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功能介绍
摘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 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关键词: 古罗马 建筑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寺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2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5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2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独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神庙后墙上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重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罗马式建筑风格特点介绍
罗马式建筑是什么?罗马式建筑曾经风靡全球,是全球最经典的建筑之一。罗马式建筑最早是源自于古罗马的,古罗马的建筑风格是非常的特别的,它的外墙非常的坚固。古罗马建筑群中曾经有一个建筑在打战中被毁,但是依旧保留着建筑最原始的模样,这足以说明罗马式建筑是非常坚固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罗马式建筑的风格和定义。
风格特点:
罗马式建筑在欧洲几乎随处可见,且各有其神采特色与地方情调。如果要从这么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中,找出罗马式建筑的一系列明显特征,那么必须先找到它们的共同点:第一点,罗马式建筑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于古希腊艺术。
在那个宗教信仰强烈的时代,教堂会成为主要建筑是在自然不过的了,而且教堂还是当时最富有、最有学问、设备最好且无所不在的机构。第二点则是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
第三点,罗马式建筑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筑物巨大、繁复,强调明暗对照法(让光线从寥若晨星的小孔照射进来),但建筑的装饰则简单粗陋。
第四点,艺术形式有着主次关系: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镶嵌艺术等,则居于附属地位。第三点与第四点已经成为认识当时建筑的最明显特征,而最关键、特别的则是建筑的屋顶,从屋顶的特点来看,中世纪的匠师与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建筑体系,或者说,他们创造了一种风格。
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罗马风建筑还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
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呢?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
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以上,就是罗马式建筑的介绍。罗马式建筑是属于欧洲风格建筑的,是在18到19世纪之间流行起来的,现在罗马式建筑也是非常的流行和出名的。但是罗马式建筑的技术已经流失了,现在的建筑设计师很难根据以前的技术设计出罗马式建筑的房屋。古罗马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家,所以古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是以宗教为主的,所以很多教堂的设计采用的都是罗马式设计。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古罗马和中国民居的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中国民居的特点: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建东西厢房。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三、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罗马别墅的介绍
古罗马对于农村的开发主要以别墅的建造为象征,正是这些作为主要不动产的别墅成为了当时西方帝国农村经济的核心。而阿尔美里那广场(Piazza Armerina)的卡萨尔罗马别墅就是众多奢华建筑中的典型代表。整座别墅生机盎然,比例合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卡萨尔别墅建于公元4世纪,位于卡塔尼亚大街(Catania)与阿格里杰托大街(Agrigento)之间,尤如一座皇家宫殿一般,气势辉宏,相当华丽、壮观。
古罗马建筑三个特点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连接方式罗马的石头柱子,通过鼓状砌块进行垒叠。有一些柱子,是由完整的一块石头雕刻的。有一些柱子,是由砖块连接的。砖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2、框架结构和梁柱体系古代罗马的建筑是使用柱子承重,而不是使用"墙"承重的。古代罗马的建筑主要是廊柱结构和梁柱体系,即使用柱子作为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3、拱券结构和穹顶结构从现在还保存着的古代希腊的巨大的露天剧场遗迹来看,人类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就有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古代罗马建筑的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从建筑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切拱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券、筒形拱、交叉拱、穹隆-的变化和发展,都可以说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及成就,它对欧洲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等等都是同券拱结构有密切联系。
著名的古罗马建筑
一、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英语:Colosseum),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译为罗马角斗场、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建于72-80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二、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三、庞培城
