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热梅希尔战役 加里

普热梅希尔战役(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7 17:53:26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

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

1914年7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奥匈帝国入侵了塞尔维亚。作为回应,俄罗斯于8月1日向奥匈帝国宣战。虽然奥匈帝国将40%的军队投入到了塞尔维亚战役,但俄罗斯和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地区爆发冲突还是不可避免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有预谋和计划。

为备战,俄罗斯制定了G计划,以应对德国的可能入侵。如果德国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进攻法国上,忽略了东线,俄罗斯就会执行A计划,进攻加利西亚。两个计划分别由位于华沙和基辅的西北方面军司令部和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指挥。无论执行哪个计划,另一个方向的部队都会抽调部分兵力支援对方。

然而,由于华沙和基辅的两个司令部之间存在不和,双方都不愿为对方提供支援,这就为俄军后来的一系列混乱埋下了伏笔。开战后,俄罗斯为了防止波兰被包围,不得不撤回了波兰口袋内的全部军队。

奥匈军制定的对俄国开战计划中奥军应该在加利西亚进入守势,待塞尔维亚战败后再对俄罗斯进攻。但奥军统帅康拉德却希望同时打赢两场战役,他的主要目标是从加利西亚北攻入俄属波兰。丹克尔将军的第一集团军将从左翼进攻,奥芬贝格的第四集团军在右翼进行掩护。

而留守加利西亚的斐迪南大公所属第三集团军将在东方掩护这次进攻,并抵挡可能的,来自东方的俄军进攻。康拉德预计这次进攻可以将俄罗斯西北方面军困死在俄属波兰,并一举歼灭之。

9月初,奥匈帝国军已经处于完全溃败的状态,抵达普热梅希尔要塞的俄军不等完成包围就发起猛攻,结果除了数万人阵亡外一无所获。俄军因此终止攻势,加利西亚战役结束。

一战最弱的帝国被俄国人打垮

一战最弱的帝国被俄国人打垮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地厮杀。那么,一战的这些帝国之中,到底哪个国家最弱呢?有人可能会说是沙皇俄国,还有人可能会说是奥斯曼帝国。

其实不然,因为有一个帝国比他们还要弱,不仅被俄国痛击,连小国塞尔维亚都打不过,只打了一年,就把精锐部队丧失殆尽。那么,这个最弱的帝国到底是哪个国家呢?

一、老牌帝国

这个国家就是历史悠久的奥匈帝国!1282年,哈布斯堡家族开始统治奥地利,之后通过婚姻开始崛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战争期间,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将领地整合为奥地利帝国。

1867年,为了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特别是要安抚匈牙利人,奥匈帝国成立,统治者依然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人。

在当时欧洲大陆上,哈布斯堡家族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的家族,而奥匈帝国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第一,奥匈帝国的领土在欧洲排名第二,仅次于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俄国。第二,奥匈帝国的人口排名第三,仅次于俄国、德国。第三,奥匈帝国经济较为发达,人均工业化水平排名第五,比意大利、俄国还要高。

二、屡战屡败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首先将战争的矛头对准了南欧的小国塞尔维亚。当时,塞尔维亚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奥匈帝国相比,然而他们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战争爆发后,奥匈帝国先后三次攻打塞尔维亚,动用了五十万大军,结果却损失三十余万人,他们丢弃的辎重比塞尔维亚的储备还要多。

除了对付塞尔维亚外,奥匈帝国还要与俄国人交战。列宁说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一环”,这句话值得商榷,因为奥匈帝国比俄国还要“薄弱”。

战争开始后俄国从东线发起了进攻,俄军屡战屡胜,直接攻入奥匈帝国境内。特别是普热梅希尔要塞之战,虽然俄国损失很大,但也给了奥匈帝国致命一击,因为他们损失八十万人。

三、最弱帝国

有人可能会说“奥斯曼帝国不是更弱吗?”奥斯曼帝国虽然被称为“病夫”,但它在一战中的表现要强于奥匈帝国,它再与俄国交战的同时,还抗击着英法的进攻,并且取得了加里波利战役的胜利。

反观奥匈帝国,似乎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胜仗。战争刚刚进行一年的时候,奥匈帝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百多万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如果不是德国人出手援救,奥匈帝国恐怕会被俄国人彻底打败。要知道俄国军队的情况很差,连枪支都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支枪。

奥匈帝国不是没有武器,主要是国内的民族问题过于严重,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国内的许多人都希望这个帝国崩溃,比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彻底瓦解。

