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辅战役为什么会输

基辅战役为什么会输(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0 13:06:23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基辅会战为什么那么多苏军投降

基辅战役时候苏联的将领是鉄木辛格,算是个老古董吧,战术僵化。德军的是最厉害的南方集团军群,有大量机械化部队,而且还是隆老头在指挥。乌克兰是一片大平原,特别适合坦克部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斯大林死活不让撤退,导致大量苏军被围住。但是60万人是很难啃的,打了很久还在打。到了1941年八月,希特勒提出要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出一个集团军支援南方拿下基辅。古德里安不同意,但最后还是分了。这样的话南方集群又得到了一个集团军,终于吃掉了60万苏军。铁木辛哥出任西南方向总指挥是在9月14日,此时战局已经糜烂如斯。

战斗民族的基辅会战为什么会失败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苏联红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指挥失误。斯达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最终遭到惨败。1941年8月25日,德军第2装甲集群率先南下,向布琼尼元帅的百万大军的后方直插下去。而此时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战略目标判断出现失误,甚至以为德军第2装甲集群是要从南翼包围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进而迂回进攻莫斯科。希特勒放着近在眼前的莫斯科不进攻,而把装甲部队派往南北两翼,这本来就不合一般军事进攻逻辑,苏军高层对此未能理解,这恰恰给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南进的时间。1941年8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战略意图才如梦初醒,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才开始以10个步兵师和若干坦克对德军第2装甲集群翼侧进行的反突击,但却未能奏效,并未能阻止德军第2装甲集群继续向南冲去。至此,德军要围歼基辅地区苏军的意图已暴露无遗。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战争形势下,苏军理应主动撤退,以避免被围。然而,苏军最高统帅斯达林却仍然一意孤行,命令西南方面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不但原有守军得不到及时撤离,反而还将大批苏军部队从各地调集到基辅战地,集中送入德军虎口。1941年9月1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命令全线撤退,但这个命令很快就被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取消了。此时的斯达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命令苏军不仅要守住基辅及周围地区,还要对德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然而,此时德军装甲精锐部队已经完成了对苏军的合围,基辅及周围地域的苏军已被德军团团包围。

基辅会战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苏军投降呢

1941年9月14日,当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的前锋部队即将完成会师之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根据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的空中侦察报告,大批苏军正从第聂伯河防线撤下来,朝着合围圈仅存约50公里宽的缺口蜂拥而来。

在合围圈缺口地区的上空,苏军派来的侦察机正指引从西方撤下来的部队抓紧突围,铁木辛哥仓促组织起来的一支装甲部队负责突破,大批满载兵员和物资的车队正随后跟进,如果德军不能扎紧这个“袋口”,则苏军被围部队就可以通过缺口逃之夭夭,铁木辛哥元帅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是生手。

甚至德军第24摩托化军的军长施彭韦堡将军(后来的西线装甲集群司令),都因为跟随先头部队前进,差点被忙着突围的苏军所俘。不过德军一南一北两个先头装甲师挺进的非常坚决,莫德尔第3装甲师和克莱斯特集群的第9装甲师9月15日终于会师,彻底封闭了基辅合围圈,此时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距离封闭口还有约90公里。

在德军的两只装甲铁钳合拢后,苏西南方面军当然不甘坐以待毙,开始更加猛烈地攻击行动,试图重新打开缺口。而莫斯科紧急调动而来的四个预备师(一时只有这么多部队了),也正从包围圈外向内进攻。也就是说,负责封闭合围圈的德军那是腹背受敌,但是,迅速增援上来的德军第10摩托化师等步兵部队,最终还是顶住了里外夹攻。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苏军没有及时突围出去,一方面是1941年的德军战斗力确实很强,另外一个方面也确实是高级将领指挥不力,苏军的突围和解围作战,都始终没能集中到一个点上。所以尽管给德军造成了许多麻烦,部分地段出现危急情况,却最终没能完成事实突破,在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负责的240公里侧翼战线上,没有一点最后漏风,其它战线上也差不多如此。因此,德军两大“集团军群”的有力部队,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合围圈:宽约300公里、纵深达800公里,总计有方圆1800000平方公里。

被围苏军有西南方面军的第5、第21、第26、第37、第38等五个集团军,包括基辅城内临时动员参战的20万工人和民兵武装,总数量达到100万人。德军从9月18日起开始压缩包围圈并歼击苏军各部,那么,战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批苏军投降的情况呢?

