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 请查一下历届诺贝尔化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任举一位谈谈他的简历或事迹,并指出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主要原
- 20世纪化学的三个重大发现
- 什么是层流燃烧、湍流燃烧,从燃烧机理上分析如何控制
- 最新的化学成就有哪些啊
- 什么是燃烧要资料
- 一战和二战中有哪些重大的化学发明
- 说出关于以前人类用火资料
- 天冷时,汽车为啥不好打火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如下:
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在某一系统中,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雀森返温度升高,反应加速,最终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不能自燃。
2、链锁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链锁反应体系着火与否取决于该体系自由基的生成速度和销毁速度之顷饥间的关系。如果在系统中,自由基的数目因分支而不断增加,反应速度加快,系统会发生着火;相反,如果自由基消失和链锁中断占优势,不能自燃。
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春答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
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
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请查一下历届诺贝尔化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任举一位谈谈他的简历或事迹,并指出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主要原
首先我来给大家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1901年 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 1903年 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 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 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 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 O. 瓦拉赫(德国人) 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 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 1912年 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 有机镁试剂 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 A. 维尔纳 (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 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 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 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H.O. 维兰德(德国人)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 I. 兰米尔 (美国人)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 W. N. 霍沃斯(英国人) 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 卡雷(瑞士人) 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 A、B2的研究 1938年 R. 库恩(德国人) 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 鲁齐卡(瑞士人) 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 1940年—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 O. 哈恩(德国人) 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国人) 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 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 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 W.F. 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 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 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 M. 艾根(德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 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 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 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2002年 约翰-B-芬恩(美国人)、田中耕一(日本人)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库特-乌特里希(瑞士人)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 2003年 阿格里(美国人)和麦克农(美国人)研究细胞隔膜 2004年 以色列 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 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法国伊夫·肖万、美国罗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罗克 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2006年 美国 罗杰·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2007年 德国 格哈德·埃特尔 表面化学研究 .
