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甘岭范弗里特与儿子之死

上甘岭范弗里特与儿子之死(美l军侵朝八军军长儿子在战场上牺牲吗)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1 19:44:57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美l军侵朝八军军长儿子在战场上牺牲吗

没有,美八军第一任军长,Walton Harris Walker,他的儿子叫 Sam S Walker,的确参加了朝鲜战争,并获得了银星勋章,后来护送因车祸去世的父亲回国。此后,沃克也获得了四星上将的军衔,成为了美国陆军中仅有的2对父子上将之一第二任司令是李奇微,第三任是克拉克,第四任是范弗里特,第五任是泰勒都没有儿子去朝鲜参战

上甘岭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双方伤亡对比

说起抗美援朝战争,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词就是惨烈。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拥有许多先进的武器,而中国志愿军的武器还是缴获日本和国民党军队的,比起美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面对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志愿军只能抱着舍生取义的精神去决一死战。

上甘岭战役很惨烈吗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和长津湖战役给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岭战役,战斗惨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作战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1952年10月,志愿军和朝鲜军队掌握了朝鲜半岛上的主动权。而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为了扭转局势,写信给远东军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说要想扭转局势,必须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让对方陷入被动防守,后者同意了。“联合国军”制定了“摊牌行动”,企图改变朝鲜半岛的局势。

“联合国军”选择的作战地方为597.9和537.7高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597.9高地由西北和东北两条山梁组成,成“V”形,共有12个阵地。而573.7高地则由两个南北相对的驼峰山岭组成,北面被志愿军占领,南面被美军掌控。

10月14日,美军对志愿军15军的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尤其是597.9和537.7高地,每一秒有6枚炮弹落下来。志愿军战士们像坐在大海中的小船上一样,不停晃动,有一个年仅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可见当时的炮弹有多密集。15军军长秦基伟原本是想快速解决战斗,但看“联合国军”的架势战斗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于是迅速调整了作战计划,为前线战士准备了3个月的补给品,每一个连增加8000枚手榴弹。

期间,阵地多次失守,又多次收复。到第4天时,阵地上血流成河,到处都是尸体。整个上甘岭战役到11月25日才结束,4.3万名志愿军战士先后加入战斗,而“联合国军”参战的人数为6万余人。虽然双方在参战人数、武器上有差距,但志愿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毅力,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也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40多天的时间里,双方在3.7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进行了一场十分惨烈的厮杀。美军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志愿军战士的阵地被削低了整整2米,我军击退了“联合国军”900多次。

上甘岭战役令“联合国军”损失惨重,志愿军彻底消除了中朝两国关于在美军绝对优势下能否坚守阵地的顾虑,让战线更加稳定。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我军伤亡率为20%以上,有的连队只剩下了几名战士,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联合国军”的伤亡率超过了40%。自负的美军吃了大亏,他们从没有把志愿军放在眼里,自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没想到被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狠狠打了脸。他们很挫败,从而失去了能取得胜利的信心,也打消了发动大规模战役的念头,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上甘岭战役的影响

一、志愿军总结

我军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

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

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志愿军后勤机关在秋季反击作战的物资储备基础上,实行重点保障,对上甘岭的所有需要竭尽所能予以满足,还动用了后勤部门留做机动力量的汽车连加强运输保障。

二、美军总结

6个星期的艰苦奋战过去了,联合国军司令部所属部队控制了狙击岭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个“三角山”。在“三角山”战斗中,他们由最初的2个营的兵力发展到2个师以上的兵力,死伤人数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

尽管中国人大概在这场战斗中耗费了10000名士兵,但是他们丝毫不感到缺乏兵力,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表现了为夺取有战术意义的高地,他们是愿意付出重大牺牲的。“三角山”之战,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扭转了白马山之战的败局,并且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

还原最真实的“上甘岭战役”,43天血战背后,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这是一场我们熟悉却又不真正了解的战役,这是一场被世界所有著名军校载入史册的战役,这是一场无数中国军人喊出了“向我开炮”的战役。短短43天内,在这片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倾泻炮弹百万余发,上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扛住了敌人的钢枪铁炮,筑起了一座无法撼动的军事堡垒!

