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地图演变史

欧洲地图演变史(地图史的近代和现代地图)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6 08:24:40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地图史的近代和现代地图

公元17~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欧美强国不再满足于探寻海上通商航路,而是要求深入了解大陆腹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情况。原有的航海地图和世界地图就显得不够详尽了。随着瓜分领土,扩张殖民地的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在许多国家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形成近代地图发展的主流。测绘地形图,以西欧为最早。1730~1780年,法国的卡西尼父子(G.D. Cassini & J.Cassini)测绘的法国地形图颇负盛誉。大革命之后不久,法国完成了当时最精详的 1:56000比例尺的地形图。1818~1882年又完成了1:8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1898年以后,开始测绘比例尺为1:50000和1:20000的新地形图1953年全国1:2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基本完成,后更换比例尺为1:25000的地形图为基本地形图,并分民用、军用和山水底图3种型式出版。这项工作在7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目前仍以覆盖全国的1:100000比例尺地形图293幅印刷得最为精美(8色),更新最为迅速(8年一次)。英国1653年开始测绘爱尔兰地形图,1791年成立陆军测量局,1870年出版1:63360比例尺的单色地图(第一版),1887~1914年完成以25英寸表示1英里的地形图,1800年在印度恒河流域测绘以1英寸表示5英里的地形图。20世纪初,英国在地形图测绘方面本来居于领先地位,但50多年来未能解决地图更新问题,仅对居民稠密地区每7~8年更新一次,农村和山地沼泽区15~25年更新一次。欧洲几个面积较小的国家较早地完成了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比利时在1846~1886年完成了比例尺为1:20000的全国地形图,以及缩小到比例尺为 1:40000的全国地形图。1947年更换为1:25000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国家基本地形图,共237幅,1970年出齐。以后每6年更新一次。瑞士在 1833~1865年完成比例尺为1:100000的“都孚”地形图,1973年完成比例尺为1:25000的基本地形图。这种地图采用 6~8色印刷,以地貌晕渲表示的精美而著称,每6年更新一次。其他欧洲国家地形图测绘的进展参差不齐。德国1848年成立帝国测量委员会,测绘了比例尺为1:100000的全国地形图,1939年颁发全德1:25000比例尺地图的统一符号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的测绘工作一度中断。1952~1957年全境2086幅地图全部更新一次,1967年大部分地区拥有比例尺为1:5000的基本地形图,并编制了覆盖全境的1:50000比例尺地形图,更新期为5~10年。民主德国则在战后建立了统一的测绘局,1969年完成全国1:10000比例尺基本地形图6150幅,并编印了1:25000~1:200000共5级比例尺的地图。1797年俄国成立了地图局,1805年出版第一套国家基本地图,但比例尺为1:840000,内容比较粗略。1845~1863年又出版了俄里地图(比例尺约为1:126000)。十月革命以后,列宁于1919年签署了成立测绘总局的命令。以后在统一领导下保证了国家建设中所需要的精确地图。美国在1870~1900年间开发西部的热潮中测绘了一部分1英寸表示4英里(比例尺约为1:253000)和1英寸表示8英里(比例尺约为1:506000)的地形图,面积约达500万平方公里。这一时期被称为美国地图史上的黄金时代。1879年,美国成立了地质调查局,负责开展国内地形图的测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包括1:125000在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只覆盖领土40%。到1978年,1: 24000比例尺地形图约覆盖全国70%。17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成立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测绘。各国绘图比例尺日渐增大,形成不同的比例尺系列。各国规定的地图更新周期不同,使用的地图投影方法、分幅、图例符号和表示方法也规格不一。在美国甚至各州采用的中央经线和标准纬线也各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东方同西方的对峙,地形图的测绘逐渐形成二大体系:一是以高斯-克吕格尔投影作为数学基础;一是以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作为数学基础。并且地形图的测绘还有按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建立多级分幅体系的趋势。 17世纪,欧洲地图测绘技术传播到中国。18世纪初,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组织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地图测绘1702年康熙命法国传教士张诚(J.F.Gerbillon)和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 (T.Pereira)先在北京附近进行试点,1707年扩大到北直隶(今河北省),1708年沿长城测绘,1709~1710年陆续完成东北地图,1711~1712年一队出山东,一队出长城测定喀尔喀蒙古地方。1708~1718年间康熙又命法国传教士雷孝思(J.B. Regis)和杜德美(P. Jartoux)测制全国各省地图。雷孝思等共测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文点630个1718年完成了以北京为中央经线的《皇舆全图》(图6),并石印出版后又增测新疆西南部和西藏地图,改称《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图上最早标绘出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后来康熙派人随军进藏测绘,又培训嘛进行恒河上游的调查,并由法国传教士唐维尔(D’Anville)编绘成图。乾隆于1756~1761年间派何国宗、刘统勋合作编制《西域图志》。1761年哥彼尔(A.Gaubil)参考俄蒙文献,汇编亚洲全图。这幅图北尽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达波罗的海、地中海和红海,采用梯形投影,比例尺大约为 1:1400000,是当时最完善的一幅亚洲全图。《皇舆全图》的测绘以天文点和三角网为依据,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的基础。1865年胡林翼根据《皇舆全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改编成《大清一统舆图》,在国内流传,成为当时一般民间出版的地图的蓝本。1903年成立陆地测量局,初期编绘的1:100000和1:300000比例尺调查图,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60%,这些调查图是用测绘皇舆全图的天文点和三角网作控制的。1930~1933年间,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也采用了《皇舆全图》中的一些经纬度数据和地图资料。与此同时,由唐维尔改编成的法文版《中国分省图》和《满蒙地图》,俄国1889年出版的比例尺为1:1680000的《亚洲俄罗斯南部边疆图》,印度测量局编制的1:1000000比例尺的印度及其邻国地图,斯坦(Sir A.Stein)编制的1:1000000比例尺《中亚地图》,日本汇编的1:500000和1:1000000 比例尺的《东亚舆图》等大都是以当时的实测地图为骨架,修订出版的。国际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 1891年在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理会议上,彭克(A.Penck)提议国际合作编制世界地图。为此1909年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统一的分幅编号,地形表示,城镇分级和地名拼写的初步设计方案。1913年和1928年又分别在巴黎和伦敦开会,决定采用分层设色法和公制单位,拟订了专门的改良多圆锥投影。1962年在有40个国家参加的波恩会议上,修改并通过了国际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编绘细则和图式,规定了在北纬84°和南纬80°之间采用等角圆锥投影,两极用极球面投影;规定了统一的图廓整饰、地理内容和表示方法;拟订了地名译写原则。这一倡议对地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有贡献的,得到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响应。例如,苏联制订了编制地图的规范,完成了全苏184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制工作,而且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分幅作为各级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的基础。中国早在1907年就独立完成了第一版全国百万分之一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两次更新。美国主要翻印了其他国家的百万分之一地图,本国的百万分之一地图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全球陆地共约9000幅地图,其中大部分地区已经编制出版,但质量参差不齐。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倡议原来只考虑了陆地部分,后来由17个国家分区承担编制的大洋水深图也采用了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系统。以后,国际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森林图、地质图和地貌图的编制计划也相继提出。但由于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内容和精度很不一致,国际交流受到限制。为此,苏联提出用编制1:2500000比例尺地图代替百万分之一地图,并和东欧各国一道,费时20年,于70年代中期全部完成这项工作。美国主张编制国际 1:2000000比例尺地图代替百万分之一地图。现已完成了欧洲各国的 1:2000000地图和这一比例尺的世界航空图,并设计了1:2500000大西洋地图,1:5000000和1:7500000比例尺世界航空地图,以适应超音速飞行的需要。

