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伯斯丘园

勒洛特式园林对世界各国早园的影响?中国自然山水园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有何异同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1-31 09:47:2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勒洛特式园林对世界各国早园的影响

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同属于世界园林艺术。本文就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来谈谈园林艺术的共性。一、起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风格的迥异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天人谐和”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赫拉克利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其中16世纪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17世纪的法国巴洛克式园林和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为西方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二、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方园林由发生、发展到成熟都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形成了多个派别,有中国园林、西亚园林和欧洲的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园林,等等,但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彼此孤立而行,特别是在17世纪后期,随着中西方交往的日益增多,双方的园林艺术也进行着相互的交流与融合。这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对西方的造园艺术起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期的丝绸之路。17世纪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欧洲的大批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对于中国园林那独特的风格感到耳目一新,于是便纷纷将中国的园林艺术介绍到欧洲,使很多的西方人开始慕名于中国的宫殿和园林之美。法国大文豪雨果在谈到中国的圆明园时曾写到: “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想—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由此可见,中国园林以它那自然野趣、充满幻想的魅力,征服了西方艺术家的心灵。 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园林开始对西方的园林艺术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1670年,法国路易十四仿南京琉璃塔,在凡尔赛建造了第一座富有中国情趣的“蓝白瓷宫”,取名“中国茶厅”。而受中国园林影响最深的当属英国,英伦民族爱好大自然的传统使他们更能理解和接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匠。18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对东方艺术的向往,引发了英国园林的一场变革。1742年至1744年,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曾两次来到中国,专门从事中国建筑形式的研究,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回国后,他先后出版了《东方园林论述》、《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等著作。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园林艺术,认为中国园林“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摈弃人为,它的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情感的享受”,“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的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与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面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和热而已”。他主张“明智地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花园”。在他的著作中还谈到了中国园林的性情,中国园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中国园林造成的悬念和意境,以及园中的建筑物等。1750年钱伯斯运用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为肯特功爵设计、建造了英国第一座中国式庭院“丘园”,他在园内引水做成天然湖泊,湖中设岛,岛上建亭,还在湖岸边建造了一座高达10米的八边形、十层的中国式塔和一座中国式厅堂,并将此厅堂取名为“孔子楼”,楼内还绘制了中国的“孔子圣迹图”壁画。这一效仿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的自然式布局的园林风格与当时英国流行的几何对称式的“勒洛特”园林大相径庭,人们在惊奇之余纷纷效仿。在中式园林之风的影响下,英国园林的原有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体由规划式转变为自然式的形状和泊岸,在植物配置方面,摒弃了原有的行列式与几何整形式,而更注重植物的自然生长和品种的多样性,讲究园林花木的自然配置,要求四时有景,等等,从而确立了18世纪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的风格。 受英国的影响,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步其后尘,开始在各自的园林内修建中式的宝塔和茶亭。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在华沙的拉真克御园中建起了中国式的桥和亭子,瑞典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郊外建起了中式园厅,德国建在威廉斯堡的“木兰村”也是一座仿中国式的村落,维也纳甚至将波轮的一间客厅的装潢也改用了仿中国式青花的瓷砖,以显示对中国形式的爱慕。1774年,法国人勒鲁特就英国在仿造中国园林的风格后所形成的“中英式园林”写了《英华庭园》一书,他在书中对这一形式的园林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总结。此后,“英华庭园”作为不同于西方规则布局的写意式园林,曾一度盛行于西方。 在中国园林跨出国门影响着西方园林的同时,中国在16世纪至17世纪也同样受到了法国“勒洛特”式园林的影响。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一些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如澳门、广州、扬州、安庆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仿西式的园林,如扬州的“澄碧堂”、“水竹居”,安庆的“五氏花园”等,而北京的“圆明园”则是中国仿西式园林建筑中的集大成者,成为中国园林吸收西方园林风格,致力创新变革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圆明园的西式建筑群,位于长春园的北景区,是由西方传教士设计,中国工匠精心制作而成的。