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涌现了无数个英雄村,美军也对战争进行了无数次复盘,但他们却始终想不通自己到底输在哪里。对于这场战争,蒋介石这样评价:“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是解放军的对手了!”美国一名四星上将也曾说道:“中国军队的火力远不如我们,却在战场上将我们打成了傻子!”

今天,就让我们穿透 历史 的迷雾,去探寻70年前那场浓缩着国魂与军魂的 上甘岭战役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美双方多次谈判无果后,美方开始叫嚣着“要以飞机大炮说话”,随后立即开展了针对我军的军事行动。美方高层经研究后发现,位于朝鲜中线的五圣山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它毗邻东海岸公路,背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康平原,这也就意味着一旦五圣山失守,美军将会势如破竹地向前推进200多公里,我军也会面临着无险可守的局面,而上甘岭是五圣山的重要屏障,其战略位置可见一斑。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镇守此地的15军军长秦基伟在研究美方往期的战略特点后发现,美军最大的优势在于机械化作战,而上甘岭易守难攻,美军机械化部队很难进行战术穿插,五圣山西侧的两座山峰明显更符合他们的进攻要求。于是秦基伟将主要兵力放在了这两处,在上甘岭仅部署了两个连的兵力,分别驻扎在上甘岭的597.9和537.7高地

但狡猾的美第8军司令员范弗里特在多次侦查后,也看到了上甘岭防御力量的薄弱,所以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试图花两个营的兵力、以伤亡200人为代价,用5天时间拿下上甘岭后直取五圣山,最终达到其向平原地带开进的目的。

1952年10月14日,美军集结了300多门大炮、47辆坦克和50余架战机的火力,向上甘岭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开战第一天,美军就向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发射炮弹30万发,飞机投弹500余枚,火力密度高达每秒6发炮弹,导致我方花费四个月修建的表面工事全部被毁,植被和山头也被夷为平地,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厚度竟有一尺多高。

在如此强大火力的冲击下,志愿军战士只有13门山、野、榴炮和12门迫击炮支援,面对兵力比自己多10倍,火力比自己强20倍的敌人,志愿军只能依托步兵武器和坑道作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据15军军史记载:14日一整天,我军以伤亡500多人为代价,歼灭敌军1900余人,打出了接近1比4的战绩。在随后的7个日夜里,上甘岭地区在敌我之间反复易手,白天被敌方夺去,晚上就被我志愿军抢了回来。但此战虽然战果可观,代价也很大。

我军各连队的伤亡人数都超过了一半,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这样一来,我军就丧失了继续组织较大反击的能力,只能通过第二阶段的坑道斗争拖住敌人,待敌人精疲力竭之际,再开展决定性反击。

10月21日到10月29日我志愿军转入坑道战,这一时期,占据了表面阵地的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十五军坑道采取了疯狂的围追堵截。他们通过轰炸爆破、石土堵塞、断绝水源、释放毒气等手段,妄图歼灭坑道中的15军。被困在坑道里的战士饿了只能吃压缩饼干、渴了只能喝尿,到最后因为水源稀缺,尿都成了一种奢侈品。

不仅如此,在越打越短的坑道里,地上还堆放着弹药、粪便和烈士遗体,空气中也弥漫着硝烟、毒气和汗臭……不但人员行动困难,连呼吸新鲜空气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15军后勤部曾紧急采购了大批苹果给战士们补水,但由于敌方炮火太过猛烈,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竟高达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

最严重的时期,第45师甚至向火线运输员发出悬赏,凡送上一篓苹果者,记二等功。可即便如此,最后送到战士手上的苹果也就只有一个,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志愿军依旧没有放弃战斗。

从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灭敌军20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人战斗力,并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与此同时,我军其他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先后以2到5个连不等的兵力,对537.7高地组织过七次反击,曾三次夺回了全部阵地。