庞贝古城(Pompeii)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一座古城,距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5年5月,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对千年前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城居民化石进行修复。
2016年6月,庞贝古城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四、万神庙
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万神庙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圣马利亚圆厅教堂。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扩展资料: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
古代的罗马人非常喜欢用框架结构制造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主要是拱券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风格特点
古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并发展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以建筑的对称与宏伟而闻名世界。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5世纪前,罗马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建筑。罗马建设活动是在共和末期,特别是帝国时期才如火如茶地展开的。 共和末期,军阀巨头苏拉、庞培、恺撒,还有元首奥古斯都等人,以开启罗马建设浪潮的方式,提高个人的声望,进行破坏罗马共和的冒险。我们需要明确,这里所说的罗马建筑是一个概念,不仅指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的古代建筑,也指古典时期,罗马共和国、帝国统治下广大时空范围内的各种建筑。 正如古埃及史书必然配上金字塔的插图、古希腊史书往往配上帕提农神庙的封面图,万神殿、斗兽场、图拉纪功柱、哈德良长城、戴克里先浴场这些宏伟的古罗马建筑,则穿越千年历史论桑,至今仍雄露于夕阳之下,向人类讲述着跌宕起伏、壮怀激烈的罗马盛世! 罗马古典作家狄奥尼西乌斯认为,罗马帝国最引人瞩目的三项优质工程分别是高架水道、排水道和道路。 道路在罗马建筑中处于决定性地位,意义重大。最早的罗马道路或许只能算车道,主要沿着意大利的河流山谷分布,还有的沿着史前交通线延伸。埃特鲁里亚人曾建造良好的网络式道路将聚居地连接在一起,他们的一些城市也有铺砌的道路。罗马人善于学习,继承、发展了埃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的筑路技术,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后期开始道路建设,公元前2世纪后期形成了一股建设浪潮。 根据学者们考证,事实上,罗马人修建的第一条官方正式大道是诺尔巴纳大道,起点是罗马,终点是诺尔巴纳。不过,所有罗马史专家认为最早的正式罗马大道是晚于诺尔巴纳ti阿 安大道,为什么呢?公元前312年,监察官阿庇乌斯·克劳狄负责修建阿底安大道,到公元前307年完工。它是第一条以修建主持人名字命名的道路,也是第一条按照罗马官方标准和要求修建的大道。image.png 此外,他还修建了一条高架水道。由于阿庇安的杰出贡献和阿底安大道的重要意义,罗马人才将其作为罗马官方正式道路的标志,而且这条路还有一个称号-道路王后,由此可见这条道路在罗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阿底安大道是第一条连接罗马南部的主要大道,开始只通往卡普亚,后来通过图拉真大道延伸到贝内文托、埃克兰努姆、维努西亚、塔伦托,最后通往希腊港口城市布林迪西。 阿庇安大道是沿海道路,在内地最著名的大道是拉丁纳道路。这条道路建设时间早于阿庇安大道,并且在拉丁姆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拉丁姆人民的“固道"。 罗马的道路建设史上,在帝国时期,尤其是帝国早期,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并且最终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帝国建立后,继续向外扩张,罗马道路随之扩展到这些新土地上。在所有道路建设者中,奥古斯都无疑是最核心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奥古斯都,罗马道路建设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德鲁苏战役后,罗马人修筑的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安东尼王朝的图拉真征服了中东地区,罗马人在公元106年征服阿拉比亚后修建了新大道。罗马的扩张是罗马道路不断向外延伸的根本原因。 奥古斯都广场也是古典制式汇聚之地:宏伟的广场设计是罗马风格,华丽典雅的柱廊和神庙的科林斯柱式是希腊特色,柱廊上最显眼的顶阁采用了纯正的雅典建筑宝库的明珠--卫城神庙的女像柱,女郎神态悠然自得立于柱梁之间。 罗马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对此大加赞扬,他写道:“他(奥古斯都)夸口的一句话,把砖土的罗马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他建造了许多公共建筑,其中尤为出众的有他的广场和战神马尔斯庙,以及巴拉丁山的阿波罗神庙和卡彼托林山的朱庇特神庙 场很快就为公众事务开放,事实上甚至在战神庙尚未完工之时便已供公众使用。image.png 不过,奥古斯都广场遭遇到和罗马广场、恺撤广场一样的命运,帝国灭亡后遭到严重破坏,文艺复兴时代的民众慕名前往凭吊,他们只看到断瓦残垣掩盖于荒草之中。虽然如此,仅仅剩下的三根神庙柱廊却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几根柱子,想象整个奥古斯都黄金时代的风貌。奥古斯都广场和战神庙作为新古典时期的标志,成为当时罗马城以及帝国行省各地类似建筑仿效的样板。 皇官,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居住和享乐的地方,罗马皇官是罗马建筑中最富丽堂皇的,其中尼禄时代的金屋皇官就是一个代表。 尼禄是古罗马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不仅政治上独断残暴,而且生活上也奢修糜烂。他曾抱怨自己住的宫殿只是一间茅草屋,与自己高贵身份一点也不相符。