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哪一年)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29 17:18:2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哪一年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又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满足其急剧膨胀的贪欲,它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波兰。

精明的大岛浩却对此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一大讽刺。然而,德国的这一举动却引起英法等国的警惕,使得英法对德的态度强硬起来,并想通过与苏联结盟,孤立德国。

德国也想到了这一点,选择苏联作为靠山或盟友以对付英法。这使苏联处在一种既可选择英法为友,又可选择德国为友的地位上。而日本,对此毫无察觉。

二战前德国吞并奥地利,英国能忍受,苏联为何暴跳如雷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西方与苏联瓜分。苏联控制了德国东部,建立了东德(1949至1990年)。鲜为人知的是,德国南边的「 ”亲兄弟”奥地利在二战结束后,也被苏联占领了东部。最终,苏联于1955年撤出驻扎在奥地利东部的60万军队,面积只有83879平方公里的奥地利,才没有像德国那样,被分成西奥(西方控制)与东奥(苏联控制)。 苏军撤出奥地利的原因,是苏联人认为和西方严重的军事对峙,不符合苏联的利益。而在二战之前,苏联是非常重视奥地利的。别看奥地利面积不大,但在苏联眼中,奥地利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如果说哪个国家可以称为欧洲地理中心的话,捷克斯洛伐克是比较合适的。捷克斯洛伐克北距波罗的海,西距北海(英吉利海峡),南距地中海的亚得里亚海,东距黑海的距离,都是差不多长度的。但是,捷克斯洛伐克过于居中的位置,反而不利于各大国在上述海域争夺势力范围。 奥地利就不一样了。奥地利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南部,靠近地中海一些。奥地利也是一个内陆国家,但奥地利比捷克斯洛伐克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距离亚得里亚海特别近,只差几十公里就可以吹海风了。 而且,奥地利西北是德国,西南是意大利,正西是瑞士,瑞士以西是法国,东南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巴尔干半岛。苏联呢,其海岸线都是各大洋的边缘海(不算当时战略意义不大的北冰洋)。苏联如果从芬兰湾东头的圣彼得堡去大西洋,要经过波罗的海,再穿过丹麦与瑞典、挪威之间的海峡才能抵达。如果苏联船只从黑海的克里米亚去大西洋,还要经过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穿过希腊的爱琴海海域,再横穿大半个地中海,出了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才能到达。 奥地利距离亚得里亚湾近,这就让苏联看到了希望。如果苏联能打通奥地利,苏联的势力就可以省掉穿越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峡的巨大麻烦,直切入地中海。再者,苏联要进入非洲或进入印度洋,正常情况下都要经过土耳其的黑海海峡,然后才能进入非洲或通过埃及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鉴于苏联与土耳其历史上的仇恨,苏联船只顺利通过黑海海峡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苏联认为奥地利是苏联非常合适的进入地中海的突破点。 但是,德国和奥地利在历史上的关系太过密切,奥地利讲德语,而统治德国的希特勒,就是一个奥地利人。1938年3月11日,奥地利被正式并入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奥地利从地图上消失了。 图-奥地利地形图 苏联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反应非常强烈。6天后,苏联就对外宣称德国对奥地利使用粗暴的手段,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必然会受到德国的进攻。但英国还是绥靖那一套,和德国做各种交易。德国吞并奥地利,并不影响英国通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统治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 美国和英国一样,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是那么关心,苏联就不一样了。苏联南下地中海最便捷的通道被德国堵死了,苏联岂能不急?苏联一边痛斥德国使用粗暴的手段,一边把玩绥靖的英国与法国骂了个狗血淋头。 大家都知道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议》,暂时维持了脆弱的和平。而苏联之所以要与德国签协议,其实就是英国和法国一拖再拖,苏联没办法,只好选择和德国签约。 图-奥地利维也纳 然而,没多久,德国还是与苏联撕破了脸皮。德军像潮水一样向东进攻,差点掀翻了苏联这条大船。不过,德国两线作战,国力难以支撑。苏联相信在苏联与西方的夹击之下,德国必亡,只是时间早晚,所以咬紧牙关不投降。 这种情况下,苏联就开始考虑战争结束后的势力范围问题。尤其是奥地利,事关苏联进出地中海的大局。所以,苏联的态度非常明确,1941年11月,苏联宣布了苏联对奥地利的态度。首先,战后,奥地利绝不能成为德国的一部分,必须脱离德国。其次,要保证内陆国奥地利有权利使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这其实是在为苏联自己争取出海口。另外,奥地利至少有一部分地盘要建立苏联模式的国家。 但英国却对苏联的这个战略规划不满意。英国也看出了奥地利之于苏联争夺地中海出海口的重要性,认为奥地利当然要脱离德国,但像奥地利面积这幺小的国家,成为一个国家有些多余。英国的计划是成立一个由周边小国组成的多瑙河联邦,包括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个多瑙河联邦,可以视为迷你版的奥匈帝国。如此,这个多瑙河联邦的实力就比一个单独的奥地利强多了,就能阻止苏联将来通过奥地利进出地中海。 苏联当然不同意,说把几个情况不同的国家强行组合在一起,强扭的瓜不会甜。但对于奥地利必然脱离德国,英美与苏联的态度是一致的,这就有了继续谈判下去的基础。 不过,苏联认为奥地利是二战德国的帮凶,必须向苏联付出巨额经济补偿。苏联认为自己在二战中付出的伤亡和损失大太,向为德国进攻苏联提供支持的奥地利索赔,是天经地义的。但美国本土在二战中没什么损失,反而发了大财,自然对奥地利没有索赔的必要。所以,美国可以「 ”大义凛然”地指责苏联贪婪。 图-奥地利街头 苏联知道和美国扯皮纯粹浪费时间,直接霸王硬上弓。二战结束后,苏军大举进入奥地利东部,能拆的都拆了搬回苏联了。然后,苏联打算控制东奥地利,为苏联争取到地中海出口。可由于苏联在东奥地利的吃相太过难看,引起了奥地利人的极大反感,苏联在东奥地利形象很不好。 苏联没能在东奥地利坚持下去,1955年全面撤出奥地利。

