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维特根斯坦 天才之为责任
- 谁能介绍一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么
- 维特根斯坦
- 犹太人公寓是谁的作品
- 维特丝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谁他有那些作品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到底讲了什么,我买了译本但看不明白
维特根斯坦 天才之为责任
才华是一种资本,同样是一种责任。 《维特根斯坦传》不仅是一部介绍他的生平经历的传记,也是介绍他的哲学思想的作品。副标题是天才之为责任(the duty of genius)。维特根斯坦无论是生平,还是哲学,都吸引了无数的人来记录他,在作者看来,维特根斯坦的天才在他自己看来是责任,认识自己的天才的责任,毛姆的刀锋中拉里的原型据说就是维特根斯坦,在拉里身上,他在哲学上的天才促使他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到农村,到平民窟,并且甘之如饴。 这种天才是服从内心的召唤,把他由自己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不仅仅是完成他的思想,也同样把这种哲学作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在维特根斯坦身上我看到,并不是他去研究哲学,而是哲学找到了他。 这本传记读来十分艰难,作为学术型传记,讲述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也同样把他的行为-作为他自身哲学的一种生活方式记录下来。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先后开创完善了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作为一个普通人,家族的盛大,希特勒的小学同学,和罗素亦师亦友的关系,参加一战,当乡村教师,在美国开出租车。他传奇的人生,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让人敬佩。 以他为原型的小说《刀锋》也一样精彩,毛姆用他自己的方式说这对拉里的喜欢,正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让生活不单调。 他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 维特根斯坦的断言式哲学读来晦涩难懂,他认为语言的混乱造成了哲学根基的错误,语言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主义,不存在一种严格的严谨的哲学语言,因为研究哲学的工具语言的错误,所以应该“应该表达的一字不差,不该说的就应该沉默”。 现在哲学变成了一种专门的学科,越来越脱离了生活。其实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身的示范让哲学家们的思想更令人信服。维特根斯坦便是这样。这种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的方式也让他自己搞到了生活的快乐。他的:愿我好好的死,做我自己,永不失去我自己。以及: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是对自己哲学的最好解读。
谁能介绍一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么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 每天学习一个哲学思维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的书,以晦涩难懂著称。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说的美好。
对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人而言,他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他擅长段落式写作,作品短小精悍,和哲学家尼采的文风很像。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主题呢?
第一个主题-苦难与虚无在《文化与价值》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苦难,而人最大的苦难,是失去自我。空虚的生活会让人产生虚无感,而虚无感又造就了苦难。如果我们确信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就能忍受一切苦难。
第二个主题-世界的意义不可言说,虽不可言说,却能在生活中显现。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一切的集合,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存在于思考中,人不思考,就无法解决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思想,和中国禅宗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非常像,都主张凡是文字或语言等能表述出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在削弱或歪曲内心的本意尽管世界的意义不能用语言表述,却会在生活中会显现出来。
当你把所知道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时,意义就会自己显现,东西本来是怎样的,它就是怎样的。一旦用语言说出,就会被扭曲。人们想在语言中寻找出路,却发现,到头来只能找到更多困惑。所以维特根斯坦主张,在无法言说之处,人必须保持沉默。
