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奇诺防线搞笑图

马奇诺防线搞笑图(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7 04:16:43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永备筑垒配系。因法国陆军部长A.马奇诺为修建该防线从国民议会争得巨额拨款,所以世称马奇诺防线。防线的使命是:在与德国发生战争时,保障法军坚守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阻止德军入侵,并为全国进行战争动员和军队的战略展开赢得时间。修建经过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开始研究其东北边境地区的设防问题。由于法国军界对奉行进攻还是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有分歧,因而对是否修建防线问题持有不同的意见。直到1924年还没有作出修建防线的决定。1925年,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从进攻的战略思想出发,批准了边境防御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即在东北边境地区构筑若干独立的永备筑垒地域作为防御和节约兵力的一种手段,筑垒地域之间的地带不设防,在那里集中部署主要兵力。一旦爆发战争,立即越过莱茵河向德国展开进攻。1927年9月成立了筑垒地域建设委员会,具体制定了构筑梅斯、劳特和贝尔福3个独立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的计划,并于次年开始施工试点。由于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秘密重整军备,因此法国主张沿东北边境地区建立绵亘防线的呼声趋于强烈。1929年12月,马奇诺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1930~1934年防线工程拨款法案,防线即全面展开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个工程耗资达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约1200万立方米。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平均每千米正面达15个。鉴于希特勒1935年合并萨尔区并恢复征兵制,1936年3月重新占领了莱茵兰,比利时又于同年10月废除了与法国的军事联盟,法国遂决定重新审查其边境防御计划。1937年副总理兼国防部长E.达拉第视察了法国边境之后,法国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施工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进攻法国时才停止。概况及工程构筑特点 马奇诺防线自隆吉永沿法国与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整个边境直至瑞士方向上的贝尔福,绵延约390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梅斯筑垒地域掩护法国最重要的布里埃-蒂翁维尔工业区。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易攻难守,因此工事构筑最为坚固。劳特筑垒地域位于萨尔河与莱茵河之间,控制着普鲁士军队1870年入侵法国时的路线。两个筑垒地域之间为萨尔泛滥区,这里多江河障碍和沼泽,便于造成泛滥。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下莱茵筑垒地境位于莱茵河西岸,以莱茵河和罗讷-莱茵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若干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用以防止德军渡河。贝尔福筑垒地域封锁汝拉山脉与孚日山脉之间的贝尔福山口,可阻止敌人经瑞士西北部入侵。马奇诺防线基本上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千米)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千米)编成。保障地带内设置有以多列防坦克桩砦为骨干,与地雷场和防步兵铁丝障碍物相结合的障碍物配系,在前哨阵地掩护下,能起到迟滞敌军进攻的作用。主要防御地带包括战斗警戒阵地、主要防御阵地(法国称之为“抵抗阵地”)和后方支援阵地以及阻滞阵地。主要防御阵地的基础是工事群。工事群由坑道连通的若干地面工事组成,其规模视所在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条件而定。在梅斯和劳特筑垒地域最重要方向上的大型工事群,称为“综合工事群”(图1),如哈根堡综合工事群、霍赫瓦尔德综合工事群。综合工事群正面约1200米,纵深达1500米,守备兵力为1100~1200人(图2)。中等工事群相当于营抵抗枢纽部,守备兵力为500人。小型工事群的守备兵力为200人。工事群周围有桩砦、地雷场以及防步兵铁丝网掩护(有的工事群内还构筑有防坦克壕和崖壁)。工事群内主要工事之间因有坑道连通而形成有机整体,能独立进行环形反坦克防御。在工事群之间还配置有由侧防暗堡组成的支撑点,供野战部队防守用。其任务是对障碍物进行火力掩护和封锁友邻工事群的接近地。工事群的地面工事,主要有各种射击工事,如钢筋混凝土穹窖式或装甲炮塔式火炮、机枪工事,装甲迫击炮工事,装甲机枪帽堡工事(见装甲帽堡)以及观察帽堡工事等。射击工事内的武器都是专门设计和安装的。主要武器类型有75、120、135毫米火炮,25、37毫米反坦克炮,50、60、81毫米迫击炮,双联装机枪等。装甲炮塔式工事的炮塔能旋转360°,部分工事的炮塔为升降式,炮管平时观察不到,射击时才伸出地面。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射击工事的顶盖厚度达3.5米,炮塔装甲厚度30厘米,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和1000千克炸弹的轰炸。工事群通常设有人员出入口和补给品出入口。出入口安装有装甲密闭门和建有自卫工事。工事群的坑道,位于地下20~90米深处。主坑道宽6~8米,高3~6米;支坑道宽2~3米,通过垂坑道与地面工事连通。坑道工事包括指挥通信中心、人员休息室、弹药库、给养储藏室、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补给的弹药可由电动车经内部地下铁道运进,通过升降机送到地面射击工事的弹药室内。围绕升降机还设有螺旋梯以应急需。马奇诺防线以其独具特色的工事群和在工程上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而著称于世。评价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国军队不得不考虑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军主力通过阿登山脉,从马奇诺防线左翼迂回,在蒙梅迪附近突破法军防御,占领了法国北部,接着进抵防线后方,使其失去了作用。防线陷落的根本原因,除法国在政治上实行绥靖主义的错误政策外,还因为法国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在战争指导上犯了严重错误。它实行消极防御,片面强调防线的作用,不重视装甲兵和航空兵的发展,缺乏战略预备队。加之在判断德军进攻方向和估计德军进攻能力的问题上,完全没有预见到德国装甲兵和摩托化步兵在良好的工程保障条件下能够通过阿登山脉进攻法国。另外,马奇诺防线的左翼,因达拉第防线工程薄弱而得不到可靠的掩护。马奇诺防线本身也存在弱点,主要是没有形成较大的战役纵深,工事只适合消极防御的需要,不能保障守备部队广泛机动和适时出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奇诺防线的大部分工事被保存下来用作军事仓库或用于经济目的,少数工事群被开发成旅游点供游人参观。

