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利特性政治

米利特性政治(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01 13:04:2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艺术中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性政治》一书中所指的政治并不是通常所指的议会开会、参与选举、政党等等,而是指一群人可用于支配另一群人的权力结构关系和组合。把这个定义再扩大一点,政治就可以被理解为“维持一种制度所必需的一系列策略”。

人们虽然一直都有关于自由独立、不受他人支配与控制的政治理想,并也以各种方式为实现这一理想竭尽努力。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却都未能真正实现这个政治理想,即依仗某种权力支配其他人和其他群体的现象往往比比皆是。

最为典型的就是封建社会根据宗法血缘关系,把人的身份或界定为王公贵族,或界定为平民、奴婢。依据出身门第而获得的身份,王公贵族就可拥有更高的社会等级和更大的权力,就可对平民、奴婢施行全面控制与支配。这样的社会结构与关系决定了一部分人是统治者,另一部分人则是被统治的对象。

扩展资料: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性在文学中的反映”。

第一部分表达了米利特对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她所说的性政治,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反过来说,清除女性在这一关系中的附庸角色,同样也是一种“性政治”)。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历史回顾:讲述19世纪和20世纪女权主义斗争使两性的传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上述转变的反动。

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力关系在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等四位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的体现。

性政治的介绍

《性政治》是著名女性主义先驱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的博士论文,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振聋发聩的经典著作之一。这部作品完成於1970年,作者意在探索“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性政治》前言)――通过界定性问题的政治内涵,对西方社会和文学作品中的父权制进行全面的批评。

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

世界上女性主义历史上最主要的三本书:西蒙.波伏瓦的《第二性》、G.格丽尔的《女太监》、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 中国当代比较好的女性主义书籍是李银河《女性主义》。 其他书籍还有: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女性主义》《中国女性主义》《千万别娶大脚女人——世界谚语中的女人》《男性的终结》《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性心情》《世界的渊源:女人性器官的真相与神话》《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

试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想潮的特征及文学成就

1981年,朱虹在为《美国女作家作品选》的序中率先介绍了美国妇女文学的现状及女性主义思潮。

1983年,她在《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的前言对西方妇女文学及美国的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思想和妇女研究现状做了比较全面的评述,特别分析了贝蒂佛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

1984年,霍夫曼主编的《美国当代文学》出版,其中《妇女文学》一章系统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美国妇女文学的特点。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译介方面形成了一个高峰,《外国文学》。

在1986年第12期开辟“妇女专号,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及印度等国家女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并于1988年设置了“妇女文学专栏,以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作家为对象,如多利丝·莱辛、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等。由于相关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妇女意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等主题展开,影响并决定了当时及其后一段时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倾向和方法。

性的政治, 酷儿理论 的英文

1969年,一篇旨在“剖析文学和政治哲学如何精心地合谋着反对性的平等”的博士论文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一版就销售了8万册。从此,这部书成为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经典,作者米利特一举成为名作家、全美妇女运动的代言人和领袖人物。这就是这本洋洋几十万字的《性的政治》。从1970年至1990年,仅在美国就再版8次。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Sexual Politics (作者:Kate Millett) 《酷儿理论》 是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的第一部译文集。它的英文是queer theory。

《政治性》从哪八个方面讨论政治性问题

米利特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和教育、权力以及神话和宗教等七个方面对男权社会进行考察,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从心理气质到性别角色,乃至社会地位等,其实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一种后天的文化构成。

《性政治》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做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性政治”、“历史背景”和“性在文学中的反映”。第一部分表达了米利特对两性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她所说的性政治,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反过来说,清除女性在这一关系中的附庸角色,同样也是一种“性政治”)。

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历史回顾:讲述19世纪和20世纪女权主义斗争使两性的传统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上述转变的反动。最后一部分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力关系在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等四位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的体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与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同法国工业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息息相关。

在18世纪末,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妇女很快发现,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都是男性的。为此,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于1791年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主张妇女与男人有同样的“天赋人权”,这种天赋的权利应包括:“自由、产业、安全、尤其是反抗压迫。”

与此相呼应,1790年,英国妇女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写了《为人权一辩》。1791年,她又写了《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以理性为武器,以妇女自己的声音,向世界提出了妇女权利的要求。

在妇女与男性有着相同理性的大前提下,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主要针对妇女的平等受教育和受平等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自己的“辩护”,抨击了卢梭等启蒙作家在妇女问题上的偏见。

在美国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中,妇女发现了自身所处的受压制和无权利的状态。1848年首届女权大会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伊丽莎白·凯迪·斯坦顿起草的以《独立宣言》为蓝本的《权利和意见宣言》,还通过了要求给予妇女以选举权的决议,标志着美国独立的女权运动的开始。

这场女权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妇女向本阶级的男性统治者要求平等参政、平等就业、平等受教育等具体平等权利的运动,对于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却涉及不多,未能触及父权制文化本身。

因此,虽然有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出版,女权主义的文化批评仍未形成气候。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男性从战场上回来,重新占据了战争期间由妇女担任的工作岗位,女性又重新回到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出版了,她在此书中猛烈抨击了那些来自社会和妇女自身的、要使妇女成为贤妻良母的虚假的论证,提出了“妇女走出家门,自己养活自己”的口号,并对弗洛伊德有关妇女的带偏见性观点进行了批判。