第三个主题死亡、永恒与时空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以永恒视角来观察世界,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时世界是神秘的。如果永恒不代表时间的无限延续,而仅指无时间性,那么活在当下,就意味着活在永恒里。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活在时空中,而人生之谜的答案,必定在于时空之外。人生对每个人都是难解的谜题,有些人认为,如果灵魂不灭,就能解答人生一切难题。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标。人只有活在当下,当下才能成为永恒。这时候,我们的生活才是脚踏实地的,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安心生活。
犹太人公寓是谁的作品
是德国美术大师维特根斯坦(WalterGropius)的作品。犹太人公寓是由著名的德国美术大师维特根斯坦(WalterGropius)设计的一栋建筑,位于柏林市中心。维特根斯坦是包豪斯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犹太人公寓是一座住宅楼,包含了66套公寓。这座建筑的设计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融入维特根斯坦自己的现代主义思想。
维特丝坦传 天才之为责任
瑞·蒙克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分析哲学的历史,并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写作。 瑞·蒙克(Ray Monk),1991年蒙克因《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获得达夫·库珀奖。其他传记作品有《罗素传》、《奥本海默传》等。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传记。与其他相关传记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较多的设计到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个性方面,因而不只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者,普通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深入的阅读体验。媒体推荐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丰富、深入、好读,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最佳传记,在我看,实是思想家传记中少见的佳作,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刻的灵魂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译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负原著。——陈嘉映蒙克的这本传记运笔深透,对普通读者也丰盛可口……一个美妙生命的一幅美妙肖像。——《卫报》 重读瑞.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 随着时间推移,维特根斯坦在思想上走向返璞归真,罗素继续朝向文明入世拯救者角色。—— 到底谁更是高人?也许见仁见智。我个人投维神一票:维特根斯坦是真正厘清世界与个人本质的思想大家。相比较而言,罗素有些俗了。 与罗素分歧的开始是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色彩是无神论的罗素不能容忍的。—— 但其实维特根斯坦并非形式上的教徒,他只是经过一战洗礼后突然觉得人没信仰是无法生存的。而且,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尽管他并不相信天主教大多教义。 关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穷乡村做小学老师时给几个优秀学生开课后小灶遭到学生本人与对方父母拒绝的情形,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见有人说的, —— 贫困地区的学生常常是自己或家里不想上学的多,即便外来者去扫盲,或在当地投资教育事业。因穷乡僻壤的人或家庭有生存压力。同时,维特根斯坦的聪明乡村学生也因为自尊而不愿继续进入维也纳完成进一步教育,有个学生觉得那对他是种恩施并感到羞辱,让他时时有感恩戴德的压力,故而情愿放弃维特根斯坦的青睐与无私帮助。 对天才来说,何时何地写作,怎么写和写什么,都不会影响其作品质量的光芒。何况维特根斯坦的作品涉及思辨性哲思为主。因此维神不理解并嘲笑那些非要知道他年龄的读者行为。 维特根斯坦把修身与内省放在第一位,和圣人的智慧相当接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比较罗素,维特根斯坦更是真正严肃的学者,虽然罗素思想开放。罗素后期已经放弃了学术再创作,满足于做社会演说家和畅销书作者。此外,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的“数学原理“错误百出,应该重起炉灶,而非“再版“了事。 20世纪上叶的剑桥群雄辈出,不仅出了维特根斯坦、罗素、凯恩斯等大师,拉姆塞当时还只是个本科生,却已经能慧眼欣赏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逻辑哲学论“,并得到罗素青睐,协助罗素再版并评论罗素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从拉姆塞给维特根斯坦的书信及其评论罗素、怀特海的著作来推测,拉姆塞的智商和观点比罗素更接近维特根斯坦一些。 至于维特根斯坦与凯恩斯的关系,有些耐人寻味。整体而言,凯恩斯可能在维特根斯坦面前还是羞涩,故而虽然背后极力撮合W从奥地利乡村教书重返剑桥学术,并资助W路费(因维特根斯坦彻底放弃了个人遗产继承,宁愿清苦受穷)。