地图史的世界地图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虽然很早,但对世界,却各自以中国(东方)和地中海(西方)为中心。1524年欧洲的世界地图尚没有太平洋和东亚各国。中国宋代以前的天下大图中,中国以外也大都是荒诞不经的。世界地图上全球海陆的轮廓主要是在航海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后逐步形成的。中国古代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加上欧洲发明的望远镜和经纬度测量,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航海探险,推动了欧洲地形图的测绘和航海图的大量印刷。与此同时,中国航海家也远涉重洋,到达南亚、东非各国,甚至北美洲也有中国航海者的足迹。1405~1431年间,郑和7次在南洋和印度洋上航行,远达阿拉伯红海和索马里,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地图──《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图上记载着郑和最后一次航海路线所经过的500多个地名,现保存在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见)。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以游记方式把当时的中国和亚洲介绍给欧洲。1375年出版的《加塔兰海图》反映了他的材料。15世纪,达?伽马(V.daGama)绕道非洲,远航到达印度,哥伦布(C.Colombo)经大西洋环球航行,找到了美洲“新大陆”。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 Ricci)随着西方殖民浪潮来到中国,他到澳门不满一年,就用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写成《华国奇观》一文,附着中国地图寄回欧洲。后又在中国测量了一些经纬度。1600年以后,由于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的支持和合作,利玛窦把西方和东方的世界地图汇编成《坤舆万国全图》(图5)。1584~1608年间在中国先后编印了12次。《坤舆万国全国》把当时新发现的大洋和大洲等区域概念,以及地中海、罗马、古巴、加拿大等地理译名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也把张衡浑天仪上使用的南极、北极、赤道等名词应用于地图。利玛窦对于东方和西方世界地图知识的交流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绘制世界全图而设计了近百种地图投影。其中墨卡托投影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地图的面貌。由于它适应航海的需要,应用最为广泛。19世纪末,国际百万分之一的世界地图采用按经纬分幅的方案,至此建立起世界地图和区域地形图统一的投影和分幅体系。

