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克萨哈是王爷吗

苏克萨哈是王爷吗(清初开国诸王权势赫赫,左右朝政,为何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势了)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1 07:45:14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清初开国诸王权势赫赫,左右朝政,为何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势了

关外的后金、清初时期,开国诸王们拥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各领一旗或数旗,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握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开国诸王,也称「 ”军功勋旧诸王”,是指清初统军征战、建国创业的宗室王爷,一般情况下特指八大铁帽子王。不过,入关后,他们逐渐没落,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 ​清初建国并统一中原的元老 这八大铁帽子王,计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此外,还有其他宗室王爷,如饶余郡王阿巴泰、谦郡王瓦达克、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阿济格等。 顺治年间,开国诸王掌握了兵权,攻打大顺、大西农民军,消灭南明政权,镇压各地抗清武装,主要是由他们挂帅出征的。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豪格、罗洛浑(岳托之子)、尼堪、博洛、满达海(代善之子)等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士兵,于山海关战败李自成,奠定了入主中原的基础。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即派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灭了福王、唐王、鲁王等南明政权。他又派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镇守江南,下湖广,取广西。肃亲王豪格往定山东、河南,后又进攻张献忠部,取四川、陕西。 此后,多尔衮陆续派多铎为扬威大将军,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端亲王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礼亲王满达海为征西大将军,分率八旗军队,四处出征,镇压了农民军、南明政权及全国各地的抗清武装,统治了全国。 ​开国诸王拥有裁处国政之权,睿亲王多尔衮于崇德八年九月当上了摄政王,顺治元年十月晋叔父摄政王,二年五月又晋皇叔摄政王,五年再尊为皇父摄政王,握有主宰清国军政大事的最高权力。 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八年九月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顺治元年封「 ”信义辅政叔王”,九年晋叔和硕郑亲王。豫亲王多铎于顺治四年晋封辅政叔德豫亲王,协助多尔衮处理国政,「 ”各部院事务”,其中一部分是由多铎代理的。 顺治时期开国诸王的权势 在一段时期里,开国诸王曾具体处理六部事务。顺治七年二月,多尔衮下谕:「 ”各部事务,有不须奏者,付和硕巽亲王、端亲王、敬亲王办理”,满达海、博洛、尼堪三王,从此被称为「 ”理事王”或「 ”理事三王”,分理六部事务。 顺治八年三月,多尔衮以「 ”天下所以治安者,关乎各部院”,委用诸王管理部务,满达海管理吏部、硕塞管理兵部、博洛管理户部,尼堪管礼部,勒克德浑管刑部,瓦克达管工部,贝勒喀尔楚浑管理藩院,贝子务达管都察院。 ​开国诸王和入关以前一样,享有「 ”议政”之权。顺治年间,清 *** 的军、政、财、刑大事,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的。礼亲王代善及其之满达海,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及其子富绶,承泽亲王硕塞、敬亲王尼堪、端亲王博洛、信亲王多尼等,都是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 ”议政王”。军国大事皆由议政王召集参与议政的贝勒、贝子、公以及议政大臣商议决定,报摄政王、顺治帝审批,一般是依议而行。 开国诸王之中还有五个王是一旗之主。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衍禧郡王罗洛浑都是旗主,分主正红、正白、镶白、镶蓝、镶红五旗。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安郡王岳乐等亲王、郡王、贝勒,也有不少佐领,是编录这些佐领之下的旗人之「 ”主子”。旗主之权是巩固王权的重要基础。 开国诸王权势的削弱 开国诸王既有用兵、议政权和旗 *** ,又能左右清初的政局,从形式上看,当然可以延绵不断永远左右朝政了。但是,历史的进程并非如此,从顺治末到康熙中期,开国诸王的权势逐渐削弱了。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诸王之间互相倾轧 八旗旗主,在关外时期就互不相让,明争暗斗,入主中原后,形势变了,权力之争更加尖锐,既有昔日恩仇,又结下了新的怨恨,斗争更为激烈。这集中表现在睿、豫、英三王和郑、肃二王拥立新帝的斗争问题上。 崇德八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肃亲王豪格欲图继位为帝,郑亲王济尔哈朗及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二旗的图赖、图尔格、伊尔登、索尼、鳌拜等大臣拥护肃王。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及郡王阿礼达、贝子硕托,却拥戴多尔衮,多尔衮亦有称帝之念。争论非常激烈,最后是多尔衮提出折中方案,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由睿、郑二王辅政。 