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七日战争到底是怎样的
- 巴以冲突是哪两个国家的战争
-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历史是怎样的
- 谁知道在1973年,以色列国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四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
- 为什么阿拉伯国家对战以色列总是屡战屡败
-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新生的以色列是怎么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联军的
-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先后发生了几次战争
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七日战争到底是怎样的
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七日战争,就是从1967年6月5日上午到1967年10月的“6.5”战争。在七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10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
一、空中偷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从早晨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1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令人吃惊的就是军事情报、和偷袭的作用:
以往以、阿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在星期一。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
二、西奈半岛的战斗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7日,北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三、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军区司令员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他派米.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该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古尔上校指挥的伞兵旅负责占领旧城。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尔伞兵旅越过曼德尔鲍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山之间的地区,古尔伞兵旅在山下占领阵地,并与山上取得了联系。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四、以色列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
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个步兵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到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动作战。
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七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巴以冲突是哪两个国家的战争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巴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1、巴勒斯坦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联盟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2、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历史是怎样的
主要是宗教矛盾及其衍生出来的生存空间冲突。犹太族在公元前那段古老的岁月曾经在中东地区建立国家,但是几经争斗变迁后,犹太人被征服和驱散,公元一世纪开始,犹太人在这块地方的数量就很少了,而从公元7世纪起,这块土地的文化开始阿拉伯化,接下来的1300多年,阿拉伯人成为了这块土地的主人。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犹太人在一千多年里命运极其悲惨,因为各个地方的原住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外来者的犹太人自然被视为异教徒加以清除,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使得犹太人几乎无立足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原始故土的一般性愿望成为了政治性诉求。一战的时候,英国人来了个两面三刀,为了瓦解奥斯曼帝国,它一方面答应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国家,以此取得阿拉伯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它又秘密和法国达成协议,将巴勒斯坦地区约定为国际公管。1917年,英国人全面接管巴勒斯坦,以约旦河为界,将原来的巴勒斯坦划分为两块,即外约旦和新的巴勒斯坦。紧接着,犹太人开始如潮水般涌向这块新生的土地。犹太人的回归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在西方国家的暗中扶持下,在新巴勒斯坦建立了很多工业,给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带来很大冲击。这样的行为明显触犯了原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利益,他们觉得犹太人悲惨的历史命运是事实,但这并不是阿拉伯人的错,为什么要阿拉伯人为这种补偿买单?而对于犹太人来说,近千年的颠沛流离后,终于回到了犹太族诞生的原点,这种渴望是无法被阻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矛盾不断升级。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15日,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开始进攻以色列,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胜,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其后双方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越战越强,成为了中东最强大的国家。
谁知道在1973年,以色列国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四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
1973年的应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为什么阿拉伯国家对战以色列总是屡战屡败
1、一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阿以冲突摩擦不断2、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以色列全面获胜。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3、大国背后的利益二战之后对于犹太民族的悲惨遭遇收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同情,第一次战争期间美国、苏联与英国围绕中东控制权进行博弈。美苏迫使英国放弃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当时美国、苏联为以色列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4、以色列民族的战斗力独特的历史和境遇赋予了以色列军队超强的战斗意志。犹太民族流亡两千多年,在异国他乡受尽了种种迫害,内心深处悲情意识浓厚。建国伊始以色列就处在强烈的敌意包围之中,血战不断,国土狭小没有回旋余地,战败一次就意味着国亡族灭,惨痛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给了以色列人深重的危机感。战争中以色列人将顽强决死的勇气和力量释放了出来。以军在战斗中,总有一股毅然决然的气势,攻则奋勇争先,守则抵死不退。以军运筹策划水准也非常高,做到了“大胆计划”与“谨慎实施”的完美结合。其作战准备精心尽善尽美,组织计划周密滴水不漏,将己方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将对手算计到了极致。5、阿拉伯国际内部的分歧联盟内部无统一指挥,力量分散、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歧、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差异无法形成合力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1,宗教矛盾。以色列信奉犹太教,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他们都把耶路撒冷当做宗教圣地,神圣不可侵犯。