以前的普鲁士在现今欧洲的位置地图,希望可以顺便附带19世纪20年代——50年代之前的欧洲地图,多谢

楼上的,这可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德国地图了。

普鲁士的地盘事实上变化很大,原本是在“东普鲁士”,就是俄罗斯西部飞地加里宁格勒一带。

这是一张19世纪普鲁士领土变迁的图片。深蓝区域的为普鲁士败于拿破仑的法军,于1807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确定的领土;绿色部分是1815年拿破仑败于滑铁卢战役,俄普奥3国缔结“神圣同盟”,普方新获得的领土。

浅蓝色的为1865-1866年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兼并得来的领土(属普鲁士邦的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地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

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生背景: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2、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3、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中世纪欧洲历史地图介绍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世纪欧洲历史地图,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世纪欧洲简介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义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二、中世纪欧洲介绍   介绍   时间范畴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注:这里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通常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但华夏背景下的这种"封建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并不相同***   黑暗时期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义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历史变迁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   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

欧洲古今版图变迁,他们也有过几千年历史吗

一,希腊时代

欧洲最早的人类是达马尼斯人,尼安德特人等,不过这些人都不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他们后来都灭绝了。欧洲最早出现的晚期智人是地中海民族,其个子比较矮,头颅比较长,皮黑比较偏黑,和古埃及人比较类似。希腊历史学家称之为“长颅人”或者“皮拉斯齐人”。大约在前2000年,皮拉斯齐人创造了克里特文明,也就是“米诺斯王国”。这是欧洲文明的开端。

接着,印欧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欧洲。印欧人形成了里海一带,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成为了现代大部分欧洲人的祖先。他们主要分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高卢人)、日耳曼人等。大约在前2500年,印欧人中的一支伊奥尼亚人、阿卡亚人等渡过多瑙河,侵入了希腊半岛。前1900年,他们受到克里特文明的影响,建立了迈锡尼文明,使用线形文字B。大约在前1450年迈锡尼征服了克里特文明。前1300年,迈锡尼王朝分裂。大约在前1190年,迈锡尼城邦兴起对外的侵略活动,不仅发动了“特洛伊战争”,还入侵埃及(被埃及人称为海上民族)。