尽管暂时平息了争端,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定都北京后,多尔衮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遂于顺治五年三月,以豪格「 ”徇隐”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尽夺所属人员。又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肃王等事,降为郡王,罚银五千两(后复亲王爵)。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济尔哈朗乘机报复,约同满达海等,先将多尔衮之兄阿济格拘禁,加以「 ”谋乱”之罪,削爵幽禁,黜宗室,尽夺其所属二十佐领,后又论以死罪,勒令自尽。八年二月,济尔哈朗会集诸王奏准,追论多尔衮「 ”逆谋”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将其正白旗拨隶顺治帝(连同两黄旗,合称「 ”上三旗”),并惩治其党羽。 顺治九年三月,济尔哈朗等又奏准,豫亲王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之弟,追降郡王。这样一来,十年之中,大案迭起,互相残杀,开国诸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 ​其二,王子王孙庸懦无能 入主中原后的开国诸王,身为高贵的王爷,权势赫赫,威风凛凛,金银满库,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王子王孙,很少有志苦练骑射,勤读诗书,也很难不耽于安乐、贪恋富贵,哪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治国统军?大多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因循保守、庸懦无能的笨拙之人。 这些继承王位的「 ”新王爷”,在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万军厮杀的狂风巨浪冲击之下,大多是晕头转向,手足无措,贪生怕死,最后被定上「 ”祸国殃民”大罪,革职削爵。在这平定三藩的过程中,暴露得特别明显。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发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接着福建的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贵州巡抚曹申吉、襄阳总兵杨嘉等先后响应,不到数月,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北、广西六省皆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杀大学士、经略莫洛降附吴三桂,广东尚之信于康熙十四年反。「 ”三藩之变”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委命诸王、贝勒为大将军,统兵征讨三藩:顺承郡王勒尔锦(勒克德浑之子)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贝勒察尼(多铎之子)参赞军务,统兵至荆州。贝勒尚善(济尔哈朗之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助勒尔锦攻岳州。安亲王岳乐(阿巴泰之子)为定远大将军,出江西,赴长沙。简亲王喇布(济尔哈朗之子)为扬威大将军,镇江南,后移军江西。贝勒洞鄂(多铎第三子)为定西大将军,由陕西攻四川。康亲王杰书(代善之孙)为奉命大将军,贝子傅喇为宁海将军,由浙江攻福建。信郡王鄂札(多铎之孙)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副将军,攻察哈尔布而尼(乘吴三桂之乱而反清)。 就双方实力而言,吴三桂最盛时只占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陕西八个省份的主要部分,但没有连成一片,而清廷的辖区更为广阔,鱼米之乡和财赋重地的江浙也为清廷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很充裕。 就兵力而言,清廷先后调集满汉大军四十余万,集中全力,对付三藩。从各方面对比,清军都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是很有可能迅速取胜的。 ​但是,统兵诸王,习于安乐,胆怯如鼠,畏惧吴三桂之兵威。《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在追述三藩之乱清廷派遣出征的王、公、贝勒的腐朽情形时写道:「 ”诸将帅多逗留不战,拥兵自卫”甚至贝勒尚善等「 ”屯兵岳州城下,八年不战,诸将皆闭营垒,拥诸妇女逸乐而已”。 如果不是吴三桂苟安保守,不敢渡江北上,并且于康熙十七年病死,那么战争还不知要延续多久,对清廷来说,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藩之乱平定后,议政王大臣会议遵旨议定奏准,顺承郡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洞鄂、贝勒察尼即贝勒尚善皆削爵,康亲王杰书罚俸一年。八个大将军中,只有安亲王岳乐和信郡王鄂札立功受赏。五个王、贝勒削爵,一个王罚俸,可见开国诸王的子孙,是何等的无能。 其三,压抑王权,皇权日增 皇太极执政时期,就曾力求提高皇权,多次惩治、斥责宗室王公,削弱其他旗主的势力。顺治帝深深感到开国诸王势力过大危及君权,亲政以后,不断地设法抑制开国诸王的势力,擢用心腹臣僚。 ​顺治九年三月,取消了王、贝勒管理部务的制度,惩治多尔衮党羽,削贝勒拜伊图、贝子巩阿岱等,重用亲信汉军官员,对大学士范文程、宁完我十分信赖,特命他们二人为议政大臣,参与机密,有所奏请,大都应允。 顺治帝为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委任弘文院大学士洪承畴为「 ”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授予他总管南方诸省军政事务的大权。 顺治十八年确定的「 ”辅政大臣”制,就是皇权空前提高、开国诸王势力下降的重要标志。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成为了康熙帝即位后的辅政大臣,将开国诸王排斥在外。 ​当然,这并不是说清初开国诸王的子孙就完全失势了,这些「 ”铁帽子”王的后代,仍世袭亲王、郡王爵位,遇逢军国大事,一般是要参与商议的,有些王公还担任官职,领兵出征。直到咸丰年间,济尔哈朗的八世孙郑亲王端华,任御前大臣,其弟肃顺任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兄弟两人深受咸丰帝的宠信,专权横行。

