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都分别叫什么名字)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8 09:23:18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都分别叫什么名字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欢乐颂》。交响曲不是每个乐章都命名的,之所以第四乐章叫欢乐颂只是因为贝多芬安排在第四乐章唱了这首歌,所以我们习惯把它叫欢乐颂。希望楼主能满意......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各章叫什么

第一交响曲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浪漫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第六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第七交响曲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为其中一乐章)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zDgA08XpWQknXYHs-BvkQPYAh5Az3bivyDgiiJceLadzwyWjJR1UTFvkuP9ZLBC7hw0szzlRDNz6HmsZBkXVCq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音乐知识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欢迎阅读参考下面的文章,一起来了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音乐知识吧。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其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留下第十交响曲片段),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贝多芬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二、乐曲简介

  d小调第九交响曲,又名“合唱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d小调第九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该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d小调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三、乐曲赏析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四、乐曲评论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 ——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d小调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说欢乐颂是贝多芬交响乐的颠峰之作,更因为整部作品仿佛是贝多芬一生与其命运的一部斗争史。乐曲的第一、第二乐章均采用小调,表现了贝多芬早年的命运多舛,痛苦与绝望一直伴随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坚持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慢慢地,痛苦转为宁静(第三乐章),以至到最后他完全得到解脱,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终的欢乐(第四乐章)。斗争,一直充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调第九交响曲》,更能给在痛苦与绝望汹涌的风浪中挣扎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的名称

1、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C大调第一交响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794至1796年的交响曲,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剧院首演。

2、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第二交响曲》却讲述着一种人生态度。交响曲意气风发,全无惆怅阴霾,让人看到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歌颂。

3、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 Op.55 “英雄”)

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4、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诺斯基宫。

5、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

又名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6、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7、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全曲欢快、明亮、积极,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因而广为人知。

8、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93号,完成于1812年的10月。于1814年2月17日在维也纳的舞会剧院首次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由于反应强烈,几天后又重演。

9、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

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作品分析德沃夏克《新大陆》第一乐章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  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片段1); 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分别叫什么能给介绍一下吗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如下:

1、C大调第一交响乐 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2、D大调第二交响乐 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3、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4、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 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5、C小调第五交响乐 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6、F大调第六交响乐 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7、A大调第七交响乐 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8、F大调第八交响乐 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9、D小调第九交响乐 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扩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全集有不同年份的发行,图封面为2007年版,发行公司为BMG Japan。此专辑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80周年所发,谨以此向伟大的巨人致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代表之一。

贝多芬在父亲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这造就了他倔强、敏感和兴奋的性格。22岁时,他开始在维也纳定居了一生,1803-1804年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他的成熟。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的众多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的精神,将古典音乐推向了高峰,预示着19世纪浪漫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参考资料:贝多芬全集 百度百科

马勒第九交响曲的赏析

在第一乐章的草稿旁边,马勒用文字标下了“逝去的青春年华”与“离散的爱”这样的词句。他的门生布鲁诺·瓦尔特认为,第一乐章是“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所说的“遐想”,正是马勒关于青春与破碎的爱的一份冥思--马勒从死亡呛人的气味中嗅见了那些从天际高高飞来的花粉。马勒对自己的“放任”与“沉溺”也正在于此,即使“死亡”、“夜”以巨大延伸的力量逼近,几乎要掐分算秒,把尖利的指尖搭在马勒身上--他还是作为林中的少年,在充满春雾的夜泽旁,说着与他的遭遇无关的轻歌曼语--更重要的是,在马勒的幻觉中,大约瞥见了夭折的女儿的影子,这个影子在问起往事,并以亲情的方式与马勒深爱的一位幻美女郎的影子迭合为一--这是消亡的声音擦响在耳边的时刻,恰像俄尔浦斯不听神的戒令,只任那个回首所见的影子蜷曲、消失,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空洞。作品的第二、第三乐章被分别认为是一出圆舞曲与一个怪诞的幽默的组合--它可以说是马勒的内省章节,一种对自身沉浸于幻美之中的深深的嘲弄与愤怒。第二乐章奏出的主题具有乡村兰德勒舞曲的特征,是由单簧管与大管奏出的,它延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却已标明从幻觉来到了现实之中。这两个与“遐想”无关的乐章迅速带过,在对位与急板中穿越,终于回到了第四乐章旋律徐缓的王国中。布鲁诺·瓦尔特在《古斯塔夫·马勒》一书中写道,这个乐章从小提琴开始,宛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吸收系统,把其它乐声汇入这个系统里,终于消失在无尽回响的寂静中,恰如在“蔚蓝的天空中”消失一样。瓦尔特所言,更多是从“告别”的层面上理解,我在这里倾向于勋伯格对整部作品的评价。勋伯格说,在整部作品中马勒传达的是完全主观的感觉,“看起来,仿佛它还有一位隐藏起来的作者,此人把马勒仅当作一个传声筒加以利用而已”。勋伯格所指大约正是那个隐形在马勒身后的化身--在末乐章所传达的不仅是瓦尔特所讲的“告别”,其中深深的沉浸不去的情愫是与第一乐章一致的。马勒在等着那个隐形者的到来,又目送它的消逝--正是青春、破碎的爱拼出的一张少年苏醒在夜空前的画像与面容,最后被夜遮没,宛若从没有来临一般。

