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30 00:55:28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 (Over-justificationeffect)是指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 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 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因为我们无法用“亲戚”、“朋友”这样的外部理由来解释别人的行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内部的这个原因。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 外在理由 (得到报酬)来 解释 自己的 行为 (吵闹),那么, 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 (没有报酬了),这种 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过度理由效应是如何在教育中的应用

试举例说明怎样利用过度理由效应引导人们改变态度?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初是有内在理由的,如兴趣、爱好。这时人们的行为和认知之间是协调的,并倾向于继续保持行为。但,如果出现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等,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得用这些更有吸引力得外部理由来解释行为,相应减少或放弃原有的内在理由,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简单地说,过度理由效应就是外在动机,如金钱、物质奖励,会减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外在的刺激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行为也便减少甚至终止了。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心的兴趣和动机,所以他们乐学,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可是家长或老师看到孩子好的表现,忍不住要表示一下,进行物质奖励。这样反复多次后,孩子的学习动机由内在兴趣转移到了外在奖励的这个过度理由上来,一旦停止奖励,或对这些奖励失去兴趣,他们也就失去了认真学习的理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1,如何对待期望继续下去的行为:不要让奖励和表扬成为“过度理由”。物质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措施,适当运用未尝不可。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保持热情。但过度奖励,则容易使奖励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过度理由。在奖励的运用上,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奖励只是对完成任务的额外津贴,而不是必然的报酬,不要让物质奖励与学生的行为建立必然的联系。 2,如何对待希望阻止的行为。首先,是不斥责和强势干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古斯里指出:“惩罚本身并不一定使有机体习得正确的行为。”所以,当学生出现在课堂上吵闹、不完成作业,和同学吵架甚至打架等令老师头疼的行为时,教师用斥责和惩罚对待,学生的行为只会有所收敛,随即可能会变本加厉,谈不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经常用简单粗暴的呵斥、惩罚等手段会让学生以为老师讨厌自己,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以及关怀,造成师生关心紧张,学生厌恶学习等后果。其次,是分步诱导,顺势消退。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分步诱导人们依从的迂回方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爱,所有不是爱的行为都是在寻找爱。同样,那些上课吵闹的学生正是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关注。这提醒我们,一方面,这些特别爱吵闹的学生很可能内心深处缺少关爱,需要我们多给予一些关注和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投其所好,针对他们的典型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把他们的行为的内在需求引导一个外在的“过度理由”上来。 总之,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慎用物质奖励,不要把梦想和希望都交给诱惑,否则孩子将一无所有,可能连生活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真希望孩子的某种行为继续保持下去,就要深入剖析与挖掘内部与外部理由,但不要给予孩子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过度理由效应是什么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行为从而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由于行为的真正力量和持久动力只能是主体内心的态度,外在约束对人的作用是一时的。当一种外在的刺激(如老师的表扬、金钱奖励、名气等)不存在了,人们失去了解释行为的理由,认知产生不协调,便会终止表现这种行为,来获得认知的平衡。

”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年)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

过度理由效应的启示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过度理由效应的德西经典实验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动力被金钱吞噬

过度理由效应——动力被金钱吞噬心理学家德西和他的助手在1971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一群大学生作为被试,请他们单独解决一些测量智力的问题,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每个被试自己做题,不给任何奖励;第二阶段是将被试分成两组,一组还是没有任何奖励地做题,而另一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到一美元的奖励;第三个阶段是自由活动时间,被试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这是在考察被试对解题的兴趣。 实验结果显示:没有奖励组的被试在休息时间仍旧继续解题,而有奖励组的被试在休息阶段就对解题没什么兴趣了。德西分析说,在第二个阶段实行金钱奖励,这是对被试外加的过度理由,使他们将金钱奖励作为自己实施解题这一行为的理由,从而改变了他们先前对解题本身的兴趣,动机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到了第三个阶段,奖励一旦不复存在,那么被试对解题也就不再热衷。但是,那些没有奖励的被试没有过度理由的作用,因而在休息时间因心理上完成欲的作用,仍旧继续做题,保持着对破解题目的热情。 过度理由效应 实验中,德西提到了一个词“过度理由”,指的是人们在寻找使得自身行为更加合理的理由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为已经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并且最先寻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假如已经找到一个理由足以诠释该行为,那人们也就不再往深处追究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就像实验中接受过金钱激励的被试,会把表面的物质报酬作为自己解题的理由。一旦金钱刺激不复存在,就失去了继续解题的动力。 有一则小故事,一位小村庄里的老奶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养,但是在她的住处附近有一群很调皮的孩子,他们几乎每天都追逐打闹,,这让老人十分烦心。她说过孩子们好几次都没有用,孩子毕竟还在贪玩的年纪。无奈之下,她只好忍耐。一天,老人忽然把几个小朋友都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你们谁的声音大,我就给谁最多的糖果。”为了得到糖果,孩子们都拼命地大声叫喊,开始时他们真的得到了老奶奶的奖励。但是后来,老奶奶渐渐减少了对他们的奖励,但那些孩子们已经习惯了用大声喊叫来获得奖赏,还是在拼命地喊叫。有一天,不管他们叫得有多厉害,声音有多大,老奶奶始终都不给予任何奖励。这群孩子觉得很没意思,叫的声音再大都没有奖励了,就不再大声叫嚷打闹了。最终,老奶奶的目的达到了。 这就是“过度理由”的巧妙应用。

过度理由效应的原因

由于人们维持认识平衡的自然心理需要,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就会越少。无论是对学习成功给予的物质奖励,还是给人们道德行为强加的外在约束力量,都会使人倾向于用外在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促使人们养成他律的人格。受外在奖励学习的人,没有了奖励也就不再愿意学习。由于外在约束才强迫自己行为要符合于道德的人,外在约束一旦失去,他的行为也会自然地超出道德的轨道,使人缺乏自律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