在597.9高地,我军以两个班到九个排的兵力,组织过五次反击,曾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都使坑道部队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增强了坑道的力量,为大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终于,在10月30日这天,我军发起了全面反击,战役进入了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当天中午十二时,十五军动用133门大口径火炮,向597.9高地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反攻,整个战斗持续了五个小时,到日落时分才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

但此战之后,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十个连也全部打光,美韩联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发疯似的向597.9高地实施反扑,但在第12军的援助下,我军一路高歌,将敌军逼到了537.7高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军更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敌方打得溃不成军

到11月11日,志愿军又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的表面阵地,取得了大反击的决定性成功。此时的美方已军心溃散,无力再战,节节败退地他们只能不停炮轰,最终在11月25日选择了投降。

至此,我志愿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打退敌方进军900余次,以伤亡11529人的代价毙伤俘虏敌军25498人。美军将领克拉克成为了美国 历史 上第一个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将军,范弗里特也因这场战役被解职,从此彻底消失在了 历史 舞台。

但这场战役带给我们的伤痛也是巨大的,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士就有38位,为阻止敌人进攻而在战场上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更是不胜枚举。舍身堵枪眼、炸地堡也成了普遍现象,一截树干上被打进了一百多个弹片,一面红旗上也被打出了三百八十一个弹孔,甚至随手抓把土,都能数出二十三粒弹头。这片3.7平方公里的山头,几乎被鲜血浸透了。

整场战役中,天上没有一架我们的飞机,地上也没有一辆我们的坦克,而美军的飞机大炮加起来却有数百万计,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片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攻下来的小山头。

我志愿军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并用血淋淋的事实向世界宣布: 凡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的地方,别人一寸也休想夺去!

此役之后,我方再没遭遇到美方营以上规模的攻击,朝鲜战局也从此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也在国际上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在今后的几十年里,无一西方国家敢向中国挑衅。

如今,中美双方再次站在了博弈的交汇处,面对美方的种种挑衅,我中华儿女的态度依然十分明确: 我们不好战,但也不怕战。七十年前,我们的先辈可以在炮火纷飞中杀出一条血路,七十年后的中华儿女照样可以!

上甘岭战役:43天的人间炼狱,将美国打下神坛,蒋介石心服口服

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上甘岭战役”了,这场战争开打之前,谁也没想到一个多月的战斗,死伤人数、激烈程度、炮火密度都赶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了。

其实 “上甘岭战役” 只是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一个局部战役,那么抗美援朝战争又是什么样子呢?

1954年,苏联对日本宣战后,日本因无力抵抗没过几天就投降了。苏联占领了朝鲜,但美国却提出要和苏联共同管理,此后朝鲜被划分成为南北两部分,从政权形式、到南北文化都出现重大分歧,局势也日益紧张。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北部的行政权交还给了朝鲜。

二战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苏联再次对朝鲜动了歪心思,他想要再次发起战争,朝鲜“领头” 金日成 想要用武力统一朝鲜。但得到了毛主席的反对。后来朝鲜单方面挑起战火,此时我国处于不知情的被动状态。所以这次没有加入战争。1950年6月,朝鲜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前面说过美国控制了朝鲜的南半部分,所以朝鲜战争美国不可能缺席。7月5日美国也来掺和了这趟浑水,但是朝鲜人民军越战越勇,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后来美军越过国境三八线,想要以此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这时中国接受朝鲜的出兵援助请求,加入了朝鲜战争。一方面是帮朝鲜,另一方面也是帮自己。而上甘岭战役就是抗美援朝中极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

蒋介石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的努力。上甘岭之战,解放军在零下十多度的天气里,身穿单衣的坚守,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1952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战斗,史称“上甘岭之战”。

