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尔巴哈提纲内容

费尔巴哈提纲内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章)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4 01:32:45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最早发表于1888年。 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篇笔记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这个笔记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说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把对人的认识至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简介介绍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2、《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3、《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怎么样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

1、他指出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了实践,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抹杀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意义。

2、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旧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

创作背景

在早年时期,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后来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了唯物主义,但他本人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不满,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为了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阐述自己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了批判费尔巴哈的这十一条提纲。

费尔巴哈提纲第五条的意思

《提纲》第五条是对费尔巴哈直观概念的批判。在对黑格尔及其学派的批判中,费尔巴哈对抽象的思维(思辨或“自我意识”)不满,利用直观这一概念来说明问题。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直观概念由于缺乏与人的感性力量的内在联系,仍然是“抽象思维”的一个变种。“直观”是康德哲学术语。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有两种直观形式,即内直观(对时间的把握)和外直观(对空间的把握)。康德旨在说明人类认识事物所依赖的纯粹先天主观形式(所谓不依赖经验的、独立于经验的认识形式)。费尔巴哈在这里所使用的“直观”概念,与康德有明显区别。费尔巴哈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谈论直观的,指出感性直观对抽象思维理性的优先性。比如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冷暖,思维本身无法直接感知冷暖。但是费尔巴哈这里的感性仍然把感性当作消极的、被动的对象和客体,而不是主动、能动的主体。他停留在感官接受性上,即停留在感性力量的被动性上:事物必须对感官施加影响或印象,感性才起作用。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感性的活动就是人所具有的现实力量,它不仅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

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月6月第2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是什么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条解读是什么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内容简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二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是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二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是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一)、1844年底,马克思不仅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两大转变),而且已经大致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发挥工作,并准备与恩格斯一起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有关这一理论的新观点。《提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和产生的。

(二)、《提纲》是马克思于1844年冬或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下的一份笔记。这份笔记载于马克思的1844-1847 年的笔记本中,当时是供马克思自己进一步研究使用的,没有打算付印。

(三)、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恩格斯对于《提纲)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四)、《提纲》共11条,近 1500字,形式上相互独立,内容上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际上形成了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标志。

(五)、《提纲》首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的科学世界观的要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如下:

一、《提纲》产生的背景

从18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因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种新机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从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极大变化,资产阶级以惊人的速度增殖自己的资本,在政治上上升 为统治阶级,最后,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和壮大起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以说:"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

二、《提纲》的主要内容

总体来说,《提纲》共11条,在一千多个字中,马克思描述了三大主要内容,在第一条中,他指出了  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从第二条到第九条,在具体方面以实践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社会历史问题,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第十条和第十一条则指出了新世界观的根本特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一,在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是实践将人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其三,在宗教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功绩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对于这个世界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其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

三、关于人性的认识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费尔巴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意志,和心得组合,认为理性是认识之光,心是爱得根源。他对人的本质得认识是撇开了历史得进程,他将宗教感情固定为人与人之间。

马克思对这种思想进行了彻底得科学评判,他认为"人得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而易见,马克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人与人是现实中相联系的。

四、《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提纲》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实践"观点提出,马克思的实践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对康德,黑格尔和赫斯的简单继承,而是他自己通过对理论和社会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是主体性和客体的统一性。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是: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