它包括六幢巴洛克式建筑群和三组大型的德•圣克劳式喷泉。该景区内的植物,或修剪成几何形状,或做成地毯式的图案形花坛,在整体布局上采用西方园林的对称式规则布局,设定了明确的轴线,体现出浓郁的西方园林风格。因而,圆明园作为中西造园艺术融合的代表名园,被誉为“东方凡尔赛”。三、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共性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中西方不仅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就园林艺术的主体而言,所谓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从园林的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一切园林都是由人设计、经人建造并为人服务的。简言之,园林就是由人所设计、创造的,用以满足人类自身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需要的人工环境。因此,中西方园林艺术不管形式如何不同,类型如何特殊,其主体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另一方面,对于美的感觉,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是彼此相通的。中国园林的含蓄婉约之美与西方园林的宏伟华丽之美都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中西方园林艺术都具有以“人”为主体的共同特征,因而,园林艺术的实质首先应是“人”的艺术。 第二,就园林的构成要素而言,虽然中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迥异,但其构成无一例外都是利用了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等构景要素,所不同的只是在具体的使用原则和使用方法上。西方园林之所以体现出几何规则式在于它是将这些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的,将植物修剪整形,将水体规则开凿,使之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在建筑方面则更注重其布局的严整。而中国园林之所以体现出自然风景式,在于它是用绘画的法则来布局安排这些要素的,植物、山石和水体等方面更多地采用自然的形状,并进行自然布置,建筑布局也较自由随意,常常因山就水、高低错落,因而更显得变化万千。 第三,就园林艺术的阶级性而言,中西方园林自产生起,都是为特权阶级服务的,或者归他们所私有。因为任何造园活动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作为一种奢侈品,任何国家的园林都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拥有大量财富,并在满足了一定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会产生建造用以寄托精神和满足审美要求的园林的需要,而家徒四壁、食不裹腹的穷苦阶层是不可能奢谈园林的。在中外历史上,无论是中国的“半亩园”还是法国的“凡尔赛宫”,抑或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都是为特权阶级所享用的。因此,中西方园林艺术自产生起就是贵族的艺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始逐步淡化,公共园林逐渐形成。公共园林的出现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也开始拥有了享受园林的权利,园林艺术也因此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转变。在这一点上,中国是这样,西方国家也一样。 第四,就园林艺术的艺术性而言,“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园林艺术也不例外。作为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一样,也不是专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世界、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瑰宝。从上述中国园林艺术被西方人高度赞誉并积极效仿和中国园林吸收、借鉴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并进行创新变革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土生土长的中国园林艺术不仅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扎了根、开了花,还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而扎根于西方的园林艺术亦不仅没有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排斥,反而被汲取和采纳。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其本身就是出于人类对于艺术和美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综上所述,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共性,这不仅可能游离于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的差异性之中,而且还能够跨越民族的、阶级的、地域的、历史的一切障碍,成为人类文化和心理结构的建构模式。可以这样说,正是园林艺术的这一共性,才是促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真正原因。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更好地把握住园林艺术的共性,不断开拓视野,在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西方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的相互整合、相互包容。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使园林艺术这一优秀的世界性文化,朝着“世界园林”的方向发展,从而构筑一个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

中国自然山水园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有何异同

  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的影响 2.1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1次影响 1685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亚历山大·蒲柏也推崇未修饰的自然,他认为古老的中国园林一直发出灿烂的光芒。他根据新的原则对一座几何式园林进行了改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座园林里建了一个山洞,这在以前的英格兰园林里是非常罕见的。蒲柏认为,所有园林都是风景画。这些都是中国几百年前对园林造型的总结。在世界园林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威廉·肯特认为,自然很厌恶直线。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点。在他设计的其世威克宫内尽管还保留着巴洛克园林风格的林荫道,但其他都已经非常自然了。在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欧洲从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受到很多启发。 2.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2次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格兰的第2次影响在18世纪中期。当时有2个人推荐中国园林,一个是法国人耶稣会牧师王致诚,另一个是英格兰著名建筑师瑟·威廉·钱伯斯。王致诚牧师作为画师在北京皇宫生活过很长时间。