苏军百万人马处于无粮无弹的局面

这就是大纵深突破和大合围战法的可怕之处,一旦重兵集团被敌人合围,则意味着与后方的联系完全中断,百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和弹药耗尽后将再也得不到补充,必然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举个例子,在未来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20万残军,每日所需的物资最低量也有400吨,那么铁木辛哥的百万大军每日所需呢?至少2000吨。

基辅会战

但是苏军被合围之后,几乎一点物资也得不到了,由于德军当时掌握着制空权,苏联空军对大规模空投也无能为力,那么很快,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将面临枪里无弹、炮里无弹、战车没油、战士饿肚子的情况,在现代化战争中,这将成为一边倒的屠杀。苏军部分部队也在无燃料无弹药的情况下,端起刺刀整团整营地向德军的战车、大炮和机枪阵地发起勇猛冲锋,企图突破合围圈向东撤退,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和炸药。

基辅战役苏军有能力突围,为何还是败得很惨

1941年8月底,苏德战场上最大的焦点无疑是发生在基辅的会战,德国元首力排众议坚持从中央集团军群,分兵南下参加合围基辅的战斗。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已做好了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南北夹击的准备。

然而,苏军早已获悉德军的意图也进行了针对性准备,却以66.5万人被俘的惨剧收场,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苏联统帅的固执和不切合实际的“瞎指挥”,是人们认可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被围歼是其一手造成的。

德军意图明显,但苏军判断失误。

按照苏联统帅避免被围,以及不放弃基辅的要求,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也对防线进行了调整,一面命令第5集团军开始有序撤往第聂伯河东岸,一面要求第37集团军继续固守基辅。但战役一开始,德军的行动完全出乎他预料,猝不及防。

首先,德军经过前期的作战,总兵力已损失了11%约38万人,坦克的消耗更是达到一半还多,每个装甲师只有约100辆坦克,用在基辅方向的坦克仅为580多辆,尽管补充的新兵只有8万余人,但德国元首为实现大包围还是集中了100万人。

虽然此时的德军实力大减,但苏军西南方面军更糟糕,全军75万人只有100多辆坦克,更缺少车辆和武器。相比较而言,德军的总体实力依然优于苏军,并且还占据了极为有利的战役态势。战役伊始,虚弱的机动能力拴住了苏军的手脚。

其次,虽然布琼尼清楚德军在其侧后南北夹击的意图,但他对来自南方的德军威胁并不担心。理由很简单,第聂伯河一线的湖泊、沼泽是天然的阻敌“利器”,而部署该方向的2个集团军足以对付。在他看来,只需抵住北面的古德里安即可。

更关键的是,布琼尼和其统帅一样,都对叶廖缅科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寄予了很高期望,相信他能成功阻止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下的脚步。为此,他将大部分主力部署在基辅正面和北面,在主力侧后仅有一支刚成立的集团军防守。

谁知,德军第1装甲集群在飞机的掩护下,绕开河流等障碍突然从克列缅楚格杀了出来;而在北方,叶廖缅科根本无力阻拦古德里安的进攻。这样的局面,完全出乎布琼尼和苏联统帅的预料,西南方面军顿时陷入德军南北夹击被包围的境地。

苏联统帅坚持不放弃基辅,终酿悲剧。

1941年9月初,苏德战场上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共计77个师,对基辅地区的“三角形口袋”开始“收紧”行动,苏军西南方面军的45个师即将被包围。此战的关键在于德军第1、2装甲集群能否快速突击罗姆内并扎紧“口袋”。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行动迅速,尤其是莫德尔指挥的第3装甲师,在坦克损失45%的情况下,依然冲破苏军阻拦攻占了罗姆内,此时他的坦克只有编制的20%。南面的第1装甲集群也异军突进,他们的目标就是与罗姆内的第2装甲集群会合。

