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印度怎样报道1962年中印战争
- 为啥说印度建国后,在周边不停地折腾是英帝国殖民思维的延续呢
-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 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们为什么只攻不守胜了还要后撤又让印度重新占领藏南
- 印军比62年更加不堪一击吗
印度怎样报道1962年中印战争
看到这俩态度,你就明白了:印度人说“他们已经不是62年的印军了”;我们可是一直说“解放军照样是62年的解放军,除了装备更新了”;
为啥说印度建国后,在周边不停地折腾是英帝国殖民思维的延续呢
众所周知,印度一建国就是南亚次大陆唯一的大国,所以,一直肆无忌惮地奉行霸权扩张政策,在其周边肆意扩张搞事情。
建国第二年,就通过《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收了不丹的外交权,不丹成为了印度的附属国。
“印巴分治”后,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所有权,在1948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摩擦不断,矛盾加深,1971年,出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东巴基斯坦独立,亲印的孟加拉国成立,将巴基斯坦肢解。
在1947年就与尼泊尔建交,并对其实施了全方位控制。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建立锡金邦。现在的锡金邦联合国已经承认归属印度。
这样一来,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几个国家,有的划为印度版图,有的成为其势力范围,仅剩下在印度西北部的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全面打压下艰难生存。
而近年来特别是近期,印度又不断在中国、巴基斯坦、泥泊尔边境挑起事端,尤其是和自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中国对峙,最近又公然越过边界与我发生肢体冲突,人们不禁要问,印度从建国到现在一直在周边没闲着究竟意欲何为?其实,细观之、细品之不难看出,印度的行为方式与殖民它300多年英国十分类同,也就说印度之所以这样做,是秉承了英国的殖民思维。
自从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到1947年英国结束在印度殖民统治的300多年间,英国是印度近代文明启蒙当之无愧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说印度现在奉行的国家战略都与英国有关,或者说印度的行事风格有着很深的英国印迹。
因为这300多年正是英帝国统治如日中天的高光时期、强权时代。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攻略之道深刻影响着印度,所以它的傲慢霸道,在全球范围所向披靡的攻城略地,无疑成了印度建国后的追求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代代印度人的吹捧。
就这样,经过三个多世纪的耳濡目染,英帝国的国家战略、攻略之道,已经进入印度人思维中、血液里。英帝国离印度太近,而莫卧儿王朝离得太过久远,而且陌生得记不起来了。所以,在1948年印度建国时,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英国的衣钵,印度自己的统治者照抄照搬英国,自然的把英帝国的殖民思维使用到印度的国家战略上。
如此,也让印度与西方更为相似,更为接近,自然地融入西方世界,进入到世界政治舞台。而作为英联邦成员之一的印度,在侵吞周边弱小国时,西方采取了庇护和放任的态度,并未对其进行谴责。让印度有了自己的利益,只要有武力支撑,基本能得以最大化的错觉。
可是,印度是个典型拼凑起来的国家,当年靠着国父圣雄甘地的到处游说和“非暴力不合作”才把国家拼凑起来,并未经历过残酷血与火战争的考验,所以,跟那些历尽苦难和残酷的战争洗礼的日耳曼民族、俄罗斯民族、中华民族等民族无法相提并论。
这或许正是印度的悲催之处,因为它不懂也不知道受过外敌欺凌羞辱民族获得国家民族独立的艰辛与不易。这也许是其终究无法成为世界级强国的根本原因。
于是,沿用对付其它周边弱小国家那种屡试不爽的手段,与中国制造矛盾,挑起边境摩擦,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962年被迫还击,狂妄自大的印军突出冒进,被解放军突如其来的一记重拳打蒙,印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意志彻底崩溃,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了慌乱。
对此,印度视为耻辱,至今耿耿于怀。而印度一直把失败的原因定格在战术层面,归结为自己的一次疏忽,中方的一次侥幸,只是一次意外而已。这也正是其叫嚣“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根源所在 。
事实上,印度秉承了英国的殖民思维,一直沉浸在傲慢霸道自大之中。它还没有意识到62年失败的是国家战略。用对待周边弱小国家的手段来侵蚀中国的利益,为保持扩张成果,不断深入我境,拉长防线,所以,挨揍是迟早的事情。
从洞朗和加勒万河谷事件看,印度仍未从国家战略层面反思62年的失败,依然奉行从英国学来殖民思维的霸权扩张政策,如此南亚次大陆不会安宁。
有人会问,印度遭到62年的失败后,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呢?就是因为印度没有自己血与火的奋斗史。在近代帝国主义时代,成为英国人殖民地,在英国人的庇护下躲过了铁血时代残酷的殖民地瓜分浪潮。又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躲过了二战等生死攸关的民族考验。
也难怪,印度就是这么个历史,也只能向英国学习,将殖民思维发扬光大。
