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格特鲁德·瓦格纳的家人情况
瓦格纳的五个子女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名字体现了杜承荣和瓦格纳对祖国的感情,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大儿子强华,从事地质研究,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云南昆明;二儿子兴华在老家务农;大女儿丽华是教师,已退休;二女儿韶华是幼儿园老师,也早已退休;小女儿爱华早先在家务农,后来去上海郊区,摆了个小摊,卖些小日用品。强华他们这一辈还是欧洲人的脸孔,但语言、行为已经完全与乡邻无异,而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更加与当地人融为一体。在孙儿们看来,祖母的爱情故事,也已经是动人而遥远的传奇。几年前,杜家修了族谱,在那里头,奥地利姑娘格特鲁德·瓦格纳的身份是:杜承荣的媳妇——华知萍。
论瓦格纳“乐剧”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写作思路:首先对瓦格纳做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他对乐剧的观点和态度,最后结合他的具体作品的论证阐述对后世歌剧的影响。
示例如下:
瓦格纳是十九世纪德意志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其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新奇跌宕的剧情编排以及沉郁昂扬的主题宣扬等形式手法来凸显呈现浪漫主义的表征内涵,继而营造了纵横雄奇、醇厚瑰丽的艺术韵致。
瓦格纳认为乐剧的内容不能是日常琐碎的生活应该表现的是“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因为这些题材中的人物更能广泛的表现生活的基本问题,诸如爱、善、恶、英雄主义、信仰、克己等等。”
标志性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尼伯龙根的指环》内容都是神话或传说故事。最能体现瓦格纳乐剧理论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本为作曲家亲自编写,题材来自中世纪凯尔特传奇。叙述骑士特里斯坦去艾尔兰岛为国王马克迎娶新娘伊索尔德,而伊索尔德曾是特里斯坦的恋人。
瓦格纳乐剧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艺术和标题化的音乐体现出了19世纪末的音乐潮流;他的“无终旋律”、“主导动机”给后世音乐家许多启示,丰富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的歌剧艺术;他乐剧中管弦乐色彩时而气魄宏伟时而细致精妙感染了一代又一代。
一直以来,瓦格纳都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崇拜模仿的追随者众多,而反对厌恶他的人也不再少数,但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瓦格纳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瓦格纳的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瓦格纳的神剧《尼贝龙根的指环》是由路德维希二世大力支持,并在拜罗伊特盖了一个剧院专门为这部神剧演出之用。而说到《尼贝龙根的指环》这部惊人的旷世作品,是根据日耳曼神话与英雄传说而创作的,包括中世纪德国叙事诗《尼贝龙根之歌》,古代北欧歌谣曲集《埃达》,以及日耳曼英雄传说“威尊格故事”等而作成。可见这位国王真是非常喜欢神话传奇,以至于他所建的城堡也如神话仙境一般。说到这部神剧的影响,那就是自瓦格纳后,德国歌剧以压倒性的姿态,对意大利歌剧形成一股威胁。瓦格纳的追随者曾仿效他的风格,试图再创佳绩,可惜已很难再超越瓦格纳缔造的高峰了。他一生不断的追求的主题是“宿命式原罪与爱的救济”,根据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亲自执笔写成剧本,然后作曲,陆续写成许多音乐史上划时代的歌剧杰作。更重要的是,瓦格纳重视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追求真实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希望剧院成为综合艺术的演出场所。他本身便兼具剧中人物的神性与野性,那具体与象征,日常与魔术,人与神,爱与憎,以及由色彩缤纷的管弦乐彩饰而成的表现,使其作品成为瓦格纳本人哲学与文学素养所结成的丰美果实。不论在歌剧或乐剧的作品中,瓦格纳都使用自称作“主导主题”的短小旋律,这是用来表示一定用意的,如“宝剑”或瓦哈拉城“等物体,”荷兰人“或”齐格菲“等人物,”裁判“或”脱逃“等行为,”爱“或”信仰“等情感,以及“命运”或“死亡”等现象。这种使音乐成为有思想内容的有效手段,一直被后世的音乐家所沿用。这种新颖构想和瓦格纳独创的作曲技巧结合后音乐的表现范围变得更辽阔。
