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广岛之恋》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生活呢
- 广岛之恋的影片评价
- 什么是《广岛之恋》
- 广岛之恋讲的是什么故事
- 阿仑·雷乃简介及详细资料
- 广岛之恋影评
- 为什么叫“广岛之恋”,有什么故事在里面吗
- 电影广岛之恋的导演阿伦雷乃是法国什么的代表人物
《广岛之恋》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生活呢
《广岛之恋》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左岸派领军人物阿伦·雷乃的代表作。在影片中,也充分体现了左岸派的主张和风格。
首先,左岸派被人们总结为“作家电影”,是由于这一流派专为电影而编写剧本。由于左岸派实际上是由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批作家投入到电影工作中的,所以这一流派特别的注重对剧本的创作和修饰,以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优势。本片的剧本创作者是在文学界已经十分出名的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她的文学代表作是《情人》,同时,她也是左岸派导演集团的重要一员,曾经拍摄过《荒凉的加尔各答它的名字叫威尼斯》《卡车》《印度之歌》的左岸派代表电影作品。杜拉斯所创作的《广岛之恋》虽然也是小说,但她的目的也在于最终改变成文学剧本进行拍摄。
影片以一个法国女演员和一个日本建筑师在广岛的一段爱情故事为主线,又在主线的基础上分成了三条行动线索。第一段是两人在屋子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讲述女演员来到广岛后的所见所闻,其中,最主要表达的就是二战后广岛经受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之后的状态,以及经过核辐射后的广岛人们的悲惨命运。第二条线索是两人在广岛现在的一段生活状态,感情故事。期间又穿插了女演员在拍摄表现反战题材影片的戏中戏。第三条线索是女演员向日本男人回忆与自己初恋的感情经历。本来青春年少的一对青年男女,有着美好而又幸福的未来,但因战争的到来,社会的动荡,女人的初恋死在了她的家乡涅威尔。这条线索是告诉观众女演员是怎么来到广岛的。
广岛之恋的影片评价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 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 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 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 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 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 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 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 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 。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 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 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 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 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 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 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影片用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把过去和现在、经验和对经验的叙述交织起来,探讨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左岸派”的代表作 。影评人语法国名导演阿兰.雷斯奈斯享誉影史无前例的经典之作,采用时空交错的现代派电影手法,透过一个象征性的爱情故事来折射战争的可怕与忘却的重要。剧本出自小说派大将马格利特.杜哈之手,描写法国女演员艾曼妞丽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在回国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两人产生了婚外的热恋。罔田的出现令艾曼妞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跟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相爱,两段情的纠缠使她感到困惑。编导以文学性强烈的意识流手法来铺叙这个关于记忆的故事,寓意深远,但难于理解,不过比起他日后执导的另一经典作《去年在马伦巴》是好看多了。
什么是《广岛之恋》
《广岛之恋》是法国电影导演阿伦雷乃首次长片之作,本片获195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在法国电影艺术与技术科学院1979年评选的“法国十大佳片”中名列第七。