请问第九交响曲的内容是什么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资本论〉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乐曲被推向了新的高潮,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详细曲式赏析

无法超越的封笔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3年年底-1824年春。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第一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正指挥由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挥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划着圆弧。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他把此曲献给了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三世。在众多的交响曲当中,把这部具有帝王气魄的作品献给当时的帝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如今距离1823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第九交响曲章节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Ⅰ.第一乐章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 奏鸣曲式,d小调,2/4拍子 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纳评论道: “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Ⅱ.第二乐章 Molto vivace 极活泼的快板 D小调,3/4拍,庞大的诙谐曲式 紧接着的,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但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二主题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开部中各种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并与再现部联结起来,如同一场暴风雨般的激战。结尾悲壮的气氛再一次体现了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在第一乐章悲剧性地结束后,为更好的体现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慢板乐章的程式,将第二乐章定成急速活跃的诙谐曲,表现出明朗振奋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为奏鸣曲式,主题坚毅、激动;乐章中段安静柔美,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田园般的梦幻境界。 极为快速的谐谑曲。这是非常卓越的谐谑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乱。 “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 ——瓦格纳 与之相反,中间部(trio)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诱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吧。 本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 Ⅲ.第三乐章 Adagio moito e cantabile; Andante moderato 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 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整个乐章都以变奏曲形式写成,欢乐到来得愈迟,就愈强烈。像暴风雨到来前可伯的静谧那样,欢乐到来之前露出纯情的微笑。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着爱情的崇高的乐章是绝无仅有的。 “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用笔墨在狭小的纸面上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 ——罗曼•罗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抒情流畅,让人感受到脆弱心灵的颤动。它不断变奏发展,逐渐表现出巨大的感情力量;第二主题优雅抒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仿佛是历经悲剧性事件和暴风雨之后的沉思。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Ⅳ第四乐章 Presto; Allegro assai 急板;甚快板 D大调,4/4拍,变奏曲 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以变奏曲形式写成。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突破传统,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与高潮,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第一部分开始时,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管乐吹出惊心动魄的急板乐句,如猛烈可怖的号角声,但很快就被低音弦乐的宜叙调打断。 贝多芬曾为宜叙调写过唱词,虽未用上,却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意图。第一次在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宜叙调唱词为: “不,这会使我们都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在第一乐章引子主题之后唱词是: “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 乐曲刚回到诙谐主题时,宜叙调又喊: “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 慢板乐章奏响时,回答仍是不满: “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 这时,《欢乐颂》的主题隐约出现,宜叙调立即附和: “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接着,由低音弦乐器开始,庄严地奏出《欢乐颂》主题,纯朴的旋律和着暗哑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反复时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并以弦乐转到管乐,音响也渐增强,最后乐队全奏,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在进入声乐部分之前,又出现乐间开始时猛烈的号角声,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 随后男中音独唱揭开“欢乐颂”大合唱的序幕: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作者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些诗句都是从独唱或重唱开始,再由合唱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色调上的变化,但一直保持欢乐的情绪。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在辉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现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一个新的主题如宣叙调式的赞美诗一般,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第十一变奏中与欢乐主题构成双主题赋格段。最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尾声高昂激越,气氛欢腾。音乐以急板的速度在团结胜利的欢呼声、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评价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 罗曼•罗兰评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写道: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 由于《第八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 这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罗曼•罗兰还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道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罗曼•罗兰说过: “音乐和思想从来不牺牲自己,而是相互使对方丰满。” “几个世纪以来从未达到的‘诗与音乐’的结合,在这里完全融合了。” 李茨拉说: “单凭大音乐家的一部作品就使全世界,而且不仅是同时代的世界,它还包括后来的世界已经处于兴奋状态100多年的,除了这部《第九交响曲》,再也没有其它了。” 他说得太对了。在席勒的诗中“世界”这个词一再出现,不论是席勒还是贝多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世界”和“和平”的人。这部交响曲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理由之一,就在于拥有这种精神。 如果要我们为人类的音乐文化推举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怎么办?这个令人恼怒的问题,通过美国人在1979年的一次壮举向我们提了出来:他们把《合唱》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地球人类给外星生命的介绍信。我们从未听到有人对这个选择发表不同意见!“合唱”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是公认的宏伟庄严的巨作。它具有最强大而又最直接的表现力,就是第一次听,也很容易受到感染。需要提醒初听者的是,宁可把人声看作一种乐器,而不要只把器乐部分当成人声的引子和伴奏。更不必为第四乐章“欢乐颂”的盛名所累,而忽视了前面三个乐章。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第九交响曲》已经成为了欧盟的盟歌。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合唱》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这华丽的转身!是贝多芬创造的又一高峰,在这部交响曲中,他一改往日的抗争、不屈,面对生活的苦难笑着面对,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人生境界,“上帝没有给他欢乐,而他却创造出欢乐来给予世界!” 配器、备注 乐器:长笛1,短笛1,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倍低音巴松笛1,小号2,法国号4,长号3,定音鼓2,三角铁,钗,低音鼓及弦乐组。 献给Moritz和Von Fries伯爵,首次公演于1813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