康熙时期四大首辅是谁

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1、索尼(1601年-1667年),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首辅大臣)。索尼早年随皇太极四处征战,阻击明兵,征讨察哈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在三官庙盟誓,六人一体,衷心辅佐幼主顺治帝。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多尔衮尊“摄政大臣”后专擅朝政,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多尔衮,唯索尼不与屈从,后来遭谭泰弹劾连坐削爵。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朝,回复世职爵位,顺治十八年(1661年),担任辅政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

2、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近侍,顺治七年(1650年),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多尔衮被追黜;与鳌拜不和,常不得志(弹劾昔日长官,时人多为不齿)。

康熙帝亲政前,被鳌拜及班布尔善污蔑,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

3、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女钮祜禄氏为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为人圆滑、世故,多依附于鳌拜,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夺世爵,下狱论死。

4、鳌拜(1610年-1669年),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四人中最具野心的权臣,康熙八年,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冲龄之时,在特定的形势下,王朝会出现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即临时的特殊政体。其形式约有五种: 

1、母后临朝称制。

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例如,北魏考文帝拓跋宏五岁登极,冯太后临朝执政十余载;唐代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武则天皆临朝称制;晚清咸丰帝后妃慈安、慈禧扶持六岁同治帝载淳,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等。

2、诸王监国。

君王外出巡狩,太子留守,代行处理朝政,谓之监国。或皇位空缺,新皇未立,由王爷监国,如五代后唐李嗣源、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前,及鲁王朱以海均曾作过“监国”。

3、宗室诸王摄政。

即代替君主处理国政,均以长辈代行幼主视朝。早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摄政的历史现象。其后,又如殷商伊尹代太甲,春秋鲁隐公代太子轨等,均属摄政。

清代顺治帝褔临六岁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宣统帝溥仪三岁登基,以其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行使皇权。

4、权臣辅政,君主年少,或新君嗣位,受命异姓大臣辅弼国政。

君主亲政后,即结束辅佐襄赞之命。设置辅政大臣,在古代王朝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三国蜀,刘备病故,其子刘禅登基,由丞相诸葛亮辅政。再如,北周七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皇亲国戚、“位望益隆”的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假黄铖、以左大丞相身份,总理朝政。康熙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亦如此。 

5、外戚操持国柄。

如东汉和帝刘肇,及其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儿,虽名义上太后临朝,但大权为外戚权臣梁冀所握。他身任大将军,又为顺帝、桓帝两皇后兄长。他与皇太后定策禁中,操纵三代皇帝的废立,专制于朝二十余年。质帝不满其骄横,称之“跋扈将军”。东汉自和帝、安帝始,外戚干预朝政,而梁翼专权达到极至。 

在何种形势下,实行摄政,或者辅政,各王朝因时而异。其中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星移物换,幼主渐大,摄政王、辅政之臣与皇权的矛盾便日趋加剧。