《广岛之恋》写的是一位法国女演员到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与一位日本建筑师产生了短暂的爱情,从而唤起她对初恋情人的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她被德军占领了的家乡内韦尔,她与一个德国士兵相爱了,但恋人被抵抗战士的冷枪打死,她也被视为法奸被剪光了头发。恍惚中,她把两个情人混同起来了。不能实现的爱情、即将到来的离别、广岛遭原子弹浩劫的惨剧、她个人的痛苦回忆……一切都混淆在一起了。他们彼此呼唤着对方:“广——岛!内——韦——尔”。影片一问世即轰动西方影坛,被誉为“空前伟大的影片”,“也许和《公民凯恩》同样重要”。
《广岛之恋》在一定意义上是西方电影从传统时期讲入现代时期的转折点,它宣告了一个与新浪潮电影同时期的流派即“左岸派”的崛起。它也是“作者电影”的代表作,既具有编导者的独特风格,又有十分浓烈的文学色彩。与传统电影通常的单一表现不同,本片意蕴暧昧多义,可作多层次阐释。它既表现了一个爱情故事,又折射了战争,进而达到对和平主义的赞颂。它还以矛盾运动的辩证结构阐发了“忘却”与“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本片一反传统电影的线性叙述,将时空交错的意识流、象征主义、“新小说”的文学语言有机地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语言的空间。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为一般影片所罕见。导演运用画面表现了人的潜意识活动,形成影片现实与记忆交错,不同时空交叉的意识流叙事方法,同时在视觉与语言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的人物与内涵具有抽象和普遍的意义。
广岛之恋讲的是什么故事
广岛之恋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了剧本出自小说派大将玛格丽特·杜拉斯之手,描写法国女演员艾曼妞丽娃在一九五七年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影片,在回国前邂逅日本男子罔田英次,两人产生了婚外的热恋。
罔田的出现令艾曼妞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跟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相爱,两段情的纠缠使她感到困惑。
拓展资料:
《广岛之恋》是由阿伦·雷乃执导,埃玛妞·丽娃、冈田英次、贝尔纳·弗雷松、Stella Dassas等主演的电影,于1959年6月10日在法国上映。
1、Elle( 埃玛妞·丽娃 饰)
一位法国女演员。去日本拍摄电影时,因邂逅了一位日本建筑师,而迅速与他陷入热恋。她本以为可以将初恋失恋的痛苦永埋心底,但她与日本男人迅速升温的恋情却开启了记忆大门。两段情的纠缠使她感到困惑。
2、Lui( 冈田英次 饰)
一位日本建筑师。与一位法国女演员产生了婚外的恋情。他和Elle去参观博物馆时,令Elle想起了她14年前的初恋。在最后将要分别的时候,Lui极力劝说Elle想要把她留在广岛,可Elle终究还是离去。
阿仑·雷乃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经历
阿仑·雷乃1922年生于法国的布丹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在幼年时代,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赫胥黎和曼丝菲尔德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
阿仑·雷乃12岁生日那年,父母送给他一台柯达8毫米摄影机作为生日礼物,此后,摄像机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4岁时,雷乃迷上了电影,并制作了一部8mm短片,随后进入巴黎一所电影学院深造。毕业后,从事副导演多年。
1939年,雷乃在巴黎的生活目标由做一个教师转到舞台表演。
1943年,他考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唯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理由是那里的课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的经典电影得益大。之后,雷奈搬到了赛纳河左岸,正式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导演生涯从拍短片开始,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谷》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
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崛起时,阿仑·雷乃和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携手拍摄影片,形成左岸派。
电影史上,画家的故事是最受欢迎的题材,绘画和电影之间的近亲关系使得后现代的电影艺术家彼得·格林纳威、德里克·贾曼,包括黑泽明都在自己的电影中向画家致敬。阿伦·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毕卡索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
1955年,他再次与克里斯·马克合作完成纪录电影《夜与雾》。
代表作剧照1958年他与玛格丽特·杜拉斯合作了电影《广岛之恋》。
1977年他执导了首部英文对白作品《天意》。