20世纪化学的三个重大发现
公元1900年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公元1901年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公元1902年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公元1906年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公元1909年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公元1912年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公元1913年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公元1916年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公元1919年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公元1923年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公元1924年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公元1926年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公元1927年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公元1928年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公元1929年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公元1931年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公元1932年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公元1933年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什么是层流燃烧、湍流燃烧,从燃烧机理上分析如何控制
预混可燃气体与流速不高(层流状态)的火焰传播称为层流燃烧,解释层流燃烧的理论目前一般是用泽尔多维奇,弗朗克—卡门涅次基和谢苗诺夫理论,影响其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气体初温,绝热火焰温度,压力,化学计量比,燃料性质和添加剂等因素,而解释湍流的理论有皱折表面理论和容积扩散理论,前一个解释弱湍流,后一个解释强湍流,影响其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有混气性质,浓度,初温,初压,流动状态等~~~…
最新的化学成就有哪些啊
1951年 G.T. 西博格、 E.M. 麦克米伦(美国人)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J.P. 马丁、 R.L.M. 辛格(英国人) 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 H. 施陶丁格(德国人) 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 L.C.鲍林(美国人) 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 V. 维格诺德 (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 谢苗诺夫(俄国人) 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 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 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 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 W.F. 利时(美国人) 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 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M.F. 佩鲁茨、 J.C. 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 K. 齐格勒(德国人)、 G. 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 R.B. 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 R.S. 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R.G.W.诺里会、 G. 波特(英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 化学反应的技术 M. 艾根(德国人) 1968年 L. 翁萨格(美国人) 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 O. 哈塞尔(挪威人)、 K.H.R. 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 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 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 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 G. 威尔金森(英国人) 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J. 弗洛里 (美国人) 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 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 米切尔(英国人) 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C. 布朗(美国人)、 G. 维蒂希(德国人) 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 伯格(美国人) 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 F. 桑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人)、 R. 霍夫曼(英国人) 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 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 H.陶布(美国人) 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 J.