你所不知道的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的第一个要塞现状如何

1928年,饱受一战损害的法国,决定沿着东部边境,修筑一条庞大的防御工事,以抵御未来某一天德国或者其它东部国家的入侵。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马奇诺防线(法文叫:Ligne Maginot)。 提出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国防部长马奇诺。1932年去世。 这条防线到1940年二战开始后才基本完工,但很快,因为德国军队通过比利时绕道阿登高地,从后方包抄了法国军队,这条耗费巨资打造的防线形同虚设,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尴尬的存在之一。 法国人构想的马齐诺防线完整地图 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马奇诺防线的目标虽然是防御德国,但它却首先从法国西南部、法国-意大利边界开始修筑。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在欧洲夺取政权,自夺取政权起,莫索里尼就渴望重新恢复意大利昔日罗马帝国的雄风,称霸地中海。1927年,他甚至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要求法国把东南部重要城市尼斯割让给意大利。法国马上警惕起西南方向的这个新邻居。 1928年8月,位于法意边境阿尔卑斯上上的里姆普拉要塞(法文叫:Fort de Rimplas,也称为玛德琳娜要塞/Fort de Madeleine)作为马奇诺防线的第一个要塞开始修建。 马齐诺防线第一处要塞的位置 里姆普拉(Rimplas)是尼斯北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位于流过尼斯的主要河流——蒂内河上游。这个小村庄它正好居高临下,俯视着下方的蒂内河河谷,扼守着从尼斯向北翻越阿尔卑斯山的主要通道,战略位置重要。从中世纪开始,法国人就已经开始在这里修筑防御工事和城堡。不过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些城堡已经被遗弃成了废墟。 今天阿尔卑斯山上的的里姆普拉要塞(也叫玛德琳娜要塞) 新的工事就在原有城堡的废墟上建造。这个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要塞总共由6个堡垒构成,其中5个是作战堡垒(如下图所示)。堡垒外部由厚厚的防御强连接,堡垒内部则有地下通道将各个作战堡垒连接起来(下图细线)。整个堡垒由334名士兵和8个军官驻守。 里姆普拉要塞平面图,地道入口在位于南方的1号堡垒附近 整个要塞主要配备的作战武器是75毫米33年制式榴弹炮。另外还辅助有迫击炮和机枪。75毫米炮的最大射程可达11公里。 马奇诺防线使用的75毫米33式榴弹炮,炮管固定在专门的装置上便于移动 二战开始后,由于德国军队绕道比利时包抄法军,法国东北方的马奇诺防线并没有受到直接的进攻。但位于法国东南部的这条马奇诺防线,却「 ”真的”被意大利军队进攻过。只是由于意大利军队实力太弱,从二战开打到法国投降,他们甚至连最靠近边界的法军第一道防线Avant-Poste d’ISOLA都没有能够攻克(后续我们会专门介绍ISOLA防线)。驻守在后面里姆普拉要塞的法军也就只能在要塞里无聊的发呆了近两年时间。 更靠近法意边界的Isola小村及周边地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维希 *** 签订停战协定后,驻守要塞的法国士兵被维希 *** 主动撤走。由于二战期间,法国南部一直被维希 *** 控制,所以这里也没有被战火波及。直到1947年二战结束快两年后,法国军队才重新派兵驻防这个要塞。但不久这个要塞就被军队卖给了里姆普拉地方 *** 用来种植蘑菇。(法国人的脑洞真的有点大) 现在,当年马奇诺防线上的第一个要塞,已经成了里姆普拉镇的文化遗迹,并对游客开放。一些冬天去阿尔卑斯上滑雪的游客,以及夏天去阿尔卑斯山远足的游客,会去那里看一看。