1980年的《我的美国舅舅》是阿伦·雷乃最接近普罗大众审美的一部作品。影片最终获得第33届坎城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从1983年的《生命是部小说》之后,他开始了与萨宾·阿泽玛、皮埃尔·阿迪提、安德烈·杜索里埃、芬妮·阿尔丹、朗贝尔·维尔森等固定班底的长期合作。
萨宾·阿泽玛在1998年成为他的妻子。在《几度春风几度霜》、《心之归属》等作品,阿伦·雷乃尝试将舞台剧改编为电影,他的作品《雷利的生活》则改编自剧作家阿伦·艾克鹏的作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雷乃开始注重电影的观赏性。《人人都唱这支歌》便是他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2009年的《疯草》中,他首次直接使用小说改编的剧本。
2012年,89岁的阿伦·雷乃以一部《好戏还在后头》再度入围坎城电影节。电影改编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阿努伊的戏剧《欧律狄刻》。
2014年,在柏林电影节上,雷乃执导的《纵情一曲》获得了阿尔弗莱德奖。
2014年3月1日,阿仑·雷乃于在巴黎去世,享年91岁。
主要作品
时间
作品名
时间
作品名
1948
《梵谷》
1967
《我爱你,我爱你》
1950
《高更》
1977
《天意》Providence
1951
《格尔尼卡》
1980
《我的美国舅舅》]My American Uncle
1952
《雕像也在死亡》(被检查机关禁映)
1983
《生活像小说》Life Is a Bed of Roses
1955
《夜与雾》
1984
《生死恋》Love Unto Death
1956
《全世界的记忆》
1986
《几度春风几度霜》Mélo
1958
《苯乙烯之歌》(长片)
1989
《我要回家》I Want to Go Home
1959
《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
1993
《吸菸不吸菸》Smoking/No Smoking
1960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罗布-葛利叶)
1997
《人人都唱这支歌》(又译法国香颂)Same Old Song
196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
2012
《好戏还在后头》 You Ain’t Seen Nothing Yet
1963
《穆里埃尔,或返回的时光》(编剧:让·凯洛尔)
2014
《纵情一曲》Aimer, Boire Et Chanter
1966
《战争结束了》War Is Over
社会活动
1959年的5月,阿伦·雷乃携他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坎城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
人物评价
阿伦·雷乃自称是"过分的形式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中有着浓厚的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思想,时时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一方面表现出他的人物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的暧昧性。这种现象最终被认为他在哲学思想上深受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导致了,雷乃作品中展示的偶然性、破灭的幻想和现实交织的过去,甚至影响了另一位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伦·雷乃则更热衷于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运用于电影创作中。纵观雷乃的所有作品,无一不强调"没有记忆的现实不是现实。"
阿仑·雷乃阿伦·雷乃的特点是关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和政治议题,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营养,从哲学高度看问题;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摄影华丽,剪辑重抒情性,作品常惹争议。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一书中,认为"由于它显明的政治立场和奇特新颖的形式,《广岛之恋》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而且也许还标志著电影史上的转折点"。
阿仑·雷乃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让·雷诺瓦评价)
阿伦·雷乃在电影史上的位置丝毫不亚于戈达尔。(彼得·格林纳威评价)
阿伦·雷乃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能找到的先锋。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有着专属于他自己的作者风格胎记,是永远也无法被模仿和复制的文本。他一生在电影形式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导演。(埃里克·侯麦评价)
广岛之恋影评