其后果,或是辅政之臣废除君主,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废静帝自立,以国号隋取代北周;或为皇帝亲政,拿下权臣,恢复皇权。

这种摄政、辅政体制与皇权政体的冲突,构成了古代官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王朝的走向。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王朝经历了摄政、辅政,再辅政、再摄政的一个全过程,这种王朝的文化更具有典型特质,有利于解析清朝体制变更的价值取向。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扩展资料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在清朝200多年的时间里,世袭罔替的满清王爷共有几位,他们的王爵名称是什么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的神力王叫什么名字(康熙的皇叔)

康熙年间的神力王,应该是小说里杜撰出来的但是原型是鳌拜。

小说载:名扬四海的神力王达摩苏。要提起神力王来,在北京要跺一脚,城楼子乱颤,在皇上面前说一不二。他是当今皇上康熙的亲叔叔。达摩苏生在盛京就是现在的沈阳。自幼学得弓马纯熟,武艺精通。

在清兵进关的时候,前步正印先锋官,打闯王、灭张献忠、追赶明朝后人、统一半个中国,都是这达摩苏立的功劳。

扩展资料:

鳌拜晚年

鳌拜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

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

但小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

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

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清八大铁帽子王爷与八大显赫家族

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是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

清初十二等爵位

  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封爵方式有两种,一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以军功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永不降封。以恩封者一般则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清代共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称“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初因是开国功臣被封世袭罔替的八家亲王如下: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裢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神主祔太庙。后苏克萨哈等攻讦他种种不法,被废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敢论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日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不计追封者共8王。  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无有成规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削爵。  肃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军西征川陕,剿击李白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多不睦,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竟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白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二人削爵。  克勤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著,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死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三人削爵。  顺承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3子萨哈磷,萨哈磷兼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3子。顺治元年勒克德浑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削爵。  清代因恩封为世袭罔替亲王爵的有以下四家:  怡亲王:始封祖为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清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稹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于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垣袭爵,穆宗(同治)初立时载垣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欣。奕欣为清宣宗曼宁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四子奕詝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沂为亲王,文宗奕詝继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曼宁第7子,咸丰年封醇郡王,其福晋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穆宗(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载湉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奕劻是清高宗弘历17子永磷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万寿封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视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来得及世袭。  