但可悲的是,师出英国的印度,只学到了二战前英国的殖民思维,却没学到二战导致英国殖民体系崩塌时的审时度势,迅速松绑殖民国家设法让它们加入英联邦,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并让位于美国的理性、智慧和气度。如若印度一意孤行下去,或许会在不久的未来将葬送了自己的国运。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1962年历经一个月的中印之战最终以印度的惨败而结束;这场短暂的局部战争对我们来讲,远远不及对印度影响大,毕竟对我们来讲,这是一场临时、局部有限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对印度来讲,犹如一战定江山的倾国之战;印度此战战败,印度称霸南亚的雄心破灭,印度梦想走向世界大国的梦想破灭;对于我们来讲,一战可保疆域五十年的安稳。
对印度而言,可谓影响深远
首先,印度称霸南亚雄心被破灭。
印度,这个曾是大英帝国女王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殖民地,在被大英帝国殖民200年多后,于1947年脱离英国建国。
曾饱受大英帝国殖民的印度,在独立后,本应该自立自强地发展本国经济,但谁能想到,印度继承其宗主国英国的习俗,这便是对待扩张的雄心。
曾经南亚大陆曾是一个整体,但后来在脱离英国殖民后纷纷独立建国,这其中占据南亚大陆面积最大的疆域就是印度。印度也是南亚大陆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最广袤的疆域、人口和军队,同时也是南亚大陆经济实力和工业基础最强的国家。
逐渐,印度就以“南亚老大”自居,妄图建立起一个以印度为中心,周边其他国家都要匍匐在他的脚下的“梦想”;印度对外扩张的雄心也愈发强烈。
自然,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印度把眼光面向了北部,在印度眼中看来,北方这个拥有数千年广袤疆域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上曾经长期位列于世界之强。
但到近代以来,逐渐衰落了,饱受百年的摧残,因此印度把手掌伸向北方,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不断地向前蚕食我们的疆土 ,一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气,二则也是在谋求自己的野心,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印度自认为我们不敢与之交手,那么印度便更有底气;即便动手了,印度自认为也可以和我们一战。总是,无论如何,印度还是以自居 “南亚大哥”这个梦想吃定了;但结果是惨遭打脸的是,在交手过后,印军大败而归,最王牌的精锐被我们全歼。
一战直接打脸印度,“称雄南亚,对外扩张”梦想被打醒。
其次,印度梦想走向世界大国梦想破灭。
二战结束后,随着亚非拉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获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逐渐兴起。
而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就是印度,在当时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冷战的高峰期,印度这一提倡收到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印度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当时也在不断地提高。
印度本身也想借助这种影响力,把自己走向世界大国的梦想实现。
然而,印度本来自己一副好牌,非要自己将这副好牌打得稀烂,这场战争惨败不仅对印度国内的民族自信心打击巨大,也让印度梦想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就此破灭。
其次,对于印度本国工业的影响。
印度独立独立后,尼赫鲁就一直致力于发展印度本国的工业,甚至为此借鉴了苏联“五年计划经济模式”。在钢铁、能源、航天、军工、通讯等方面,印度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的工业,梦想实现印度强国工业梦。
但这场战争让尼赫鲁信誉降到冰点,此后尼赫鲁面临困难重重的内政问题,再也无力集中发展印度工业梦。
随着尼赫鲁下台,尼赫鲁提出工业梦也破灭,印度本国工业强国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这场战争,对我们而言,作用不大,仅是一场时间、规模有限的自卫反击战,但对于印度而言,却是得不偿失,不仅丧失了自己发展本国工业梦想,更丧失印度成为世界大国梦想;但这一切结果都是印度自己罪有应得。
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们为什么只攻不守胜了还要后撤又让印度重新占领藏南
我们本来攻了也打赢了,并且夺回了那块9万平方公里大的争议土地,只不过后来突然撤军,结果反而比原先的争议界限麦克马洪线还要往北20公里。。。结果印度就官方声明将其纳入版图,并建立了阿邦区,迁入了上百万的移民。。。至于中国在打胜的情况下,也不同印度谈条件,就直接撤军,推测理由如下:1, 补给问题。因为当时的补给要靠牦牛从西藏往这边运,我们的设备太落后,所以不能进行持久战,风险太大。2,当时中国刚刚度过3年困难时期,国力空虚,而在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美苏及其集团都公开站在印度一方反对中国,如果战争长期化,在美苏集团的支持下,中国很难在中印边境地区维持长期的战争,而且可能面临来自苏联的侵犯(当时苏联就重兵压境使人不得不防)。因此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苏美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同时,中国当时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在这一过程中美苏都在威胁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息事宁人,有助于核计划在较小的风险下顺利完成。
印军比62年更加不堪一击吗
不要小瞧印度,更不要躺在62年辉煌胜利的基础上沾沾自喜。62年的印度军队本质上还是一只殖民地军队,虽然武器装备略占优势,但是与历经了几十年战火锤炼的解放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将星云集的解放军将校更是印军望尘莫及的。所以62年的印军输的一点不冤。现在的印度军队除了武器装备得到了升级,经历过三次印巴战争的洗礼,印度军队确实已经完成了从殖民地军队到正规国防力量的转变。昔日阿蒙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