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拿骚的莫里斯的生平简介
拿骚的莫里斯,或者叫做奥兰治的莫里斯亲王。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和将领,他重新在欧洲复活了职业军队。被公认为近代欧洲职业化军队的鼻祖。荷兰语全名Maurits, Prins (Prince) van Oranje, Graaf (Count) van Nassau沉默的威廉次子,由叔叔拿骚的约翰一手带大。他和堂哥Willem Lodewijk一起在海德堡读书,后来才到莱顿跟他的大哥菲利普一起学习。在那里,他得到了工程师数学家西蒙·斯蒂文的教导。 由于他父亲在投入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起义中,用掉了所毕生的财富,他的教育费是由荷兰省及泽兰省支付的。1585年父亲死时,莫里斯仅有16岁。正在莱顿大学求学,由于长兄在西班牙做人质,不顾法国的亨利四世和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反对,他立即被荷兰省议会选为执政(最高行政长官)。后来还陆续被选为泽兰、乌德勒支、上阿尔瑟和海兰德兰等省的执政。在约翰·范·奥尔登巴内费尔特的政治支持下,他们两人和莫里斯的弟弟腓特烈·亨利一同组成强有力的三人执政团。在他们的强有力领导下,巩固了尼德兰北部各省反对西班牙的力量,使它们成为贸易和船运中心。奥尔登巴内费尔特主持内政和外交,他担任军队总司令,由弟弟亨利辅佐。莫里斯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数学 、弹道学和军事工程学。任总司令后,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他首先缩小军队的编制和改进军队的组织,使士兵得到良好训练和充足的军饷。并加强正规训练,他精通包围战艺术。16世纪90年代,他不断攻占敌人的堡垒。经过一系列战斗,西班牙人从各条战线上龟缩回去,荷兰共和国开始有今天的局面。荷兰各城镇开始向他的救星表示敬意。在赢得蒂伦豪特战役与尼乌波特战役两大骑兵战之后,莫里斯的军事才华获得全欧洲的认同;莫里斯曾试图重新统一由于西班牙征服而陷于分裂的尼德兰南北两部。他率部进入弗兰德,但遭到彻底的失败,被迫在1609年同西班牙签定十二年休战协定。尼德兰仍处于分裂状态。此后,莫里斯和奥尔登巴内费尔特展开了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他耐心等待时机,悄悄巩固自己的势力,1618年8月将奥尔登巴内费尔特逮捕,次年5月处死后,他便拥有极大的权利,成为奥兰治亲王和拿骚伯爵,1620年,堂哥Willem Lodewijk去世后,格罗宁根、德伦特省也落入了莫里斯的手中。他在实质上成为国王。然而,他只是一个伟大的军人,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在1590年---1609年曾经击退西班牙人,扩展并保卫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疆界,然而他不但未能重新统一整个尼德兰,而且使荷兰共和国永久的分裂为奥兰冶派和反奥兰冶派 。莫里斯虽然跟Margaretha van Mechelen以及Anna van de Kelder都有私生子女,但他没有结婚,也就没有合法子女,执政的位置由他弟弟腓特烈·亨利和侄子威廉二世继承。
莫里斯/红房子/风格特点:
1、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
3、具有哥特风格和其它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实用。
4、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5、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6、每个室内是结构和面的逻辑派生。
7、每个室内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个性,但与此同时,它又必须是一个房房相连的大主题变调。
8、每个室内,从最大面积到最小细节,使用与整体相协调的材料。
扩展资料
莫里斯的“红屋(红房子)”取得了成功,不仅仅是采用功能需求为首要考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同时还在于莫里斯从统一的方案出发,设计了整个建筑的室内、家具等等。
“红屋”的建成引起设计界广泛的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其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流行的矫揉造作方式,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也抵御来势汹汹的工业化风格。
威.莫里斯是哪个国家的
英国的,简·莫里斯(Jan Morris),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祝你生活愉快
莫里斯人物介绍
莫里斯简·莫里斯(JanMorris),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中文名:简·莫里斯外文名:JanMorris别名:原名JamesMorris国籍:英国民族:威尔士出生地:克利夫登出生日期:1926年10月2日职业:历史学家、旅行文学作家、《泰晤士报》和《卫报》记者(早期)毕业院校:兰馨学院主要成就:独家报道英国探险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西方著名旅行文学作家。代表作品: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欧洲五十年,悉尼:帝国的绚烂余晖人物简介简·莫里斯(JanMorris),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lettersfrom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人物经历1953年,莫里斯作为随行记者独家报道了英国探险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新闻,消息传到英国,恰逢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也让莫里斯成为新闻界的知名人物。她在《欧洲五十年》中写道:“那一年6月,我和刚刚全球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国探险队成员同去白金汉宫,作为随同探险队的记者,我写的关于胜利登顶的新闻稿恰在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的头一天晚上传抵伦敦。”莫里斯早年受性别认同障碍困扰,最终于1972年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成为一名女性。在1974年出版的自传《谜》(Conundrum)中,莫里斯讲述了与变性有关的事情。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大概三岁还是四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我被生错了身体,本应是个女孩。”变性手术是在卡萨布兰卡做的。莫里斯写道:“卡萨布兰卡,可不像名字听起来那么浪漫,它是座现代化的城市,喧嚣,丑陋,带着法国殖民地式的浮华气息。不过,我在这儿的体验,现在回过头来看倒有那么点儿浪漫的味道。真像是去造访魔法师。那晚,我穿过俗艳的街市,感觉自己活像童话中的角色,就等着脱胎换骨。鸭子变天鹅?厨房里的刷碗丫头变成新娘?比这些要奇妙得多,我对自己说:是从男人变成女人。这里是我身为男人所见的最后一座城市”莫里斯与太太育有五个子女,为了做变性手术,两人被迫离婚,一家人却如以往一般生活。据说,2008年,在变性36年之后,莫里斯又以女性的身份与前妻秘密举行了一场“同性婚礼”,再娶前妻当新娘。英国著名诗人、音乐家TwmMorys是莫里斯的儿子。相关作品莫里斯作品颇丰,包括小说、散文、自传、历史,甚至还有词典,但最著名的还是一系列旅行文学作品,国内已经引进出版的有《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欧洲五十年:一卷印象集》《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悉尼:帝国的绚烂余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