一、和硕礼亲王(历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硕礼烈亲王  满达海:代善七子,和硕巽简亲王(改号,后追降为贝勒)  常阿岱:满达海子,和硕巽亲王(后降为贝勒)  杰书:代善孙,和硕康良亲王(改号康)  椿泰:杰书子,和硕康悼亲王  崇安:杰书子,椿泰弟,和硕康修亲王  巴尔图:杰书子,椿泰、崇安弟,和硕康简亲王  永恩:崇安子,和硕礼恭亲王(复号礼)  昭梿:永恩子,和硕礼亲王(后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硕礼亲王  麟趾:永諲子,和硕礼安亲王  锡春:麟趾子,追封和硕礼亲王  全龄:锡春子,和硕礼和亲王  世铎:全龄子,和硕礼恪亲王  诚厚:世铎子,和硕礼敦亲王  二、和硕睿亲王(历十一代十二王)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和硕睿忠亲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亲王(后削爵),追封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硕睿亲王  淳颖:如松子,出为多尔衮嗣,和硕睿恭亲王  宝恩:淳颖子,和硕睿慎亲王  瑞恩:淳颖子,宝恩弟,和硕睿勤亲王  仁寿:瑞恩子,和硕睿僖亲王  德长:仁寿子,和硕睿 亲王  魁斌:德长子,和硕睿亲王  三、和硕郑亲王(历十代二十六王)  济尔哈朗:显祖孙,太祖三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郑献亲王  济度:济尔哈朗二子,和硕简纯亲王(改号简)  德塞:济度三子,和硕简惠亲王  喇布:济度二子,和硕简亲王(后追革爵)  雅布:济度五子,和硕简修亲王  雅尔江阿:雅布长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硕简亲王(后革爵)  费扬武:济尔哈朗八弟,追封和硕简亲王  傅喇塔:费扬武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德沛:福存子,和硕简仪亲王  巴尔堪:济尔哈朗四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巴赛:巴尔堪子,追封和硕简亲王  奇阿通:巴赛子,和硕简勤亲王  丰讷亨:奇阿通长子,和硕简恪亲王  积哈纳:丰讷亨子,和硕郑恭亲王(复号郑)  乌尔恭阿:积哈纳子,和硕郑慎亲王  端华:乌尔恭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经讷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伊丰额:经讷亨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西朗阿:伊丰额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硕郑亲王(后革爵)  松德:积哈纳子,追封和硕郑亲王  庆至:松德子,和硕郑顺亲王  凯泰:庆至子,和硕郑恪亲王  昭煦:凯泰子,和硕郑亲王  四、和硕豫亲王(历九代十七王)  多铎:太祖十五子,和硕豫通亲王  多尼:多铎长子,多罗信宣和郡王(改号信,原亲王)  鄂扎:多尼子,多罗信郡王  董额:多铎三子,多罗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罗信郡王  多尔博:多铎五子,追封信郡王  苏尔发:多尔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苏尔发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罗信恪郡王  修龄:德昭子,和硕豫良亲王(复号、爵)  裕丰:修龄子,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兴:修龄子,裕丰弟,和硕豫亲王(后革爵)  裕全:修龄子,裕丰、裕兴弟,和硕豫厚亲王  义道:裕全子,和硕豫慎亲王  本格:义道子,和硕豫诚亲王  懋林:本格子,和硕豫亲王  五、和硕肃亲王(历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长子,和硕肃武亲王  富绶:豪格子,和硕显懿亲王(改号显)  丹臻:富绶子,和硕显密亲王  衍潢:丹臻子,和硕显谨亲王  蕴著:富绶孙,和硕肃勤亲王(复号肃)  永锡:丹臻孙,和硕肃恭亲王  敬敏:永锡子,和硕肃慎亲王  华丰:敬敏子,和硕肃恪亲王  隆懃:华丰子,和硕肃良亲王  善耆:隆懃子,和硕肃忠亲王  六、和硕庄亲王(历八代十一王)  硕塞:太宗五子,和硕承泽裕亲王  博果铎:硕塞长子,和硕庄靖亲王(改号庄)  允禄:圣祖十六子,出为博果铎嗣,和硕庄恪亲王  永献:允禄孙,和硕庄慎亲王  绵课:允禄曾孙,和硕庄襄亲王  奕镈:绵课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绵护:允禄曾孙,和硕庄勤亲王  绵深:绵护弟,和硕庄质亲王  奕仁:绵深子,和硕庄厚亲王  载勋:奕仁子,和硕庄亲王(后革爵)  载功:奕仁子,载勋弟,和硕庄亲王  七、多罗克勤郡王(历十三代十八王)  岳讬:代善长子,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罗洛宏:岳讬长子,多罗衍禧介郡王(改号衍禧)  罗科铎:罗洛宏子,多罗平比郡王(改号平)  纳尔图:罗科铎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纳尔福:罗科铎子,纳尔图弟,多罗平悼郡王  纳尔苏:纳尔福子,多罗平郡王(后革爵)  福彭:纳尔苏子,多罗平敏郡王  庆宁:福彭子,多罗平僖郡王  庆恒:纳尔苏孙,多罗克勤良郡王(复号克勤)  雅朗阿:纳尔图孙,多罗克勤庄郡王  恒谨:雅朗阿子,多罗克勤郡王(后革爵)  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弟,追封多罗克勤郡王  尚格:恒元子,多罗克勤简郡王  承硕:尚格子,多罗克勤恪郡王  庆惠:承硕子,多罗克勤敬郡王  晋祺:庆惠子,多罗克勤诚郡王  崧杰:晋祺子,多罗克勤顺郡王  宴森:崧杰子,多罗克勤郡王  八、多罗顺承郡王(历十代十五王)  勒克德浑:代善孙,萨哈璘二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  勒尔锦:勒克德浑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勒尔贝:勒尔锦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扬奇:勒尔锦二子,多罗顺承郡王  充保:勒尔锦三子,多罗顺承郡王  布穆巴:勒尔锦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后革爵)  诺罗布:勒克德浑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  锡保:诺罗布子,和硕顺承亲王(后革爵)  熙良:锡保子,多罗顺承恪郡王  泰斐英阿:熙良子,多罗顺承恭郡王  恒昌:泰斐英阿子,多罗顺承慎郡王  伦柱:恒昌子,多罗顺承简郡王  春山:伦柱子,多罗顺承勤郡王  庆恩:春山子,多罗顺承敏郡王  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  九、和硕怡亲王(历七代九王)  允祥:圣祖十三子,和硕怡贤亲王  弘晓:允祥七子,和硕怡僖亲王  永琅:弘晓子,和硕怡恭亲王  奕勋:永琅孙,和硕怡恪亲王  载坊:奕勋子,和硕怡 亲王  载垣:奕勋子,载坊弟,和硕怡亲王(后革爵)  载敦:允祥五世孙,弘皎四世孙,和硕怡端亲王  溥静:载敦子,和硕怡 亲王  毓麒:溥静子,和硕怡亲王  十、和硕恭亲王(历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硕恭忠亲王  溥伟:奕欣孙,载滢子,出为奕欣长子载溦后,和硕恭亲王  十一、和硕醇亲王(历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硕醇贤亲王  载沣:奕譞子,和硕醇亲王  十二、和硕庆亲王(历一代一王)  奕劻:高宗曾孙,永璘孙,绵性子,和硕庆密亲王