卡尔、 H.A.豪普特曼(美国人)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R. 赫希巴奇、 李远哲(中国台湾人) 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 C.J.佩德森、 D.J. 克拉姆(美国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 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 J. 戴森霍弗、 R. 胡伯尔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 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 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 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 M. 莫利纳 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 H.W.克罗托因(英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 J.E.沃克尔(英国人)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C.斯科(丹麦人) 1998年 科恩( Walter Kohn) 发展了一套量子化学方法理论,分析分子的性质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 波普( John Pople)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使“运用激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观测原子在分子中的运动成为可能” (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2000年 阿兰·黑格 美国 阿兰·麦克迪尔米德 美国 日本白川秀树 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 的聚合体2001年 威廉·诺尔斯 美国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野依良治 日 本 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2002年 约翰·芬恩 美国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明了对生锎蠓肿咏�腥啡虾头?析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国 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罗伯特·H·格拉布斯 美国理查德·R·施罗克 美国 有机化学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什么是燃烧要资料
33.什么是燃烧?其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燃烧是一种同时伴有放热和发光效应的激烈的化学反应。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如木料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份并剩下碳和灰)是燃烧现象的三个特征。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其中氧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但氧化剂并不限于氧气,氧化并不限于同氧的化合。34.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可燃物;如木材、天然气、石油等;(2)要有助燃物质,如氧气、氯酸钾等氧化剂;(3)要有一定温度,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点火源)。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称为燃烧三要素,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并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燃烧。35.什么叫“燃点”、“自燃点”、“闪点”?答:“燃点”也称着火点。火源接近可燃物质能使其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自燃点”即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后共同均匀加热到不需要明火而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闪点”是指可燃液体的一种最低闪燃温度,在该温度下,液体挥发出的蒸汽和空气混合与火接触能够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36.引起着火的直接原因的哪些?答:一般有:(1)明火——如焊炬、炉火、香烟等;(2)电火花——如电气开关的接触火花、静电火花;(3)雷击——云层在瞬间高压放电引起的火;(4)加热自燃起火——如熬沥青加热引起自燃;(5)可燃物质接触被加热体的表面——如油棉纱接触高温介质的管道引起自燃;(6)辐射作用——衣服挂在高温炉附近引起着火路;(7)由于摩擦作用一一如轴承的油箱缺乏润滑油发热起火;(8)聚焦及高能作用——使用老花眼镜、铝板等对日光的聚焦作用和反射作用引起着火, 激光照射引起光烧毁; (9)对某些液态物质施加压力进行压缩,产生很大的热量,也会导致可燃物起火,如柴油发动机的起火的工作原理;(10)与其他物质接触引起自燃起火:如何、锅、钙等金属与水接触;可燃物体与氧化剂接触,如木屑、棉花、稻草与硝酸接触等。37.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归纳有以下几方面:(1)对防火工作重要性缺乏认识,思想麻痹,是发生火灾事故的主要思想根源。 (2)对生产工艺、设备防火管理不善是导致发生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3)设计不完善,为防火工作留下隐患,成为火灾事故根源。 (4)对明火、火源、易燃易爆物质控制不严、管理不善,是引起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5)防火责任制贯彻不落实、消防组织不健全、不能坚持防火检查、消防器材管理不善及供应不足是导致火灾漫延扩大的重要原因。38.做好防火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1)建立健全防火制度;(2)建立健全防火组织; (3)加强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 (4)加强防火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5)认真贯彻防火责任制;(6)配备好适合的足够的灭火器材。