马奇诺防线真的毫无用处吗

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对法国的国土防御具有重大作用,意义堪比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法国在马奇诺防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依托坚固阵地的机动作战,被德军从侧翼突破以后,就丧失了纵深防御能力。马奇诺方向就相当于一个鸡蛋壳。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残酷的堑壕战将法国东部打得支离破碎,精疲力竭的法国在战场上倒下了整整一代人,虽胜尤败。法国高层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

1、未来战争要竭力避免与德国进行单打独斗的对决,而要竭力形成多强合击德国的联盟战争态势,尤其要注重与英国的结盟。

2、未来战争破坏力更大,要竭力在国境线外展开战场,尤其要竭力避免在东北工业区附近战斗。

3、未来战争仍是一场防御占优的战争,故而要竭力发挥防御优势。

这个国防建设三原则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强调境外作战,势必放弃防御,转而进攻。但是,修筑马奇诺防线则一举解决了这三点问题。

通过在德法边境的布防,不仅给与了东部工业区以坚实的防护,还限制了德国入侵的路线,唯一平坦的路线便只剩下了比利时。德国一旦重启施里芬方案,重走老路入侵比利时,势必触怒低地三国的保护国英国,从而拉英国下水,将德法战争变为一场多国战争。

届时,严阵以待的英法联军将会把德军阻击在比利时境内,当战争陷入相持阶段,两国海军会牢牢锁死德国,最后迫使弹尽粮绝的德国求和,法国则赢得又一场一战式的胜利,只是代价小了许多。

在平时,法国依托马奇诺防线,只需要维持一支短小精悍的现代化常备军,便可以轻松应对任何威胁。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马奇诺防线是最适合当时法国国情的国防方案。

大家唯一没想到的是,德军会绕过马其顿防线,从比利时攻入法国。一旦进入战争,就应该动用任何手段去取得胜利。所以一切地图上国境的限制都可以突破。

二战时,法国修建了马奇诺防线,正常人都知道绕道,为什么还要修

马奇诺防线在hunspach 这一段的工事。很坚固!很难啃的。马奇诺防线开始设计是包含比利时边境那段的,可以说这名设计者还是考虑非常周全的。后来比利时强烈反对,政客们觉得防德国就成,考虑和比利时的两国关系,就只建了后来的那一段,给希特勒留下可乘之机。

以当时的条件,能修出这样的工事。很多地区都画好了区域,需要火力支援的时候,很方便就能通知到炮兵等。每一个连级都有多块专门的黑板和地图(不少于10块)。但也寻思这样都被德国佬揍的半身不遂?法国也太菜了。这个修这防线就是为了让德国人多花3-4周,好让德国人绕道。让法国有时间集结兵力。或许你会说这是法国人的嘴犟,不肯认输。不承认没有用。但日过你们一路到敦刻尔克的时候,才突然理会到,这防线的用处,北部法国一马平川,最多只有30-50米高的土丘,只有修防线才能迟滞德国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没有输,输在了科技的进步上。一战的坦克速度只有5公里每小时,而二战的坦克每小时很轻松的30公里。还有卡车的大量装备。部队行军远超出修防线人的想象。就像公元2000年你,能想象5G的网速有多快吗?所以,法国输在了科技的运用上,而不是战略的布防上。