一战时奥匈帝国有何表现

因为相对于法国战场,加里西亚无尽山野和巴尔干的崎岖山地都是差不多被忽略的战场。但是,尽管哈普斯堡帝国已经日薄西山,但是在这些偏远的战场上,帝国陆军仍然迸发出了它600年悠远历史中的最后一抹光辉。以一战的前几场战役而论,如果敌对双方都处在比较优秀的指挥官的控制之下的话,3个奥地利集团军可以勉强抵住4个俄罗斯集团军;拿加里西亚战役而论,具体量化来说就是奥军650个营对俄军720个营。 加里西亚战役分为四个部分,在前两场战斗(克拉什尼克之战和科马洛夫之战)中,奥军尽管损失颇大,但都取得了战术性胜利。尤其是后者,奥军在总兵力弱势的情况下甚至在关键地域形成了局部优势,在科马洛夫集中兵力,以144个营压倒了俄军的106个营,并且差点合围俄军的2个军。如果不是情报错误,康拉德本可以取得加里西亚战役的全胜的。但是在科马洛夫放过俄军右翼主力后,在动员20天后,奥军的损失过大而得不到有效整补,而与此同时俄国的后备师却源源不断地开到,于是终于在奥军右翼取得重大突破,以2个半集团军打垮了奥军被削弱了的第三集团军,终于导致奥军的全线溃败,这就是拉瓦之战。随后是漫长、血腥的普热梅希尔要塞围城战,半年之后终于城破,俄军进城时整个城市已经尸臭熏天,光搬走死尸就花了一个多星期。 奥地利帝国陆军的劣势在于后备队的匮乏和人才的不济(在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地利的日尔曼军官团的伤亡率在60%以上),因此俄国人的动员兵一到,奥地利的战线就吃不住了。 综上而言,加利西亚战场的奥匈陆军在开战的头三周之内的作战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一旦常备师消耗殆尽、军官团死伤过半,奥匈陆军预备队的能力就及不上源源不断的俄国动员师了。说到底还是奥匈少数民族兵源素质不佳的问题。 当然,康拉德这人也是个争议性角色,邱吉尔和李德哈特都评价他是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有着斯巴达式个人素质的战略家而不是一个合适的战术指挥官,尤其在奥匈这样的国家内。丘吉尔说如果能给予康拉德1914年时小毛奇的位置、给他150个德国师去指挥西线,他应该能做得要比小毛奇和法尔金汉更出色。 问题在于奥匈的国力和兵源的素质完全不能配合并支承康拉德的宏大战略构想(康拉德的计划是动员3/4的帝国兵力从加利西亚北上切断并合围在波兰境内的所有俄国武装,然后东向攻入乌克兰,然而由于南线波斯尼亚战场指挥官波蒂奥雷克的无能与混乱,8月中旬加利西亚开战时奥匈的兵力只有1、3、4这三个集团军,康拉德受了波蒂奥雷克的蛊惑,以为第二集团军的第四军会不久后从塞尔维亚北上,于是按原计划与俄军接战,在前三周内打得不错,击败了俄国4个集团军,但是之后因为兵源损耗过大后继无力,最终被俄国人翻盘,双方损失都极其巨大,之后在加利西亚战场,奥匈再无建树),这就是帝国的悲哀。不过在意大利战场,75万次等的克罗地亚师和匈牙利师就可以守住整个蒂罗尔,而在戈里齐亚战线,300万意大利陆军发动了大小12次伊松佐河战役,没有一次能够突入奥地利防线纵深的,而他们的对手不过是连100万都不到的三等师而已。 然后看看德国陆军的表现。在坦能堡会战以及之后的洛兹、纳雷夫等等作战中,德国不止一次的证明了3个德国军就能完整的击败3个半俄国集团军! 在坦能堡会战的关键一天里,冯·弗朗索瓦将军的一个先锋骑兵师就能突破芮能坎普夫整个俄国第一集团军的防线。德国陆军无可争议的表明,他们在对付俄国人时能做到以以抵三,在后期甚至还要更多。 事实证明,只要德国人借给奥地利少量的几个师,就能对整条战线产生巨大的影响。15个德国师加上45个奥地利师就能横扫整个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而只要有仅仅5个德国师来打头阵,奥地利人就能一口气从边境线长驱直入到威尼斯郊外的米斯特列并且俘虏200万、甚至更多的意大利人。 当然,前期塞尔维亚战线上的惨败只是特例,并不能怪罪于军队的战斗力,而在于战役总指挥官的无能加草包。波蒂奥雷克是帝国波斯尼亚总督兼南方军团司令,他本应该为费迪南大公的被刺而死负责,结果莫名其妙的什么事也没有,然后因为对战术的一窍不通白白屈死了50万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军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的戈利采-塔努夫突破战和1917年的意大利突破,这两者都是康拉德的战略战术构想的完美体现。在前者,德国和奥国各一个集团军沿着经由康拉德精心选取的地点实施了一次完美的突破,彻底打瘫了整条战线上的俄军部队。后者也差不多,康拉德在1917年被贬到蒂罗尔战线后毫不气馁,在耐心等待意大利的第12次伊松佐河攻势无果而终后,猝然发动反攻,达得意军毫无还手之力,毙伤俘意军上百万,甚至还差点捕获到御驾亲征的意国国王。如果不是手头的兵力实在单薄、并且严重缺乏重炮,奥国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攻取威尼斯,并强迫溃散中的意国签订停战条约的。总而言之,哈普斯堡帝国陆军的战斗力应该远远在意大利之上,略等于俄国,弱于普鲁士德国。