39.影响燃烧的主要因素要哪些?答:(1)燃点: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2)自燃点:自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3)闪点: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4)自燃:自热燃烧、堆放越多,越易引起燃烧;(5)挥发性:比重越小、沸点越低,其蒸发速度越快,火灾危险性越大; (6)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单位时间内被燃烧掉的重量或体积量度,燃烧速度越快,引起火灾危险性越大; (7)诱导期:在引起着火前所延滞的时间称为诱导期,时间越短,火灾危险性越大;(8)最小引燃量:所需引燃能量越小,引起火灾危险性越大。40.简述灭火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答: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采取措施以至少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则可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灭火的基本方法有三个:(1)冷却法: 将燃烧物质降温扑灭,如木材着火用水扑灭;(2)窒息法:将助燃物质稀释窒息到不能燃烧反应,如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灭火。(3)隔离法:切断可燃气体来源,移走可燃物质,施放阻燃剂,切断阻燃物质,如油类着火用泡沫灭火机。41.什么是爆炸?爆炸现象有何特征?答:爆炸是能量(物理能、化学能或核能)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和其它能量的现象。一般说来,爆炸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2)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多数爆炸伴有温度升高;(3)周围介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振动或受到机械破坏;(4)由于介质振动而产生声响。其中,压力急剧升高是爆炸现象的最主要特征。42.燃烧与氧化爆炸有什么异同点?答:可燃物的燃烧与氧化爆炸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氧化反应,但二者的反应速度、放热速率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也不同,爆炸比燃烧要快得多。43.火灾事故与爆炸事故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答:火灾事故和爆炸事故的发展明显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火势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而爆炸的突发性强,破坏作用大,爆炸过程在瞬间完成,人员伤亡及物质财产损失也在瞬间造成。由于燃烧和(化学)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因此火灾和爆炸事故常常互相转化;(1)爆炸引起火灾。爆炸抛出的易燃物可能引起火灾。如油罐爆炸后,由于油品外泄往往引起火灾;(2)火灾引起爆炸。火灾中的明火及高温可能引起周围易燃物爆炸。如炸药库失火,会引起炸药爆炸。一些在常温下不会爆炸的物质,如醋酸,在火场高温下有变成爆炸物的可能。44.发生爆炸的基本因素是什么?答:造成爆炸的原因因素是:(1)温度;(2)压力;(3)爆炸物的浓度;(4)着火源。45.什么叫爆炸极限? 答:可燃气体、蒸汽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爆炸混合物,遇火即能发生爆炸。这个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爆炸极限,最低的爆炸浓度叫下限,最高的爆炸浓度叫上限。通常用可燃气体、蒸汽、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46.防止发生爆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1)控制可燃性物质,防止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和空气构成爆炸混和物;(2)清除着火源;(3)隔绝空气,去掉助燃物质如氧气、氯气、氯酸针、高健酸斜等;(4)装设安全阀防爆板;(5)加强通内、除尘;(6)定期进行检查试压、测厚及探伤检查无损检测。
一战和二战中有哪些重大的化学发明
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 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 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 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 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 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 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 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 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 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 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 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公元1932年 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 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 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 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 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 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 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
说出关于以前人类用火资料