大约在前1100年,另外一支印欧人——多利安人入侵,他们攻占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毁灭了迈锡尼王朝。此后,希腊进入了“黑暗时代”。经过300年的黑暗,多利安人建立了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过去的爱奥尼亚人建立了雅典、米利都等城邦。希腊进入了城邦时代。各个城邦都不断对外进行殖民活动,在地中海周边建立了大约400个殖民地。后来希腊击败了波斯的入侵,走向了繁荣,特别是雅典的民主辉煌一时。不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希腊城邦走向衰落。

希腊城邦走向了衰落,而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开始强大起来。马其顿王国大约在前700年建立,属于希腊民族,不过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被称为“蛮族”。阿基劳斯时期,迁都沿海城市培拉,进行了希腊化改革,走向了强盛。腓力二世期间,继续推动了改革,并建立了强大的马其顿方阵。前338年,腓力二世统一了希腊城邦。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很快消灭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随后,希腊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东西方文化得到了交融,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随后帝国陷入了内乱。经过20年的混战之后,出现了塞琉古王朝(前305—前64年)、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年)和马其顿王国(前305—前146)三足鼎立的局势。其中塞琉古王朝面积最大,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面积达到了350万平方公里。托勒密王朝经济文化繁荣,其亚历山大城人口70万,是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中心。希腊化各王朝在地方都继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对罗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代出现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得、阿里斯塔克等著名的科学家。

二,罗马时代

大约在希腊城邦复兴的时候,意大利半岛也出现了伊达拉里亚文明,这是罗马文明的前身。前753年,罗马城建立,进入了王政时代,后来伊达拉里亚征服了罗马。前509年,罗马驱逐了伊达拉里亚的国王,进入了共和国时代。前270年,罗马统一了意大利。随后,罗马开始发动了3次对迦太基(腓尼基人)的布匿战争(前264—前146),最终统一了地中海的西部。之后,罗马又发动了4次马其顿战争(前214—前146),将希腊征服。之后,罗马发动了叙利亚战争,夺取了塞琉古王朝的小亚半岛。前64年,罗马灭塞琉古王朝。58年,凯撒征服了高卢前30年,屋大维灭托勒密王朝。至此,地中海王完全成为了罗马的“内湖”

罗马共和国疆域

罗马的不断扩张,导致城邦体制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于是共和国开始转变为了帝国。在凯撒独裁时期,罗马帝国实际上就已经建立了。到了屋大维时期,正式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正式建立了。罗马帝国早期经历了奥古斯都时代(前27—14)、朱利娅—克劳迪王朝(14—68)、弗拉维王朝(69—96)和安东尼王朝(96—192)。在安东尼王朝图拉真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峰,面积超过了500万平方公里,其北到达了哈德良长城—莱茵河一线,西部到达了波斯湾。

罗马巅峰时期版图

安东尼王朝后期开始,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安东尼王朝灭亡后,罗马出现长期的内乱。284年,戴克里先继位,才结束了长达长达将近100年的混乱局面。戴克里先在罗马大规模进行了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复兴。然而他实行了“四帝共治”,最终引发了内战,改革成效全部流失。305年,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登上皇位。他为了避免“四帝共治”的状况,将自己的子弟分封驻扎到全国各地。他也不断加强中央集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建设成世界最繁荣的城市。然而,君士坦丁迁都也为罗马分裂埋下了隐患。君士坦丁去世后,罗马分裂局势就出现。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

罗马分裂后,西罗马很快就走向了衰亡。该时期,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不断入侵罗马,侵蚀罗马的疆域,在西罗马的境内建立了一个个的日耳曼国家,如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法兰克、苏维汇、勃垦地等。476年,西罗马末代傀儡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进入了巅峰时期。在查士丁尼(527—565)的带领下,东罗马不断对日耳曼国家用兵,几乎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版图。此时的东罗马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查士丁尼还组织编撰了《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12世纪之后的欧洲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查士丁尼去世后,东罗马帝国版图开始收缩。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东罗马的版图就基本位居希腊和土耳其一带了。不过,东罗马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在经济上还能够保持繁荣景象。

