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德里安为什么叫古不帅

古德里安为什么叫古不帅(话说隆不在和吹水尔是怎么来的)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01 10:15:5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话说隆不在和吹水尔是怎么来的

好像是二战吧之类贴吧总结出来的。隆不在是说隆美尔一到关键时刻就不在指挥部。吹水尔是说戈培尔,人家是宣传部长嘛,不会吹谁还用他。其他的还有古不帅:古德里安没当上元帅曼不群:曼施坦因总看不起别人,尤其是在写回忆录时候。莫不攻:莫德尔善守不善攻邓不浮:邓尼茨不怎么管水面舰队雷不潜:雷德尔不重视潜艇部队——是这两人互相对而言,和其他将领相比并不一定如此戈不灵:戈林打保票的事总不灵博不幸:博克不幸被飞机干掉了,唯一一名死于盟军火力的德国元帅保不死:让他死他没死伦不管:伦德施泰特经常撂挑子不管事,有时是把该自己拿主意的事交给手下,有时则是照抄小胡子的命令晕血莱:希姆莱杀的人不少吧,这货其实晕血决斗克:克卢格曾经要和古德里安决斗

请问我是一个军盲为什么我周围喜欢军事的人很多人喜欢研究二战德军将领

德国一开始的闪电战迅速占据了整个欧洲,德军将领最早接受了新式军事思想,对坦克的运用要高对手一等,另外德军开战时期战绩也比较优秀,所以很多并不真正了解二战的人会认为德军名将才能过人其实从一开始德军就拥有很大优势:德国乃至普鲁士一直都是个军国主义国家,人民崇尚参军,军人在国家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因此德军兵员素质较高训练有素;一战后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常备军数量,德国只有10万常备军,大量一战时期的军事装备送往法国等战胜国或者就地销毁,因此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军扩军备战时基本都是直接采购新式装备与武器,例如在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88毫米防空炮和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等;老一辈将领大部分被较年轻将领替换,新军事思想得到普及,战术素养领先于对手;最重要的,德军还每每使用卑鄙的不宣而战的突袭战术,完全占有战场的先机,对方猝不及防很难形成迅速的对应,例如制造事端突然袭击波兰,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入侵苏联等都是德军干的事情反观敌对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捷克等国实力与德国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一些面积狭小的国家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拥有大量快速坦克的德国击垮;法国坐享一战成果不思进取,对战争毫无准备,许多部队上战场时还是用的一战时的枪械,而且即使如此许多士兵还是分不到武器和弹药,参加过一战的法国老统帅思路也依旧停在一战,法国数量庞大的坦克部队被分散布置在步兵部队中,势单力孤根本无法体现战斗价值;英国的情况比法国也好不到哪去,许多士兵还是使用一战留下来的老式步枪;波兰装备落后,东面还遭到苏联夹击因而迅速溃败从德国输掉的战斗来看也能看出德国是占了装备和思想还有时机的便宜: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由于英国早早参战德军没有了先机,而英国军队使用雷达进行预警同时迅速补充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喷火战斗机,最后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使得德国进攻英国的计划最终流产;奇袭苏联虽然打了苏联一个猝不及防,仅乌克兰战役苏军就损失了近一百万部队,但苏联广阔的面积为苏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加之苏军经过斯大林大清洗也刚好换上来一批年轻将领,军事装备也在实行现代化,失去了先机的德军最终也在莫斯科城下被与之实力相当的苏联红军挡住了脚步综上所述,德军将领并不是说比对方优秀到哪去,各国都涌现出了许多名将,但德军总是给人一种以少敌多的印象(尽管很多时候并没有事实依据),加之一些人盲目崇拜纳粹尤其是希特勒,使得一些对军事一知半解对当时世界时局也知之甚少的人盲目崇拜德国将领二战迷对德国四大名将有对应调侃的称呼:莫不攻,莫德尔防御战战绩出众,但他指挥的进攻战实在乏善可陈;古不帅,一级上将古德里安是德军闪电战理论的先驱者和最出众的实践者,但因为没有加入纳粹党和屡次顶撞希特勒直至战争结束也未能获得元帅军衔;曼不群,曼施坦因在回忆录中讲战败的责任都推给了别的将军;隆不在,隆美尔在北非声名鹊起,但在盟军实行诺曼底登陆的关键时刻,隆美尔因回家给妻子过生日而不在自己的指挥部,在抢夺诺曼底登陆桥头堡的战斗中隆美尔又受了伤送回后方治疗,等于是说隆美尔在决定盟军登陆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刻都不在指挥岗位上

