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德尔松被称为

门德尔松被称为(哪位钢琴家门德尔松最好)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8 17:11:51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哪位钢琴家门德尔松最好

如今享誉世界的德国门德尔松品牌钢琴,是源于一位伟大的德国钢琴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门德尔松是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指挥家,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他在音乐上、教育上的成就对后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被后人反复歌颂演奏,并愈来愈显现出巨大的历史价值。  1847年,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病逝,以Durke为首的德国钢琴技师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钢琴家,耗时2年制作了第一架以“门德尔松”命名的钢琴,这就是“门德尔松”钢琴品牌诞生的开始。  1850年,门德尔松钢琴由于其独特而先进的制造工艺,所制钢琴“高音通透明亮,中音圆润柔美,低音浑厚有力,很富于歌唱性”,一经问世,便在德国名声大噪,成为各种大型音乐会和重要场合的专用钢琴。1877年,Durke成为门德尔松钢琴制造厂的独资经营者和管理者。正如1880年订单本上的记载显示出,此时的门德尔松钢琴已受到世界著名音乐家圈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  20世纪早期,Durke与专业生产琴弦和榔头的D-ID·M.Best公司在加拿大合资开办了门德尔松钢琴第一家国外工厂,工厂和展厅座落在阿得雷德西街。当时加拿大已有4家钢琴制造商(加拿大北部Theodore公司、蒙特利尔米德兄弟公司、克雷格钢琴公司和特利尔米钢琴公司),总产值每年不过500台左右。门德尔松钢琴凭借其出色的音质、独特而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卓越的演奏性能,在加拿大钢琴界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加拿大名琴品牌之一。  1919年,Durke将公司转卖给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的贝尔钢琴和管风琴有限公司,贝尔接手公司后,将门德尔松钢琴制造厂更名为门德尔松钢琴有限公司,这个名称一直未再改变,沿用至今。20世纪30年代早期,贝尔公司转给了勒萨日公司。至此,门德尔松钢琴品牌和及其独特先进的制作工艺被各代管理者精心保存下来。德国一直被业界认为是顶级钢琴的生产基地,也是门德尔松钢琴在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德国门德尔松钢琴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改良,如外围使用显微镜观察选择天然可震的上等材料,并且依据木材自身的特性,构造钢琴整体。为了保证能量从指尖到耳朵的零丢失传递,将所有的结构运用最先进设计:100%的纯木、晶体硬度的尿素树脂、骨、防水胶水、钢铁搭扣、有钻孔的弦支点座、经过淬火的铸铁和琴马钉等零部件,把各个部件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如今,门德尔松牌钢琴的产品已经远销世界各地,受到各国钢琴界专业人士的喜爱。为了能够将德国顶级的百年制琴工艺和制琴理念介绍到世界各地,德国门德尔松钢琴公司将目标放到了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市场发展潜力庞大的国家。经过慎重选择,德国门德尔松钢琴公司决定将中国生产基地投放在全国金融中心,也是中国钢琴的诞生地

门德尔松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

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年)是德国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社会音乐活动家之一。和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大都行为怪异、历经坎坷、命运多舛不一样,门德尔松诞生在一个相当优越、富足的家庭。正如Felix在德文中的意思一样,“幸运”、“幸福”笼罩在他那非凡的头顶上。良好的家族底蕴——祖父摩西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称“犹太苏格拉底”;父亲是一位银行巨人,德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母亲是一位大珠宝商的女儿,多才多艺,是门德尔松的启蒙教师——使门德尔松从小就接受了系统正规的全面教育,而父亲在自己花园中建造了可容纳几百人的音乐厅,对他的成长及其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起到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门德尔松属于什么作曲家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涉及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钢琴等多种类型,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性和抒情性,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作品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充分运用了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性和抒情性,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充分运用了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广泛地传颂和演奏。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探索和表达,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不仅是音乐史上的杰作,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求古典音乐家门德尔松生平资料!