说到这场战役就不得不提到一首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没错就是 《我的祖国》 。这首歌是一首典型的红歌,至今被人传唱。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它首次登场亮相,就是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出现的。因为 历史 上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前所未有,所以这首歌作曲目的只有一个: 抚慰经历上甘岭的人那颗受伤的心 。后来为电影《上甘岭》配乐的时候,作曲家乔羽考虑到这一点思前想后,决定把“长江”唤作“一条大河”,因为每个人都见过河流,河流的意象也更容易引起共鸣。但是 历史 上的“上甘岭”远远没有歌声里唱得那么温情。这里除了流血牺牲再无其他。那么为什么上甘岭这个地方会出现这么惨烈的战局呢?上甘岭被双方哄抢的军事要素是什么呢?不妨跟我一起来看看。

1952年年初,共产党稳扎稳打的军事策略成效显著,基本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此时美国与韩国都很慌,他们知道一旦我们完全掌握主动权,那么他们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气急败坏的驻韩国司令员范弗里特,在给上级远东美军司令马克写信时,再三强调美军应该尽快进攻。如果等到解放军发起反攻,那1951年10月美军被打的落花流水的事情又会再次重演。

在信里范弗里特再三建议第9军团实行 “摊牌计划” ,他认为这是美军出击的最佳时机。一旦美军突围成功,那么金化以北的防线就暂时安全了。不仅如此,通过“摊牌计划”范弗利特希望拿下附近的几个高点。然后顺藤摸瓜夺取 狙击岭山脉(中方称537.7高地) ,这样就能扭转劣势,顺利把解放军逼出咽喉要塞。一旦把解放军从高地逼出要塞,那解放军就只能退回1250码以外的另一个阵地,对美军的威胁会大大降低。美军想的确实很美好,他们觉得中国的解放军会任人摆布的按照他们的计划走。但是我们有血性、有能力的解放军可是不甘示弱。怎么能轻易地就把自己的战略高地让出去呢?美军想得美!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美军想要不费吹灰之力之力拿下的狙击岭山脉,也就是537.7高地。后面我简称为高地。这块高地地势十分特殊,由西北和东北两条山梁构成,英文字母像个V,解放军根据地形把高地划分为12个阵地,东北山梁和西北山梁各有四个阵地,其中珠峰前面突出的9号阵地,是美军此次争夺战要主攻的据点。一旦他们拿下这里,这场战役就能取得阶段性的战役。

就在美军以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时候。“摊牌计划”的计划书却泄露了。 原来,美军的猪队友“韩二师”的一个参谋,一看这场仗很难打,想要临阵脱逃,于是就带着计划书投靠了志愿军。这个参谋还带回来一个可靠情报,他告诉解放军,本来美军准备了足够空袭五天的炮弹,打算用五天拿下上甘岭。但是事发突然,炮弹出现了问题,现在的炮火只能支持两天。得到情报之后,中国军队严阵以待。

10月14日,战争的号角吹响之后,美国方面拿出准备好的320门大口径的火炮、47辆坦克车、和50余辆飞机准备和中国正面刚。 虽然中国用坑道战的方式做了准备,但是面对如此强烈的火力,一时间还是有些难以应对。躲在坑道里的士兵,有的被战火震掉了牙齿,有的被震得舌头和牙齿打架。见识过炮火的幸存者,回忆起来当时的场景,都用了人间炼狱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当时的战斗画面。

战斗一开始,我方就出师不利,准备好的步话机天线被炸掉了。战斗部队与指挥部不能通话了,营部电话副班长牛保冒着生命危险边躲避炮火、边维修短线。但最后还差三米,他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连接两头,接通了电话线,为我们争取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 历史 上像牛保这样奉献生命到革命事业的还有很多,正是他们为我们筑起了血肉高墙,我们才有今日的安宁。

说回到当时的战场,战争开打之后,美军把火力集中到高地东北山梁的最高点11阵地。由于我方错误估计了对方的兵力,一开始就派出整个班的兵力去战斗。这种战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上午激战过去,美军只夺取了两个无关紧要的2号阵地和11号阵地。但我们的兵力已经损耗一半一上。夜幕降临,终于结束了这一天的战斗。为夺取失去的阵地。四十五师的师长当机立断,组织135团连夜反击。这样的战斗持续了四天,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有时一天之间阵地几度辗转。失而复得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词汇,但在战场上,这个词意味着厮杀、流血。没有人可以在贴身肉搏中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那四个日夜,上甘岭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即便如此,中方军队也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随着越堆越高的尸体增长的是将士们不屈不挠的爱国之心。