贝多芬,瓦格纳,莫扎特,肖邦历史背景主要创作领域代表作品创作特征音乐史地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 作家生平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 瓦格纳的3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人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森塔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 《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 瓦格纳的3幕歌剧《汤豪舍》,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古代传说撰脚本。剧情描述游吟歌手汤豪舍与图林根的庄园主赫尔曼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经不住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诱惑,离开图林根瓦尔特堡在爱神的山庄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又回到人间,伊丽莎白喜出望外。汤豪舍参加歌手比赛,赫尔曼规定必须唱爱的赞歌。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他自己与维纳斯的私情,因此触犯了神。赫尔曼令汤豪舍随朝觐者去罗马求教皇赦免。教皇却声称,如要他赦免汤豪舍,除非拐杖发芽。汤豪舍走后,伊丽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汤豪舍回庄园途中,遇伊丽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极,在维纳斯召唤下,他叫喊着“神圣的伊丽莎白啊,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丽莎白身旁死去。这时朝觐者拿着教皇送给汤豪舍的拐杖出现了,拐杖上长出了枝叶,说明汤豪舍的罪过得到了赦免。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飞行的荷兰人的创作背景
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又名《傍徨的荷兰人》,这出歌剧是根据北欧所流传的鬼船故事而写成。诗人海涅把这一传奇故事写成小说《施纳贝尔沃普斯的回忆录》,瓦格纳从这本小说得到灵感,于1842年,参照迪奇所写的《鬼船》写成剧本并谱曲。德语的“fliegen”是飞翔、飞行之意,而指的是传说中的“鬼船”。由于荷兰人不可能会飞,如果译成“飞行的荷兰人”似乎不妥,于是根据剧情意译为《漂泊的荷兰人》或《彷徨的荷兰人》。《漂泊的荷兰人》一完成,瓦格纳便希望能尽快在德国的歌剧院上演,但莱比锡方面表示剧情太阴森而拒绝了他,慕尼黑则认为此剧无法投合听众的兴趣,还是退回总谱。他在柏林停留时,由梅耶贝尔的协助,好不容易获得柏林剧院的首肯,但实际演出的可能性还是很渺茫。后来看到《黎恩齐》演出成功的德累斯顿,终于在 1843年1月2日首演这部《漂泊的荷兰人》。1865年在德累斯顿剧院再度上演以后,才肯定了其价值与成功。这部三幕八场的歌剧在结构上依然采用编号样式,而且编号与场数相互一致,共有八号,但每一号可能包含数曲。由于瓦格纳不同意这种传统的细分法,不久后便抛弃编号样式,而采取强调戏剧性的作风。此剧可以说是以 《仙妲的叙事曲》作中心,分别向前和往后发展而成,并以表示亲切爱情的“救济动机”和气氛阴森的“荷兰人动机”的对立作为音乐的根基。不论在《叙事曲》、序曲,或是终幕中,这两个动机都以极具效果的方式反复出现。和前作《黎恩齐》相比,可以看出“主导动机”的手法在此有了更明确的意识。除了上述的两个主导动机外,剧中出现较频繁的动机,还有“海上漂泊的动机”和半音阶的“暴风雨与波涛的动机”,这两个刻画心理的动机,连同前述的两个主要动机,使此剧的音乐具备交响曲般的性格。剧中较重要且有名的乐曲,除了《叙事曲》外,还有第二幕具有民谣风的《纺纱合唱》和第三幕的《水手合唱》。独唱曲部分则有第二幕中年轻猎人的咏叹调、第一幕荷兰人登陆后唱出的咏叹调等。整体看来,瓦格纳在此剧中多少受到前辈、特别是韦伯的影响,但已经脱离前作《黎恩齐》中的法、意倾向与外表的虚饰,音乐开始有了内在性格,色彩上变为德国式的,作曲家的个性也更加突出。再加上主导动机的手法与戏剧性格的强烈意识后,可以明显看出瓦格纳已经向乐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