险却大大增加了。 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总共只有16人,来组织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拉姆齐负责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其中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烟盒中的锡纸剪了SNO三个字母贴在钢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负责指挥撤退的海军最高军官,他率领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领导组织30万人的海上撤退。——他在这场海上撤退中,表现异常出色,因此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被委以重任,那时他已晋升为海军少将,负责领导登陆准备中最艰巨的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道工程建设,为登陆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撤退行动一开始,就不可能再有机密可言,加之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所以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他们主要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这六个港口是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敦刻尔克接上英法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 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从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尽管英机没有能阻止德机对敦刻尔克的空袭,但却给德机以沉重打击,仅德军第2航空队就被击落23架,空勤人员死64人,伤7人,损失超过最近十天的总和!因此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英机损失11架。 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抽调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前来,这是英国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用军舰来运输人员,满载着官兵的军舰吃水很深,甚至还有几分倾斜,海军官兵凭借着高超的操舰技术,全速通过海浪滔天、弹如雨下的英吉利海峡。 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晚,德国海军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令英法联军最为胆战心惊的装甲师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国陆军步兵正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扑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眼看已没有部队可以前往阻截,敦刻尔克危在旦夕!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巧妙突出德军包围——全师分乘600辆军车,在所有军车的减速器上都涂上一层反光油漆,用隐蔽在后挡泥板下的小灯照亮,后一辆车的司机就利用这点亮光紧跟着前一辆车,整个车队则关闭大灯,实行严格灯火管制,乘着夜色悄然撤出。为防意外,蒙哥马利还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弯处设置了交通纠察哨,指挥车队行进——就这样,第3师夜行军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军合围,并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组织起坚固防线,有力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蒙哥马利也因此显示出优秀军事才干而开始展露头角,在撤回英国后升任第2军军长,从此开始在战争中大展身手,成为二战中英军最著名的将领。 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严令下,不顾恶劣天气的影响,出动2个轰炸机大队,到达敦刻尔克之后,终因能见度太差,被迫带弹返航。而英军则利用这一时机,抓紧组织官兵撤退,由于港口损毁严重,海滩的作用越来越大,官兵们每50人一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1名水手带领,以组为单位从海滩下海,涉过逐渐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撤回英国。 下午,德军不断以3至5架飞机组成的小编队对敦刻尔克实施扰乱性空袭,企图干扰英军的撤退。但英军很快发现德军空袭几乎没有什么损害,大部分炸弹都落到海里和空旷地带,少数炸弹即使在士兵集结地点附近爆炸,柔软的沙滩也能吸收了爆炸的绝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边爆炸也不过是震动一下,飞溅一脸的泥沙。等待撤退的士兵们见状,纷纷从隐蔽处走出,有的在海滩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还有的甚至悠闲地玩起了沙雕,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充分显示了对德军的轻蔑。 入夜后,海滩上似乎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的闪光所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全天,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万人,这是因为公开呼吁的民船开始陆续到达,发挥作用。 5月29日,英军吸取三天来的经验,采取很多措施来加快登船速度,特别在东堤,为了克服高达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够找到的木板、木梁,连球门的木门柱都被用来当作临时跳板,英军还将卡车一辆接一辆沉在海滩,作为延伸入海的临时栈桥。 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一副要把几天的损失补回来的架势,德机以大型船只为目标进行集中攻击,击沉了3艘驱逐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了7艘驱逐舰,迫使拉姆齐将将参加撤退的8艘最先进的驱逐舰调回本土,以避免这些新锐军舰受到损失,影响以后抗击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作战。 陆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 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非常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 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 上午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 下午,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飞机必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保证在海滩上空始终有不间断的战斗机巡逻飞行,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 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发起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战斗殊为激烈。就在这一天,哈罗德·欧文·安德鲁上尉因为他的英勇表现,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发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安德鲁指挥着他的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00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所坚守的阵地的核心据点又被德军炮火击毁,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000米,回到后面的阵地,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正是无数像安德鲁这样的官兵,以大无畏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殊死拼杀,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飓风”式单座战斗机、“无畏”式双座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鱼雷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有效掩护轰炸机的攻击,德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亚历山大越发表现临危不惧,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的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影响了部队情绪,有一名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一个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而那些坚守在阵地上的部队,则在坚持战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队也一边还击一边后撤,一直战斗到登船那一时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为了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战争中使用,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德国空军因此失去了攻击目标,只得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对敦刻尔克的攻击将主要由地面部队来完成。 夜幕刚一降临,由各种各样船只组成的舰队就从英国起航了,午夜前,到达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断,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导撤退,英军“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的水手还吹起英格兰特有的风笛,在到处是烈火的市区从废墟中将掉队人员召集起来,带上驱逐舰。当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 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 十四时二十三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四)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时,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那抗击德国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军了(作者注:童子军是英国半军事化的少年组织)。以后的战争发展也就难以预料,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是一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精锐官兵,四年后在诺曼底登陆的英军中,这些人无疑是绝对的中坚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地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敦刻尔克撤退刚结束,丘吉尔首相就在下院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说明了不屈的英国将继续战斗,这就意味着德国必须与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战斗。尽管敦刻尔克是同盟国失败的顶峰,尽管德国的失败在当时还是无稽之谈,但毫无疑问,德国的最终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开始的! 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下,经常放满了前来瞻仰的人们敬献的鲜花,这充分说明了后人对于那些为了自由和理想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

什么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军虽在此短暂的海战中小胜,但纳尔维克仍未收复,欧洲局势已经大变。

1940年5月10日,西线德军大举进攻,20天内就把英法盟军主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并因此而成全了英法盟军闻名世界的大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逃到英国,德军趁机打开了巴黎的大门。由于本土命运危在旦夕,纳尔维克的盟军只得撤退。德国自然不会放弃这有利的时机,正在挪威海执行“朱诺行动”的两舰立即向盟军舰船猛杀过来。这一次,德军可谓是战果累累。很短的时间内,德舰就击沉了一艘油船和一艘运兵船。“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主、副炮联合夹击,迅速解决了时运不佳的英国“光荣”号航空母舰。另外两艘护航驱逐舰也同遭厄运,但其中一艘在沉没之前,成功地向“沙恩霍斯特”号发射了一枚鱼雷。“沙恩霍斯特”号受到重创,只好无可奈何地返回特隆赫姆港。但是这里也并非安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