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宇航员夫妻进入太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宇航员上太空会影响他们的器官,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如果人类在太空繁殖后代,会出现基因突变吗,虽然这个话题讨论了很久,但是还没有人真正做过实验。然而,当两名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隐瞒他们的婚姻时,有那个吗。马克和戴维斯非常兴奋,因为他们将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他们给美国宇航局的主管带来了困难。听到他们秘密结婚的消息,高管们差点晕倒,因为航空天局有规定,男女宇航员可以恋爱结婚,但不能一起执行任务。
一、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事故让航空天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培养航天员不容易,夫妻两人都发生意外就更不能接受了。马克和戴维斯在训练中相识,很快就相处得很好。他们秘密结婚了,航空天局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关系。上线前夕,两人告白,让高管们非常气愤和沮丧。他们甚至说没有这回事,但是普通的飞机是改变不了人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奋进号和这对夫妇沮丧地飞离地球。
二、这对夫妇一起执行太空任务,他们将在太空中做什么,这是航空天局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外界的质疑,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不会,绝对不会。马克和戴维斯拒绝这样做的事实只会加剧一群记者和好事者的好奇心,他们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纠缠着他们的生活。
三、其实这些人缺乏必要的常识,尤其是血液无法集中到一点的时候。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变化,带来了人们心理的巨大变化。人是感性理性的动物,人的心理机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行为。即使他们有,马克也无法理解,他们是否有那个答案就很明显了。
为什么在太空站丧命的宇航员不能被运回地球
真不知道这种无稽之谈出自何处,依据何在?而且说这话还说得这么有底气,斩丁决铁,真佩服这种无知的力量。
人类航天虽然时间不长,到现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没有人说过在太空站丧命的宇航员不能够运回来,也没有发生过太空站宇航员丧命的事件。
最近一次空间站出现危险是在2018年8月29日,空间站舱室漏气,经检查发现,原来是受到微陨石撞击,把对接在空间站的联盟号飞船打了一个小洞,直径约2毫米。宇航员们发现后用密封胶封住了,然后在地面配合下修复了,有惊无险。
自从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来,一共有22为宇航员为航天事业想出了生命。其中美国人有16名,前苏联人有5名,以色列人1名。这些宇航员是在没有上天的训练时,或者起飞时,或者返回时因事故丧生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最早牺牲的宇航员是前苏联的邦达连科,原定为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1961年3月23日,他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训练,休息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完身上固定传感器的部位后,随手丢弃在一块电极板上,导致场内大火,邦达连科被烧成重伤,抢救10小时不治身亡。
由此他没有成为第一个上天的宇航员,却成了第一个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宇航员。
后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全名叫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其英雄壮举受到全球赞誉和崇拜,而本来可以成为上天宇航员的邦达连科现在连他的全名都查不到,早就被人遗忘。
我希望,我们不但要记住上天返回成就卓著的宇航员,更要记住那些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宇航员。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三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格·查非因舱内突发大火丧生,死后查出是电路火花导致,而舱内纯氧使大火瞬时爆燃。这次事故导致载人登月变得更慎重,延长了实验时间。
登月飞船的实验一直进行到阿波罗10号,阿波罗11号才实现载人登月。
1967年4月24日,前苏联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减压伞未能打开,飞船坠毁,宇航员科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丧生。
这位宇航员是太空竞争、前苏联政治体制的牺牲品。因为在上天前就发现了飞船有两百多处问题没有解决,而当局为了与美国竞争,硬要发射。他知道自己有去无回,但为了不让替补队员牺牲,也为了政治压力,硬着头皮上去的。
替补队员就是首次上天的宇航员加加林。
这次事故后,加加林为了战友的牺牲性情大变,不久也在一次战斗机飞行事故中丧生,事故原因成谜。加加林并不是在航天工作中丧生,所以没有计算在22位为航天事业牺牲的宇航员之列。
1971年6月29日,前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科马罗夫、弗拉基米尔·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沙耶夫三位宇航员,在完成24天的太空轨道试验任务后,返回时因通风安全阀提前打开,没穿宇航服的他们迅速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它们的名字是:弗朗西斯·斯科比、迈克尔·史密斯、朱蒂丝·雷斯尼克(女)、罗纳德·麦克奈尔、埃里森·奥尼佐卡、格里高利·杰维斯、克里斯塔·麦考利芙(女),其中克里斯塔是一位中学女教师,它上天是为了给孩子们做太空实验、讲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预定任务后返航,在降落前16分钟失去联系,在德克萨斯州中部上空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他们是:里克·哈兹班德、威廉姆·麦库、麦克尔·安德森、卡尔帕纳·楚拉(女)、大卫·布朗、劳瑞尔·克拉克(女)、伊兰·拉蒙。最后一位是以色列首位宇航员。
这些遇难的宇航员们的英魂都留在了地球上。他们有的尸骨无存,有的只剩下一点残缺的遗骸。这些英灵们一般都享受了国葬之礼,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迄今并没有在太空死亡的宇航员,如果有,我想只要不是代价太大,还是会运回家园安葬的,这是对牺牲英灵们起码的尊重。
一些人毫无根据的老拿宇航员死后不能回到地球来说事,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认为太空中可能有污染,回来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后果,如异形等。
这种人是看科幻看多了回不到现实中。如果真有异形什么的天外恐怖事件,电影里也没说一定要附在死人身上吧?活人就不能携带?
