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米尔扎·侯赛因·阿里的学说
巴哈伊经典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虽然也是高度的多样化: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根据巴哈伊的教诲,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这些学说展现出崇高的人性光辉,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传统宗教而演化成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这点和孔子是相似的。而且其学说与其说是继承于伊斯兰什叶派,或者可以说是广泛的吸取了各宗教及学说的精华。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全球化需求。因此其创立的宗教发展极快,有五百万以上的信徒居住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分布于全世界约100,000多个地点,地理幅度分布之广仅次於基督教。其后教义也不断的发展,凝聚了他和他的教友们的智慧。在巴哈欧拉逝世后,他所召唤的全球团结之过程已大大向前进展。通过历史的进程,种族、阶级、信仰和国家的传统障碍已开始渐渐地崩溃。巴哈欧拉曾预言,正在运作中的这些力量,将最终诞生出一个全球性的文明。地球上各族人民面临的挑战,是接受彼此为一家的事实,以协同创造这个世界。巴哈欧拉言道:一个全球性社会的繁荣,必须基于基本原则。它们包括:消除各种偏见;两性间完全平等;认识到世界伟大宗教根本一元性;消除贫穷极端;普及教育;科学与宗教之和谐;在保自然与发展技术间维持平衡;基于集体安全和人类一家的原则,建立一个世界联邦体系。米尔扎·侯赛因·阿里无愧为先知之名。
*** ·阿里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王朝又是怎么崩解的
*** ·阿里王朝( *** 语:أسرة محمد علي Usrat Muhammad ’Ali、英语:Muhammad Ali Dynasty)是公元1805年-1953年埃及和苏丹的统治王朝,以其创立者 *** ·阿里为名, *** ·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 *** ·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
背景
*** ·阿里王朝( *** 语:أسرة محمد علي Usrat Muhammad ’Ali、英语:Muhammad Ali Dynasty)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埃及和苏丹的统治王朝,以其创立者 *** ·阿里为名, *** ·阿里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创立者。 *** ·阿里王朝又称为阿拉维王朝,这与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并没有关系。大部分王朝的统治者都冠有赫迪夫名号,故被时人称为"赫迪夫王朝"。
*** ·阿里原本是奥斯曼帝国军里的一名阿尔巴尼亚裔军官,被派遣前往击退拿破仑在埃及的军队。在法军撤出后, *** ·阿里集权并迫使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
*** ·阿里使埃及成为一股地区势力,并企图以此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后继者,构建他理想的埃及:
"我知道帝国正步向衰落……我将会在帝国的荒土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王国……远及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 在他的巅峰时期, *** ·阿里及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的确能威胁版图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并试图取缔奥斯曼王朝。
大国的介入却阻止了他进军君士坦丁堡,并使他的统治限制在非洲一隅。 *** ·阿里在前期征服了苏丹,他的继承者对埃及的统治作进一步巩固及扩展,当中较为显著的是易卜拉欣帕夏的儿子伊斯梅尔帕夏。
虽然 *** ·阿里及其后继者以赫迪夫的称号取代地位较低的瓦利,但一直不获奥斯曼帝国朴特承认。
直至1867年,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正式认可伊斯梅尔帕夏及其后继者使用赫迪夫这称号。与父亲对抗朴特的方针有所不同,伊斯梅尔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以巴结和贿赂的方法强化王朝在埃及和苏丹的地位,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埃及和苏丹的实际独立。
英占时期
1879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势力串谋罢免伊斯梅尔,扶植陶菲克帕夏。三年后,埃及和苏丹的独立地位仅是象征形式,英国入侵并占领了埃及,表面上支持陶菲克对抗艾哈迈德·阿拉比的民族主义运动。名义上,赫迪夫仍统治埃及和苏丹,权力却落在英国高级专员上。
为了抵御埃及人,英国宣布英埃共管苏丹,使地区变成由埃及和英国共同管治,破坏了埃及的完整。这受到埃及人的反对,包括埃及 *** 及公众,他们坚持于"尼罗河河谷一体"。这一直成为英国与埃及的争端及引起了敌视,直至1956年苏丹独立。
苏丹制及王国
1914年,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与奥斯曼帝国并肩作战,加入同盟国。阿拔斯二世遂遭到英国罢免,由叔叔侯赛因·卡米勒继任。奥斯曼帝国在名义上对埃及和苏丹的 *** 至此终止,侯赛因宣布成为埃及苏丹,埃及和苏丹成为英国保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英国于1922年正式承认埃及独立。侯赛因的继承人福阿德一世开始使用国王的名号。虽然如此,英国依然占据并干预埃及和苏丹的事务。英国持续剥夺埃及对苏丹的控制权。国王及民族主义都无法忍受,埃及 *** 于是强调福阿德一世及其子法鲁克一世是"埃及和苏丹国王"。
王朝崩解
在法鲁克一世统治时期,民族主义分子对英国的侵占、皇室的腐败无能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日渐不满。这些因素导致了法鲁克一世地位不保及为1952年埃及革命埋下伏线。法鲁克一世被迫逊位,王位让予他的幼儿福阿德二世,国家政务由 *** ·纳吉布及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Free Officers Movement)主理。年幼的国王就位不足一年,于1953年6月18日被革命者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共和国,结束一个多世纪以来 *** ·阿里王朝的统治。
候赛因是什么意思
在阿拉伯文里,侯赛因是英俊、善良、智慧的意思,穆斯林给孩子取名一般都会加上侯赛因一词。
塔头筿哈·侯赛因(Taha Husayn,1889年11月14日-1973年10月28日),阿拉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个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人们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
人物生平
塔哈出生于米尼亚县尼罗河左岸小城马加加附近的乡村,父亲是制糖厂的小职员。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塔哈三岁时患眼疾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强,不久入村里的学塾念《古兰经》。
1902年,十三岁的塔哈随哥哥到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预备部继续学习。
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的功绩
蒙塔泽里著述颇丰,近三十年来,他一直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内政和外交政策的主要批评者之一。他也是伊朗公民权利和妇女权利的积极倡导者。他曾积极推动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但他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被未能以伊斯兰国家的方式治理。
侯赛因·伊本·阿里的围困
680年,叶齐德一世继位为哈里发,侯赛因不承认他的地位,拒不向其效忠,迁往麦加。不久,库法发生针对叶齐德的反抗,邀请侯赛因前往主政。途中,侯赛因和其200余名拥护者被叶齐德派赛耳德·伊本·瓦嘎斯之子欧麦尔率军6000人包围于卡尔巴拉。侯赛因和其随从拒绝投降,全体于10月10日卡尔巴拉战役中战死。当天是伊斯兰历穆哈兰姆月10日,被什叶派定为阿舒拉节纪念。侯赛因之死标志着什叶派同逊尼派的彻底决裂,他也被什叶派各派别一致追认为第三位伊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