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里克森八阶段划分

埃里克森八阶段划分(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0 08:58:31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是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内容是什么。埃里克森八阶段中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以及三个成年阶段。了解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呢!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八阶理论是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理论。但是并不是有很多人知道它的具体内容。那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童年的四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个阶段以及成年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果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而核心任务失败的话,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因此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四个童年阶段包括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以及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而一个青春期阶段为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三个成年阶段包括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以及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童年阶段的发展重点

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童年阶段是第一个阶段。那么,童年阶段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呢?事实上,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中的童年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所以对成人依赖性也最大,如果家长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对父母形成基本信任感。而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第二个时期是儿童期。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所以儿童从这时起就进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第三个时期是学龄初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反之,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第四个时期是学龄期。儿童在这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他们所学的最重要的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就能够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的贡献

既然埃里克森八阶理论有它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那么,埃里克森八阶理论的贡献有哪些呢?

埃里克森认为生命是由出生到死亡八个阶段所组成的。前面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假定发生的时间几乎完全相同。至于这些阶段中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看法却不同。而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自己提出来的,这是他对心理学重大贡献的一个方面。

埃里克森将自身的心理缺陷转变成了理论观点,而这一理论观点不仅对自身有助益,而且对他人也非常有价值。采纳了他的观点之后,我们要学会尊重各年龄段人的目标和愿望,那么我们会朝着无论在何处都要尊重所有人这一方向迈出巨大一步。在埃里克森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格最迟定型于青少年期晚期。埃里克森独特而又创意的观点,使其他理论家打破了思维定势,看到了中年期级以后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打破了“老年人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他们早期生活事件预先决定的”这一观点,再也不会忽视老年人。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埃里克森八阶理论在心理学上有它的贡献,但也掩盖不了它的缺陷。那么,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呢?事实上,埃里克森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缺乏实践意义,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治疗。而且,埃里克森的理论也不像其他理论,它相当少地被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埃里克森缺乏高级训练,在其思维上很容易表现出来。他的理论缺乏特定的逻辑一致性。例如,在游戏学前期为什么选择“主动对内疚”这一描述?“自主”有一定逻辑合理性,但是“羞怯和疑虑”为什么能够代表儿童早期危机呢?“自卑”、“内疚”等的其他表示也同样适合。此外,“自主”的对立面是“依赖”,但是“依赖”的对立面也能够是“主动”。还有,“能力”看起来和“意志力”一样也符合儿童早期特征,这可能是陈词滥调。

此外,埃里克森对“忠诚”的界定方式与谈及方式并不一致,其概念似乎很模糊。就像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如果忠诚与意识形态的接受有关,有的人可能会提出,是否把它放在青春期比较合适。或许,意识形态在少年时期就萌芽了,但是直到成年早期或者更晚的时候才会开花结果。

什么是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健全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基本观点是:1、人格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到了人的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人格还在继续发展。2、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3、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4、人格发展由环境决定,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自我、社会文化等,5、如果个体能解决每一阶段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如下:1、婴儿期(0——1.5岁),这一时期是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这一时期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岁),这一时期是主动感对内疚感。此时的孩子做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孩子做事或者对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错,受到大人的批评与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开始进行知识的学习,有了学习能力,开始体验自己勤奋学习,获得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发现自己不能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可能产生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的不良心理。5、青年期(12——18岁),这一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此时的孩子相当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会想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想有点矛盾。这时,老师要重点研究学生人格形成上有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人格特点的教育。6、成年初期(18——24岁),这一时期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这时的孩子,他们开始建立两性的亲密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义务。7、成年中期(25——65岁),这一时期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他们通过关心下一代,培育下一代,显示自己的创造力。这个创造力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括通过创造性劳动使自己事业成功,发展任务就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现实。8、成年晚期(65——人身终老),这一时期是自我调整与绝望冲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很多人感到满意和幸福,也有的人会感到绝望,自己一生事业不成功,家庭不幸福。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时期的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个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积极品质的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三、自我同一性1、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感2、自我同一感指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比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照镜子,端详自己:我长得怎样,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有何地位,将来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的关系。3、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于职业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自我同一性的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的同一性、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一性。社会角色同一性明确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能承担的责任、在行为上恰当地表现。比如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在地上大哭大闹,这就不符合他的性别角色。四、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人终身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格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解儿童的人格发展阶段,告诉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那个年龄阶段形成,给人反思的依据。2、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并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些问题,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危机,实现自我人格的发展。3、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因此,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帮助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其发展。4、教师给儿童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的满足感,不要羞辱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一个人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给妈妈洗一次衣服,在家里煮一次饭,在家里拖一次地板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信心,达到自我满足。5、尽量让儿童自己做决定,自由选择,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自我认同,确立自我同一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竞选班委干部时,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愿意决定竞选那个职位,并说出自己为什么竞选这个职位,从而培养儿童的自我同一感。6、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力,也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满足需求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育。7、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