既然宇航员们可以从太空中活着回来,而且还可以带回标本,回来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隔离消毒处理,然后回到 社会 ,死人不更好处理吗?所以这是无稽之谈。
二是认为运回来的成本很大,就在太空处理掉,符合低碳原则。这个倒有点道理。
如果今后人类航天走向深空,比如到达火星,如果有牺牲的航天员,要运回来的确成本巨大,因此这种情况就地处理的可能性很高。这样为人类开发太空献身的先驱们就只能埋骨异星了。
但如果在月球距离以内的航天,我想牺牲宇航员的遗体还是会运送回来的。
对于宇航员在深空航天时牺牲遗体的处理,世界上一些机构早有研究,但尚在探讨中,并无定论。
其中比较看好的是一种冷冻粉碎法。
就是飞船上设置一个装置,当有人死亡时,放入这个装置推到太空接受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冻,然后通过振摇,将高度冰冻的尸体震碎,再将这种碎为齑粉的物质高压打包密封保存。
处理后的尸骨就像骨灰,只有那么一小块,是带回还是在新的殖民地安葬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
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今后长距离大规模航天考虑的。在遥远的星际旅途中,牺牲了乘员,不可能再带回来,只能将遗体进行处理。这似乎与本问题言下之意风马牛不相及。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从太空 探索 时代开始,宇宙中就有18人死亡,其中有14名美国宇航局宇航员。随着美国重返月球,特别是未来的火星任务,宇航员的悲惨命运可能会增加。但是一个人在死亡之前能在真空中生活多久呢?如果一名或多名宇航员死亡,国际空间站怎么办?
1、送到地面。 这也许是最显而易见的解决办法:万一宇航员死亡,可以把他的尸体连同第一批可用的货物一起送到地球。然而,只有执行国际空间站的任务才是可能的。事实上,飞船已经装载了宇航员,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运送尸体,其他宇航员受到污染的风险将非常高。如果考虑到整个火星任务至少需要三年,送葬遗体是不可能的。宇航员到达国际空间站时身体 健康 。事故可能会发生,尤其是在太空行走期间。
2、保存在宇航服中。 如果微陨石击中并刺穿在太空行走宇航员的衣服,15秒钟就足以让他失去知觉。暴露在真空中十秒钟血液和身体水分会蒸发,身体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肺部会爆炸。在这种情况下,尸体可能会被放在气闸室里,留在宇航服里,以防止最严重的风险:难闻的气味或对环境和船员的污染。它应该被保存在气闸室之一,或者至少在国际空间站最冷的地方,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带回地球。
3、冷冻和火化。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直接在太空安排火葬。2005年,美国宇航局委托瑞典一家处理生态葬礼的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技术将包括冷冻尸体,然后将它粉碎成微小的冰灰,剩下的部分带回地球。在地球上是用液氮来冷冻尸体的,在太空中应该把尸体放在袋子里,用机械臂将其暴露在真空中一个小时,并且随着摇动它会被还原成冰冻的尸体碎末。对于一个体重90公斤的宇航员来说,可以得到一堆22公斤的冷冻骨灰。
4、太空葬礼。 对宇航员来说,太空葬礼不是天方夜谭,或许是最浪漫的结局,就是把尸体留在太空中。国际协定没有为在空间活动人员提供特殊条款。但是除非给尸体提供一枚小型火箭,否则尸体会沿着空间站的同一轨道返回大气层,化为灰烬。在星际旅行的情况下,去火星的路线可能更像一个阴暗的墓地。
5、埋在火星上。 埃隆·马斯克表示:作为火星殖民者的候选人,应该知道在火星上可能会死去。埋葬那些在火星死去的人将比等待数年返回地球更实际,但是会增加细菌污染的危险。彻底清除人类留下的污染,以免“污染”这颗红色星球。埋葬在火星上是可能的,只有火化尸体。
