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赏析)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4-10-24 19:52:18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赏析

第二交响曲1897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候,人们对年轻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时候所受到的打击,对于向来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于抹灭的巨大创伤。这一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严重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青年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痛苦不堪的神经衰弱症,由于尼古拉·达尔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疗法奏效,才逐渐走向痊愈。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并一举赢得格林卡奖,于是他顺利地恢复了作曲活动。这首第二交响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显然与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形态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 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 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第二乐章 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 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 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 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 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 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第四乐章 活泼的快板,E大调。 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 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 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 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 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 广为流行。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 就已经颇有声望了。 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 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 之后, 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 c小调 第一主题 (片段1)。 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 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 降E大调 第二主题 (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 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 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其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收录为背景音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悲歌其作品《悲歌》琴韵悲哀寂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忧郁之情尽释其中。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0,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电影《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电影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Aleko》主要讲了个什么情节,有没有详细介绍我在唱阿列克的咏叹调

  1.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19岁时创作的作品。1892年4月3日至17日,即将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的拉赫玛尼诺夫用15天完成全剧创作。这部独幕剧一举赢得莫斯科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三枚“自由艺术家”大金质奖章。1893年5月10日,《阿列科》由伊波利特·阿塔尼任指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大获成功。由于当时深受阿伦斯基、塔涅耶夫和柴可夫斯基的褒奖,这部作品才得以出名。

  2. 根据罗伯特·沃克所著的传记丛书《拉赫玛尼诺夫》中所讲,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剧本是弗拉基米尔·奈米洛维奇-丹申科依据普希金的爱情叙事长诗《茨冈人》(作于1824年,出版于1827年)改编的。原诗是普希金在南俄高加索山流放期间创作的,要旨在于解救贝沙拉比的吉普赛人脱离暴政,重获自由。由于这一内涵对当局来说过于敏感,因此它的情节被删改,并变成了19世纪歌剧中很普遍的题材——爱情悲剧:阿列科与的茨冈女孩金姆菲拉之间的爱情悲剧。

  3. 主人公阿列科讨厌贵族社会的消沉气息、厌倦了城市虚伪生活、精神彷徨而空虚、崇尚自由生活,于是与吉普赛姑娘(茨冈女)齐姆菲拉相爱。齐姆菲拉有着诗意般生活、性格热情而奔放。然而,当他得知齐姆菲拉与另一吉普赛小伙子有染后,便为了贵族的荣誉将他们杀死。

剧情:

时间:19 世纪初。地点:南比萨拉比亚的茨冈人露营地。 

  1. 歌剧在具有乡土气息的吉普赛风格的“吉普赛老人动机”的序曲开幕,紧接着出现了“阿列科动机”。阿列科上场并以哑剧形式表现了自己和吉普赛人的感情。随后,随着竖琴的伴奏音乐,出现了弦乐优美的歌唱旋律。 

  2. 场景转到了河边,那里松散地排列着茨冈人的帐篷。右侧前边有阿列科和金姆菲拉的帐篷,后面有带蓬马车。燃着篝火的哨岗,大锅里正烧着夜餐。茨冈男女和儿童在吃晚饭,轮流从锅里取出食品。周围一片寂静,河对面露出了美丽的月亮。茨冈姑娘们开始唱着赞美自由的流浪生活,男人们也随之加入。接着,茨冈老人回忆了自己的青春时代,他痛切地以歌唱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故事——自从妻子逃跑,留下女儿金姆菲拉后,他不再相信女人。阿列科听完故事说:“为何不杀那女人?”

