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苏联七名狙击手击败德军一个营是哪部电影
- 布列斯特要塞之战的双方死伤
- 德国第1次进攻苏联的那个叫什么堡战役
- 抢夺港口战役
- 白俄罗斯战役分为几个阶段
-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小队苏军坚守一幢楼房的故事
- 求这部电影名字,是苏德战争的,记得苏联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 二战中,9千苏军坚守百年要塞,抵抗2万德军进攻,2010年被拍成电影,当时的战争过程是怎样的
- 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的最终结果
苏联七名狙击手击败德军一个营是哪部电影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由亚历山大·科特执导,安德烈·马斯连基、叶甫盖尼·塞格诺夫主演的一部战争电影。于2012年3月16日在中国上映。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1941年6月22日,布格河东岸的公园里,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歌曲,男女老少跳舞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祥和。追逐的孩童、恋爱的男女、翩翩起舞的少年将这个小镇勾画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当人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化妆成苏联军队的德国突击队发动了突袭。一声炮响撕裂宁静的小镇,坍塌的房屋和飞起的瓦砾夹杂着人们的尖叫声四散开来。慌乱中的母亲丢失了孩子,受惊的牲畜四下逃窜,战争就这么毫无征兆的降临了。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战斗中,团长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击中沉着指挥,鼓舞惊慌中的士兵燃起斗志,将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战斗团队,顽强防御要塞阵地;另一侧,德军一队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进中与红军中尉率领的边防军遭遇,红军战士们或是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或是舞着工兵锹、铁棒甚至菜刀与德军展开白刃肉搏混战,刀枪不全的苏军凭借大无畏精神杀得德军死伤遍地、落荒而逃。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武器的缺失,再加上迟迟没有增援部队出现,布列特斯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没有可能胜利的战役。但是他们面对德军的坦克毫无畏惧,用各种能称之为“武器”的东西进行抵抗,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德国侵略者的进攻。
布列斯特要塞守备部队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争进行到第30天,最初打响战斗的布列斯特守备部队仍在坚守,并一直向后方总部发出“这里是要塞,正在战斗”的讯息,直至战士全部阵亡。
布列斯特要塞之战的双方死伤
整个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苏军付出两千~两千五百人阵亡的代价,另外有一大批官兵被俘,但是他们也带给德军重大伤亡。战争爆发后的一周里,堡垒的守卫者从战斗爆发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在军事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指挥和激励下,要塞守卫者机动灵活地和德军周旋,平均每天他们要打退德军六~七次进攻。在北部堡垒,妇女和儿童都参加了战斗,战争前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少年有的帮助战士们从弹药库运送武器弹药和食物,有的负责观察德军的动静;妇女们照顾伤员,为机枪弹盘装子弹,有的甚至拿起枪直接参加了战斗。〔这批妇孺人数有多少?后来命运如何?本人四处寻找资料而不得而知,假如有人知道,愿听其详。〕有资料显示,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十日,三百万德军一线攻击部队一共阵亡了八千八百八十六人,仅在布列斯特要塞,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就阵亡了四百六十二人〔包括八十名军官,另有一千余人负伤〕。保卫战迟滞了德军步兵的进军速度,造成大批德军步兵无法及时参加别尔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使许多苏军部队能够从德军的包围圈中突围撤退。惨重的伤亡使德军认识到对付堡垒内的苏军最好的办法还是猛烈的炮火,而非步兵进攻。六月二十七日,德军开始使用可以发射重达1.25吨炮弹的540毫米臼炮和专门对付钢筋混凝土工事、可以发射重达两吨炮弹的600毫米臼炮,德国空军则向要塞投掷重型炸弹。忙于指挥攻取明斯克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元帅向负责攻取布列斯特要塞的克鲁格元帅抱怨说,应当把第四十五步兵师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尽早从布列斯特的战斗中解脱出来,因此德军又从预备队调来第八十二工兵营,专门使用炸药来爆破未被炮火摧毁的建筑物,为进攻的步兵专门配备了火焰喷射器,准备在六月底一举拿下布列斯特要塞。德军在布列斯特要塞内没有能够获取任何一面要塞守卫苏军单位军旗,在最危险的时候,第三九三高射炮兵营的罗第昂·塞门约克少尉和另外两个战士将自己部队的军旗埋藏在科布林堡垒东部壁垒西边一个废墟里,十五年后,塞门约克回到布列斯特,找到了那个位置将那面光荣的旗帜又挖掘出来,它被陈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中。
德国第1次进攻苏联的那个叫什么堡战役
1914年,坦能堡会战,又叫做东普鲁士战役。
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1914年四次东线战役中的第一次,不是德国打苏联,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沙皇俄国,交战地点主要在当时的德国境内,打败的是沙俄军队,不是苏联红军。
1941年,布列斯特要塞攻防战是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时最早的大规模战斗之一,但不是战役。
抢夺港口战役
土伦战役。土伦港之役(法语:Siège de Toulon)是法国大革命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不仅让法国革命军开始转败为胜,也让拿破仑开始平步青云。1793年7月,法国土伦和几个南方城市一起宣布反对雅各宾党专正,叛军还邀请英国和西班牙舰队驶入土伦港,让他们守住土伦。由于英国和西班牙两国军舰和大炮的坚强防御,让法国正府无法攻下这座城市。在这种情势下,拿破仑被奉派来到驻守土伦西北的部队。他经过详细的观察与分析,拟定了土伦港的作战计划,于12月16日夜里用大炮一举攻陷土伦的叛军,并且击溃了英国与西班牙舰队。
白俄罗斯战役分为几个阶段
白俄罗斯战役分为几个阶段?具体的战斗经过是怎样?
