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蒙古族舞有哪些
- 蒙古舞的风格特征
- 蒙古族舞蹈类型和种类有哪些
- 蒙古族的“萨吾尔登”由来及历史
- 最近最火的蒙古舞
- 少儿民族舞: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风格鉴赏
- 蒙古族舞蹈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蒙古民族特色的舞蹈都有哪些
- 少儿民族舞蹈:蒙古舞
蒙古族舞有哪些
一、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地中间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 二、萨吾尔登 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节日庆典、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及人数-限, 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裁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三、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在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两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顺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四、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问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罔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布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潇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地位一场而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五、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州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蛊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击蛊,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蛊伸向那一侧,哪一侧的耳朵随身探过去听蛊声:绕圆动作——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也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桐济。 六、托普修尔乐舞 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称跳民间舞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冶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土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佚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问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按内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及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间舞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两种,带道具的有顶碗的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思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放德勒恩贝尹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 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双膝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由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随意可干变万化。 七、角斗 流传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牛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肴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势(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是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一百八十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做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八、圈舞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由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犷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舞者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等动作,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丽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柔和抒情,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了民风的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蒙古舞的风格特征
蒙古舞的风格特征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舞蹈,下面是我分享的蒙古舞的风格特征,一起来看一下吧。
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骑着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风格。由于长期骑马的缘故,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再加上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风格。
1.萨吾尔登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2.安代舞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在古代用于治疗“魔鬼附体”病、婚后不育等症,它具有驱鬼逐疫、求雨丰年的功能。在现代,主要用于节庆娱乐。舞蹈多在夏末、秋收之间举行。舞蹈领头人主要有“博”,他手持鼓鞭、单鼓,主持仪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蹈有热烈奔放、粗放豪健的风格,舞蹈动作主要有“踏足”“顿足”“甩巾”以及圆圈队型组成。
3.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4.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筷子舞是在婚礼、喜庆节目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筷子舞须右手满把握筷,用碗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碗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右前倾,面向右下方。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绕圆动律感强,绕肩韵味十足,整个舞姿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放映了蒙古人的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感情特点。筷子舞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亚、欧、美的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喜爱。
5.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6.圈舞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蒙古族舞蹈类型和种类有哪些
1、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2、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
3、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4、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
5、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
蒙古族的“萨吾尔登”由来及历史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主要的民间舞蹈,这个以表现为主可以自由发挥的舞蹈,在蒙古族深受喜爱,蒙古族不分男女老幼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而“萨吾尔登”既是蒙古族民间舞曲与歌舞曲的曲牌名称,也是民间舞蹈的统称。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蒙古族文化“萨吾尔登”的由来及历史。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居住区一种乐舞的名称,是以蒙古族乐器“托部秀尔”(弹拨乐器)伴奏,以表现马为主、又可自由发挥的舞蹈形式。“萨吾尔登”乐曲中有许多是以马为标题,专门描绘马的形象如走马、快马乃至跛马的曲调,而这些曲调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表演者或独自表现信马漫步草原、或两人表现双马竞技,虽然只在原地而舞,但观众依然感受到他们所展示的意境。表演进入高潮时,乐手更加投入,在快速地弹奏中还不时地模拟马的嘶鸣声,把围坐在毡帐内人们的思绪引向开阔的蓝天、无垠的绿野。 这时,人们随着乐曲的变化自由进场即兴而舞,或表现挤奶、擀毡,或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姑娘们则常用“揉肩”、“轻抖肩”以及“下腰”、“扬手揉臂”等优美的动作,抒发她们对草原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关于萨吾尔登一词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形容一种马步。一说是指弹奏“托布秀尔”琴时,手的来回甩动。一说是由土尔扈特蒙古语“萨吾那”而来,意为马的头上下不停地弹动,“登”是托布秀尔弹奏时发出的“登登”声,两词合二为一,就是萨吾尔登。一说与蒙古语“萨吾尔”、“萨吾尔登”有联系,蒙古族人看到小孩玩耍时常说“萨吾尔、萨吾尔地玩”,看到小孩高兴地蹦跳时常说“萨吾尔登、萨吾尔登地跳”,意指逗人喜爱的小孩动作。 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的动作十分丰富,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如挤奶、捣奶、套马、献茶、敬酒、擀毡、播种、收割等;有表现妇女生活的,如照镜、描眉、梳辫等;有模拟动物的,如模拟雄鹰翱翔,模拟山羊、田鼠,模拟及表现马的各种马步及鸟类的各种动作;还有表现爱情和模拟各种人物形象的。 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由于受生活、居住环境及服饰穿戴习惯的影响,萨吾尔登下肢动作比较简单,主要风格体现在上肢。手、腕、肩、臂的弹、压、推、拉、揉、绕;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肩前推则肘后顶,肩后顶则肘前推;脚慢手快,棱角分明;以及每一动作双膝始终带弹性的屈伸颤动形成为萨吾尔登的鲜明特点。 您还喜欢: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苗族的信仰都有哪些呢? 苗族传统节日:牯藏节