所以K没写信给维特根斯坦(W)。这也显示出大神凯恩斯的与众不同:一一凯恩斯很可能觉得自己吃不消和维特根斯坦讨论后者的烧脑哲学著....想一想,假如经济学天才凯恩斯也让自己象罗素那样给维特根斯坦骂一句蠢笨的话!哈哈,凯神到底也是另一个天才人物:他不给维特根斯坦这种“羞辱“机会! 维神很深刻,他反对任何科学崇拜。现代社会实际上从宗教崇拜进入了科学崇拜。科学万能论正无可避免地衰败人文发展,以及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敏感性。犹如卡尔,斯密特的政治神学阐述的:现代社会所有的规范和理论,都是神学的世俗化- ... 人们往往对百分百忠贞的爱情不加珍惜,因为来得太容易。尤其维特根斯坦这种弟子众多的天才,选择太多,却也并不一定能获得完美的情爱归宿。性格即命运? 维特根斯坦终身都在真正的性爱与精神恋爱兼同性友谊之间游移和撕裂。- -一他最需 要的是超越普通友谊的特殊亲密感。这不容易,大抵具有这种素质的必然会疯狂地爱他,如斯金纳,但维特根斯坦却不特别喜欢过于彼此奉献的情爱。而不够亲密的友情,则不太容易得到维特根斯坦的过分专注。假如维特根斯坦不做教授,没有大批弟子崇拜者给予他温馨,估计他会早逝或自杀,如他的三个哥哥? “一切东西都是其所是,而不是别的。”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题句。 看到维特根斯坦最后在他喜欢的几个好友陪伴下辞世,很欣慰。W的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 个人感觉哲学艺术很大程度总会是偏执的,每一个天才都是一个偏执狂,完美主义者。就比如说,梵高之流。 他们左手是天才,右手是疯子。一个放弃所有财富的奥地利犹太首富富二代,一个具有自杀倾向家族遗传史的同性恋剑桥教授,在长期高度精神分裂症状态下走完了他有差异性的孤独一生。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阅读这本自传,我感觉到的正是加在每一个只具备一半天份的人身上的诅咒,就像有人在黑暗的走廊里用灯火领着你,就在你走到一半时,灯火灭了,只剩下你自己。或者你正走在悬崖边上,我看见在悬崖底下躺着好多死了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而他正站在下面。 用卡尔·克劳斯常被引用的话说,世纪末维也纳是“研究世界毁灭的试验场”——它是犹太复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共同出生地,是弗洛伊德建立心理分析的地方,是克里姆特、谢勒和柯柯什卡开创艺术领域中“青春风格”运动的地方,是勋伯格建立无调性音乐的地方,是阿道夫·鲁斯引入十足功能性、无装饰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物的标志)的地方。在人类思想和行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新正于旧之中浮现,20世纪正于19世纪中浮现。 长远来看,维特根斯坦可能已经清楚,唯一值得过的生活是实现自己负有的更大责任的生活: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天才的责任。若一人赢得整个世界却失去自己的灵魂,于他又有何益。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完美主义、偏执、敏感、神经质的男人,逃离了家族的责任,选择了自己作为一个“天才”的责任,却也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怀疑和否定的过程就变成了他的哲学,神经质的脾气又不允许他人批评,简直就是大大的一个“自我”,但人不就应该活出这样的一个“自我”吗?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不断重复,每当有点“起色”,就开始自我放逐,觉得自己“江郎才尽”或“不配拥有资产阶级的生活,要用劳动创造价值”。感觉他直到过世,都活在这种“偏执的真实”中,没有感觉到他的快乐,而是感觉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没有出口。所谓的“体力劳动”也并不是他真正的出口,只是能够缓解他内心冲突的工具,因为过度的耗散精力和相对机械的工作,可以让他被动停止思考,不用面对矛盾的内心。 但他又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一个任性的孩子跌跌撞撞跑过了每一个他想起的地方,即使别人看来走了很多弯路,平坦大道时却不乘胜追击,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而随时转变生活的方向。其实无论怎样,都会度过一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人生奴役,这是维特根斯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 最后那就改善你自己就好了,那就是改善世界最好的方法。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谁他有那些作品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译维特根施泰因;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学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到底讲了什么,我买了译本但看不明白