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入侵塞尔维亚。做为对入侵的回应,俄罗斯在对奥匈帝国宣战。虽然奥匈帝国将40%的兵力用于对塞尔维亚作战,但俄奥两国在相邻的加利西亚地区率先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两国均已经为这次冲突计划了很久。

战前俄军制定了G计划以应对德军大举入侵的可能。如果德军集中注意力进攻法国而忽视东线,则执行A计划进攻加利西亚。两个计划分别由位于华沙和基辅的西北方面军司令部和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指挥。无论执行哪个计划,另一个方向的部队均会抽调兵力支援对方。

然而由于华沙和基辅两个司令部的不和,双方均无意对对方给予支援,为日后的俄军的一系列混乱埋下伏笔。俄军为了防止波兰口袋内的部队被包围,在开战后俄军将会从中撤出全部军队。

早先奥匈军制定的对俄国开战计划中奥军应该在加利西亚进入守势,待塞尔维亚战败后再对俄罗斯进攻。但奥军统帅康拉德却希望同时打赢两场战役。他的主要目标是从加利西亚北攻入俄属波兰。

丹克尔将军的第一集团军将从左翼进攻。奥芬贝格的第四集团军在右翼进行掩护。而留守加利西亚的斐迪南大公所属第三集团军将在东方掩护这次进攻,并抵挡可能的,来自东方的俄军进攻。康拉德预计这次进攻可以将俄罗斯西北方面军困死在俄属波兰,并一举歼灭之。

奥匈帝国军已经处于完全溃败的状态,抵达普热梅希尔要塞的俄军不等完成包围就发起猛攻,结果除了数万人阵亡外一无所获。俄军因此终止攻势。加利西亚战役结束。

加里西亚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

加里西亚战役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对奥匈军队进行的战略性战役。

该战役是在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层开的。双方参战的军队有10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总计约200万人,近5000门火炮。

加里西亚会战开始前,兵力对比为:俄军—36.5个步兵师和12.5个骑兵师;奥匈军队—39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后来,俄军增至50个步兵师和20个半骑兵师,而奥匈军队增至48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

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为伊万诺夫将军)受命围歼奥匈军队在加里西亚的基本兵力,阻止敌军南撤过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带。为此目的,方面军以第3、第8集团军在杜布诺、利沃夫方向,在普罗斯库罗夫、加利奇等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而以第4、第5集团军从北面向普热梅希尔实施主要突击。由于盟军请求加速进攻,俄国各集团军尚未全部集结和展开完毕,即于8月18日至23日期间先后发起进攻。

奥匈军队指挥部(总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总参谋长弗朗兹·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计划以第1、第4集团军的兵力,在库默尔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和沃伊尔施将军的德国后备兵军的支援下,向卢布林、海鸟姆实施主要突击,粉碎西南方面军的右翼(第4、第5集团军)。它们的右翼应由第3集团军和克韦斯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保障;而从8月3日起,由第2集团军保障。在奥匈军队的主要突击方向上,指挥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余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对付俄国第3、第8集团军。