清朝康熙王朝的历史介绍

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月,顺治帝病死。三子玄烨(清圣祖)即帝位,改明年年号为康熙。议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顺治帝死后,由皇太后(孝庄后)颁布遗诏,对顺治帝的政绩做了全面的否定。这个所谓“遗诏”袭用顺治帝的名义,实际上显然出于皇太后和辅政大臣的意旨。它胪列顺治帝在位十八年的十四条罪状,第一条即是“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其他各条的主要内容有:对满洲宗室诸王贝勒等“晋接既疏,恩惠复鲜;”对满洲诸臣,不能信任,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用事;任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对皇太后子道不终,对董鄂妃丧礼过从优厚,以及朝政不能听言纳谏,宫中未能节省,经营殿宇靡费甚多等等。这个所谓“遗诏”,是皇太后和守旧的满洲贵族对顺治帝、多尔衮采用汉族封建制统治制度的一个猛烈的抨击。它的实质,是公开宣布排斥汉官汉俗,恢复清太祖、太宗时的旧制。康熙皇帝即位后,鳌拜等辅政大臣,在太皇太后支持下,极力贯彻这个方针,清朝的统治向着满洲旧制的道路逆转。 (一)四大臣辅政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都不是满族宗室亲王。他们受命辅政,佐皇帝执掌国政,这在清太祖、太宗的旧制中也是没有过的。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遏必隆,钮祜禄氏,鳌拜,瓜尔佳氏,两人俱隶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的四大臣在顺治帝亲政后,已相继擢任议政大臣,或兼领侍卫内大臣(统率侍卫亲军,翊卫扈从),控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顺治帝死后,索尼等向满洲诸王贝勒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等共任之。”诸王回答说:“诏旨甚明,谁敢干预。四大臣其勿让。”顺治帝死后,四大臣由控制议政会议进而掌握了朝政。 四大臣中,索尼年最长,位最尊。一六六五年(康熙四年),索尼孙女被立为皇后,索尼一家成为显赫的贵戚。鳌拜恃有战功,结党擅权,遏必隆依附鳌拜。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旧属,在政治上无一定的主张,且与索尼、鳌拜不和。索尼与鳌拜成为主要的决策者。自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至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辅政时期,四大臣在仰法太祖、太宗的名义下,恢复了若干旧制。 历史清朝王朝康熙

清朝八大世袭亲王都是谁

清朝八大世袭亲王就是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1、和硕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

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济尔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3、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

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4、和硕豫亲王多铎

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5、和硕肃亲王豪格

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后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6、和硕庄亲王(原称和硕承泽亲王)硕塞

皇太极五子,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曾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被夺爵。

7、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随父祖征战,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但性格狂妄傲慢,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

崇德三年,岳托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8、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的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