奥地利 在二战中 属于哪一方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许多奥地利军人加入了德国国防军与盟国作战。

奥地利是德意志联邦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鲁士统一全国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在与普鲁士的较量中奥地利曾一度遥遥领先,并且几乎将普鲁士排挤出德意志联邦,但因为奥地利最初向南扩张时吸收了太多的民族,诸如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等。

使得当时奥地利叛乱四起,很难专注于再和普鲁士分庭抗礼,十九世纪末,普鲁士王国逐渐崛起,德意志的统一时机也基本成熟,强大的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

一八六四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二战前,纳粹德国又用胁迫手段将奥地利合并,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德意志国家。

扩展资料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的渊源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主要人口属于同一民族,都是日尔曼人,所以奥地利人对德国人感到十分亲近。两国在历史上曾多次统一成一个国家,而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奥匈帝国)与德国都属于同一阵营。

二战爆发后,当纳粹德国的军队进入奥地利时,受到了奥地利人真诚的夹道欢迎,德军甚至被视为“同胞”、“兄弟”和“解放者”。整个战争期间,奥地利始终追随着德国进行作战,直到最后战败被美军占领。

战后,德国和奥地利分别成立了新的政权,冷战时期它们又一起加入了北约,两国的亲近感也一如既往的保持了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地利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的教训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9月签订的《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奥地利和约》(即《圣日耳曼和约》),明确规定禁止德奥合并;1922年英法意奥四国缔结的《日内瓦协定》,再次重申维护奥地利独立、反对德奥合并的立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并企图支持奥地利纳粹党人上台,实现吞并奥地利的“大德意志”计划。

奥地利总理、基督教社会党领袖格尔贝格·陶尔斐斯,于1933—1934年期间颁布紧急法令,禁止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和 *** 的活动,取缔社会民主党的半军事组织“保卫共和同盟”,残酷地镇压了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政治总罢工,实行独裁统治。

陶尔斐斯总理为了不被德国吞并,加紧同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勾结,求得意大利对奥地利的保护。1933年4月和8月,陶尔斐斯亲赴罗马,与墨索里尼进行密谈。同年9月,陶尔斐斯下令取缔希特勒支持的奥地利纳粹党,将奥地利法西斯组织“祖国保卫团”与警察合并,因此,陶尔斐斯于10月被奥地利纳粹党徒击伤。1934年3月,奥意签订了《罗马协定书》,规定在奥发生内乱或遭到外国侵略时,意大利有权进行干涉。同年7月希特勒策动奥地利纳粹党徒掀起叛乱,刺杀陶尔斐斯总理,逮捕 *** 各部长,图谋夺权。政变遭意、法、英反对而失败。1936年10月德意在柏林签订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938年2月和3月,希特勒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向奥地利提出最后通牒,逼迫奥地利建立亲纳粹政权,缔结德奥友好协定。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迫其签署德奥合并的法律文件,宣布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遂完全丧失独立国家的地位。

奥地利 *** 不把维护民族独立的立足点建立在加强自力的力量上,而是寄托于与他国缔结军事同盟。这是极其错误的,最终未能逃脱被法西斯德国吞并的命运。

二战前奥地利是被德国悍然吞并,还是欢欣鼓舞被合并

希特勒本人说不上是完整的奥地利人也说不上是完整的德国人,后来他到艺术之都维也纳想作为一个画家,结果一无所成对自己的国家很失望,更亲近德国,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德人。

希特勒组织的法西斯运动,在德国取得成功,在家乡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家乡就是奥地利,这一部分人梦想奥地利与德意志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强大帝国,所以德意志和奥地利都是德意志人为主题的国家历史渊源深厚,但是对于奥地利的干部而言,自己有权利肯定是最好的所以这部分人都被关入了监狱,这个行为激怒了这一部分人。

1933年7月25日刺杀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新上任的库尔特·许士尼格想要在意大利支持下,平衡与各方关系,使国家独立。尽管他最初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目标,却因时局变化,后台意大利深陷北非战场,而英法等国作壁上观,不得不一步步屈从于德国的要求。至此奥地利是彻底被吞并,法西斯主义在奥地利有深厚的基础,各阶层都有法西斯的同盟。

吞并这种想法,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就有这种想法,不过随着后来,奥地利的灭亡,最后被德意志强行融合,从而进行一个完整的吞并,只不过以前只是一个幻想。所以说奥地利有一部分人还是欢欣鼓舞的被合并,而那一部分人就是支持希特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