6、吃掉。 最极端、最可怕、最难想象的场景,会在火星上重演,当它发生在电影中,发生在沉船或飞机失事的幸存者身上时,当供给不足时,死者的肉体可以成为幸存者的资源。不难想象,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太空中。
宇宙环境
其实遇难宇航员的尸体,是可以从太空运回地球的。这是因为宇宙里几乎是真空,大概每立方米1个氢原子的密度。也就是说,宇宙中由于没有其他物质,所以宇航员的遗体在真空环境既不会腐烂,也不会感染上其他病毒之类。
不仅如此, 宇宙中的高能射线还能破坏宇航员身上所携带的细菌与病毒。
其实,真空环境虽然很空,但真空环境上有许多高能射线,比如:带电粒子流、紫外线以及宇宙射线。
之所以我们在地球上感受不到这些高能射线,是因为地球有地磁场以及臭氧层的保护,但是宇宙中没有地磁场,不能把带电粒子流导向星球的两极。宇宙中也没有臭氧层,所以紫外线可以随意穿过。
紫外线、带电粒子流都是高能射线,一旦照射在人身体表面,就会破坏掉人体的DNA,微生物也是一样, 当高能射线长期照射到微生物表面时,就会破坏掉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微生物的遗传出现大幅度变异。 太空果实就是利用这个现象,培育太空种子的。
如果微生物长时间暴露在高能射线之下,就会导致微生物的遗传物质被全部破坏掉,丧失繁殖能力。
如果,宇航员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暴露在太空中,那么身上的微生物是有可能变异的,但如果暴露的时间过长,那么宇航员身上的微生物将会被高能射线给杀死,丧失繁殖能力。
事实上,宇航员在执行太空任务时,绝不会无保护进入太空,而是会穿着宇航服行走在太空中。再者从人类进入太空以来,目前没有一具宇航员的尸体流落太空中。但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宇航员这个职业是由狗狗担任的,苏联就曾经将一只流浪犬莱卡送入太空,但由于没有设置返回舱,因此莱卡被永远留在了太空中。
宇航员太空失事后怎么办?
目前,宇航员在太空失事的案例不多, 自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共有22名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其中有4个人因训练发生事故而在地球陆地上牺牲,1人因返回地球时降落伞故障而牺牲,3人因返回舱发生泄露牺牲,7人在升空时牺牲,7人在返回地球时牺牲。因为他们牺牲的地方都在地球大气层,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外太空牺牲的。
但如果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宇航员在外太空牺牲,那么它们的尸体要怎么办?
其实这要分为两种情况,1种情况是他们在空间站或者飞船上牺牲,此时如果飞船和空间站主体结构没有遭受破坏的话,那么地面上的科学家可以通过远程操作飞船,让他们返回地球。
如果他们在舱外执行任务时牺牲,而且飞船上的宇航员和现有 科技 无法将他们带回飞船,那么他们将有可能在宇宙中漂浮。
如果他们漂浮的地方离地球较近,而且 速度也不快,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像人造卫星一样,围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特殊的卫星。
如果他们漂浮的速度足够快,达到了地球第二宇宙速度,那么他们会逃离地球引力束缚,迈向茫茫宇宙,直到有一天被宇宙射线打碎而解体,或者别另外一颗星球捕获。(当然,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另一颗星球的生命起源,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
宇航员太空失事后,他们的遗体会怎么办?