白俄罗斯战役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4年6月23日一7月4日,进行了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博布鲁伊斯克战役、波洛茨克战役,完成了对明斯克集团的合围。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协同,于1944年6月23日转入进攻,到6月25日前在维捷布斯克以西合围了德军5个师,并于6月27日前全歼该敌。6月28日,方面军主力攻占了列佩利市。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顺利发展进攻,于1944年7月1日解放了鲍里索夫市。这样,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与第4集团军的联系就被切断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突破德军沿普罗尼亚河,巴夏河、第聂伯河的防御后,于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军队于1944年6月27日前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合围了德军6个多师,并于6月29日前全歼该敌。并且,方面军前出到斯维斯洛奇、奥西波维奇、旧多罗吉一线。1944年7月3日,明斯克获得解放(参见明斯克战役)。德军第4、第9集团军各兵团(10万人以上)在明斯克以东陷入合围。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解放了波洛茨克,并继续向希奥利艾发展进攻。苏联红军以平均每昼夜20—25公里的速度,在12天内推进了225—28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大片领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惨败,其主力已被合围和粉碎。
随着苏联红军进抵波洛茨克、纳罗奇湖,莫洛杰奇诺、涅斯维日以西一线,德军的战略正面出现了宽达400公里的巨大缺口。德军统帅部虽从各个方向仓卒调来若干个师企图封闭这一缺口,但都未产生多大结果。苏联红军已有可能跟踪追击溃德军残部。在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之后,大本营给各方面军下达了新的训令,按照这一训令,各方面军应歼灭明斯克以东德军被合围集团,继续向西实施坚决进攻。
第二阶段
1944年7月5日—8月29日,各方面军密切协同,胜利进行了5个进攻战役,即希奥利艾战役、维尔纽斯战役、考纳斯战役、比亚韦斯托克战役、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并且,苏联红军歼灭了明斯克以东地域德军被合围集团(1944年7月5日—11日),逐次击溃了“中央”集团军群退却兵团残部,重创由德国、挪威、意大利、荷兰和“北方”、“南乌克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的军队以及茌“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新建的兵团。
苏联红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并进入波兰境内,强渡了纳雷夫河及维斯瓦河,逼近东普鲁士边境。他们前进了260—400公里,将进攻正面扩大到1000公里。在突破防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强渡江河及追击德军过程中,空军给予陆军以有效支援,出动作战飞机15.3万余架次。这样,就能牢牢掌握制空权,集中各空军集团军的基本兵力支援各方面军突击集团,破坏德军有计划的退却,消灭其重兵集团。第聂伯河区舰队的行动有助于地面军队的迅速推进和博布鲁伊斯克、明斯克的解放。
经过
白俄罗斯战役中各方面军、各军兵种妥善组织协同动作,对保障军队在战役过程中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红军实施了以在宽大正面同时突破德军防御为目的的数个协调突击,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并向大纵深追击德军退却部队。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游击队之间广泛进行了协同。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赋予游击队的任务是:扰乱德军战役后方,阻止德军向前线输送预备队,用无线电通报德军的移动情况。
在1944年6月20—23日期间,他们使通往最重要地段的铁路陷于停顿,扰乱了其他铁路线的运行。仅在6月19日夜间,游击队就炸毁了4万条铁轨。在战役过程中,他们破坏德军交通线,消灭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夺占居民地、水障碍渡口并扼守到军队到达。苏联红军在对退却德军实施迅猛的正面追击和平行追击方面表现了高超的艺术,这种追击是高速度、大纵深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广泛使用快速兵团和部队前出到退却德军后方,使德军统帅部无法在预有准备的地区预先组织防御。
大本营及时利用了白俄罗斯战役中取得的战果,以便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方向采取坚决行动。1944年7月10—2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以及乌克兰第1方面军相继转入进攻。战略进攻的正面从波罗的海一直扩展到喀尔巴阡山。苏联红军于1944年7月17—18日越过了苏波边界。波兰第1集团军官兵和苏联红军一同来到了自己的故乡。
到1944年8月29日前,苏联红军已进抵叶尔加瓦以西、多别列、希奥利艾、苏瓦乌基、奥斯特鲁夫—马佐维茨卡、华沙近郊普拉加、维斯瓦河一线,被迫转入防御。前进总纵深达550—600公里。在白俄罗斯战役中,德军最强大的集团之一“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其中17个师另3个旅遭全歼,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德机被击毁。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为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德军集团实施新的猛烈突击,为在诺曼底登陆的美英军发动进攻战役,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小队苏军坚守一幢楼房的故事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苏德战争爆发,靠近波兰边境的白俄罗斯小城布列斯特要塞最先遭受德军炮火突袭,但守卫部队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战争进行到第30天,最初打响战斗的布列斯特守备部队仍在坚守,并一直向后方总部发出“这里是要塞,正在战斗”的讯息。在已经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坚持战斗一年多的最后一名苏军战士,被德国人发现时,他被德国人从地穴中押出来刺眼的阳光让他几乎失明。面对德国将军的审问,他的回答是: “将军,现在您知道一俄里有多远了吧?” (战前德军宣称这个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的要塞一个冲锋就能拿下