8月18日至19日,双方军队开始接敌运动,8月23日,在宽320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一场遭遇交战。交战过程中,向卢布林和海鸟姆进攻的奥匈军队第1集团军(司令为丹克尔将军)和第4集团军(司令为奥芬贝格)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托马舒夫附近,分别重创俄军第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迫其退向卢布林、海乌姆和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

随后,奥匈军队各集团军因遭到俄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进攻速度随之减慢,8月18日和19日俄国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和第3集团军(鲁兹斯基将军指挥)分别发起进攻,8月26—28日,在佐洛塔亚利帕河地区打败奥匈第3集团军(布鲁德曼将军指挥)。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亚利帕河地区的交战中,俄军第3集团军于利沃夫东南突破奥匈军队正面,而第8集团军则击退了从塞尔维亚战场调来的、并得到克韦斯集群加强的奥匈第2集团军(伯姆—埃利莫利将军指挥)的反突击。

奥匈军队的右翼开始向戈罗多克阵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却。9月3日俄军占领利沃夫,9月2日占领加利奇。奥匈军队指挥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护队抵御俄军第5集团军,而把第4集团军南调对付俄军第3集团军。在9月5—12日的哥罗多克交战中,奥匈第4、第3、第2集团军企图粉碎俄军第3、第8集团军。他们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此时奥匈战线左翼的形势急剧恶化。担任防御的俄国第4、第5集团军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团军(列奇茨基将军指挥)被调往第4集团军的右侧。

9月4日,俄军3个集团军(第9、第4、第5集团军)全部转入反攻,迫使奥匈军队开始退却。第5集团军向俄罗斯拉瓦的进攻,开始威胁到奥匈第4集团军向后方的退路。奥匈军队指挥部被迫中断戈罗多克交战,并于9月11日夜间开始向桑河对岸撤退。由于对奥匈军队的追击迟缓和组织不善,致使其得以摆脱俄军,免遭全歼。

9月21日,俄军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

一战奥匈帝国有没有什么比较大的胜利

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没有什么大的胜利

奥匈帝国参与的一战,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4年8月战争爆发开始,到1915年3月为止,这个阶段主要由奥匈帝国自己独立指挥,在南线以两个集团军三次攻打塞尔维亚,但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在东线以4个集团军对阵俄罗斯,经过加里西亚战役,包括克拉希尼克、科马洛夫、伦贝格与拉瓦鲁斯卡等战役,以及后来的喀尔巴阡山战役,损兵折将,丢城失地。两个战线在短短7个月内总共损失了180多万兵力。

就加里西亚战役而论,具体说就是奥军650个营对俄军720个营。加里西亚战役分为四个部分,在前两场战斗(克拉什尼克之战和科马洛夫之战)中,奥军尽管损失颇大,但都取得了战术性胜利。尤其是后者,奥军在总兵力弱势的情况下甚至在关键地域形成了局部优势,在科马洛夫集中兵力,以144个营压倒了俄军的106个营,并且差点合围俄军的2个军。如果不是情报错误,康拉德本可以取得加里西亚战役的全胜的。

但是在科马洛夫放过俄军右翼主力后,在动员20天后,奥军的损失过大而得不到有效整补,而与此同时俄国的后备师却源源不断地开到,于是终于在奥军右翼取得重大突破,以2个半集团军打垮了奥军被削弱了的第三集团军,终于导致奥军的全线溃败,这就是拉瓦之战。随后是漫长、血腥的普热梅希尔要塞围城战,半年之后终于城破,俄军进城时整个城市已经尸臭熏天,光搬走死尸就花了一个多星期。

第二阶段从1915年4月开始,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解体。由于经过第一阶段的惨败,奥匈帝国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无力再继续打下去,只能请求德军支援,并逐渐由德军接管部队的指挥权,由德国人主导战局,甚至主导了帝国的命运。

本是莫斯科战役的英雄,为何最后却成为叛徒弗拉索夫为何叛变呢

在二战历史中,有形形色色的变节者,苏联也不例外。有一位苏军将领,战前是苏军内部的一颗新星,战争期间也曾经战功赫赫,甚至在莫斯科战役中都不曾后退一步,和朱可夫一起登上了苏联报纸,成为了苏联家喻户晓的英雄。然而他最后却成为了一名叛徒。从英雄到叛徒,是什么让弗拉索夫转变如此之大,成为了一名受人唾弃的叛徒呢?