人类用火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至今许多考古学家还在探索这个问题。19世纪70年代,亨利·摩尔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他只能根据当时澳大利亚人和大多数利尼亚人当中所存在的民族志资料,把人类开始用火的时间,定在中级蒙昧社会时期,即始于鱼类食物的获得(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时代之初)�①。人们对人类用火的历史还停留在几万年的时间概念上来认识。1927~1957年,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文化遗址掘得了大量的木炭、灰烬和燃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以及在比“北京猿人”稍早的周口店第13地点发现的灰层和烧骨后,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用火在时间概念上的认识。贾兰坡、吴汝康先生研究这些资料时指出:“人类用火并非自‘北京人’时代开始”�②。在那时,北京猿人已经有了长期的用火经验�③。这样一来,就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55万年以前。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人们又相继在法国和我国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早于“北京人”时代人类用火的新证据。据笔者所知:1960年在法国东南部马赛不远处,工人们爆破筑路时,从一个叫埃斯卡的山洞里,发现了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用火遗迹——木炭、烧石、灰烬,地面上还有五处直径达90厘米的红烧土遗迹,该遗址距今可达100万年�④。1960年,贾兰坡先生同王建先生在山西芮城匼河文化遗址调查发掘过程中,曾发现烧鹿角及哺乳动物的肢骨。匼河文化遗址用古地磁测定距今69万年以上�⑤。1961年及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在距匼河遗址3.5公里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发掘时,曾“发现了一些颜色呈黑、灰、灰绿的哺乳动物的筋骨,鹿角和马牙。呈灰绿的马牙还炸裂成碎纹,和北京人遗址的被烧过的骨头和牙齿并没有什么两样,经过化验也证明是被烧过的”�⑥。“用古地磁初步测定西侯度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至少也有180万年”�⑦。“1966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含蓝田人头骨化石经古地磁测定距今100~80万年�⑧前的堆积中,也发现有黑色物质,经化验,全为炭质,有少数较大的炭粒肉眼可见,考古学者戴尔俭等认为:“这种炭可能是人类使用火时,树干或树枝等未充分燃烧,后被流水搬运至适当距离而形成。”�⑨“1971年夏天,贵州省博物馆在桐梓县九坝公社云峰大队的岩灰洞里,发掘猿人化石和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石器的同时,还发现了几块炭屑和烧骨。”⑩�根据他人对岩灰洞猿人骨化石与北京猿人骨化石的比较研究,岩灰洞猿人生活的年代与“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体相同或略早⑾。1973年夏天,贵州省汪家寨煤矿地质科,在水城县艺奇公社的硝灰洞里,发现了灰烬、哺乳动物化石。次年,经贵州省博物馆发掘,在所留存的宽10、深0�3~1、厚0�1~0�7米的堆积中,获得旧石器材料50多件,灰烬层厚达0�15米,其中含有很多烧骨、烧石和一定数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该遗址的年代为中更新世⑿。1973年冬,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含元谋人化石产地发掘时,不仅从地层中找到了元谋人制造的石器,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炭屑。这些炭屑多搀杂在粘土和粉砂粘土中,少量的还夹在砾石透镜体里,炭屑沉积达3米之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炭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有的化石骨片上还有人工痕迹,炭屑中最大的炭粒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也有1毫米左右。在发掘时,经随意抽样测定它的分布密度,在4×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粒达16粒之多⒀!贾兰坡先生研究这个问题时指出:“有理由认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比用自然界的野火的燃烧来解释更有说服力。”⒁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左右⒂�。 这些资料表明: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由55万年、69万年、80万年、100万年、150万年、170万年逐步推进到180万年以前。还可以往上推吗?且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继上述发现之后一些学者们是怎样看待人类用火问题的吧。� 1975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登载的李炳文、胡波撰写的《人类的继往开来》一章中的第三节《人类在用火中最终脱离动物界》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从人类的发源地看,不论是亚洲的,还是非洲的,都离赤道不远。‘南方古猿’几乎都住在非洲赤道的地方。70万年前的‘爪哇猿人’也住在炎热的印尼,要是没有火,人类能在温带和寒带呆下去吗?”“北京猿人为什么能生活在接近北纬40°的地方?因为他们是最早用火的祖先之一。”⒃��� 为了证明“北京猿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祖先之一,李、胡二位还从猿人脑容量的变化过程中寻找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他们在同文中写到:从理查得·李基1972年东非卢多尔夫湖以东发现的280万年前的一个“南方古猿”的颅骨来看,当时的脑容量是700毫升。到“爪哇猿人”只增加了100多毫升,为855毫升。在这200万年中增加很少,平均每1万年增加不到1毫升。可是到了用火的“北京猿人”,脑量就迅速增加到1043毫升。平均每1万年增加10毫升。再往后,平均每1万年增加10多毫升⒄。 就李、胡二位主张,人类用火的历史无论如何是不能突破70万年大关的。但是,前面我们所引的如此重复的重大发现,只能是种种假象的存在吗?不!绝对不是!笔者详细征引资料的同时,不在于仅仅说明它们本身的存在属于事实,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它们来探索未曾被人们揭露的历史。