求这部电影名字,是苏德战争的,记得苏联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这部电影是《决战要塞》。
以下是《决战要塞》的相关介绍:
《决战要塞》是由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执导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安德烈·马斯连基、叶甫盖尼·塞格诺夫主演。该片于2012年3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谢尔盖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讲述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战役。
反映苏德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冷静的视角再现了战争中几个小人物的特写画面,以此来回顾战争之殇,提醒人们珍惜幸福生活、和平年代。 逼真细节戳中观众泪点。
在影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中,导演亚历山大·科特,以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从微观切入反映真正的惨烈。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决战要塞》
二战中,9千苏军坚守百年要塞,抵抗2万德军进攻,2010年被拍成电影,当时的战争过程是怎样的
战争的过程是残忍的。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横尸遍野,死伤无数,所以战争过程可能是比较残酷的。
1941年在布列斯特要塞值守的士兵,还在漫不经心的值岗,突然一声轰炸,把他们紧张的心弦提到嗓子眼。他们紧张急促的开始排兵布阵来应对突然地袭击。这也预示着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了。布列斯特要塞当时没有多少士兵和武器。苏军此时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咬紧牙关奋死抵抗。为了胜利奋勇杀敌。
布列斯特要塞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可以容纳一万多人,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浴血奋战抵抗几十天,在这一场战役中每个人都是英雄,他们都是好样的,毕竟当时无论是武器,还是人力跟德军相比都没有一点优势,本以为是必败无疑,可是这帮钢铁男儿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胜利篇章。
猛然轰鸣的炮声打破这个小镇的安静。在布列斯特要塞附近,德军准备了十二个炮兵营,并用大炮重点轰击布列斯特要塞,德国空军轰炸机也准准备好对布列斯特要塞堡垒进行轰炸。仅仅9千人挡了德军1个步兵师猛烈的进攻。苏军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最终结果还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所以说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战役大小,都会有不必要的死伤。即使是拍成电影,剧情也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进行改编的,也是在进一步反应历史。
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的最终结果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指的是1944年7月18日至8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实施的进攻战役,是战略性白俄罗斯战役的一部分。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五次打击。
1944年上半年,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南北两翼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役,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解放大片国土,但在中段进展缓慢,形成白俄罗斯突出部。德军力图固守该突出部,以阻止苏联红军向华沙和东普鲁士两个战略方向发展进攻。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该突出部发起主攻,以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收复白俄罗斯。
战役过程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右翼和中央军队经过博布鲁伊斯克战役和明斯克战役后,向西前进400-450公里,于7月17日日终前进至斯维斯洛奇以西、维多姆利亚、德罗吉钦以西一线,从北面绕过辽阔的波列西耶沼泽地,为方面军全部兵力在白俄罗斯继续发展进攻并解放波兰东部地区时实施协调一致的行动创造了前提。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考虑到当时形成的