  3. 和阿列科有了孩子的金姆菲拉和茨冈青年共同唱着“爱是自由的,一直旋转下去吧”。由于金姆菲拉的心已经远离阿列科而倾心于茨冈青年,因此和充满嫉妒的阿列科产生了对立。全体茨冈人的合唱阻拦了他们两人:“收起那些话,我们愉快地跳舞吧!”单簧管开始奏起了以日本旋律为中心的圆舞曲。紧接着是手拿铃鼓的妇女跳着独舞,在舞蹈的进行中,金姆菲拉和茨冈青年消失在夜色中。 强有力的管弦乐部分。男人们的舞蹈,音乐中借用了茨冈音乐的主题,依照原样继承了乌克兰的哥萨克舞蹈的节奏传统。舞蹈结束后,众茨冈人一边齐唱具有无伴奏效果的、变化了的圣歌风格的合唱,一边进帐篷睡觉去了。金姆菲拉和茨冈青年从舞台左侧上场。茨冈青年热烈地要求接吻,金姆菲拉害怕被丈夫看见俩人商量着再次幽会。被阿列科发现后,茨冈青年急急忙忙地走了,金姆菲拉进了自己的帐篷,坐在孩子的摇篮旁边,阿列科忧愁地站在帐篷附近。金姆菲拉和阿列科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训斥了丈夫的嫉妒,并公开说出了自己对茨冈青年的爱情。

  4. 月亮高高升起来了,周围还有些灰暗,剩下阿列科独自悲伤和悔恨,为了儿子,他不知如何是好。紧接着是阿列科的谣唱曲,歌唱中插入前面的一段音乐,后半段一面回忆过去爱情的幸福时光,一面在绝望、阴郁的音乐声中退场,这是此部歌剧中最著名的唱段和场景。英国管、中提琴的交替和竖琴的滑奏一起演绎着宁静的主题。描写了月亮渐渐远去,天空开始渐亮的变化情景,一群男女在跳着爱情舞蹈。茨冈青年在竖琴的伴奏下唱起了浪漫曲:“好似月亮在不停地旋转,爱心的变化谁也不能阻挡”。

  5. 黎明,金姆菲拉和茨冈青年上场。他们正在忙着商量如何私奔,阿列科走进来看见他俩,步步逼迫训斥金姆菲拉,金姆菲拉回应道:“令人讨厌!”阿列科此时还想去企求挽回爱情。两个年轻人唱到:“可怜的阿列科。”阿列科产生了报仇的决心,金姆菲拉叫喊着想逃走,茨冈青年被阿列科用餐刀刺死。阿列科同时把一边抱着尸体哭喊一边叫骂的金姆菲拉刺倒了。众茨冈人起床,合唱道:“那吵吵闹闹的声音,到底是为了什么?”茨冈老人听到消息后,急忙叫喊着跑来。众茨冈人一起合唱:“世上最可怕的事。”金姆菲拉说:“父亲,我是被嫉妒所杀。”然后死去了。阿列科站着呼喊着金姆菲拉的名字。此时,茨冈老妇人突然出现,男人们在挖坟,妇女们则合上了死人的眼睛,并同他们吻别、歌唱。茨冈老人对阿列科沉痛地唱到:“我们是流浪人,我们不会惩罚罪责。但是我们不愿同杀人凶手生活在一起。”合唱也以同样的语言反复。不久,众茨冈人以圣歌风格的合唱庄重地唱着:“我们是善良的人,你从这里走吧!”并随之离开,音乐变为送葬进行曲风的乐曲,留下阿列科独自悲叹:“悲伤啊!忧愁啊!唯独剩下我一人”先前回忆的音乐动机再次出现,在宁静而阴郁的乐曲声中全剧落幕。

拉赫玛尼诺夫一共有几首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一共写了4首钢琴协奏曲,还有一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5首曲子全都是钢琴+交响乐队的演奏。4首钢琴协奏曲里面,第1号是他早期出山之作,还是挺不错的,但毕竟是早期作品,没有其他几首成熟,非专业的听众听得稍微少一些;第2号钢琴协奏曲是最有名的,算是钢琴协奏曲当中流传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旋律感比较强大众比较喜欢;第3号协奏曲演奏技术上特别难,曲子也比较复杂一些,也是众多钢琴协奏曲当中比较重要的作品;第4号是晚期写的,长度比较短,理念比较创新,有些超越浪漫主义的现代派因素在里面,旋律感比较差,不是很有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很有名的,也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不过这是一首狂想曲同时也是变奏曲,由很多变奏组成,不像其他几首钢琴协奏曲分为3个乐章。

请问有谁知道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

《阿莱科》(《阿连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贪婪骑士》(《吝啬骑士》)。1892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