能不能介绍一下二战时德国的装甲之父

  德国装甲之父是二战时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  下面是百度出来的: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出身于一个德国军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通信兵、步兵和骑兵部队任职。一战结束后,古德里安开始探索装甲兵理论,他的装甲理论最初来自于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富勒等装甲战理论先驱们,他将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成具体的战术公式,提出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坦克,实现战役突破和包围的崭新战术思想,并且训练部队运用武器将此战术付诸实施。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开始扩军备战。不久,在一次现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古德里安精心安排的小型装甲部队迅速通过主席台时,希特勒面对这壮观的军容情不自禁的高呼起来“这就是我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的一年,希特勒就提出了他的闪电战理论,而古德里安则为这一战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装甲理论基础。而他一手创建和训练的装甲部队更成了希特勒实现他闪电战理论的物资基础。所以利德尔.哈特评价道:“是古德里安用他的装甲思想和行动,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德国装甲兵得到迅猛发展,古德里安也连获升迁,先后出任德军第2装甲师师长、第16装甲军军长、机动兵总监等职。1938年10月,古德里安获晋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9年8月,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19装甲军军长,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他率领的第19装甲军作为德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在空军配合下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德国仅用35天便置波兰于死地。这是德军装甲部队与空军联合作战的理论第一次用于战争实践中。这种战略战术使西方目瞪口呆,不久在英美报刊上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闪击战”,并叫人谈虎色变。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再次作为攻击前锋,只用两天时间穿越阿登山脉100多公里长的峡谷,攻占色当。5月14日,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强渡马斯河。之后他以每昼夜30—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进。古德里安所率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联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他的上司曾两度下令他暂停前进,但古德里安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5月20日,他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即可将联军主力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却接到了元首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战后,身在战俘营里的古德里安仍对希特勒那个“拆断他装甲部队挺进矛头”的命令耿耿于怀:“俘获(英国远征军)大好机会却给希特勒的神经质弄糟了”。1940年7月,古德里安以其在法国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被希特勒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1941年5月,古德里安任第2装甲兵团司令。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与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做为中路德军的两支铁拳,先后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成功实施了钳形包围,歼灭了苏军大量有生力量。他与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对基辅的合围更是现代战争史上装甲部队成功突击的典范战例。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在布良斯克围歼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直抵莫斯科城下,但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使他的攻势锐减。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作战了,古德里安怀着一颗沉重的心,他决定先撤退了,这是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兵团自从踏平波兰以来的第一次撤退。古德里安也因这次擅自撤退而被希特勒免职。其后,随着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希特勒又起用他担任装甲兵总监和陆军总参谋长。  1945年5月,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作为战俘被关押在纽伦堡监狱。苏联想起诉他的战争罪行,但西方盟国没有接受。古德里安被关押了3年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使其未列入战争罪犯,于1948年将其释放。古德里安获释后,仍一如既往地迷恋坦克,经常同英美坦克专家就坦克问题交换意见。为揭示德国装甲兵发展历程,总结他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他撰写了他的回忆录《一个士兵的回忆》和德国坦克部队发展和战术的专著《坦克——前进》(因他早亡而未能最终完成,由他的好友门泽尔将他生前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并最终出版)。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病而逝,享年66岁。他被后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至今,他的遗像还挂在德国陆军装甲兵的军营中,以作为后世的楷模。

二战曼不群、古不帅、莫不攻、隆不在、戈不灵分别指的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涉及人数高达20亿人,伤亡人数超过2亿。这场持续了6年的战事给全球人民带来了无限警示,告诉我们和平的珍贵,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不过在战争期间,各个国家都涌现出来不少军事大师,将他们的军师才能展现无遗,有些将领在网友们的调侃下,取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称号,例如曼不群、古不帅等,那这些人到底指的是谁呢?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曼不群: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曼不群”,他之所以被许多网友这么称呼,主要是他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把德国二战中一切的失败都推给了希特勒,自己把自己描绘成智商高到没朋友、无与伦比、卓尔不群,潜台词就是如果我当了总司令早就如何如何胜利了!因此不少网友评价这本书将甩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曼施坦因在这本书中确实有鼓吹的嫌疑,不过他的军事才能是无法否认的,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德国第一名将!