东罗马版图

三,中世纪的变迁

西欧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但是他们却被罗马的文化征服了。各个日耳曼王国都成接受了基督教。日耳曼国家中,法兰克王国最终走向了强盛。法兰克第一个王朝是墨洛温王朝(481—751),定都于巴黎。法兰克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因此国家十分涣散,局势动荡不安。751年,矮子丕平政变上台,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不断兼并其他日耳曼国家,到查理时期,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查理也在800年加冕罗马皇帝的称号。此时的西欧,还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在英格兰,日耳曼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了七个小国,是英国民族历史的开端。在西班牙,阿拉伯人占领了此地,西哥特人开始进行了长达800年的复兴运动。

9世纪到11世纪,是欧洲主要国家形成时期,我们主要分为三部分介绍。

(1),日耳曼方面。843,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分裂为了三部分,870年,东西加洛林王朝瓜分中法兰克的大部分土地,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版图。东加洛林在911年被神圣罗马帝国取代,西加洛林在987年被卡佩王朝取代。

(2)在北欧方面,维京人(丹麦人)建立了庞大的丹麦帝国,四处入侵。在英国,丹麦人于1016年统治此地;法国,他们建立了诺曼底公爵。1066年,诺曼公爵攻入了英国,建立了英国诺曼王朝。此后的安茹公爵继承了诺曼王朝,英国成为了一个跨越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国家。这给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隐患。

(3)东欧方面,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国家,东斯拉夫人留里克王朝(基辅罗斯862—1240),据说留里克王朝也是丹麦人建立的;西斯拉夫人建立了波兰皮亚斯特王朝(960—1370);在南斯拉夫,出现了保加利亚王国。此外,在东欧还处于匈牙利王国等。

12世纪到13世纪,西欧国家在教皇的领导下发动了9次十字军东征,企图收复西亚的圣地。十字军东征最终失败,但是却造成了罗马教会的威信一落千丈。之后,西欧国家开始过渡到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十字军东征也摧毁了东罗马帝国的繁荣,为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意大利人取代了拜占庭的商业垄断地位,兴起了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城市国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欧洲的大学开始在意大利兴起。在西班牙,哥特人的复兴运动基本取得胜利,建立了葡萄牙、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王国。在北欧,挪威和瑞典建立。同时期,基辅罗斯陷入分裂,最终被蒙古征服,建立了“金帐汗国”。

最早的世界地图是啥人啥时间做的

,世界才会慢慢的显示在地图上.1,早期最早的"世界地图"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最早的世界地图。他把希腊画在世界的中心,周围环绕着浩瀚的大洋。在大洋的岸边画着一个人,立着一块界碑:“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因为界碑的那一边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昏暗的海”,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水的王国”。2,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图.目前已知的中国较早的世界地图是该图提到的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人利马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和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比利时人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全图》。除这2部世界地图外,至今没有发现有中国人绘制世界地图的记载和史料。3,第一张世界地图公元391年,狂热的基督徒对文化进行了堪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将当时世界最大的知识储藏处亚历山大图书馆夷为平地。在随后的1000年里,地球的真实地理情况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结果耶路撒冷成了世界的中心,亚洲成了食肉兀鹫的产地。直到16世纪,地图绘制才重新步入正轨。新一代绘制员根据探险家和数学知识的发展绘制了一批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佛兰德博学家热拉尔·德·克雷默绘制的地图。他的拉丁名字是格拉尔杜斯·墨卡托,意思就是“商人”。墨卡托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图上。尼古拉斯·克兰的《墨卡托》一书以详实而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墨卡托的故事。墨卡托1512年出生在佛兰德(今为比利时),儿时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经历了席卷欧洲的社会和宗教大动荡。墨卡托18岁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他把名字改成了拉丁文,进入卢万大学读书。他最初想成为哲学家,但很快就认识到那不是致富的途径。他发现人们对地图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学了数学。1569年,墨卡托以“墨卡托投影法”为基础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然而这仅仅是墨卡托掀起的地图绘制革命的开始。在他看来,地理不仅是确定城市和河流的位置,它还是掌握世界政治时局的途径。墨卡托创造了“地图册”(atlas,这个词也是他杜撰的)的概念,并且第一次在地图上标明磁方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