谈《广岛之恋》,不得不谈那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法国的浩浩荡荡的新浪潮运动。那堪称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所谓的新浪潮电影,往往在拍摄风格上不拘泥于传统,相比于早期好莱坞摄影棚拍摄+人工背景设置的电影拍摄技巧,新浪潮电影往往更注重真实。他们拒绝人造灯光、人造背景;反之,新浪潮导演往往更倾向于把镜头移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用最真实的镜头来描绘生活。 基于新浪潮电影的此种风格,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新浪潮电影(比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往往会给普通影迷留下“不好看”的映像,或者叫“看不懂”。《广岛之恋》也是一部新浪潮电影,所以在观影时存在无聊、看不下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你深入电影中,以一种对电影最忠诚、敬仰的态度欣赏电影,那么当你在观看这一类型的电影时,你会发现:这些电影虽然“不好看”却十分耐看。为什么耐看呢?因为你所观看到的新浪潮电影,都是基于“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这一原则之下的。唯有真实的,才是恒久的。 阿伦.雷乃导演的这部《广岛之恋》,第一次看时,不能完全明白所发生的一切。多年后,明白了。却又不想说得太多。 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只是由于在影片剧情陈述的过程中夹杂了 男女主角很多的心理对话(或者成为灵魂对话),才使得这部电影的可理解性稍差一些。简言之,就是一位前往日本广岛拍戏的.法国有夫之妇和一位住在广岛的日本有妇之夫之间的邂逅与短暂的爱情纠结,或者更直白一点,发生于日本广岛的一次艳遇。然后,在男子的追问下,我们发现原来这位女演员曾经在自己的家乡—法国小城内维尔有过一段惨痛的经历。那时的她爱上了一位德国士兵,后来德国士兵被法国革命者杀死;希特勒倒台后,女孩因为曾经喜欢过来自自己国家敌人的男人而被当地人剃成秃头关进地窖里,在那里她度过了一段异常艰苦的日子,精神也大受刺激。经过这次深入的了解,男子和女演员发现彼此离不开对方却又不得不结束这段感情。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剧情,却在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的镜头下,变成了另一副样子。 首先,导演把故事的发生地放置于日本的广岛,那就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战争、和平的问题。正像电影中那位女演员回答男子来广岛拍什么戏时的回答:在广岛,除了和平,还会谈论什么呢? 事实上,导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借助男女主角的对话来陈述了自己对和平的看法。电影开头先是男子的独白:你在广岛什么也看不到,一无所有;接着是女子的回答: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这实际上正是导演对历史的一种解读。住在广岛的男子为什么说他在广岛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真正受过伤害的人往往会借由遗忘来治愈自己,所以经历了那场核爆灾难的广岛男人自然不肯多提那段惨痛的历史,而且那段历史再也不可能通过一些史料、图片就能还原出来;同时,女演员又为什么说她都看见了呢?因为她的确是看见了,博物馆里的一张张图片、史料(诸如20万人死亡,8万人受伤,这一切只发生在9秒内)都让女演员感觉自己虽然不曾经历广岛核爆,却已经完全明白了广岛核爆的事实。之所以重点介绍男子和女演员的这次对话,是因为接下来的剧情基本上正是基于这一关乎遗忘与铭记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接下来,导演重点以二战为引子继续讨论爱情方面的遗忘与铭记。前面已经提及,女演员曾经在自己的家乡内维尔有过一段糟糕的感情经历。但是最后,她还是挺过来了。那么,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女演员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使自己走出那段阴影的呢?答案还是遗忘,首先遗忘掉自己曾经恋人的眼睛,然后是嘴巴,最后,她终于再也记不起自己曾经恋人的模样,她的精神创伤也就好了。影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叫“时光将流逝,唯有时光在流逝”,这是一句充满了哲学色彩的绝妙电影独白。人类的漫漫繁衍历程、文明进步历程看似辉煌,可在时光的威严的、无所不容的庞大的身躯下,一切原来都不足为怪。战争,伤痛,爱情,誓言,这一切的一切只要碰到时光这个字眼,就会像雪遇到火热的太阳一样。遗忘将把你全部吞没。 正是基于这样的残酷事实,加上影片里的男女主角仿佛是都早已看透了这一事实的本质,所以她们虽然舍不得离开对方,虽然感觉彼此就是自己生命中百分百的女孩和百分百的男孩,可是他们还是得屈从于时光。因为如果不屈从,他们只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而经历了伤害的男子和女子(不论是广岛核爆受害者的男子还是来自法国因为爱上敌国士兵而失自己恋人的女演员),都不愿在此生再经历一次这样的苦难。所以,影片最后男子和女演员在名为卡萨布兰卡酒店的会面可能就是他们这辈子死之前的最后一面了。 爱,或者失。以及人世间一切情感。都会在适合的场合出现。 内心所承载的伤痛、沉默、放纵、孤独、分裂和深深的绝望又使我们清醒。 而我们,就是在这半梦半醒中,了此一生。