他曾画过40幅关于圆明园的画,并在一封长信中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描述。这封信让英格兰人知道,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但不是纯粹的自然。作为一个建筑师,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理解要远高于传教士和商人,他将中国式园林景观实现在伦敦丘园中。在丘园里,他除了建造了一些中国式房屋外,还模仿南京瓷塔修建了一个中国式的宝塔。  4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相似特征 4.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 郭吴羽教授曾经提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高度概括。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善于从大自然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然后用石头、植物、水体等加以表现。而相对于英国学派的设计,郭吴羽教授也说过,它们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钱伯斯认为,自然需要经过加工才会“赏心悦目”,对自然要进行提炼修饰,才能使景致更为新颖。这种观念在英国学派的中、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 4.2强调情感的表达 中国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在他们眼里,落花有意,流水含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观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包含情感的风景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意境的产生要由风景和情感2个方面共同决定。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谓的意在言外、相由心生。17世纪,康斯泰勃等浪漫主义绘画大师描述大自然的四季之变、雷电雨雪的雄浑震撼以及不同地域独特的大自然风光,饱含画家的个人感情,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表达。如钱伯斯的写意式园林艺术里,中世纪的废墟在园林中广为出现,以表达一种怀旧的情愫。可以说,浪漫主义的出现改变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呆板面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为英国学派园林注入生命力。 5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不同特点 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风格园林仍然是2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但英国园林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5.1园林具体空间组织 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入园处理是入园门,迎面一座假山或一丛修竹,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让人有一种期待感和神秘感,之后又往往是曲径(或曲廊、曲桥),曲径两侧为粉墙或茂林,在这么一个半闭合的曲线空间穿行一段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来到一个面向湖面的敞轩。这种游线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向感,仿佛从外面的大千世界经过一重重障碍来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总的来说,中国园林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它来自于自然,但它仅属于你,它是你内在心灵的反映,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你的内心情绪,是一种内向的自然。 然而,当你来到钱伯斯设计的丘园,你会发现自然又是另外一种面貌。大片的草坡沿着自然的地形起伏,这里没有围墙,你的视线可以跟你的心灵一起自由驰骋。这里也有大片的水面,但水边没有驳岸,草坡很自然地以一个优美的角度伸人湖中。一切都是宁静的,但同时也显得开朗、大方和安详。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5.2园林功能 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一向拒绝功利主义的倾向。虽然园林建设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中国园林设计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飘渺和意味深长。因此,中国园林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花园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这种把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思想,把英国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与中国园林相比,英国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   6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西园林受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的影响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自然山水风格从宋朝成熟后直至清朝近10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内,一直在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内自然发展。平民艺术得不到发展,园林艺术仍然是贵族、官僚阶层的专利,直至清末我国的园林仍只是少数达官贵人的玩物。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则恰恰相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英伦三岛的蓬勃发展,新贵族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豪情。他们让自己的花园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看不到边界,这正好反映了他们的勃勃野心。地方特色、乡土情怀便成为抒发这种骄傲和自信心的重要载体。此外,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社会的等级观念逐渐弱化,艺术的阶级特征淡化,园林艺术越来越大众化和具有公共性。园林虽然只是一种空间环境艺术,但它的风格仍然深受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的影响。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美化日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近年建设了许多“广场”、“花园”等人造景观。这些景观在美化环境及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园林环境艺术必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休闲游憩的场所。园林必须具有时代特征,按照社会的需要来设计。因此,开放、务实、民主既是英国自然风致园林冲破传统的宝贵经验,也将是我国园林迈向成熟,在21世纪重铸辉煌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