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甫洛夫的猫

巴甫洛夫的猫(巴甫洛夫的狗吃了薛定谔的猫是怎么一个故事)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6 00:11:39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巴甫洛夫的狗吃了薛定谔的猫是怎么一个故事

分类: 娱乐休闲 》》 宠物 问题描述: 巴甫洛夫的狗吃了薛定谔的猫是怎么一个故事? 搜索找不到答案,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一下。 解析: 最早的说法来自这幅漫画: 4.freep/Photox?url=PhotoNew_3/0611092238329981 鉴于你已经做过很多搜索,我就不再赘述关于巴甫洛夫的狗和薛定谔的猫是怎么回事了,它们都是著名科学实验中的实验动物。半死半活的“薛定谔的猫”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怪异形象之一,薛定谔的猫在大众中也十分受欢迎,常常出现在剧本,漫画和音乐中,虽然比不上同胞加菲猫或者汤姆猫,也算是有点人气。有意思的是,它常常和“巴甫洛夫的狗”作为搭档一唱一和出现。它最露脸的一次大概是被“恐惧之泪”(Tears for Fears),这个在80年代红极一时的乐队作为一首歌的标题演唱,歌词中有“薛定谔的猫死在了这个世界”。于是人们就调侃地说,薛定谔的猫是怎么死的?大概是被巴甫洛夫的狗吃了吧!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实验对象,放在一起才有戏剧效果。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含义。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口诀

口诀如下: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成人打玩偶。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英文:IvanPetrovichPavlov,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是苏联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936年2月27日,巴甫洛夫逝世。

巴甫洛夫的狗、薛定谔的猫、科勒的猩猩…都是什么意思呢

著名的豆瓣小组“科学松鼠会”里有网友提出,应该将科学用于“追女”:“据我多年观察,找不到女友的男生反而是高学历,因为高学历的男生大部分不会玩,不会哄女生。那些学历不高的男生,大部分反而很会追女生,因为他们会玩,懂女生的心理。科学宅男,让我们想想追女生的方法吧!这个问题很现实,不是基础科学,而是应用科学。”

此号召出炉之后,就有人立刻引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称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追女孩子,并将之命名为“巴甫洛夫把妹法”。

巴甫洛夫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具体做法如下:“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孩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 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女生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

薛定谔把妹法

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教授。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理论物理学研究组中工作17年。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37年荣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薛定谔把妹法”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的物理学假设“薛定谔的猫”。它是建立在巴甫洛夫把妹法之上的升级版。

具体做法如下:“每天早上,你拿出一个硬币抛掷,让伟大的随机性来决定今天是否给女生送早餐。 这样,当妹子每天打开抽屉之前,都不知道是否有早餐,而早餐的有无乃是一个独立随机事件,完全无法推测。每天的早餐对于与生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存在,女生将逐渐为这一神秘的现象所吸引,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对送餐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你在她的心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

对“薛定谔把妹法”的总结是:“这个谜一样的男子,这一刻薛定谔附体,带着量子论般深沉的哀愁,让她从此不能自拔。

海森堡把妹法

另有网友提出,追女孩这种事情,不能少了海森堡,根据“测不准原理”,提出了“测不准把妹法加强补丁”。

海森堡

沃纳·卡尔·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鉴于他的重要影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他的把妹法具体实施起来:是在“薛定谔把妹法”的基础上计入更多折磨人的不确定因素,让女生心有牵挂,又吃不好饭:“如果抛硬币的结果为当天不送早餐,那么就拍一张本来可能送出的早餐图,显示清楚各种食物、饮料、水果的搭配,包括原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放在妹子的抽屉里。 如果抛硬币的结果是当天送早餐,那么就将准备好的早餐放到搅拌机里,打碎搅拌均匀成糊状,并包好放在妹子的抽屉里。这样一来,女生要么吃得到早餐,但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要么很清楚今天早餐食谱,但是吃不到,进而对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颗扑通扑通乱跳的芳心就这样在物理学的强大引力场下被俘获了。 ”

总结下来,海森堡加强补丁的目的就是让女生每天都被早餐折磨,情感上则更容易对送早餐的人产生依赖,最终心理崩溃,扑向科学家的怀中。

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顺口溜什么意思

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顺口溜是一句俚语,主要是用于形容两种物品或者事物之间毫不相关的关系。这句顺口溜源于俄国作家杜波夫斯基的小说《桑代克》,小说中提到了一个猫和一只狗,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巴甫洛夫和桑代克。这句顺口溜后来被用作形容两种与彼此无关的东西或者事件。在养宠物的角度来看,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顺口溜也可以用来形容两种不同种类的宠物。例如,如果你正在养一只狗,而你的朋友正在养一只猫,那么你们可以说:“我们的宠物就像是桑代克的猫和巴甫洛夫的狗,毫不相干。”这句话并不是说两种宠物不好相处,而是说它们本身就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因此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总之,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顺口溜不仅仅是一个俚语,同时也是一个形象而生动的说法,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毫不相关的东西。在养宠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不同种类的宠物之间的差异和需求,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培养,让它们在相处中和谐相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哪种动物一看到食物就会流口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哪种动物一看到食物就会流口水? 1.猫 2.狗 正确答案:狗 巴甫洛夫从试验中得出,几种不同的刺激都能跟峰鸣器一样起同样的反应。例如,不论是打铃还是轻微的点击,只要与食物结合起来,就会使狗“遵命”流口水。巴甫洛夫把这种本能的反应称作“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苛勒的猩猩,斯金纳的白鼠

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解说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 迷笼实验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顿悟学习实验 苛勒于1924年 苛勒的实验过程如下:他将黑猩猩放在铁槛内,黑猩猩的旁边放置一短棍,在槛外放一长棍和香蕉。黑猩猩开始试图抓取香蕉,结果失败。随后,用短棍去拨,又失败。急得摔棍撞槛。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次观察,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再连结长棒,取得了香蕉。可见,黑猩猩是在观望的时候,把握了两根棍棒与香蕉之间的内在关系。苛勒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的许多实验,提出了顿悟理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谁的猫谁的狗谁的老鼠

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桑代克通过猫开笼取食实验提出了试误说,巴甫洛夫通过狗进食的摇铃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通过小白鼠的迷箱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伊万·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