为什么叫“广岛之恋”,有什么故事在里面吗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视 问题描述: 就是莫文蔚的那首歌~ 好像曾经有部日本电影也是这个名字,不知道有没有联系。 解析: 《广岛之恋》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阿伦-雷乃在1958年拍的,剧本是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应导演要求在7个星期内完成的,电影是法日合拍,但主要创作人员都不是日本人。该片被视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新浪潮左岸电影(又称作家电影)的开山之作。由于审查方面的原因(很多作家电影由于政治意识等方面原因在审查上较易遇到问题),该片未能参加1959年的嘎纳电影评选,只作为参展影片获得了评委大奖。不过《广岛之恋》在嘎纳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有人将它捧得很高,有的认为不值一文。 雷乃在片中首创“闪回”(极短的蒙太奇)的表现技巧,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人物内心和思绪的狂乱,并运用了巧妙的剪辑将一些原本不协调的画面重组并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从《广岛之恋》开始,这部影片中所运用的电影技巧被大量借鉴运用。 这部影片讲述广岛原子弹爆炸14年后一个法国女演员到广岛参加一部和平影片的演出,与一个貌似西方人的日本人发生露水情缘,回忆起自己在法国小镇纳韦尔与一个德国士兵的爱恋及其带来的痛苦和羞辱,最后摆脱不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选择了离开日本人,不敢重新接受爱情。故事情节不是线性的描述而是随女主角的回忆而展开,时间和空间交错,女主角的意识决定影片情节和画面的顺序。该片主题暧昧多义,反战、爱情、记忆和遗忘等等,可以随观者的水平而有不同层次的解读。 反战是该片公认的主要主题,一开始电影公司希望拍部关于广岛的记录片,但后来雷乃和杜拉斯却以这种形式表现了反战的主题,不过影片中仍然用了很多记录片的镜头,可以说该片还是带有一定的现实色彩,这跟导演受法国电影理论大师巴赞写实的主张的影响不无关系。影片通过描写两种悲剧:广岛的集体式悲剧和女人的个人的悲剧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战的思想。广岛和女人都是无辜的,法国女人和德国士兵的爱情在和平时代也是正常的,却因为战争,城市被毁坏,德国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法国女人被羞辱,身心遭受极大伤害,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女人和广岛同病相怜,看到广岛就象看到自己。 记忆和遗忘是雷乃偏爱的主题,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对这方面的探讨和表现。在《广岛之恋》中,记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记忆的代表是广岛,它代表一种正确对待记忆的方式,即正视过去,但不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过去只是今天的基石不能影响今天和明天。而女人是消极记忆的代表,她只活在记忆中,永远是过去的奴隶,现在和未来都只是过去的延续,对她而言没有希望没有明天。越想遗忘越忘不了,真正的遗忘是象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的记忆。 《广岛之恋》写了两段爱情,纳韦尔的和广岛的,由女人和广岛把两者串起来(女人离开纳韦尔到巴黎时刚好广岛爆炸消息传开)。两座城市两个爱人同样绝望的爱情。说到《广岛之恋》的爱情,人们用的最多的词是绝望,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被占领的纳韦尔,法国女人和德国士兵的爱情在国家间的战争、民族间的仇恨、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夹攻下,最终还是在解放的前一天被射杀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容他们不规范的爱情喘息。而广岛的爱情,虽然表面看来不再有阻碍,但现实仍是冲不破的樊篱。民族间的差异、沟通、双方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女人摆脱不掉过去的阴影,她惧怕爱情。日本是德国的盟国,同样是战败国,也许这些都让女人心有余悸。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对白很优美,杜拉斯善于通过言语的张力表现人物和情节,她所写的对话意味深长,又具有祷文般的节奏和诗般的旋律,值得再三回味。 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仅就个人看法对《广岛之恋》这部电影稍作粗略的分析,有不到之处欢迎指教。
电影广岛之恋的导演阿伦雷乃是法国什么的代表人物
这个导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根据今日头条官方资料,电影《广岛之恋》的导演是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他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阿伦·雷的代表作品包括《雨果的决心》《狂野的奥尔良》《窃听风暴》等。阿伦·雷通过其电影风格的创新和现代化手法的使用,在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善于从人物性格、情感以及戏剧冲突等方面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为电影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他曾多次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殊荣,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