� 世界上,过去一切未曾定案的历史,一旦在考古学方面获得证实,那么,它就应该得出自己应有的结论。根据本文所征引的考古资料,是不是就可以对人类用火的历史下一个结论呢?似乎不行!因为就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还没有人在客观事实上与理论上做出过合理的解释。从多数学者研究人类用火的方法看,一般都受“人类用火自熟肉始”这个观点的影响。不错!人类用火,的确与人类食肉的历史具有一定关系。因为人类的祖先是猿猴。猿猴是基本吃素的。远古之初,猿猴不仅尝不到肉的美味,而且害怕肉的腥味。要吃肉,必定先狩猎,猎物有肉还得先烤。要烤必定用火,但是准确一点说,人类用火是从熟食开始的,用火烤肉则是狩猎开始以后的事了。如果把人类用火与人类制造工具,开始狩猎联系在一起分析的话,人类狩猎的开始至少可以作为人类开始用火时代的下限。就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所有旧石器而言,绝大部分与狩猎有关。尤其是一些最古老、最粗笨的石器,分析其使用价值更是与狩猎有关。以旧石器中的砍砸器和刮削器为例,谁敢肯定它们与狩猎没有关系?假若说这种工具与人类狩猎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不能用于狩猎),起码还存在一种间接关系,用砍砸器和刮削器制造木矛、标枪之类进行狩猎,这能说它与人类狩猎没有一定关系吗?再进一步分析,谁敢肯定任何一件有使用痕迹的刮削器或砍砸器没有对猿人猎取的动物进行过解剖?谁也不敢、谁也不会去做这些违背科学的事。既然如此,把狩猎工具的出现,作为人类用火的最晚标志也是不过分的。笔者认为:如果某一古文化遗址,只要发现有猿人留下的狩猎工具,虽未发现其它用火证据,我们亦当肯定:这里的猿人当时已经开始用火。� 人类用火时间的下限找到了,那么其上限在什么时候呢?因为问题是围绕“人类用火与人类同时起步”这个论点而展开的。既然是讨论人类用火,便不可能超越人类本身的生存年代。作为一种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提出来,那就必须搞清问题本身的来龙去脉。� 前面已经提到,人类用火的确与人类食肉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求实地看问题,人类用火熟食,起初并不是最先熟肉。关于人类是怎样吃起熟肉来的,美国有这样一个传说:有次原始人遇到火灾,火灭后,便去看那些烧死的动物,用手一摸,觉得很烫,手本能地缩到了嘴边。于是,舌头舐到了手上的肉汁,觉得味道不错,从此便吃起熟肉来了。现在,不管任何一个考古学家,都没有摆脱人类用火自熟肉始这个观点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在原始人生活的最初年代,一场火灾烧死的仅仅只是几只动物吗?而大面积的森林和自然植被遭受破坏而残余下来的能够被人们食用的东西是少量的吗?各种植物的果实和根块,经火烧烤后所散发的香气难道原始人就不知道去品尝吗?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里曾经说过:“自有人类以后,智力便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因素。人类很可能从极早的时代起就把动物列入其食物项目之内。从生理结构上看,人类是一种杂食动物,但在很古老的时代,他们实际上以果实为主要食物”⒅。众所周知:采摘植物的果实,挖刨植物的根块,比追捕动物容易得多。而在原始社会之初,猿人怎么不优先架火烧烤那些随手可得的植物果实与根块,而一定要追捕那些不易获得的动物呢?熟肉固然好吃,但猿人在第一堆野火上加放柴草燃烧时,所烤的食品绝不可能是动物的躯体,而有极大可能是某种植物的坚果或根块。那么,猿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熟肉的呢?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以狩猎工具的出现为标志。但我们如此强调人类熟食的对象是植物的果实和根块,而不是动物的躯体,这是不是意味着要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到人类本身历史之前——即提到人类制造工具之前呢?否!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石器,是1968~1972年肯尼亚博物馆考察队在肯尼亚卢多尔夫湖东部地区几处石器文化地点所发现的51件砾石工具,其年代在261万年±26万年以前⒆。贾兰坡先生指出“现在世界上所有已发现的石器都没有代表最早人类首创的资格。人类的第一把石刀还得到更古老的地层中去找。”他还说:“如果有人问我人类的文化到底有多久,我建议到300万年的地层中去寻找。”⒇可以推测,最早的工具是仿照比较合用的天然物造出来的,而且是一种万能工具,砍、砸、切、削都靠它。而这种万能工具在我们的考古学家手里还没有得到。因此,这种万能工具与人类用火的关系我们也还没有弄清。笔者曾经为人类第一次用火立过一个标志:即第一个猿人寄希望于他们面前的野火永远不灭。在即将熄灭的野火堆上加放第一把柴草,这便是人类用火的开始。如果说猿人起初只知道在一堆似灭未灭的热灰中烧烤食物,而从未在这堆野火炭灰中加放过柴草,那么,这并不能算作人类用火的真正开始!� 话再说回来,人类用火与人类制造工具究竟有什么关系?刚才我们提到人类制造的最早工具是一种万能工具,既能砍砸,也能切削。人们为什么要制造这种万能工具呢?它与人类用火的开始有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大家认为,人类用火,起初主要是用以熟食,既要熟食,就要燃料,人类的第一把石刀恐怕就是为砍剁柴草而制造出来的。所以说人类用火是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的。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制造工具,“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在即将熄灭的野火堆上加放过一把柴草。人类用火实际是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的。� 从人类开始向第一堆即将熄灭的野火加放柴草开始,到人类开始向第二堆即将熄灭的野火加放柴草,这期间不知道要经过多长时间,因为在某一猿人群活动的地区之内,不可能天天、月月、年年都有自然火灾的发生。因为每次火灾的发生,都是一种偶然现象,这种偶然现象包括两种情况所造成:一是天火;二是地火(天火包括雷电之火与流星之火,地火包括火山之火与磷化之火)。猿人遇火以第一种情况为多。但是天火(主要指雷电之火)有时一年几次,有时几年一次,或者几十年,几百年都不可能发生一次。虽然猿人寄希望于野火不灭,在火堆上加放柴草,但也许一堆野火持续不了几天,便可能被大自然熄灭,甚至在几小时内,一堆熊熊燃烧的烈火也可能被随之即来的暴风雨扑灭。这样,猿人奋力捕捉的动物就失去了烧烤的保证,一些必须经过烧烤,方能食用的植物果实、根块就无法食用。猿人仍然战胜不了大自然的魔力。他们一次又一次就地保存火种,但每次都被暴风雨夺走了。猿人在挣扎中生活,在搏斗中前进!“水火不相容”这个道理大概在猿人之初便懂得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一场暴雨过后,一堆经过雨淋或雨水冲刷的似乎已经熄灭的灰堆,还可以在几小时或几天后从它们燃烧的灰烬堆里冒出缕缕青烟。这是什么原因呢?猿人在探索这一问题时,便可以发现水浇火灭,避水加柴,火种便可以继续燃烧。