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莱希特表演法

布莱希特表演法(布莱希特简介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简介)

fwxlw fwxlw 发表于2025-02-02 15:23:55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布莱希特简介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简介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简介库尔特,原名贝尔托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1956年8月14日在柏林逝世。他的戏剧作品有《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布莱希特对戏剧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巨大的创新和重构,为德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布莱希特照片布莱希特出生于一个优秀的家庭。他从6岁开始接受人文方面的教育和启蒙,对艺术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6年开始给地方报纸投稿,写出了人生第一个剧本《圣经》。1917年,布莱希特进入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克大学学习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召为卫生兵,但战争很快结束,布莱希特当时对战争持批判态度。1922年,布莱希特凭借《夜半鼓声》获得最佳青年剧作家奖。那时候他才24岁,已经有了结婚的家庭。他的妻子是一名歌剧演员。1924年,他搬到了柏林。1933年德国纵火案后,他随家人逃往苏黎世,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直到15年后,在他流亡期间,他游遍了欧洲,还布莱希特对戏剧的追求既依附于艺术的制高点,又夹杂着讽刺古今的政治态度,这也是布莱希特开始15年流亡生涯的本质原因,但他的政治态度并没有损害布莱希特的艺术成就。布莱希特表演系统介绍布莱希特,德国著名戏剧家,全名叫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生于1898年2月10日,卒于1956年8月14日。主要戏剧作品有《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等。以及一些戏剧理论著作《四川好人》。布莱希特照片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堪称戏剧领域的布氏学派,与当时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齐名。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最重要的理论是,在戏剧发展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异化法”,也叫“陌生化法”。这是一种新的戏剧表演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使普通的事物以加工过的形式出现。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布莱希特希望以一种新的方式再次展现事物的本质。这个灵感来自黑格尔的《论实验戏剧》。黑格尔认为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周围的事件。因此,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通过一种非正常的表现形式使普通事件非正常地表现出来,这是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精髓。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里程碑。正如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影响了古代戏剧的发展一样,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理论知识照亮了现代世界戏剧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戏剧的进程。布莱希特与京剧的联系布莱希特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著名的德国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也被称为布氏学派的“异化法”和“陌生化法”,与当时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齐名。他生于1898年2月10日,卒于1956年8月14日。主要戏剧作品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布莱希特作品剧照布莱希特与京剧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早在布莱希特接受其他共产主义理论的时候,他就开始涉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表演艺术新技巧》、《精神现象学》等。他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启迪,布莱希特和京剧开始慢慢联系起来。他开始关注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研究中国戏剧理论的框架结构,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借鉴了中国的戏剧表现手法,《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是受布莱希特的杂剧《梅辛考夫》的启发。布莱希特还研究了中国戏剧和欧洲戏剧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和联系,作品《母亲》部。布莱希特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他不仅热爱中国古代文化。书房里常年挂着中国的山水画,旁边还有中国的文化经典《四川好人》,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这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的。流亡莫斯科期间,他还专门观看京剧大师的表演。

斯坦尼斯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内容(或本质)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亲自进行了大量的演讲和手稿的一件事。这部戏剧的目的是什么?当时,俄罗斯正处于动荡时期。Stanislavski认为,许多俄罗斯人已经被他们的心蒙蔽和麻木没有灵魂。所以他认为必须依靠戏剧来改变现状,戏剧是学校,是世界的学校。这是怎么改变的?Stanislavski认为,如果心被欺骗和灵魂变得麻木,我会让你感觉到它,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这些感人的情感、感受和共鸣,并找到那些麻木和被遗忘的人。 

因此,他要求演员们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并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意图。

现代戏剧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古典戏剧是一部动荡的戏剧,一部躁动不安的戏剧,一个动荡的时刻,威胁着戏剧的发展。

这是因为该剧的快速发展,不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问这个问题-戏剧的目的是什么?同时,Bly Hitt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写剧本和戏剧,它究竟是什么呢?只是为了给观众一个笑声?只是为了让观众为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而哭泣?还是为了巩固信仰而重返宗教剧?既不。Bly Hitt认为,这并不足以让观众体会剧中的情感。观众是愚蠢的。观众需要思考指导。因此,戏剧的目的是将导演或剧作家的思想带给观众,让观众思考。

布莱希特理论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这种陌生化在于“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的”“ 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了这种“熟知性”,建立了一种间隔。为的是提供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布莱希特手法是什么

布莱希特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所谓的布莱希特手法应该就是间离手法

话剧“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有什么区别

1、思想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2、演剧方法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

布莱希特体系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3、美学观念不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的演出特点是什么

布莱希特作品特点带有很鲜明的个人色彩,布莱希特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就是布氏学派,也称为“间离方法”“陌生化方法”,这种戏剧表演方式同以往欧洲从古希腊就开始流行的“模仿学派”有着根本区别。通过作者再加工的表现形式,把平常的事件以非平常的状态表现出来,造成表演外在和观众产生陌生感,而引起观众的反思,这是一种与当时戏剧表现形式背道而驰的理论,尽管在当时有些超前,但是布莱希特作品特点呈现出来的个人思想,能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找到依据。通过“陌生化”的处理,让熟识的周围事件有了新的表现,这就是布莱希特创新戏剧表演形式的意义。

什么是斯式表演体系

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 布氏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观众深入思考。 体验派 ,即斯氏 experimentalism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提出双重生活论,认为演员应该“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 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斯坦尼斯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内容(或本质)是什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这种体系应该是舞台剧话剧用的比较多,中国很多演技派演员大部分都是这种流派。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推崇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即“间离方法”。就表演方法而言,“离间方法”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人物简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他14岁就登台演剧。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总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