一、战前的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的出身在苏联红军里比较好,他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东正教家庭。因为家里都是东正教的虔诚信徒,所以他被送进了新城神学院就读,家里计划让他以后成为一名牧师。如果不出意外,弗拉索夫可能会成为一名东正教的牧师,但突如其来的俄国革命打破了弗拉索夫的人生轨迹。

1919年,弗拉索夫选择从神学院退学,在简单学习了一些农学后,他加入了苏联红军。当时他所属的部队在乌克兰和高加索活动,他本人因为是神学院学生,受教育程度良好,所以很快成为了一名军官。战争时期的弗拉索夫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下级军官,良好的教育让他对于军事技能学习很快,并迅速立下战功,在初创的红军里崭露头角。

1925年,弗拉索夫因为战功卓越而被送进了苏联骑兵学习培训,这期培训学院可谓群英荟萃。名单上包括了苏德战争初期的所有苏联悍将和名将,比如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杨、叶廖缅科等。要能与这些人比肩,可想而知弗拉索夫的能力是何等优秀,不然也不会被送到这里来。在这期间他系统的学习了军事理论,在战略战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后期弗拉索夫的成功,完全建立在这次培训上。

1939年,弗拉索夫被指派往基辅军区,担任苏军第99步兵师的师长。当时基辅军区的士兵委员会闹得风风火火,士兵委员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一群兵油子的鼓动下,成了限制军官,妨碍军官让其训练的摸鱼工具。而弗拉索夫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强令关闭了士兵委员会,并将所闹事的士兵关进禁闭室,然后对全师进行大整顿,加强战备训练。

因此等到铁木辛哥元帅前来要踢爆士兵委员会这一摸鱼工具的时候,铁木辛哥元帅惊奇的发现,第99步兵师军纪良好,作战技术过硬,所以第99步兵师得到了嘉奖。而在1940年9月,铁木辛哥检阅基辅军区各部队时,发现第99步兵师表现优秀,获得了红旗奖。而弗拉索夫本人也晋升为少将,并担任了苏联第四机械化军的军长。

二、战争时期的弗拉索夫

1941年6月末,纳粹德国突然进攻了苏联,当时苏联对此措手不及,因为战前他们根本就不认为德国会进攻他们。在这种大背景下,苏联各部队均被打的狼狈不堪,只能不停败退。

当时基辅军区的局面也仅仅比西部军区好一些,在8月份,因为波塔波夫少将的第五集团军败退到第聂伯河一线,苏联急需新组建的部队来稳定战线。经过基尔波诺斯上将和时任前线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赫鲁晓夫商讨后决定,调派基辅军区的悍将弗拉索夫担任一支临时拼凑出的第37集团军的司令。

此时弗拉索夫刚刚带着他的第四机械化军从普热梅希尔撤出来,经过早期那些不成功的反突击作战,弗拉索夫的部队也损失不小。现在突然让他担任第37集团军的司令,多少让他有些出乎意料。不过弗拉索夫很快投入到了自己的新职务里,并四处收容前线溃败的部队,将他们编组为第37集团军,组织起了防御阵地,击退了德军第29军在西南方向的进攻。

不过因德军突破了苏军侧翼,包围了基辅,再加上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突破了苏军战线,所以弗拉索夫只能在战线崩溃时,选择带着部队向后撤退。在基辅战役大失败的背景下,弗拉索夫是少数成功带着部队突破德军包围的人。

在这个时期苏联机械化军损失惨重,而弗拉索夫却在激战后,成功带出了第37集团军的主力,尤其是该集团军的骨干第四机械化军。在当时苏联到处缺坦克的情况下,弗拉索夫能如此完整的带出部队,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功绩。

斯大林大喜之下急忙派飞机把弗拉索夫接回了莫斯科,并予以表彰,授予了他红旗勋章,并晋升为陆军中将。在随后的的莫斯科战役里,弗拉索夫指挥第20集团军堵住了德军在背面的突破口,将德军阻挡在了莫斯科运河一线。在随后的反击里,由联合友军在反击阶段连续击退德军,并收复了大片失地。

尽管在之后的反击里,第20集团军表现不尽人意,险些在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合围并歼灭。究其原因,这并非弗拉索夫的问题,而是统帅部忽视了他部队的实际问题,却一味的让他去进攻的原因。但是弗拉索夫却能在这种时候,成功带着部队突围而去,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此他并没有被惩罚,相反斯大林还一度考虑让他担任斯大林格勒战线的总指挥,不过因为列宁格勒方向紧迫的战局而被迫放弃,弗拉索夫也就被调往了列宁格勒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