第一阶段还只是表面阵地的争夺就已经如此惨烈。我军在高地上布置好的九个据点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流血、牺牲。在我们的艰苦奋斗下,据点一次次被我们回收。美军却再也坐不住了。10月20日,美军派出轰炸机对上甘岭进行地毯式轰炸。坦克也全部出动,想要把解放军消灭得干干净净。可是解放军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你有大炮,可是大炮敌不过钢铁般的意志。

既然地面战役我们捞不到什么好处,那我们就转而隐蔽自己,暂时躲回提前准备好的坑道。而我们躲回坑道的时候,战况也并不乐观。高地西北山梁的四个阵地还在,可东北山梁上的阵地已经全部失守了。那就这样放弃吗?看着美军在我们头上兴风作浪,为非作歹?难道我们就这样屈服在他们的坦克和大炮之下?当然不是……当我军的参谋长得知我军的伤亡人数已超过 3500人 的时候,立刻改变了战术,我们以坑道斗争和小分队反击的方式,消耗敌军。为主力作战部署赢得了时间。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做事都不能急于求成,的确高地有天然优势,易守难攻。但也正因为易守难攻所以我们急迫地想要取得胜利。 在反击阶段,我们用了7天一直在重复白天失去战地、晚上夺回来的戏码。7天7次反击,3次完全成功,4次部分成功可都是用战士的鲜血换来的。于是这次,我们稳住阵脚,敌人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既然我们一会儿拿不下来,倒不如跟他们打持久战。

高地这里,我们挖好了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多个简易的防炮洞。虽然美军占领了表面阵地,但是我们手里还是有张底牌。反击部队一到,我们里应外合,一定能把美军打的落花流水。双方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场上出现短暂宁静。但是宁静并没有持续多久。我方部队因为战略失误,人员已经损失严重。 五连、八连抗击到最后只剩下了5个人。这次反击仅四十五师的伤亡人数就超过4000。

25日随着反攻失利,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即与韩2师战斗阶段。虽说我方伤亡惨重,但美军也没尝到什么甜头。美第七师也受到重创,2000多人伤亡。兵力损失大半后不得已搬来救兵。找到了韩国军队来当替死鬼。但韩国军队不像美军那样斯文,他们使用十分毒辣的手段来破坏坑道。把毒气弹和硫磺弹塞入坑道口,以此逼迫我军。美军5天都没能把坑道怎么样,韩军两天就把二号坑道炸塌了30米。 但坑道的志愿军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比如:断水断粮。没水没粮食的八连在极其艰难的坑道里撑了九天。直到第九天才收到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后来慰问品从萝卜换成了苹果,还有几个士兵分吃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

30号,我们决定在夜里进行大反击。这也标志着我们的战斗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已经有了充裕的备战物资,所以这次步步紧逼高地上的韩军,22时已经拿下了高地上一半的火力。这是志愿军在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炮战。我们取得了预期效果。

31日,我们重新调整兵力部署,救兵也陆续抵达。这时我军所有兵力奋起直追,拿下了除7号和8号阵地以外的全部阵地。此后又一鼓作气,争夺最后的6号高地。6号高地回收后,这场难打的”上甘岭战役“终于宣告成功。 1952年11月25日,我们顺利将手中高地转交给29师,标志着上甘岭的战斗的结束。

上甘岭战役中的炮火密度达到每秒钟6发,到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也很难想象一秒钟6发炮弹在头顶嗖嗖飞过是什么感觉。这还只是个基础。每平方土地上会有76枚炮弹爆炸,高山之上的石头在身边被炸裂,长满青草的国土被烧焦。志愿军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联合国军伤亡率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创 历史 新高。但是战争越惨烈,我们的成就感就越强。这样难打的战役我们都攻克了,所以世界都知道中国不是好惹的。我们借这场战役打出了自己的威风,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还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就是从上甘岭战役开始的。从这里开始,我们用军事实力守卫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充斥在这场战斗中的,是一次一次的反抗、一次一次的斗争。我们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攻击,还守住了国威和军威,更是有人说,这场战役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像“黄继光”这样用枪口堵住对方枪子的精神,世世代代激励我们的爱国魂。