女权主义者们越来越发现,男女的平等不仅存在于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社会政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中也有深深的烙印。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在被认为是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由于女权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妇女对自我地位和潜力的认识,因此,它很容易导向一种文化批判:在文化批判中,通过分析女性从属地位的形成原因,提高妇女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使之得以从父权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相应的著作、女权主义刊物和妇女出版社应运而生,为妇女的言论提供了阵地。同时,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女性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高等学府的知识妇女对明显带有性别偏见的文学批评标准产生了怀疑,她们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及一直不为父权制标准所看重的妇女文学进行分析研究,清理“经典”男性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女性形象”批评,多半为作品评论,亦即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或在男性评论家评论女性作品时所运用的批评范畴中去寻找女性模式。

它以从性别人手重新阅读和评论文本为主要方法,以将文学和读者个人生活相联系为主要特点,以批判传统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评论为主要内容,以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居从属地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为主要目的。

代表性论著除了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还有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妇女们》,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以及苏珊·科帕曼·科尼隆编选的论文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女权主义透视》。

其中,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成功地把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实现了从文化批评向文学批评的过渡,创立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方法,并使女性主义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批评力量。《性政治》是凯特·米利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一篇博士论文,1970年即由纽约一家出版公司公开出版。

从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性别关系、性别地位演变的著作有哪些

西方:1.福柯:《性史》《疯癫与文明》2.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3.埃里克·伯科威茨 :《性审判史》4. 盖尔•白德曼《男性气概与文明: 1880至1917年间美国的性别与种族文化史》5.凯特·米利特《性政治》6.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7.克里斯汀•霍根森:《为男子气概而战:性别政治如何刺激了美西与美菲战争?》8.路易斯•纽曼:《白人妇女的权利:美国女权主义的种族起源》中国:1.陶飞亚 :《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2.苏成捷:《中华帝国晚期的性别、法律和社会》《清代的一妻多夫与卖妻: 生存策略与司法干预》3.李贞德 / 梁其姿 :《妇女与社会》4.游鉴明 / 胡缨 / 季家珍 主编 :《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5.何殷震:《中国女权主义的诞生》6.马钊:《战时北京的逃妇、城市犯罪和生存策略, 1937-1949》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主义 开题报告怎么写(要详细)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的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把“平等”与“差异”、“男/女”对立的二分法作为强制的形而上学范畴,女权主义的目标必定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第一阶段或第一浪潮 女权主义兴起和发展大约在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女权运动与是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出现,到19世纪中叶规模壮大起来。这个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部分和衡量社会解放的标准和尺度。女性们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认为作为人类的一部分,男性与女性是平等的。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在早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sex)来展开的。女权主义性别sex的考察指出,性别是给与的或强加给女性的,描述了女性与男性在身体上的生理特征差别,具有启蒙的作用。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注重生理性别(sex)差异,是指男女之间在生理上的特征表现出的自然性别,但是她破除了性别是天生的看法;波伏娃指出,所谓自然性别sex,事实上并非是天然形成的,人们的性别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给与的,被强加,尤其女性作为低等的性别,和男性作为优越的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在序言中,西蒙·波伏娃尖锐地指出,“女性是什么?有人说:‘女性仅不过是个子宫而已’”。但是谈到某些女性,她指出,“在今日,女性的处境指示出,女性是和男性一样是一个自由自主的个体,虽然在这个世界里男性还是尽量处处压迫她们,推到比男性次要的地位,而且希望她们永远停留在附属的地位,把她们的命运限制在狭窄的范围之内。”  第二阶段或第二浪潮 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 兴起于美国,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它引发了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热潮,更多的女性为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习俗上的更多自由而投身到这场斗争中。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形成了各个方面的女权主义的理论创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差别;女权主义理论作为正式的学术研究,此间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里《第二性》尽管发表较早(1949年),但它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波伏娃促使女性超越生理局限,更多地关注到政治、法律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69年),把“父权制”概念引入女权主义理论,并为它注入了新的含义,父权制不仅指男性作为权力中心统治女性,而且包括男性长辈对晚辈的统治。米利特将性别与政治直接且突出地联系在一起,用“父权制的男性沙文主义”统治,把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视为人类社会历史统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不合理的政治形式,激起女性与整个人类联合起来推翻父权制的统治。米利特将这种激进的政治态度带进文学批评,以此反对当时占绝对权威的新批评理论,成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了性属(gender)概念,即社会性别,或称其为历史性别或文化性别。性属理念是揭露性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被社会不平等给与性别的印记,可以看到性别之间的主次划分和优越从属的区别。在《性属/社会性别机制》一文中,特利沙·德·劳力提指出,对于社会性别而言,“不仅仅是在每个词、每一符号都指代一种物体、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这种意义上的再表现。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所以说,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 一种社会关系。换句话说, 它为一个阶级而指代一个个人。” 可说是“与社会不平等机构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他认为,性别—社会性别体系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也是一种语言机制,一种指定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身份、价值、声望、在血族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等等)的再表现体系。如果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代表着不同含义的社会地位的话,那么某个人被表示成或自表为男或女也就意味着承认了整个社会性别的意义体系。  发现女性被社会给与的卑下性别和社会性属的理论,导致了自然性别论的破产。社会性别的再表现也就是社会性别的建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差异就显露出来了。一方面可以看到男女之间横亘着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表现为社会价值观赋予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之间的截然不同。社会对女性的气质的规定打造了女性形象,从而也规定了女性的命运和女性的生活状况及家庭生活状况。有的人看到,社会性别理论的贡献在于性属"gender"概念,人类才意识到,有阶级历史以来任何人类社会阶段上都有社会性别。只是没有作自觉的观察和了解。在人类认识到了性属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身心被建构成了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性别——性属。这些过程随着时间推演而不断改变。历史学家斯科特在《社会性别:历史分析的一个有效范畴》中对性属/社会性别概括道,性属/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是区分权利关系的基本方式。在这里,他强调了两点:第一,性属/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表现,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第二,性属/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