情况,预先准备以左翼军队(第70、47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为崔可夫上将,第69集团军,波军第1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空军第6集团军,另1个坦克军和2个骑兵军)在科韦利-卢布林方向发起进攻。战役企图是从南北两面实施突击,迂回布列斯特筑垒地域,以粉碎德军卢布林集团和布列斯特集团,并向华沙方向发展进攻,在宽大正面进至维斯瓦河。拟由科韦利地域向卢布林、普拉加(华沙近郊)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另以一部兵力从南面迂回布列斯特。右翼各集团军在空军第16集团军支援下向华沙方向进攻,从北面迂回德军布列斯特集团。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当面德军是野战第2集团军主力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7月24-25日,德军野战第9集团军亦在华沙方向进入交战。方面军经变更部署和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军队后,人员达到3倍于德军、火炮和坦克达到5倍于德军的优势。进攻开始前,空军第6集团军编成内约有1500架飞机。
进攻于7月18日开始。方面军左翼突击集团所属各兵团在猛烈的炮火支援和空军第6集团军积极支援下,第一日就突破了德军防御。7月20日,各兵团前进70公里后,在宽大正面进抵西布格河,从行进间强渡该河,进入盟国波兰境内。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于7月13日开始进攻(参见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为进行协同,以其右翼一部兵力向扎莫希奇实施突击,以此促进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的胜利。7月22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解放了海鸟姆。同日,坦克第2集团军进入突破口,并于7月24日解放了波兰的大行政中心卢布林。该集团军各兵团在继续迅猛进攻中,于7月25日进抵维斯瓦河登布林地域。7月28日,近卫第8集团军、波军第1集团军(由方面军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和第69集团军亦进抵维斯瓦河,破坏了"中央"和"北乌克兰"两集团军群之间的协同。坦克第2集团军将其在维斯瓦河所占地区移交波军第1集团军后,开始沿右岸向华沙发展进攻。第70集团军强渡西布格河后,从西南面迂回布列特斯。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于7月20日攻占重要铁路枢纽切雷姆哈,并从北面迂回布列斯特。7月27日,第28集团军在布列斯特市西北进抵西布格河。德军布列斯特集团西退之路已被切断。7月28日,第61集团军在第70、第28集团军各一部配合下解放了布列斯特。方面军的进攻发展顺利。7月31日,坦克第2集团军突至维斯瓦河右岸华沙近郊普拉加。但该集团军在此遇到德军5个坦克师和2个步兵师的反突击。苏联红军被迫在普拉加接近地转入防御。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于7月28日-8月2日期间在华沙以南强渡维斯瓦河,并在其西岸马格努谢夫地域和普瓦维地域夺占了登陆场(见马格努谢夫登陆场、普瓦维登陆场)。至8月2目前,方面军已前出到苏拉日以西、切哈诺维茨、谢德尔采以北、卡武申、普拉加以东及向南沿维斯瓦河一线,并继续进行夺取普拉加和扩大登陆场的战斗。
战役成果
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意义。德军已被赶出白俄罗斯西南各州,波兰东部地区获得了解放。波军第1集团军和苏联红军一起参加了这些地区的解放斗争。在波兰工人党领导下,各解放区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苏联红军在战役过程中前进达260公里,在维斯瓦河夺取了非常多登陆场,为尔后粉碎华沙-柏林战略方向德军并完全解放波兰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役的特点是:方面军(以左右两翼)在两个互相隔离的方向实施进攻;巧妙采取各种作战机动样式;从行进间克服大的水障碍。苏联红军47个战功卓著的部队和兵团被授予"布列斯特"、 16个被授予"卢布林"、9个被授予"科韦利"、12个被授予"科布林"等荣誉称号;几万名军人被授予勋章和奖章。
战役点评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苏联红军全歼德军17个师又3个旅,使其50个师损失过半,共歼灭德军54万人,击落德机约2000架。苏联红军前进550公里-600公里,扩大进攻正面1000多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脱维亚一部以及波兰东部。苏联红军此战也损失了765815人(阵亡和失踪178507人,受伤587308人)。
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胜利,证明苏联军事学术已达到高超水平。合围这种作战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军重兵集团分别被合围于维捷布斯克、博布鲁伊斯克、明斯克附近和维尔纽斯、布列斯特两地域。明斯克附近的合围,是在距防御前沿200-250公里纵深内对敌进行平行追击和正面追击过程中达成的。合围与歼敌被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实施。这是苏联红军以前未曾有过的。坦克集团军和坦克军迅猛有力的行动,使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域和明斯克以东地域合围德军集团得以迅速完成。
大量而集中使用炮兵是白俄罗斯战役的一个特点。在每个方面军的突破地段上,炮兵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里正面150-200门火炮和追击炮。在战役过程中,拟定和实行了炮兵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新方法,即两层徐进弹幕射击。运用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的经验,包括将集团军和方面军的快速丛集投入交战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4个集团军快速丛集中的2个(近卫坦克第2军、坦克第11军)和全部方面军快速丛集,均在突破防御的战术地幅之后进入交战。
苏联军人仅在7、8月间就有40.2万名官兵被授予勋章和奖章,其中战功卓著者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实施,进一步加深了德军集团的危机。在苏德战场其他地段实施坚决行动的条件已具备。最高统帅部为在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波兰胜利进攻的4个方面军先后鸣放了36次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