上甘岭,我们熟悉却又不真正了解的地方:一口苹果七条命

上甘岭,一个浓缩着军魂与国魂的名字,一个我们熟悉却又不真正了解的地方,七十载风雨远去,透过 历史 的迷雾,我们还能看清多少当时的真相? 上甘岭所属的五圣山地处朝鲜半岛正中,是我军与敌军对峙的中门户。有门栓之称,五圣山北是一片大平原,我军阵地一旦被突破,美军坦克可向北纵横驰骋200多公里,进而威胁东西两线,获得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五圣山战略位置的重要可谓牵一发而动朝鲜全局。 1952年10月8日,美国突然单方面终止了板门店谈判,并狂妄叫嚣让飞机大炮去辩论。 1952年是美国大选年,时任总统杜鲁门的连任受到朝鲜战局拖累,二战时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对其发起了有力挑战,距离大选结束还剩最后一个月,为了改变战场颓势,克拉克成为杜鲁门任命的第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克拉克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胜仗给杜鲁门拉选票,克拉克并非悍勇之人,他为人机巧,拨通军中钻营之术,他一生都无多大战功,却在46岁时晋升中将,创下美军 历史 最年轻中将记录。 二战时它为了夺取罗马解放者的美名,不惜放走德军,导致蒙哥马利死伤惨重。 范弗里特的独子在几个月前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我志愿军高炮部队击落战死,复仇的怒火已在他心中压抑许久,一个要立功,一个要报仇,二人最终决定从中线开打。 要进攻五圣山,必须拿下秦基伟十五军的597.9和537.7两个高地。 这两个高地是志愿军阵地的突出部,直接嵌入美韩阵地中间,距离最近的敌方仅有100米,由于两阵地面积狭小,为避免人员聚集而遭受敌人炮火杀伤,15军45师只能在两阵地各摆一个连。 美国人早就想吃下这两块小点心了,根本没把志愿军放在眼里,范弗里特甚至放出狂言,顶多5天、伤亡百人就可拿下两高地。后面有个小村庄名叫上甘岭,此片区域被统称为上甘岭地区,而克拉克和范弗里特的目光早就越过了这个小地方,放向了五圣山北方广袤的平原。 1952年10月14日大清早,身处上甘岭后方的秦基伟被炮火声震醒,让他冲出坑道,爬上山坡,向上甘岭方向望去时,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他也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住了,密集的炮弹遮天蔽日,黑压压一片像吸血蝙蝠群一样打在我军上甘岭阵地上,炸点连着炸点,引爆天地,黑色蝙蝠在爆炸瞬间就化为一只只火焰,整个上甘岭陷入一片火海,除上甘岭外,15军驻守的其他阵地均遭到敌人攻击,美国人是不可能全线齐推的,必有一个主攻方向,但这个地方到底在哪? 按理说五圣山地形陡峭,不利于敌军机械化部队行动,15军和万岁军38军联合守卫的平康谷地地势平坦,那里才是对美军最有力的主攻点,但克拉克和范弗里特剑走偏锋,恰恰选中了小小的上甘岭,打了15军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还在15军驻守的30公里战线上到处发起佯攻,成功迷惑了秦基伟对美军主攻方向的判断,美国人的战役企图隐藏的空前成功,长达几个小时的炮火覆盖后,上甘岭山头被整体打低了两米,往日用钢钎都打不动的花岗岩,现在成了一脚踩下去就没过小腿。 为占领如此一个小山头,用了如此大规模的火力打击,当真是范弗里特才能干出来的事,我军两个连队打掉了40万发子弹,1万枚手榴弹,80%的武器被打坏,战况之惨可想而知。 上甘岭战役刚开打的第一天就已注定是一场血流成河之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敌人集中进攻上甘岭后,范弗里特的主攻方向也就藏不住了,事关全局寸土必争,十五军流血不流泪,决心守住上甘岭,本来瞄准平康谷底的15军所有炮群,此时都转向了上甘岭方向,本来给个师预备的补充兵力,现在都给了驻守上甘岭的15军45师,当日夜十五军反击的炮火又把上甘岭的花岗岩犁了一遍,尚未巩固阵地的美韩军队被炸得血肉横飞,炮火结束后,三个连队的15军战士随即对上甘岭发起猛攻,火速夺回了1号高地。 