古不帅: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的“装甲兵之父”和“闪击战之父”,能力、资历、战功都符合当元帅的标准。但后来很多各方面比不上古德里安的人都成了元帅,古德里安却直到二战结束都没能当元帅,故称“古不帅”。

莫不攻:莫德尔

莫德尔被称为“东线的救星”,是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救火队员”。但莫德尔此人主要是擅长防守,而承担的多数进攻任务却因为各种原因夭折或者失败。他的军事才能一流却总是被用于防御,因为被调侃为“莫不攻”。

隆不在:隆美尔

隆美尔的战略眼光远没有传说中的高明,但是战术能力确实可圈可点,并且在西线就职后,对击败美英盟军的登陆充满信心,对所负责的“大西洋壁垒”也进行了雷厉风行的加固。那么在最重要的“D日”时分,他为什么不负责任地离开法国“前指”回到德国家中给妻子庆生呢?不是这位陆军元帅不够尽责,而是德军气象和情报部门的无能与误导成就了“隆不在”的名声。

戈不灵:戈林

空军司令戈林,因每次关键时候打包票都百分百不灵,敦刻尔克夸口靠空军消灭英法联军、伦敦空战中号称只需要空军就可以让英国投降、斯大林格勒宣称可以靠空投维持第六集团军的补给。结果在敦刻尔克未能歼灭英法主力,导致几十万英法军队完全撤到英国,伦敦空战中导致德国空军伤亡惨重,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因为补给不足直接投降了,故称戈不灵。

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他有何伟大成就

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他有何伟大成就?这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相关历史知识,下面的内容朋友们可以参考:

一、古德里安是闪击战的创始人,威名赫赫:

古德里安的全名叫做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是德国二战时期著名的战略家之一,可以说闪电战就是古德里安的创举,历史上将他的战术叫做闪击战。古德里安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现代化作战的变化,他开始研究机械化大作战之下的一些方式方法,通过古德里安多年的研究和努力,他终于确定了闪击战的策略。可以说闪击战,也成为了德国二战时期的致命武器之一,他们的快速进攻,击败了无数的国家,让整个欧洲都闻风丧胆,即便是美国大兵,也深受其害。直到现在闪击战,依旧是经典的战略之一,很多军事院校在学习。

二、闪击波兰奠定古德里安的军事地位:

二战在欧洲战场开始,其实就是德国侵略波兰,这件事情导致英国和法国开始转变态度,跟德国进入了全面的战争阶段。要知道当时波兰的陆军号称欧洲第五,实力非常的强悍,可是在古德里安的闪击战面前,波兰军队变得不堪一击,通过闪击波兰,德国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羽翼,从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了,古德里安从此被世界认识。

三、快速击败法国,古德里安的巅峰之作:

法国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军事强国,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拥有先进的武器。可是古德里安兵出奇招,直接绕过法国的防御重心,从侧翼偷袭法国成功,从而创造了他的巅峰之作。

德国二战坦克将军是谁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古德里安被西方军界誉为"德国坦克装甲兵之父"、"闪击英雄"。他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战绩。古德里安出生军官家庭,自幼酷爱军事,13岁便进入军校。   一次大战期间,他任骑兵和步兵部队的初级军官和参谋军官。战后,他在边防军部队短期任职后便开始创建、组织指挥装甲兵部队。他先后担任德军的战术教官,摩托运输营长,德军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第二装甲师师长、第16军长、第19装甲军长、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司令、第二装甲集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   古德里安在二十年代初以四轮车辆模拟坦克配合空军进行演习,并在第一辆坦克的设计到大批量生产新式坦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1938年3月,古德里安率领第16军的两个装甲师在48小时行进600公里,到达并攻占了维也纳.1939年9月1日,古德里安率领装甲师,个摩托化步兵师),以装甲师为先导,向波兰境内猛插猛打,仅用十几天就占领波兰全境。1940年5月10日,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发起了法、比、卢等国的西线战役。从13日到15日,古德里安所在部队即攻下了卢森堡、比利时、法国要塞色当,打通了通向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道路。   6月初,古德里安率部发动了旨在歼灭法国南部约70个法国陆军师的战役。他只用了8天时间就打到了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平均每昼夜行进速度约70公里。   古德里安一年后参与了入侵苏联的战争。他指挥第二装甲集群运用"闪击战"给苏军以重创。后来,由于古德里安与希特勒意见不同被免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他出任装甲兵总监,后又出任德军陆军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再次与希特勒发生意见分歧,而被迫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