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立刻感到身后巨大的威胁,唯有撤退是脱困的办法,却遭到了苏联统帅的拒绝,“三角形口袋”里的苏军只得坚守阵地,拿着手榴弹或炸药包与冲过来的德军坦克激烈厮杀。然而,他们错过了跳出包围圈的最佳时机。

就在德军2支装甲集群就要会合时,布琼尼再次请示苏联统帅,指出该方面军的预备队已全部用完,依然无法阻挡德军进攻,眼看后路被掐断,要求立刻放弃基辅,全军撤往普肖尔河一线,但让这位老元帅未想到的是,答复居然是立刻被撤职。

接任的铁木辛哥按照苏联统帅的要求,命令部队不许撤退,并为了“激励”惊慌失措的部队投入反攻,甚至在每个师成立拦截营,对后退的苏军开枪。但这一做法并未阻止战局的恶化,打不下去的铁木辛哥也建议放弃基辅,却依然遭到拒绝。

在基辅方向,苏德两军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执行“兜底”的德军第1、2装甲集群,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终于在罗姆内会合,并开始对“口袋里”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实施分割包围,而苏联统帅依然不顾将领们的请求,偏执地要求死守基辅。

随着战局的恶化,苏联统帅终于松口同意放弃基辅,但仍未允许西南方面军突围。铁木辛哥接到此命令后,十分清楚尽管没有批准突围,但留守的意义不大,他果断下达了突围命令。可悲的是,此时的各部已被打散,无数的苏军已经投降。

就这样,苏军最大的重兵集团因其领导人的偏执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在基辅会战中,有上百万军队的苏军为何会惨被德军吊打

因为简单碉堡式防线没有防住德国的坦克。

德国成功发动闪电战后,其锋利的坦克装甲部队迅速前进,一路抵抗薄弱,由于边界战争的失败,苏军撤退到全军。从1929年到1935年建造的防御线在历史上被称为斯大林防御线。 1941年7月,第一装甲集团军的侦察装甲首次被斯大林防线的部队拦下。德国人伤亡惨重。这时,德军无意停止。德军立即组织并部署了部队,并与工程师组成了一支突击队,以进行全面进攻。斯大林防线是一个简单的掩体防线。防御线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来阻止德国装甲集团前进。德军在短短一周内突破了斯大林防线的东部地区。这时,德军可以一直前进并包围基辅,但是此时希特勒瞄准了乌克兰地区,并命令部队向南行驶以协助部队进攻乌克兰地区。

德国第一装甲集团没有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而是直接切入了外围。这时,第2装甲集团已跟随希特勒,朝乌克兰南部的防线前进。目前,国防部已经从乌克兰防线上的苏联防线收到撤离命令,为时已晚。撤退期间,第三装甲集团拦截了部队。 乌曼战役苏联驻军第6军朝乌克兰方向,第12军被10万德国人包围,在乌曼被俘虏,并俘虏了这两个集团的最高指挥官。这时,基辅的包围局势已经形成。这时,德国步兵支援部队和第6步兵团抵达基辅。该部队没有装备坦克,但装备了3D和B型自行式突击炮。在随后与基辅的进攻战中,这些突击炮对炮兵部队尤为重要。

7月30日,德军完全袭击了基辅防线。面对大量德国步兵和突击炮的突然袭击,许多苏军选择撤退,守卫城堡的苏军并未撤退。相反,他们使用了更密集的火力。掩护步兵撤退。保卫村的131机关枪掩体中的苏联驻军连连击退了德国人,所有驻军都撤退了,但是131机关枪掩体中的苏联驻军并未撤退,苏联的131掩体毕竟该地区的部队被撤离,他们继续站立3天,直到德国人炸毁了掩体,抵抗力量才得以终结,掩体中的所有苏军都被杀死。

苏军为什么在基辅战役中失利

由于苏军兵力相对薄弱,缺少抗击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的经验与手段,采取消极守城的作战方针,最终遭到损兵失地的重大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