还有5个连队冲击2号高地,被敌人数10个机枪暗堡压制,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构筑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美军战斗力果然非同一般,年仅19岁的贵州小战士同世昌在冲锋时被敌人大口径机枪打了一条腿,他忍住剧痛爬上了敌人一个大碉堡,拼尽全力往洞口中塞了根爆破筒,为了不让敌人往外推,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涉恐,最终他和敌人一样什么都没留下,一个碉堡被炸后,一个名叫黄继光的四川战士又冲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最后一个机枪碉堡的枪眼。 十五军将士吃牙膏喝尿液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而是不能满足人体最低水分需求,派人出去找水往往是几条命才换回一壶水,本来一个坑道只放一个连,但在敌人的炮轰破坏下,秦基伟急了,加紧给上甘岭坑道运送物资,但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送上去一壶水,一筐萝卜就又要搭进去几条后勤战士的生命,萝卜吃多了烧心。秦基伟又从平壤买来了3万多公斤苹果,并下令,只要送上去一筐苹果就给记二等功。 我老秦就是不给他,还要趁机歼灭他的有生力量,让他今后在朝鲜甚至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秦基伟坚决表态,我们苦敌人更苦,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这是15军的光荣。咬着牙挺一挺,上甘岭如果胜了,就能狠狠的打压美军的士气,这也是朝鲜战争全局的需要。 志愿军司令部完全采纳了秦基伟的观点,全力以赴支援15军,弹药、粮食,兵员要什么给什么,山炮、野炮、榴弹炮管够,平时当成宝贝的卡秋莎要多少给多少。 经过10天的坑道战,秦基伟预想中的光荣反击已经初具条件了。 10月30日鸡雄山美军阵地上,突然天空中滑过一阵尖锐的声音,一架低空飞行的美军P51与一颗高弹道的榴弹炮相撞,被硝烟笼罩的轰黄天空,瞬间炸开一个极其炫目刺眼的大光团,火红的金属碎片似散落的流星一般坠落,满地整个上甘岭笼罩在一种近乎神话的战争氛围中,望风骤雨般的炮火已经砸在了美军阵地上,山头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 站至凌晨15军和12军的将士一举收复了537.7和597.9两个高地,上甘岭阵地上又一次插上了志愿军的红旗,在这场大反击中,我军共打出了30多万发子弹,3万颗手榴弹,2.1万发炮弹,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日弹药消耗量最高纪录,被戏耍的范弗里特彻底疯了。 他把美军压箱底的宝贝,空降第187团拿了出来,竟然让美军最精锐的空降特战伞兵,就干普通步兵冲锋陷阵的脏活。 此后的20天中,我志愿军15军和12军的将士打退了敌人无数次反扑,上甘岭阵地再也没有丢掉过。 11月25日,经过43天的浴血奋战,被美联社称为朝鲜战场凡尔登的上甘岭战役正式结束,此一战双方合计投入10万多人,在一块2700米宽,仅1000米的狭小山头,展开了43天的殊死搏杀,我军以15,600人伤亡的代价,歼敌2.5万取得最终胜利,这是中国军队的胜利,这也是新中国的胜利,就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胜利。 从此美国军人才打心眼里承认,中国军人的战术水平和意志品质都是世界超一流的。美国人也彻底断了在朝鲜战争中在动什么歪脑筋的念想,从此和平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照耀在朝鲜半岛这片土地上。