2,领土竞争。以色列如今的地盘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领土原先是犹太人居住的地方,后来被阿拉伯人占领。以色列建国以后就有领土扩张之心,所以必定引发矛盾甚至战争。
3,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以及水的竞争。中东地区是最大的石油储存的地方,还有中东地区缺少淡水资源,这也是矛盾爆发的原因。
4,大国的霸权主义引发的矛盾。众所周知,以色列是由美国以及西方国家支持,所以以色列无所顾忌。
扩展资料:
阿以矛盾的由来
中世纪末期,西欧各国商业迅速发展。移居在那里的犹太人有许多从事商业活动,由于同当地资产阶级发生竞争而受到排挤,大批犹太人被迫流亡到东欧和北美各国。
19世纪初,东欧国家也开始排犹。在沙皇统治的最后几十年里,在俄国经常发生有组织屠杀犹太人的事件。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后,为了寻找出路,于19世纪末打起“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号,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们号召散居在各地的犹太人重建犹太国家。
1897年,他们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大会,成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从此有志复国的犹太人就开始终从当地人手中购买并开发祖先居住过的地方的土地。
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后,犹太复国组织内部一部分人曾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应该团结阿拉伯人,反对欧洲帝国主义。但这一主张在后来的犹太组织代表大会上被否决。从此,犹太复国主义者完全选择了不与统治者直接对立的方案实现其复国计划的道路。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后,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国际联盟于1922年决定把巴勒斯坦作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统治期间, 大批犹太人为了逃脱迫害从世界各地迁来巴勒斯坦定居。犹太人的数量增加的很快,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英国人开拾对犹太人的移入进行限制, 而在德国大屠杀的背景下很多犹太人死也要进入祖先居住过的地方。
犹太人数增加很快。美、英和俄为争夺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权,进行了连续几年的激烈斗争,最后于1947年11月在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英国统治结束后,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1.12万平方千米;犹太国面积1.49万平方千米;耶路撒冷及其郊区(约158平方千米)实行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委任统治终止之时犹太复国组织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这个分治决议的通过,使阿以矛盾进一步发展。因为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约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按照分治决议得到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人口只有60万,不足总人口的1/3,面积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并且大部分是肥沃的沿海地带。
联大分治决议通过不久,即遭到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的强烈反对,他们发表声明坚决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而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阿拉伯联盟5个成员国(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在国内人民反犹斗争的推动下,于当年5月15日分别出兵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以色列是为生存而战,阿拉伯联盟显然是为政治而战, 战争持续到1949年1月初,最后阿拉伯国家战败。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和耶路撒冷的西半部,战争中有近百万阿拉伯人被以色列侵略者逃出家园,流落在附近的阿拉伯国家。
之后,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和暴力事件则不计其数。通过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这些原本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除西奈半岛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埃以和约》后归还埃及外,其余仍被以方占领。
和解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长期以来,阿拉伯人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一直持反对态度,他们反对《贝尔福宣言》,反对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当以色列国于1948年宣告成立时,阿拉伯国家就想用武力消灭它,因而导致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1967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开展武装斗争反对以色列。1968年通过的“巴勒斯坦国民宪章”重申了过去阿拉伯国家对待犹太人和以色列的政策,那就是“摧毁犹太复国主义”“把犹太复国主义者从巴勒斯坦的领土上赶出去”。
经过一次次的战争,以色列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战胜了比自己大数十倍的阿拉伯国家。但战争是解决不了双方的矛盾的, 和解应该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以矛盾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新生的以色列是怎么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联军的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由于1947年由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所引起的矛盾冲突。从1948年5月15日凌晨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结束的。交战的双方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包含了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可最后的结果以色列却打赢了。要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候,以色列仅建国一天。那么,新生的以色列是怎么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联军的?第一,阿拉伯国家联盟虽然人数多,但不团结,问题更多。第二,本身阿拉伯国家的实力就一般。第三,以色列获得西方的支持。第四,停火对以色列帮助很大。
第一
从表面上看阿拉伯联盟人数多,国家也多。打以色列这么一个新生小国完全不是问题。可问题在于阿拉伯联盟国家多,他们内部还有问题,不团结,又没有统一领导,导致进展一般。
第二
阿拉伯国家实力普遍不强,有好几个国家也是刚刚从西方殖民者的手里解脱出来。很多东西还需要西方国家的援助,甚至武器装备,本国还不能生产呢,还是比较落后的,打不起什么打仗。所以说,阿拉伯国家看似军队数量多,但实力一般。
第三
以色列实力也不强,可架不住西方国家的支持。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其他国家的犹太人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很多人都是坐着飞机来到了以色列,下了飞机就拿枪上战场了。保家卫国的决心明显不是阿拉伯国家能够比的。另外,美国为以色列提供了金钱,使得以色列可以购买更多的武器弹药。
第四
也正是由于获得了美国等国的支持,所以以色列在联合国上争取到了停火的机会。这也给以色列争取到了时间,快速完成了军队的扩编。而也正是由于战争上升到了联合国的地步,所以导致英国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约旦提供武器。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先后发生了几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 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新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4月,叙利亚的6架米格战机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被以色列打下来,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