如果宇航员在太空失事后,国家肯定会尽可能地找到他们的遗体,并把他们带回地球,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比如:第一只进入太空的流浪狗莱卡,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树立了石碑)
由于他们的身体极具研究价值,可能会有部分宇航员的遗体,在家属签字同意后,展开一系列解剖活动。其实,宇航员在每个国家都是备受尊敬的一批人,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了解到了宇宙的神秘,所以,即使他们在太空中牺牲,我们还是会愿意花高昂代价把它们带回地球的。
女航天员
收集了一些女航天员的资料和知识,作为这期的写作话题吧。我国的两位女航天员: 刘洋,女,1978年出生,中国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2012年6月中旬,被确定为神舟九号女宇航员,亦是中国首位登上宇宙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女,1980年出生,中国空军第七批女飞行员,空军中尉军衔,能飞四种机型。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成为中国首位“80后”女航天员。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1937年3月6日—),世界上第一名女航天员,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 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1948年8月8日—)苏联运动健将和宇航员,竞速飞行记录的创造者和飞的最高记录的保持者,世界第二位女宇航员(第一位是捷列什科娃)和世界首位女性太空行走者,两次苏联英雄。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妇女象她那样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内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 香农·卢西德,所创造的最长飞行时间纪录是188天4小时14秒,被克林顿总统授予国会太空荣誉勋章。 哥伦比亚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卡尔帕纳·乔娜(Kalpana Chawla)1961年7月1日出生。1994年,乔娜被NASA选中,参加为期一年的太空严格训练,身份是航天飞机太空任务专家。 劳雷尔·克拉克(Laurel Blair Salton Clark)是美国军中的传奇女性。1961年3月10日出生。她先是美国海军的航空军医,后又成为潜艇上的潜水医官,1996年又被选为宇航员。 挑战者号事故中丧生的女航天员: 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1948年出生。她原本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但遨游太空的梦想和美国航空和航天局(NASA)招募太空教师的决定让她走进了宇航界。为了这个梦想,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朱迪丝·雷斯尼克(Judith A Resnik)1949年4月5日出生。1978年,雷斯尼克被选入NASA的宇航员项目,在1984年8月“发现”号处女航时担任任务专家。在“挑战者”号最后的那次航行中,她也担任任务专家的工作。女航天员现在占整个航天队伍比例一般是10%,从全世界来讲,(女航天员)大部分都是任务专家,这跟女航天员的生理、心理情况有一定关系,比如女性脂肪比较多,平均个头矮、体重轻、有氧运动消耗的能量也低。但也有个别是飞行专家,比如说美国航天飞机第一个女驾驶员和指令长柯林斯。 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发现,女航天员有执行太空任务的能力,而且在某些方面感觉更敏锐,心思更细腻,考虑问题更全面,处理问题更注意方式方法,沟通能力更好。在微重力环境下,女航天员的雌激素(水平)和镁的代谢优于男航天员,(体内)铁含量低,所以被认为比较适合长期太空生活,不容易出现铁中毒、血栓、血管痉挛、心律紊乱。 载人航天任务艰巨,技能复杂,环境比较特殊,所以对航天员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都提出很高要求。男女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标准基本一样,没有针对女航天员的特殊选拔和训练标准。对于女航天员由于生理上的一些特殊性而需要考虑到的问题,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开始科学家最担心太空环境会影响女性的生育和分娩,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太空环境并不影响女性的生育。 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返回地球5个月后,与一名男宇航员结婚,第二年顺利生下一名可爱健康的女孩。 首位太空行走女宇航员斯维特兰娜·萨维茨卡娅,在返回地球一年半后,诞下了一名男孩。 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执行完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后,3年后在“情系国防好家庭”颁奖活动上也透露自己已成为母亲。 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女宇航员的生理期,和宇航员常见的身体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更隐蔽,只是这个生理问题实在太私人,很多情况下都避免谈及,所以现在公开的资料中关于这方面的数据都非常少。 据研究,进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员,可以正常月经,不过由于太空中的重力条件和地球完全不同。很多科学家们会担心出现经血倒流的现象。虽然目前在进入太空中,所有的女行员中都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但防患于未然,大多数的女宇航员基本上会通过长期服用避孕药,来改变月经的规律,从而达到月经暂停或者推迟的目的。 另外,根据女性身体特点和生活需要,在这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我们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些特殊准备。比如飞船座椅是根据王亚平的身材特制的,让她无论飞天还是返回,都比较舒适。王亚平的舱内航天服也进行了定制,根据女性的手比较纤细的特点,做了适合女性的手套。戴上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会比较方便。王亚平的大小便收集系统的高度距离也进行了调整;另外还专门王亚平配置了巧克力、甜点和补血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