上甘岭战役中战败的美韩军官有哪些

上甘岭战役中战败的美韩军官包括以下几位:- 詹姆斯·范弗里特(美军指挥官)- 史密斯(美军指挥官)- 泰勒(美军指挥官)- 丁一权(韩军指挥官)- 白善烨(韩军指挥官)以上这些军官均为上甘岭战役中战败的美韩军官。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当时军事顾问对导演沙蒙说’’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导演耐心说服,女卫生员代表了志愿军女兵 这个英雄群体。剧情又安排女卫生员检查坑道,突遇敌军进攻,所以说得过去。同时真实战斗场面比电影里残酷一百倍。顾问问沙蒙为何不能真实反映?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饭,黄继光,邱少云还普遍存在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东西都去哪了?无法交待,谁还送孩子上战场?所以要提倡英雄主义精神。顾问心悦诚服。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编剧经验较为丰富,他也因此成为影片《上甘岭》的执笔者。 剧本创作 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虑到沙蒙有心脏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龄较大,劝他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达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 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之一幕却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当感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结框搭构了。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大家觉得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 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进行艺术地组合、编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写作。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 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觉得写得不错。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时也说不出来,整天就那么憋着,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唱起了唱起了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象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于是,在《上甘岭》剧本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那时的导演有生活、有水平,现在这些烂导演,就去知道穿越,…

电影《上甘岭》,是电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电影插曲百听不厌!

赵毛臣是我战友的父亲。战友属16O师侦察连战士,南疆轮战牺牲。前年战友们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其实,不仅在这场戏中,可以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刘玉茹都是倾心打造着王兰这个人物。唯其如此,电影中的王兰才会令人过目难忘。数十年后,当刘玉茹回忆起当年拍摄《上甘岭》的情景时还感概地说:“能参加《上甘岭》的拍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我到现在,仅演过一部电影,就是《上甘岭》。没想到王兰的形象在亿万观众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是对中美最后一战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但其实 真实的战争远比影片中的镜头残酷

1、“范弗里特弹药量”与小范弗里特之死

因为“上甘岭战役”(美称“摊牌行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一个新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即对所使用的弹药不作限制。

正是对炮火的极端推崇,美军著名的“山地战专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划了 “摊牌行动” ,短时间内向上甘岭倾泄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

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在驾驶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时,被我高射炮击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队第3轰炸机联队第13轰炸机中队的一名飞行员,上尉,驾驶B-26轰炸机。当时他是在凌晨3点对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火车站进行轰炸,被我191师击落。

板门店谈判期间,范弗里特曾委托美方代表,恳请我方寻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询后,证实当时敌机被击中后,飞行员来不及跳伞而一并炸毁。

据悉, 朝鲜战争中,有美军142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这场侵略战争,其中35位死亡或受伤。

这场战争让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侵略者终将付出惨痛教训。

2、4万公斤苹果与1个苹果

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运输员费尽千辛万苦爬进坑道,卸完弹药后,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战士。

但是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不忍咬一口。

当年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坚持在坑道中的战士们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线运水是摆在后方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萝卜,刚开始也确实运进去3袋萝卜。水灵灵的萝卜也确实解渴,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是,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来了: 萝卜烧心!

吃过生萝卜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那种滋味让人非常不好受,并且拉脱了水更危险!

于是大家想到了苹果,确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 后方采购了4万公斤苹果准备往里送

可是敌方的封锁更加严密,运输更加困难,为了激励大家,指挥部甚至列出一个立功标准: 只要送进去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后运进坑道的苹果,就只有电影镜头中岀现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也还是运输员在半路捡到的。

4万公斤苹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却只有一个被成功运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打的是补给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运输人员牺牲1716人,占牺牲总数的14.8%。正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曾听过亲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现在是首长的讲过当时在坑道里和出坑道与敌人做战的真实情景,女卫生员是虚枸的人物,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影上要残酷的多,能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枪林弹雨密集众炮的战场上很难全身而退,牺牲了的战士都是祖国的英雄儿子,活下来的也都是血性男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场血与火战争的人对这些国家的功臣应该必须给予无比的崇敬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