起初,为了保存火种,一群猿人很可能对野火实行过就地保护,即可能在大雨大风来临之前,在火堆周围堆放石块,或者在火堆上添加较湿的柴草,覆盖树叶等。但是,这样做仍然逃脱不了大自然的魔爪,每次保护,总有保护不住的一次,经过无数次地反复,人们在大自然夺走他们火种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火种可以搬迁,即一场大风可能将一块正在燃烧的小木炭块搬迁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落地之后,只要那里燃烧的条件成熟,新的火苗便可能从这里窜起。猿人既然希望熟食,就想到了更有利地保存火种,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存火种呢?大自然无数次搬迁火种的现象,对猿人也是一个逐渐启发的过程,猿人在获得了搬迁火种的多次失败过程中学会了管理火种。从“北京猿人”的用火水平来看,已经发展到固定用火的高级阶段,即能理想的管理火种。有人对“北京猿人”用火情形作过这样一段描述:“他们把火放在通顶的洞口,使缕缕青烟通到洞外。他们在用火时,加盖干柴,不用时,铺上一层湿土,就象我们封火炉一样”。为了保存火种,由经验丰富的老人看守火种。万一熄灭了,就向临近的原始群体借火。如果我们把人类用火简单地分为几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猿人开始在野火堆上架放柴草,开始熟食各种植物的果实,根块;第二阶段:猿人开始就地保存火种,遇风雨之前,在火堆周围堆放石块,加盖较湿的柴草、树叶,狩猎的萌芽开始出现;第三阶段:开始火种搬迁;第四阶段:固定用火,猿人能够巧妙地管理火种。从前面我们征引的资料来看,卢多尔夫湖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一阶段;西侯度猿人,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二阶段;埃斯卡尔猿人与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三阶段;北京猿人与岩灰洞人、硝灰洞猿人生活的年代属于人类用火的第四阶段。� 综上所述,人类用火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的论点是正确的。不过,笔者学识浅陋,希望更多的专家及同行共同探讨,以求新见。
天冷时,汽车为啥不好打火
知识点:在不同大气压下燃点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气压越低,燃点越高,反之,气压越高,燃点就越低。
本文要普及的是冷天汽车难以启动的原因,并尽可能的帮助大家找出解决的策略。可能有同学会问,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吗,汽车被冻住了呗,冻住了当然打不着火啦!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本文要探讨的是在正常寒冷的天气状况下汽车难以启动的问题,而不是在极北边寒地带汽车冻成冰的那个状态下。
天气转凉,开车族会越来越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天冷的时候,汽车的发动机很难启动。就像很多有过农家生活经验的朋友,在冷天生火做饭时,火不容易烧着一样。但我们本文要讲的则是汽车。我们知道,汽车的发动机采用压燃的方式点燃,随着压强的增加,汽油会发生燃烧。发动机里汽油的燃烧过程必须要满足一个重要的方程,这个方程就是谢苗诺夫方程式:
在这里, T0是外界的温度,也就是发动机外壳的温度,A与B都是常数。Pc是刚刚能着火时候的气压。这个方程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儿复杂,但它其实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达,可以在坐标系里画出来,如图:
其中,横坐标是温度T0,纵坐标是临界气压Pc。在曲线的上面,表示的是可以着火,在曲线的下面,表示的是不能着火,曲线则表示刚刚能着火的状态。
在相同的气压下,随着横坐标温度的降低,本来在曲线上方的点会穿越曲线来到曲线下方,这就说明,随着气温的降低,就算大气压不变,本来可以点着火的发动机也会变得打不着火。同样道理,在气压降低的时候,本来在曲线上方的点也会穿越曲线来到曲线下方:这说明汽车到了高原上以后,气压变低,发动机也容易打不着火。飞机也一样,随着飞机爬升到3万英尺(为约9144米),气压越来越低,发动机要打着火会越来越困难,因此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又比汽车发动机更难一些。
总的来说,根据谢苗诺夫方程式计算,在冷天时,如果发动机打不着火,那么请试着给发动机升温或是加大气压吧。当然,生活中,也确实有人在车旁边点燃一堆火来为发动机取暖的,但不管做什么,安全是第一位的。
谢苗诺夫百科:
谢苗诺夫(H.H.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емёнов,1896~1986),苏联物理化学家。1896年 4月15日生于萨拉托夫,1986年逝世。1917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数理系并留校工作。1920~1931年,在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1928年兼列宁格勒工学院教授。1931年创建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1944年该所迁莫斯科后仍任所长。谢苗诺夫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32年当选为院士。
谢苗诺夫的重大贡献是发展了链反应理论。1926年谢苗诺夫首先用磷蒸气的氧化实验证明热化学反应也是链反应,将链反应的概念由光化学反应推广到广阔的热化学反应领域。同年,他发现了支链反应。谢苗诺夫和同事们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氧的压力(浓度)下磷的氧化反应。他们发现,当氧的压力小时,进入容器中的氧不会使磷蒸气马上发生磷光,而只是达到一定的临界压力时才能使之发光;超过临界压力时,反应迅速进行,直到磷蒸气燃烧起来。他提出支链反应理论来解释上述反应,即开始时形成带有不饱和价键的自由基,然后产生一系列支化反应的链。由于活化粒子容易碰到容器内壁而断链的可能性极大,氧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时,活化粒子随支链反应而成倍增加,结果反应速率出现几何式的增长。支链反应经过各种氧化反应(爆鸣气的燃烧,磷化氢的氧化)的验证,都获得圆满成功。谢苗诺夫预言,除了存在有燃烧反应的压力下限外,还应该有反应的压力上限。超过这一界限,不能发生自燃现象(火花或爆炸),而只能是缓慢氧化过程。此预言已为实践证实。
谢苗诺夫还发现了多分子吸附层和薄膜中的离子型多相催化;并发展了有关多相催化中自由价作用的概念。谢苗诺夫因研究化学动力学,与C. N. 欣谢尔伍德共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列宁勋章。著有《链反应》和《化学动力学和反应能力的若干问题》等书。
作者:张轩中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