《哲学研究》是英籍奥地利哲学家路特维希·维特根施坦的著作。《哲学研究》讨论的问题涵盖了语义学、逻辑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等领域。它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维特根施坦思想向《哲学研究》的过渡维特根施坦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洞见之一,就是哲学不是一种教条,所以不应该教条地处理哲学。然而早在1931年,维特根施坦就说自己的早期作品是教条的。维特根施坦使用这个词来形容任何允许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存在间隔,问题的答案可以再日后发现的概念。《逻辑哲学论》的复杂架构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逻辑分析的任务是去发现形式还未知的基本命题。维特根施坦向后期过渡的标志体现在对于教条主义的彻底拒斥,也就是,确定下来这一拒斥所产生的所有结果。维特根施坦的注意力从从逻辑的领域向日常语言转移;从对定义和分析的强调向“家族相似”和“语言游戏”的转移从系统化的哲学写作,向格言式的写作风格转移,都是向反教条主义转移的极端体现。维特根施坦的这种过渡最终体现在了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 哲学研究《哲学研究》在维特根施坦去世后出版于1953年。《哲学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由693个标有数字的段落构成。这一部分曾几乎在1946年出版了,但维特根施坦从出版商处收回了这本书。 第二部分由、维特根施坦的遗产执行人增添。在《哲学研究》的前言中,维特根施坦说明了他的新思想要对照他的旧思想,也就是《逻辑哲学论》,才能更好地得到理解。并且《哲学研究》中大部分在本质上都是批判性的。他的新思想可以这要可以这样理解:它们揭示了传统的,关于语言、真理、思想、意向性,尤其是哲学的思维方式上的许多错误。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治疗性的作品,哲学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治疗。第二部分,专注于哲学心理学,感知等,批判性要弱一些。它更多地是指出新的视角来应对具体的哲学问题。这些新视角当然也同之前的批判有联系。所以,把同其他的后期维特根施坦一同阅读就会更容易理解。《哲学研究》由一段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一段开头,并指出它给出了“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一幅特殊图画”。形而上学、认识论的或者语言学的思考,不能建立在这个语言图画的基础上。尽管看上去有正确性,把语言缩减为表征,这样不是对待全部人类语言的正确方式。哪怕只是把图片理解为人类语言表征功能的图片,这也是一张很差的图片。另外,虽然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语言一直出于整个传统哲学的基础部分,对于维特根施坦而言,应该放弃它而转向一种新的看待语言和哲学的方式。《哲学研究》正是要提出这样的看待语言的新方式。其结果就是作为治疗的哲学这一观点。 作为使用的意义“在我们使用‘意义’这个词的各种情况中有数量极大的一类--虽然不是全部--,对之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它: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这个基本的陈述是后期维特根施坦视角转变的基础。从把意义当作表征转向着重强调使用。哲学史上传统的意义理论一般满足于指出外部的某些事物作为命题所表达的意义。“某事物”要么大体上可以定位于客观的空间当中,或者心灵中,作为心里表征。然而查清一个词、或者一个命题的使用,并不是像《逻辑哲学论》那样的某种理论构建。研究意义时候,哲学家必须“观看”单词的不同使用。这个新的视角非常独特,以至于维特根施坦反复强调:“不要去想,而是要去看!”这样的看,是通过个案完成的,而不是思考性的总结得出。给出一个词的意义时,应当描述这个词的使用,从而取代解释性的总结。 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维特根施坦引入了“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来讨论使用的多样性、不固定性,还有“使用是一种活动”这样的特性。但维特根施坦从未像以前对待“图画“那样来定义语言游戏。因为和这个概念一起运作的是语言的那些更加流动的、多样的,更加指向活动的角度。贯彻《哲学研究》的始终,维特根施坦一次又一次回到”语言游戏“这个概念上来明确自己对待语言的一些思想。维特根施坦仔细研究了原始的语言游戏,由此得到了许多对语言的特点的深刻认识。在工人的语言游戏里,一个工人和他的助手使用正好四个词汇(石块,石柱,石板,石梁)。维氏用这个语言游戏来说明奥古斯丁的那个关于语言的图画可能是正确的,但它还是非常有限的。在段落23中维氏给出了许多语言游戏的例子,说明在使用语言、描绘语言时,开放着很多可能性。 哲学的本质后期的维氏同前期一样认为哲学并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提出理论,哲学也不提供解释。“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因为一切都一览无遗,没有什么需要说明。”这种反理论的立场同前期的维特根施坦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尽管《逻辑哲学论》排除了哲学理论,但它让然构建了一个系统。其结果就是普通的命题形式(general form of the proposition),同时依赖于严格的形式逻辑学。《哲学研究》则指出哲学的本质是非教条的治疗,指导哲学家各种治疗的方法。“哲学家的工作就在于为一个特定的目的搜集提示物” 写作风格《哲学研究》的写作风格同前期的《逻辑哲学论》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的每个部分是严格按数字顺序层层排列下来的,然而前者则零敲碎打地通过格言来展开讨论,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维氏强烈地意识到这一对比,所以他认为应该把《逻辑哲学论》同《哲学研究》一起出版,形成对照,来更加明确地反映自己的思想。http://www.siwen.org/XXLR1.ASP?ID=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