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斯多葛学派认为如何获得幸福
早期斯多葛学派主张美德就是幸福,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生活,也才是幸福的生活。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大师——塞内加
塞内加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他首先把哲学视为一种纪律,帮助人克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 他的一生遭受了众多挫折,最后被残暴的罗马皇帝赐死,那么是什么让他能够在挫折中前进呢? 答案就是哲学。 所有挫折,无论大小都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能力强,反之对我们伤害最重。 哲学教我们顺应所有现实,纵使不能避免挫折,也能免于因遭受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带来更大损害。 愤怒 塞内加认为愤怒不是超出理性控制的行为,只要我们改变了思想,就可以改变发怒的倾向。 愤怒源于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看法或许乐观,甚至到了危险的阶段。 如果我们不抱那么大的希望,就不会那么愤怒。 震惊 由于我们受伤害最大的多半是意外事故,而我们不可能什么都预见到所以塞内加建议我们时刻心存灾难的可能性。 不公正感 规则规定,如果我们正直,就应当得到好报,如果我们是坏人,就应得到惩罚,即通常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我们的命运不总能用我们的道德价值来解释,并且外部环境不总能反应内部品质。 有些命运单纯是命运女神的反复无常而已。 焦虑 焦虑是一种对于情况不能确定的焦躁不安的状态,我们希望它变好又担心它恶化。 单纯对焦虑进行宽慰不能解决问题,塞内加主张让人们想到坏事大概会发生,但是却未必像我们想的那样坏。 就人们担心的坏结果像他们解释虽然结果不好,但是也没有那么坏。 受嘲弄感 常常认为自己被无生命物和有生命物嘲弄的人,背后实际是担心自己有理由受到嘲弄。 我们应该断绝别人的行为和自己感受之间的阴谋论,而是单纯的心灵感受而已。 但是如果对于挫折产生的种种负面情绪有了泰然的接受之后,不应对挫折就得过且过了,应该尽力解决。 对于挫折,我们有时能进行一些变革,但永远必须服从外在的必然,我们只有有限的自由,但终归是自由。 对于个人能力之外的挫折,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并尽力补偿。 正如塞内加所说的: “何必为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
斯多葛 分享
斯多葛是什么? 斯多葛(Stoic)是教人怎样过好这一生的学问,源自希腊。学派得名自Stoa Poikile,指雅典中心广场北侧的绘画长廊,创始人芝诺经常在这里给门人讲课。 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苏格拉底在同一个广场上被审判近100年之后,希腊城邦的政治、军事已衰落,但学风大畅,诸子争鸣。 一个极端是享乐主义,花开堪折直须折,珍惜眼前,让欲望飞;另一个极端是犬儒主义,荣华富贵皆浮云,惟有放弃物欲,才能得到真自由,破衣敝履,以地为席。那个让亚历山大走开别挡住阳光的第欧根尼,就是位大犬儒。这两派,一派玩世,一派弃世。 斯多葛既不像犬儒主义一样弃世,也不像享乐主义一样沉湎物欲。斯多葛主张物物而不为物所物,既享受现实美好,又洞察其转瞬即逝。人生应追求有德性(virtue)的生活,并等待命运女神的垂青。尽人事,知天命。 所谓德性(virtue),就是成为我们所应当成为的那种人。至于应当成为什么人,斯多葛自有套说法,我们对于父母兄弟朋友家邦负有责任,职责一个也不能少。什么也不能阻止一个斯多葛履行职责。 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良好生活的模板,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中国人比斯多葛少了一点对无常的敬畏。 斯多葛推崇理智,因为惟人有理智,成为应当成为的那种人,就要让理智主导我们的生活。 一个斯多葛曾如此安慰陷入丧子悲恸中的母亲: “只有理智能使我们停止流泪,命运是不会让泪水停下来的。”也许只有另一个斯多葛才听得进这劝慰。 斯多葛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是罗马皇帝,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 我必然会遭遇负义、无礼、背信、恶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以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说这话的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奥勒留少年时期曾修行犬儒学派(Cynicism),穿布衣,睡地上,拒绝享受,但不得要领。偶然得到埃皮克提图(Epictetus)的课堂答问集,获得大启发,转而修行斯多葛(Stoic)学派,成为罗马最后一个伟大的斯多葛。 奥勒留也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柏拉图所期待的那种哲学王,哲学王指的是统治者应当是哲学家。作为一个斯多葛,他本无意向他人布道,而把所思所想记在日记里,原题是“致我自己”,后人改名出版,《沉思录》留传后世,成为斯多葛学派的经典。 斯多葛不是贵族的专利,谁都可以做。奥勒留的精神导师埃皮克提图出身奴隶。罗马四大斯多葛中的另外两位,塞雷卡(Seneca)集剧作家、银行家、政客于一身,穆索尼乌斯(Musonius Rufus)则终身执教。他们出身不同,背景迥异,各有境遇,在斯多葛思想里找到了理想人生的模板,那就是内心宁静。 斯多葛从希腊传入罗马,获得了极大成功。 罗马人改造了斯多葛,把内心宁静放到极高位置。对罗马人来说,宁静与德性同样重要,并相互关联:德性完备则平静降临,内心免于一切负能量;反过来,内心宁静才能追求德性。 理想的罗马斯多葛是这样生活的,享受美好,追求事功,但绝不沉湎其中,洞察一切都像朝露一样,随时消失。如果荣华富贵转瞬间被夺走,那也是命运使然,丝毫不能动摇一个斯多葛的沉着与泰然。 无忧无惧,无嗔无念,内心宁静。