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削球手有没有前途
- 为什么乒乓球中的削球很难成为主流
- 直通赛首日再爆冷门,双削组合横扫孙颖莎王楚钦,输球原因什么
- 乒乓球削球手很难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还有人打
- 削球手为什么打不过弧圈球
- 为什么中国乒乓球没有削球手
- 削球选手为什么难拿冠军
- 乒乓球比赛中削球手的劣势是什么
-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
- 削球打法很难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还有人打
削球手有没有前途
我觉得范英打的就很好,她曾经在我的学校(北京市潞河中学)打过比赛,那是全国鲁能杯女子乒乓球锦标赛,对手是一位很壮的直板选手,按道理说,削球手遇到直板,那是很吃不消的啊,但是在她顽强的防守中,终于抓住一个契机,从远台纵身一跃,反手搏杀,打的十分精彩,全场观众都站起来,为之喝彩!我说的不是范英的水平和机智,而是希望更多的削球手能够刻苦训练,将进攻力提高上去,抓住时机,反攻一板,必叫对手心慌意乱!支持削球手他不应只掌握一样技术,应该把拉球练我一下 练练老朱的削球吧 我们学校,没几个练削球的,老爸也会偶尔教我...感觉好像不怎么样,但我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努力就行了!!
为什么乒乓球中的削球很难成为主流
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第一,现代乒乓球的三要素要求速度、力量、落点尽可能都实现。削球作为一种防守打法,现在很难与这三要素相匹配,不能作为有效的得分手段。近代以朝鲜的朱世赫为主的削球反击战法,虽然昙花一现,但削球反击的主要得分手段仍然是进攻,是为了给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
第二,在削球中培养高水平球员的难度逐渐增加。削球本身需要对旋转有很强的理解,培养人才的速度比快弧和快弧慢。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高水平运动员的击球质量普遍变强,以削球为防守手段的技术门槛越来越高了。
第三,设备和规则的变化对削球方式的影响。近十年来,一些设备和规则发生了变化,比如:胶水从有机变成了无机,乒乓球材料从赛璐珞变成了塑料,乒乓球尺寸从38毫米变成了40毫米变成了现在的40左右。所有这些都削弱了选手旋转的能力,简单来说,削球放在现在已经大部分转不起来了,因此,削球在高级别比赛中越来越少见了。
削球作为乒乓球的一种传统打法,在如今的大环境中逐渐被边缘化已经是事实,但是会因此消失吗?我觉得不会。一些年轻的新生代乒乓球运动员也打削球,但他们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国家队和一些省队通常会预留一个名额进行削球,也是为了丰富球队训练中的不同打法,避免在外战中出现失误。削球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强力旋转改变比赛节奏,为自己找到主动优势,更多的是出现在国际赛场上,未来以削球为主要打法的运动员,可能需要以切中路反击的进攻为切入点,以便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直通赛首日再爆冷门,双削组合横扫孙颖莎王楚钦,输球原因什么
第一点,男选手普遍打削球能力太差,王楚钦曾负于侯英超。
混双组合的杀伤力主要来自于男选手,如果男选手打不了削球,那这对混双组合就很难取胜了。从整个双方交手的场面来看, 孙颖莎反而打削球比王楚钦更有数, 打拉结合非常果断,而王楚钦则失误频频。目前国乒男队除马龙、许昕、樊振东外,年轻选手打削球的能力普遍很差。新乡直通赛梁靖昆搭档莎莎也是负于了“双削组合”。 王楚钦在2019年全锦赛更是0:4被39岁的侯英超横扫。
王楚钦对侯英超的旋转判断模糊不定,对其削球反攻应对不利,一局比赛都没有拿下来, 确实也反应了王楚钦打削球是真的不过关。 拿下“莎头组合”之后,马特、刘斐在赛后采访中提到:“相持球过程中,我们的稳定性还是高于对方。”确实如此,王楚钦对打削球心理上不自信,莎莎、大头在如终占不到优势的情况下,往往都是发力进攻造成失误过多。 如何打赢削球,如何打得更稳,这是“莎头组合”接来研究的重点。
第二点,“双削组合”并非只会削,马特反攻能力成屡次获得关键。
很多球迷也把“双削组合”定位为纯削球组合,这个观点是大大错误的。通过仔细观察比赛我们可以发现,马特、刘斐在削攻结合上还是有任务分配的。 刘斐以稳削、稳防来缠住对手,而马特则选择反拉女队员的球, 混双组合中女球员的拉球力量相对偏小,而马特在刘斐稳削的前提下,由他来增强反攻。
反攻中并不是去选择杀伤力更大的男队员的弧圈球,而选择孙颖莎这样的女队员的球来反拉。“双削组合”在新乡站能够战胜诸多混双对手, 实际上就是他们时而可以为“双削”,时而可以转变为一削一攻, 整个攻防的节奏还是异于两面反胶的组合。除了远台的反拉、反攻,马特也敢于扑上近台,用反手长胶来弹击。这个弹击球弧线比较低沉,让对手也很难适应。
第三点,“双削组合”心态极为放松,打法也极为少见,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大球时代,球员都在追求击球的暴力性,希望通过力量来撕碎对手。然而,旋转明显减弱的大球,让削球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像马特、刘斐完全没有东京奥运竞争的压力,也没有必要考虑上一站的排名排分,充其量他们在队内只是一个陪练角色。 就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们从容面对任何一对混双对手,不着不慌,稳削稳打,而且是屡次获得奇效。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削球打法衰弱之后, 球员对削球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训练中对削球也练的少; 第二点,就是“双削”组合在乒坛上已比较少见,正所谓物以希为贵。像2019年世锦赛法尔克的正胶打法也给马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国乒历来把生胶作为陪练的背景下,反而蹿生出来伊藤这样具有强大的威胁的对手。 2010年同样生胶打法的王越古还击败了刘诗雯。这些颗粒打法也随时存在着爆冷的可能性。