  门德尔松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2.3 - 1847.11.4)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享年38岁9个月1天。  贡献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  主要作品  (1) 乐队:  五部交响曲(第二为交响康塔塔《颂赞歌》,作于1840年,第三为《苏格兰交响曲》,作于1842年,第四为《意大利交响曲》,作于1833年,第五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于1830年);  序曲有:《仲夏夜之梦》(1826)、《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又名《苏格尔山洞》)、《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传奇》(1833)和《吕伊·布拉斯》(1839);  钢琴协奏曲有:《G小调》(1831)、《D小调 》(1837); 双钢琴协奏曲有《降A大调》(1824)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44)。  (2) 合唱作品:  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  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  (3) 戏剧音乐:  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 (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  (4) 室内乐:  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 (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  (5) 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  (6) 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  (7) 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  门德尔松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上首创了无词歌这种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音乐,它是一种在伴奏音型的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其特征与歌曲非常接近,能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作品,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出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2、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赏析  《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17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为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的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有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出生于哪里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2.3-1847.11.4)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原姓巴尔托迪,后改姓为门德尔松,所以历史上习惯称之为门德尔松-巴尔托迪。中文名: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外文名: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国籍:德国民族:德意志出生地:德国汉堡出生日期:1809年2月3日逝世日期:1847年11月4日职业: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主要成就: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代表作品:《诗篇19》等人物生平与贡献生平简介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也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1847年初,他的父母双双逝去,同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逝世于与他姐姐同样的病——中风。享年38岁9个月1天。人物贡献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主要作品乐队五部交响曲(第二为交响康塔塔《颂赞歌》,作于1840年,第三为《苏格兰交响曲》,作于1842年,第四为《意大利交响曲》,作于1833年,第五为《宗教改革交响曲》,作于1830年);序曲有:《仲夏夜之梦》(1826)、《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又名《苏格尔山洞》)、《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丽的梅露西娜传奇》(1833)和《吕伊·布拉斯》(1839);钢琴协奏曲有:《G小调》(1831)、《D小调》(1837);双钢琴协奏曲有《降A大调》(1824)《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44)。合唱作品清唱剧有:《圣保罗》(1834-1836)、《以利亚》(1846-1847)、《耶稣基督》(未完成,1847);交响康塔塔《颂赞歌》(1840,有人称之为第二交响曲);九首诗篇歌;九首经文歌。戏剧音乐歌剧有:《卡马秋的婚礼》(1825)、《儿子与陌路人》(1829)、《洛雷利》(未完成,1847);戏剧配乐有《安提戈涅》(1841)、《第一个瓦尔普吉斯之夜》(1831,1842)、《仲夏夜之梦》(1843)、《阿塔利亚》(1843-1845)、《俄狄浦斯在科洛纳斯》(1845)。室内乐六首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四重奏(1822-1825);两首弦乐五重奏(1831,1845);弦乐六重奏(1824);弦乐八重奏(1825);两首三重奏(D小调,1839;C小调,1845);小提琴奏鸣曲,两首大提琴奏鸣曲(1838、1843)。钢琴《升F小调随想曲》(1825);《E小调回旋随想曲》;六首前奏与赋格(1832-1837);六集《无词歌》。管风琴三首前奏曲与赋格(1833-1837);六首奏鸣曲(1839-1844)。歌曲与主调合唱曲十套钢琴伴奏的歌曲;十一套主调合唱曲。艺术成就创作成就在创作上首创了无词歌这种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音乐,它是一种在伴奏音型的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其特征与歌曲非常接近,能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作品,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出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社会成就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音乐教育成就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德尔松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有谁知道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家生平作品:第三(苏格兰)交响曲、第四(意大利)交响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词歌(Op.62“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第二号)、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  第三交响曲,a小调 第三交响曲“苏格兰” 作于1842年,当年在柏林首演。这部作品是门德尔松1829年访问苏格兰时开始构想的,后赴意大利,开始写作,又搁置多年终于在1842年完成。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苏格兰交响曲”,此曲奉献给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该曲实际完成时间要比其第四和第五交响曲都晚,但编号相反。  第四交响曲,A大调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 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门德尔松的“作品30”内全部为钢琴小品“无词歌”这一体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为大家所熟悉。乐曲为升f小调,6/8拍。如歌似的美丽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弹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样,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4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门德尔松的音乐贡献

关于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19世纪欧洲浪漫派作曲家杰出代表之一。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门德尔松的姓氏全称为门德尔松-巴托尔迪,前者是他父亲的, 后者是他母亲的。 门德尔松由于从小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和顺利的生活创作经历,他的作品更多轻松优美,富有诗意,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浸透得柔美的诗情让人萦绕难忘。有人曾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如果把前者比喻为亚当,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由于门德尔松对古典音乐传统的潜心研习,他的音乐风格在浪漫中具有古典音乐的典雅之美。在严谨的结构布局中创造精美的诗情。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中。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门德尔松还是被人们称为最早把巴赫的音乐价值挖掘出来的人,他在20《岁时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将巴赫的伟大揭示出来,成为人们称道的一个历史功绩。他还曾和舒曼等人于1842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门德尔松在欧洲音乐史上一个“幸运儿”,他有非常富有和幸福的家庭,姐姐是他珍贵的挚友,他有属于自己的乐队,可以经常指挥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个音乐家曾有他这样的条件,他有机会旅行演出,邂逅结交同时代的许多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肖邦,他十次到英国,指挥过伦敦管弦乐团,出任音乐总监,做过莱比锡著名布业大厅音乐会指挥。生前就为世人瞩目。条件虽然优越,但他热爱、沉迷于音乐之中更加勤奋的工作。终于使身体受到损害, 1847年去世,终年38岁。 德国作曲家。1809年2月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母亲和姐姐是钢琴家,家里是汉堡名流经常来往的沙龙。门德尔松4岁开始随母亲学钢琴,9岁登台举行钢琴独奏会,11岁开始作曲,14岁组织起自己的私人乐队,到17岁创作出著名的《仲夏夜之梦》。由于家庭环境,使他接触到许多卓越的人物,如黑格尔、海涅、韦伯、歌德等。他还自学柏林大学部分课程。 他的创作一直比较顺利,1829至1832年间,门德尔松周游英伦三岛、瑞士、巴黎和意大利,结交了许多著名音乐家,如柏辽兹、李斯特、肖邦。他曾十次到英国,指挥过伦敦管弦乐团,出任音乐总监;1836年指挥过做过莱比锡著名布店大厦音乐会。1843年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1847年11月4日于莱比锡逝世,年仅38岁。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深受欢迎。 ?櫆廪kH? 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特之一,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气息,但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风格以精美、幽雅、华丽而著称,被誉为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嬯E?隅蛲 门德尔松还是最早宣传巴赫的人,20岁时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揭示了巴赫的伟大音乐价值,成为人们称道的一个历史功绩。

门德尔松的生平经历有哪些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2.3~1847.11.4)生于德国汉堡。父为银行家,亦为艺术爱好者。当时著名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经常集会于其家,给幼年的门德尔松以极大的影响。9岁在柏林首次登台演奏,倍受关注。少年时即创作了包括第一交响曲在内的不少的作品。1826年创作了被后世称作经典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后又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与文学课程。1827年他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世人得以重新认识巴赫。1827~1835年指挥演出于欧洲各地,同时进行创作。1835年任莱比锡格文特豪斯管弦乐团指挥。1842~1843年为创办莱比锡音乐院而奔波。1846年赴英上演其清唱剧《伊利亚》,返回莱比锡后于翌年病逝。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