马奇诺防线发挥了作用的——让德国不得不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方向发动攻击 ,而只要打了这几个国家,英国就必然会被拉下水参战,随之美国肯定也会卷入进来,法国就坐等最后的胜利就是了。

最讽刺的是,德国这场闪击战让后人记住了曼施坦因和德国的装甲集群,却忘了装甲集群和机械化作战先驱其实是法国人提出的,没错就是戴高乐和勒克莱尔这两个法国陆军中的变态人物,而直到39年二战爆发,法国陆军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没错,比德国还高,所以法国人真的是被保守的甘末林坑了。它像一道横在马路上的铁蒺藜路障,目的不是抵御你的冲撞扎伤你,而就为逼你绕道,一绕道必经过英国好基友比利时境内,因此,造成一打法国必同时攻打英法两国的局面,法国的霞飞还是有头脑的。

法式思维与中式思维很有些一致的地方,就是自欺欺人成分很多,越是优势,心态越是自大,结果越是失败。相信以往的经验,理性思维能力很差。迷信一招鲜吃遍天。

马奇诺防线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让德国不得不从法国东北部的比利时方向进攻,然后将英国拖下水;否则,假如没有马奇诺防线,德国必然从法国东部全面进攻,英国肯定会观望一下,再决定要不要直接参战,这时法国本土就陷入全面战争了。

法国人在修建马奇诺防线时也没指望一个防线就万事大吉了呀。法国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马奇诺防线,来迫使德国必须沿着一战的路线从比利时进攻,英法联军在此构筑防线等候就行了,事实上马奇诺也发挥了他的作用。

马其诺防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防线,也是一个屯兵的要塞,比如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法国部队就是从马其诺防线,也就是法国东部向德国推进的,只是推进速度很慢而已。在一个呢,修建马其诺防线的时候确实有计划修建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这一段的,但是遭到了法国的盟友比利时的反对。而且法国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德国绕道比利时荷兰进攻法国,英法可以吞兵在比法边境,堵住这个缺口,在当时反法西斯战线还没形成的时候,德国入侵比利时和荷兰,可以为法国和英国赢得更多正当性,把自己放在正义的一方,所以马其诺防线的修建是多方面考虑和妥协的后果,法国也为自己的自大和无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国闪击占领波兰,英法即对德宣战,然而还是被德国占了战场主动,对于战争怪兽盖不是出于保守防御吧?比较来这样把握更大些。可能动员力量差些,毕竟防御上没占啥偏宜。如果战损占优,英法后续动员力应会跟上。

法国之所以投降,恰恰是因为猪队友英军,英军本来可以在法国北部狙击从比利时过来的德军,法军则可以从马奇诺和南方调集军队,但正是大家都吹捧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全部撤过海峡,巴黎就像一个脱光了的舞女了,不投降怎么办?(法国人的观点),不过后来最嘲笑法国的,也恰恰是英国。法国当时的兵员,武器装备,士气,厌战情绪都不支持法国打举国大战。德国在合并奥地利,捷克和波兰以后,实力已经不是法国甚至英法联盟能抗衡的了。只能说苏联的策略很成功。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使用闪电战这种战术,德军利用机动车辆快速进攻是历史上第一次,希特勒当时用这种战术也有部分是因为自己在一战时期的经历,他知道德国不能打全面战,本身国力不行,所以二战时德国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尽量做到速战速决。

说白了就是打了个战术差,英法陆军把坦克当移动火炮平台安插到师以下单位,无论从质到量都落德国太多,所有战术思想还是一战理念 ,以阵地火力与德国拼消耗,以国际关系背后捅刀比如保独德国周边国家,拉拢苏联。从这些国家实行战略登陆战略包抄,再全方位封锁德国外来资源,英法这一理念实际是执行到底了的也成功了,只不过是莽夫碰到黑马盟,美苏的战斗太出人意料辅助了英法这一固执理念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