当然,宁静它不是放弃所有的情绪,而是放弃负面的情绪,不为愤怒、悲伤、焦虑、恐惧所动。 怎样做一个斯多葛 要做一个斯多葛,你得会这些功夫: 第一,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 设想最坏的情形,这件事本身就会降低命运无常可能对你的心理伤害。噩运对那些以为前面只有好运的人冲击最大。珍惜生活,但时刻自省,洞察美好终将逝去,专注从当下获得快乐。 想象你已经失去一切,亲人、朋友、财富、生命,然后睁开眼睛,珍惜当下。这是最重要的斯多葛心理学,它一再被证明有用。灾难来临时,最先崩溃的总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乐观在惨淡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斯多葛就不同,灾难来临对他们只是符合预期。习惯于预设最坏情形,你才能在绝地获得坚韧和勇气。 塞雷卡是罗马四大斯多葛之一,当时的银行家、政客、剧作家和皇帝的顾问。 一位妇人,三年仍不能挣脱丧子之痛,塞雷卡劝慰她,他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命运女神那里暂时借来而已,她随时就能拿走,要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 后世说过类似的话,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他肯定是个斯多葛。 第二,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 什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斯多葛将一切环境因素内化成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将一切得失之源都归于自己,放下对无法控制之外物的忧惧焦虑。奥勒留的精神导师埃皮克提图说,人们想改变世界,斯多葛想改变自己。 第三,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与现在,仿佛它是宿命。 斯多葛的宿命论针对过去与现在,因为它们已成事实,不可改变。既然无法改变过去和现在,那就不必再枉自悲叹?不要反复思量,假设当初怎么样会如何,不要把情感、精力、资源浪费在这里,更不能让其摇动内心。 第四,克己。 假想最坏情形可能发生之外,斯多葛会往前再走一步。塞雷卡说有时得按照最坏情形已经发生那样去生活。光假想失去全部财富还不够,还要时不时真正过苦日子,给自己主动制造苦难,忍饥挨饿。 跟犬儒不同,斯多葛不追求自虐。他们并不从受苦中收获快感,只是为了更好地反思现实的甜美。推崇克己,是为了获得意志力、勇气和自制力。 第五,反思。 斯多葛也有三省吾身:今天改正了什么?今天抵制了什么?今天有什么进益?斯多葛入世,积极参与生活,但集参与者与旁观者两个角色于一身,一边作为,一边又观察自己的作为,并按斯多葛准则来评估: 你有没有设想过最坏情形? 你有没有区分能控制与不能控制的事情? 你有没有内化目标? 你是否沉湎于过去,而忘了注视未来? 你有没有克己? 对一个斯多葛来说,死亡是终极测试。一个标准的斯多葛坦然接受突然来临的死亡,因为他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因此已经过了自己想过的一生,随时可死。 塞雷卡自己是这样死亡的:他的学生、罗马暴君尼禄令其自杀。门人子弟为之流泪,他则提醒大家记住我们都是斯多葛,然后割开手腕,由于年事已高血流过慢,他命仆人将浴缸放满热水,躺在那里,平静死去。 现代人做斯多葛有什么用? 有些难题是亘古不变的,在无常世事中,在侮辱、焦虑、灾变、老去、死亡面前,无论你是罗马人还是现代人,都想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斯多葛不仅是学问,它更多的是践行,用斯多葛的做法, 就是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既入世,又时刻从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注重德行地去生活。
什么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是来自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因为他在雅典市场北部的画廊讲学,学派因此得名。斯多葛学派的学说以兼有唯物和唯心的因素,重视现实世界为特征。它承认事物是物质的、发展的,运动的,但认为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世界理性“罗各斯”,就是神性和命运。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宇宙神性,符合自然理性,就要过一种道德的,即自然的生活。道德就是幸福,因此人们不应该逃避社会责任,而是应该参与政治,但是也不能纵欲,否则难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在宇宙理性与道德生活的基础上,斯多葛学派提出了“人人皆兄弟”和世界公民的政治主张,他们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有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
一周碎碎念-斯多葛学派的哲学
斯多葛学派(Stoicism)非常古老,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斯多葛学派要求我们做一个坚忍、坚定、不轻易动感情的人。Stoicism衍生出来的“stoic”这个单词在英文中既可以做名词,指一个斯多葛派的信徒;也可以做形容词,形容人宠辱不惊、坚韧不拔。我觉得《纸牌屋》里的Claire Underwood就很符合这个描述。 纽约城市大学的哲学教授马西莫·匹格里奇在《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一书中,道出了斯多葛派的一条核心主张“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事情。 这个二分法所表达的含义,在基督教的祷文里也有体现。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也曾用这个理念来勉励学生:“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类事。”