乒乓球削球手很难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还有人打
这个上手比较容易吧。虽然削球确实很难取得好成绩,但是削球技术比较简单,上手之后打起来也比较稳,如果不是碰到主力队员的话,打一般选手还是很有优势的。这样一来,跟“业余”级别的选手对抗时,比较容易出成绩。那打的人自然就多了。
削球手为什么打不过弧圈球
技术层面的原因。削球选手难以取得冠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那一定还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削球是乒乓球的典型打法之一,特点是防守稳定,借力打力。削球离台远,有相当一部分作用力用于球的平动,这样会分散用于转动的力量。
为什么中国乒乓球没有削球手
中国历史上有丁松,梁戈亮等等,但是现在几乎没了,因为削球这种打法不讨巧,打的苦。
首先,练削球的选手就比练攻球要难,因为他除了练攻球的技术外还要练削球技术,需要长时间有拉球技术的人陪练。
第二,因为现在换成40+的塑料球,球的旋转变弱了,球速也变慢了,削球接力比原来要难,削的球也比原来要容易拉。
第三,人才不够。要成为一个好的削球手,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面对什么样的局面都得稳得住,因为削球需要消磨别人的耐心,自己先急躁是打不了削球的。
第四,战术上不讨巧。中国是一个乒乓帝国,比赛中希望能够碾压对手,而削球太被动,总是在挨打。况且,削球需要能够化解对手进攻并反攻,对局面的把控能力的要求太高。
我说的是中国男子削球。中国女子削球还存在,因为女子攻球手力量不大,能够削得住球,男子要求能够顶大板,这就是为什么男子削球几乎绝迹。
削球选手为什么难拿冠军
因为削球打法因为本身有局限性,过分强调防守。
削球是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其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
削球特点:
具有球速慢、弧线长、球下旋等特点。是一种防守技术,以其旋转和落点变化威胁对方。有近削、远削、加转削、不转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
乒乓球比赛中削球手的劣势是什么
专业上削球选手取得优秀成绩比攻球选手更难,因为乒乓球运动规则鼓励进攻,削球相比攻球在规则上就是劣势。看历届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有几个是打削球的?屈指可数,打进前3名的都不多。
削球手为什么拿不了冠军
因为削球比较被动,大多数时候是处于防守的状态。
在比赛中如果大多数时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的话,是很难赢得比赛的。
虽然削球难打,但是目前还是会有选手选择削球的打法。
削球是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其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
削球打法很难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还有人打
乒坛主流打法是两面反胶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之所以出现这种主流打法,主要还是弧圈球的出现,该技术很好的融合了速度、力量和旋转几大要素。但是老球迷们一定知道,在我们国乒历史上,还有一种打法当年非常盛行,那就是削球打法。
每一个时代都有比较出名的削球大师,比如“长胶鼻祖”张燮林、有着“削球王子”美誉的梁戈亮、“天罗地网”陆元盛、“哲学家”王浩、“激情王子”陈新华和“魔术师”丁松。
在乒乓球领域,进攻和防守是对永恒的矛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白了,到底矛之锋利还是盾之坚固,往往决定着一场比赛的胜利。
在运动员打法风格上,要么偏向进攻,要么偏向防守,很难做到二者的平衡,尤其对于进攻型选手,如果加入太多防守的意识,势必会减弱进攻的威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大家都知道,削球打法属于防守型打法,早些年的削球手老前辈们很少采用进攻方法进行还击。
直到削球手梁戈亮的出现,他是国乒史上首位真正意义上的“削中反攻”选手,在防守中伺机反攻,出来机会一锤定音,这打法给了削球手很大的启发,只是一味地防守,尤其面对高质量的弧圈球,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梁戈亮老师硬是凭借着这种防反打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后来丁松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削球打法,他把老前辈的“削中反攻”进一步发扬光大,变成了“攻削结合”。别看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实质内涵天壤之别,攻削结合崇尚的是攻和削的均衡性,比削中反攻又进了一步,之所以丁松能够实现攻和削的完美结合,主要得益于他早些年本身就是崇尚进攻打法,后来改成削球打法后,很自然的把攻球融入到自己的技战术体系。再加上他出色的发球抢攻,迷惑性极强的旋转变化,让很多高手栽在了他的拍下。
值得一提的是,削球打法因为本身有局限性,过分强调防守,即使丁松将进攻和防守实现了完美结合,但是本质上还是偏防守的打法,在弧圈盛行的年代,削球手并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成绩。
取得世界大赛最好成绩的当属削球大师朱世赫,巴黎世锦赛,他一路过关斩将,接连战胜崇尚进攻打法的庄智渊、马琳和格林卡闯进决赛,但是最终2-4不敌奥地利名将施拉格屈居亚军,而后者更是讲究大开大合进攻打法(据说打球动作还不太标准)的选手。从那以后削球手再也没有染指过世界大赛的亚军,就更别说冠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