最近最火的蒙古舞
最近最火的蒙古舞是:《火红的萨日朗》。
蒙古舞,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
此外,还有安代舞、蛊碗舞、筷子舞、查玛舞、圈舞等等。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等,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
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少儿民族舞: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风格鉴赏
这篇关于少儿民族舞:蒙古族舞蹈的基本风格鉴赏,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蒙族舞蹈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一、蒙古舞的风格 蒙古族是一个骑马民族。骑着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使蒙古民族形成了特有的草原文化风格。由于长期骑马的缘故,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再加上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形成了蒙古舞蹈的特有风格特点。根据这些舞蹈风格特点,我们将其分成了以下几类: 1.《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2.《安代舞》,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在古代用于治疗“魔鬼附体”病、婚后不育等症,它具有驱鬼逐疫、求雨丰年的功能。在现代,主要用于节庆娱乐。舞蹈多在夏末、秋收之间举行。舞蹈领头人主要有“博”,他手持鼓鞭、单鼓,主持仪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蹈有热烈奔放、粗放豪健的风格,舞蹈动作主要有“踏足”“顿足”“甩巾”以及圆圈队型组成。 3.《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4.《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筷子舞是在婚礼、喜庆节目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筷子舞须右手满把握筷,用碗部的力量上提下压,首先击手、击腿、击肩,然后击脚击地,随着碗部翻绕的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拧身左前倾,面向左下方,有时拧身右前倾,面向右下方。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绕圆动律感强,绕肩韵味十足,整个舞姿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放映了蒙古人的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感情特点。筷子舞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得到了亚、欧、美的很多国家和民族的喜爱。 5.太平鼓舞。“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6.《圈舞》,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二、蒙古舞的鉴赏 舞蹈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求欣赏者融入作品之中,它除了要求欣赏者发挥形象思维之外,还要求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舞蹈欣赏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艺术的审美天地。 观众在进行舞蹈欣赏时。首先注意的是舞蹈的气氛、舞蹈演员的形体和服装等。然后,才随着舞蹈作品的发展走进作品,将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与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起来,开始主动参与其中活动,了解人物情感和事件的发展线索,进而发挥想像力,积极参与创作者、表演者的创作活动。这时观众进入理性思维阶段,并在较高层次上对舞蹈作品进行实质性的把握。观众只有从感性体验飞跃到理性思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舞蹈作品的美,领悟象外之象。这是一种深层的审美心理活动规律。 感性的体验、理性的思考,是舞蹈欣赏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感性体验是被作品所吸引,理性思考是超脱作品的局限去把握无限。不过,在欣赏舞蹈时,如果始终保持“理智”的头脑,是不能够真正体会到艺术之美的。观众首先要融进舞蹈,然后再去思考舞蹈,才能做到对舞蹈艺术作品的真正把握。除此之外,欣赏舞蹈作品时,还要注意情感的投入。审美情感要随着舞蹈而流动。 只有情感投入,才能真正体会到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欣赏活动是欣赏者与创作者情感交流的活动,作品中凝聚着创作者的情感,创作者通过作品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欣赏者,欣赏鉴赏过程中逐步体验创作者的情感,进而达到与创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在进行舞蹈艺术欣赏时,观众的情感活动最初表现在对作品的认可,然后才为作品所感动。 当欣赏者的情感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一致时,进入了人的情感的层。如蒙古族双人舞《牧歌》中,一对蒙古族青年男女,以饱满的激情,充满时代感的舞蹈词汇和节奏,伴着令人倍感亲切的草原牧歌,把今日青年牧民所拥有的对草原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统统融入他们的舞蹈之中,给人以时代的、振奋向上的情绪感染力。 除此之外,蒙古舞蹈的动作非常优美,很富有气质美,其气质主要来源于神与气,而且也是一个民族心理与生理等素质在自己本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再现。 蒙古舞的气质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女性舞蹈优美、舒展、欢快、亮丽,给人以温柔不失健美,端庄不失俏丽的美感。而男性舞蹈就显得雄浑、刚健、粗犷、豪放,充满阳刚之气。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承袭优秀蒙古族舞蹈艺术、开展契合民族审美情味和弘扬优秀民族文明的需求,抓住蒙古舞的中心去创新,同时承袭与探求,才能使蒙古舞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蒙古族舞蹈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萨吾尔登 顶碗舞 是新疆蒙古人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人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 安代蒙古人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人从元帝国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人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圈舞 蒙古人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 蒙古族舞蹈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
蒙古民族特色的舞蹈都有哪些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地中间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
萨吾尔登
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节日庆典、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及人数-限, 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裁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在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两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顺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问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罔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布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潇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地位一场而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州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蛊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击蛊,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蛊伸向那一侧,哪一侧的耳朵随身探过去听蛊声:绕圆动作——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也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桐济。
托普修尔乐舞
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称跳民间舞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冶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土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佚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问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按内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及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间舞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两种,带道具的有顶碗的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思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放德勒恩贝尹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 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双膝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由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随意可干变万化。
少儿民族舞蹈:蒙古舞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安代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矿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