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且将两者区别对待,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不可战胜。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也能做到宠辱不惊。 那普通人要怎样实践斯多葛学派的二分法呢?匹格里奇教授指出,如果你能接受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那么你的个人目标应该从“外部目标”转换为“内部目标”。 比如在你面前有一个升职机会,你准备好简历,列出了自己亮眼的成绩,把简历交给老板,希望得到这个职位。 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这个职位,这就是一个“外部目标”,因为这里有很多因素你无法控制。可能和你竞争的其他同事表现得更优秀,或者老板不喜欢你。如果你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部目标上,你就会有各种焦虑和不安。 因此,你应该选择一个“内部目标”。虽然你控制不了外界,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可以把目标设定为尽力而为,写一份最理想的简历。 有了这个二分法,你设定的是内部目标,那么对于你不能控制的最后结果,也就没什么可焦虑的了。最后无论结果是什么,你都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没拿到这个职位,也没必要有负面情绪,多余的感情只是自我伤害。 日常焦虑的我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个二分法,就无敌了。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受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东西上,并有勇气去控制,这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哲学智慧。
斯多葛学派
我常常骄傲、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而读《沉思录》时,文字的深邃、平静与博爱让我频频折服、惭愧。斯多葛学派倡导的责任意识和消极想象让人有所裨益,让心变得安宁的。 我时常会因为他人的评价或沾沾自喜久久不能平息,或勃然大怒甚至迁怒于人。他人可能是生活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快乐源泉,包括亲情,爱情,友谊。不过他们也可能是我们所经历的绝大部分负面情感的起因。和人相处是有一定风险的,那往往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但我们仍然要进行交互,善待他人,因为正如蜜蜂的功用是做蜜蜂该做的事情,人的功用就是做人该做的事情。我们被设计出来,就是要生活在其他人当中,要以一种相互有利的方式进行互动。正像墨索尼亚斯所说:人类的本质非常像蜜蜂的本质。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的:一只蜜蜂被孤立起来就会死亡。也正像《沉思录》作者马可所说的那样:伙伴关系就是创造人类这件事情中隐匿的目的。因此,很好地发挥了人的功用的人,是理性又社会化的。 《沉思录》中有这样的告诫:我们每天开始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醒自己,我们将要碰到的人会多么令人讨厌;就是提醒我们自己要注意他们的干预是非、忘恩负义、傲慢无礼、背信弃义、恶毒用意和自私自利。但是,要履行我的社会责任,要尽我对于人类的责任,就必须对全人类有所关心。人类是为着相互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生下来就是要一起工作的,就像我们的左右手和上下眼睑一样。所以,在我做的所有事情中,必须把“为所有人服务和所有人的和谐”作为我的目标。更确切地说,我有义务为我的同类做好事并且与他们相互体谅。所以,一个斯多葛主义者不会以紧迫事务的借口来推卸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义务,他们能够从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得到好感而又丝毫不显得卑微,他能够从不表现任何愤怒或别的激情而同时又温柔宽厚,他能够表示嘉许而毫不啰唆,拥有渊博知识而毫不矜夸...... 同时,斯多葛派的消极想象也是良方。 生活百味杂陈,人在生活中会时常面对所爱之人或物的离开,从而陷于悲伤、焦虑、愤怒、恐惧等各种消极情绪中,这些情绪让人痛苦、烦恼,远离内心的安宁。因此,如何对待所爱的人或物的离开?在未离开时,假想其会离开,从而珍惜当下。这样我们就会倍加珍惜当前所拥有的,如此,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正如爱比克泰德说的:当和一个朋友说再见时,我们应该悄悄提醒自己,这也可能是最后的分手,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珍惜友情,也可以从友情中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和乐趣。 斯多葛派不仅将消极想象应用于生活中所珍惜和喜欢的人与物上,而且将其推括于自我的生命认知中,主张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活。当每一天被视为生命的最后一天时,人们会备加珍惜这一天,这一天会过得无比的充实和有意义。斯多葛主义的最后一天式过活不是最后的疯狂或肆意的纵情,而是理性的思考和积极地欣赏今天,因为正如上述,理性而社会化是人类的义务。 选择何种信仰更多源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性格,而不是其是否是真理。所有的理论都不完美无缺,就像哲学终究是爱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什么,谁也不敢定论。斯多葛主义于我是一个较好的践行指导。本文简短的论述无法阐释尽它的魅力,或许只有亲身阅览斯多葛主义者的文字,才能有所深入体悟。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追寻信仰在古今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相对艰难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闷头劳作,结婚生子,也可以获得世俗的荣耀和快乐。但是纵观人类社会,那些高级的灵魂,无一不是摆脱了柴米油盐,进入一种更高的思考领域,探索更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推荐书目:
七律 读罗素《西方的智慧》有感斯多葛学说
漱齿餐霞亦善哉,风移云景识幡回。 若能拾级洪崖拍,遥想趋庭落照开。 大道迷分空洒脱,乡愁渐远更徘徊。 闲思剩比斯多葛,再向星空酌一杯。 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爱因斯坦,诚不我欺也! 《西方的智慧》是罗素老爷子87岁时将其大部头巨著《西方哲学史》进行简写后的大众普及版,记录了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维特根斯坦的一百多位西方哲学思想大咖,文字很浅近,更像随笔,没有哲学书的学术架子,是一个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头脑日趋“浅薄”时的救亡读物。 查理·芒格曾经在2007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中,在谈到“让打击和麻烦成为你们成长的契机”这一理念时,芒格重点推荐了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爱比克泰德。我也是在读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初次认识到斯多葛派哲学的(Stoicism)的一些思想的。 这些哲学先贤在我国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不大,但他们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希腊罗马社会,并为后世基督教所借鉴和发展,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最负盛名的哲学流派之一,由芝诺创立、进而由塞涅卡、爱比克泰德等发扬光大。之前还读过另一个著名的斯多葛哲人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经典著作《沉思录》。 斯多葛派哲学也深深影响了许多后人,芒格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还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就是写《活出生活的意义》的那个意义疗法的创始人。 我将斯多葛学派的三大原则提炼成最为精练的语句,罗列如下: 1)美德是至善,其余均无关紧要。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斯多葛派从苏格拉底那里获得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主善,因为它是唯一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使用健康、财富、教育。 从斯多葛的角度来看,其余一切均无关紧要这句话指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美德进行交换。在不折损美德的情况下,斯多葛会追求可取的无关紧要之物,并尽量远离不可取的无关紧要之物。 2)遵循自然。即把理性应用于社交生活。斯多葛派信徒认为,我们应该从宇宙的组成中获得提示,领悟出该如何生活。由于人类天生是理性的社会动物,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运用理性去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3)控制二分法。有些事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有些则不然。如果我们在精神上足够健康,我们的决定和行为就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而其余的一切则在我们的控制之外。我们应该关注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对于其他事则应怀着平常心去对待。 智慧:以最好的方式驾驭复杂情况。 勇气:不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做正确的事。 正义:公平、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分贵贱。 节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适度原则和自我控制。 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中最让我觉得贴近的能实践的生活哲学绝对就是“斯多葛”学说了,目前“斯多葛”哲学又在硅谷重新复活了,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群体的“长期精英的内因”。 最近被”认知升级“的各种课堂、读书会、分享活动彻底击晕了,好像多听了几堂混沌的课、订购了几个得道的专栏、买了几部各种咖推荐的书,就突然人生不惑了,就满血复活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就爬出洞穴,看见灿烂星空了 。。。 好像各种道听途说的哲学观点一下子变成“普遍常识”了,变成个体于“乌合之众”中救赎的工具 ---这世界真的这么美好吗? 只要你愿意付出点注意力和钱包,就能修炼成认知盈余的富翁,就能吐故纳新(Exhale Past, Inhale Future) ,成为超人类的一员? 黑格尔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而什么是经典? 就是可以一读再读的著作,确实,经典的唯一读法就是“重读” 徐沪生说“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 这像是一个学哲学出身的说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