于是,他命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和塞勒尔设计了一座复合官殿,极尽奢华,不过当时并没有立刻建成,因为罗马城内已没有空地了。image.png 无巧不成书,公元64年夏天,罗马城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烧了几天,城内除了3个区保存完好外,其余的都被烧成一片废墟,无数生命和财产在大火中灰飞烟灭。这场大火也是一个历史谜案,有人说是尼禄故意放火,然后嫁祸给基督徒,为他迫害基督徒找一个好借口;有人认为这场大火完全与尼禄无关,他背了黑锅。究竟是谁放了这场大火,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不过,尼禄在大火中的表现的确不像一名君主所为。据说,在大火熊熊燃烧之际,尼禄却在皇宫看台上喝酒欢娱,并且还高声朗诵有关特洛伊城毁灭的诗篇,十分惬意。这种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就是这场大火的幕后黑手,因此尼禄是大火的纵火者的说法一直不绝于耳,得到很多人支持。总之,这场大火令尼禄很开心,火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修建了金屋皇官。 皇宫历时几年才完工,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可能是罗马有史以来最大的官殿,尼禄的金屋皇官是奢华和狂想的产物,它促使罗马建筑艺术实现了一大突破。塔西佗说:“尼禄利用自己祖国灾难的机会,修建了一座皇官,这座官殿的出奇之处,并不在于那些司空见惯的和已经显得庸俗的金雕玉砌,而是在于野趣湖光,林木幽邃,间或旷境别开,风物明朗。"“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和寒勒尔,他们别出心裁,想以艺术的力量,强自然所不可,不惜耗去这位恺撒的资财。”“建筑物本身一律按照特别的规定,使用坚固的、不加木结构的、有特殊防火性能的加宾石和阿尔班石砌成。" 西姆竞技场,是弗拉维时代最伟大的纪念物,也是所有罗马建筑中最著名的,是罗马帝国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圆形竞技场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关于圆形竞技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一位美国超级富豪到罗马旅游,并请了一位考古学家做向导。 当他们游览圆形竞技场时,考古学家向富豪讲解圆形竞技场遗址的前世今生,富豪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颇为自负地问考古学家:“要花多少钱才能在美国建造一座和这相同的建筑?"考古学家思考了一会,随即笑道:"要花2000年这么大的一笔钱!"富豪听后,原先傲慢的表情立刻消失了。从这段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座著名建筑物的悠久历史和其无法衡量的价值。image.png 圆形竞技场兴起于共和国末期,伴随着罗马城市化运动而发展,帝国时期达到高峰。帝国时期,在帝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中圆形竞技场不计其数,作为当时国际化大都市的罗马城内有很多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圆形竞技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在弗拉维王朝的韦斯帕莎皇帝时期开始修建,历时8年,公元80年由提图斯皇帝完成。因为修建圆形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皇帝都属于弗拉维王朝,故它也被称为“弗拉维圆形剧场”。 为什么修建圆形竞技场呢?其一,为了庆祝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显示帝国强大的武功和威名。其二,为了满足现实需求。当时,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竞技在民间已风行多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过帝国始终没有一个能够给观众提供安全保障的大竞技场。因此,韦斯帕步皇帝想建造一座四层高的圆形竞技场,来满足5万以上观众的需求。 建成后的圆形竞技场至今是罗马遗存建筑中的杰出代表,象征着罗马帝国国威,有“古代世界最为宏伟高超的建筑”的美誉,充分展示了罗马帝国全盛时代罗马建筑的雄浑和特色。中世纪著名的英国诗人贝达这样评价圆形竞技场:“圆形竞技场崩溃之时,就是罗马灭亡之时。"而著名中世纪史学家比德对圆形竞技场同样是赞誉有加,他写道:“斗兽场颓则罗马亡,罗马亡则世界灭。”由此可见,圆形竞技场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它已经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融为一体。
古罗马的建筑包括什么
古罗马的建筑代表有万神庙、罗马斗兽场、塞尔苏斯图书馆、加德桥以及巴勒贝克的神庙等等,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其中的三个代表建筑。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斗兽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现在仅存遗迹位于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是罗马最大、最受欢迎的古迹之一。从正面看,斗兽场是圆形的,从空中俯瞰,斗兽场呈椭圆形。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斗兽场,中央为表演区,四周为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5个区,越穷的人位置越高,最高处基本都是站席。
加德桥:加德桥建于公元前夕,这座桥有3层,高约50米,最长的地方为275米,是一件艺术与技术的杰作。加德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罗马人为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所做的一项重要贡献,它是一座古罗马引水渠,是所有古罗马高架桥梁中最高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万神庙:万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位于今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万神庙的结构简洁明了,主体呈圆形,顶部覆盖着一个穹顶,还有一个圆形大洞,用于采光,这个洞也是万神庙唯一的采光点,这样一来光线从顶部泻下,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改变光线的角度,给予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十分适合宗教建筑的本性。万神庙今天是意大利的一个教堂,这里定期举行婚礼庆典,但同时它也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