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麦卡锡儿童智力表还能测定“一侧化“的情况,什么是一侧化
- 1-3岁孩子早教:适合孩子玩的数学游戏有哪些
- 如何让孩子成为识字的天才
-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
- 麦卡锡儿童智能量表的结构维度表怎么理解
- 怎样测试儿童记忆力
- 儿心量表的价值是否有被过高估计该如何理性看待
麦卡锡儿童智力表还能测定“一侧化“的情况,什么是一侧化
一侧化即单侧化,大脑分左右半球,左半球出现优势包括逻辑思维等。麦卡锡儿童智能量表可以评定一侧化情况,因为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儿童在5岁尚未形成一侧化,则意味着有智力落后的可能。
1-3岁孩子早教:适合孩子玩的数学游戏有哪些
儿童学数学的游戏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那么家长该怎么选择呢?下面推荐的几种游戏,对于宝宝在数学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 1、倒述数字 倒述数字要求儿童将大人口授的一串数字以相反的次序倒述出来,如口授123时倒述为321。在倒述数字时不容许看写出来的数字,或自己用毛将口授的数字用笔写下来。这要求儿童十分注意听,马上将数字记忆,同时要用心去想即是通过逆向思维将数字的次序倒着背出来。1987年调查中发现有8.5%的4岁儿童和72.5%的5岁儿童中能倒述2位数;有7.4%的5岁儿童,有74.5%的70个月儿童,有98.5%的76个月时能倒述3位数。1995年发现4岁时有82%人能倒述2位数,有25%人能倒述3位数,还有10.2%人能倒述5位、3.4%能倒述6位数。比内L-M量表要求7岁倒述3位,9岁倒述4位,12岁倒述5位,只有高智商成人才能倒述6位数。韦氏1950年指出,复述和倒述数字是一种测定智力的方法。如果成人不会复述5位数和倒述3位数,有90%的可能性诊断为智力低下和记忆缺陷,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来完成任何艰苦的工作。 2、倒数数 倒数数就是从大到小倒着数数,如54321。学过用儿歌倒数的儿童从3岁半就能倒数10-1。儿歌押韵,顺口:123,321,1234567,7654321。先学会背熟7-1,往上加10,9,8就很容易了。倒数的关键在10-9上,如重点练习100-99,90-89,70-69……,经过练习的儿童都能从自己背数的数倒数到1。1987年普查未经训练的儿童,在44个月时有7.4%的儿童,在54个月时有75.6%的儿童能倒数5-1。在46个月时有10.5的儿童,64个月时有76.4%的儿童能倒数10-1。在48个月时有7.2%的儿童,74个月时有25.6%的儿童、80个月时有95.6%的儿童能倒数20-1。4岁儿童中有5.4%的孩子能倒数30-1,76个月时则有72.3%的孩子能倒数30-1。66个月时有8.2%的人会倒数50-1,其中有4.8的人会从100倒数到1。比内1916年量表将20倒数到1安排到8岁,国外许多专家认为7岁之前不可能从20倒数到1。 比内L-M1972年量表将此项取消,作者认为中国儿童之所以能倒数数因为中文数字是单音,易于学习和背诵。尤其从11-20没有规则的变化,所以较容易学会倒数数 3、分左右 我国儿童学会分清左右是因为早拿筷子,几乎所有会拿筷的孩子都知道拿筷子的手是右手。个别左利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用左手拿筷子,所以从26个月就认识自己的右手了。家长经常同孩子在镜前做游戏,孩子就会快速指自己的左眼、右耳、左肩、右膝、右夹肢窝,左肘等部位。孩子分清鞋的左右最早是23个月,多数是33个月,仅有个别独立能力被剥夺者才拖到52个月。国外无论比内量表或格塞尔量表都认为儿童应在6岁时才能分清左右,连1978年麦卡锡的儿童游戏量表也规定5岁才作分左右的游戏测试。 分左右是认识空间方位的感知觉。住在北京和其他古老的有城墙的城市,孩子比较容易分清东南西北,几乎4岁就分清楚了。在殖民地城市如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即使许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分清东南西北。所以空间方位的认知受地域的影响。 4、知道自己几岁 从10个月起,如果大人问“你几岁?”时,宝宝会竖起食回答,到15个月时就会自己说“1岁”。说话较迟的宝宝到28个月时就会自己说“两岁”。但是比内量表和格塞尔量表都认为应当5岁才能正确回答自己折年龄。 5、画正方形 3岁左右的儿童画出的正方形要求至少有一个是直角。我国儿童从30个月就可以学会画下方形,较迟的也在44个月学会了。因为许多汉字是正方形的,孩子们从阅读中看惯了正方形文字,有些家长也让两岁半前后的宝宝学写汉字,所以画正方形对我国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学画正方形的年龄比内量表规定为5岁,格塞尔规定为4岁半,平时筛查用的DSST量表(旨兰克伯格1967)定为4-5岁。 6、认识硬币和找钱 在50个月时有74.6%的儿童会认3种硬币,到53个月时有76.8%的儿童会用1和2分凑成5分,或1角,5角凑成1元。有78.2%的5-6岁儿童学会用硬币做买卖的游戏。 比内规定6岁时能认4种硬币,美国有1分,5分,1角,25分四种。比内L-M量表规定在9岁时学会找钱,即从35分之内找钱。我国钱币10进制,可能较容易,不过提前3-4年也很可观了。
如何让孩子成为识字的天才
识字的最佳年龄
几岁开始教孩子识字是最适合?相信这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问题。从生理学上讲,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
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3岁是自然记忆能力和整体模式识别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认识其它物品一样自然接触和认识汉字;4~5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学认字,而且识字速度不比6~7岁的孩子慢。研究还表明,5岁多的孩子能学会汉字的大部分笔画,并且能运用笔划分析字形和书写。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从孩子有图案识别能力开始,就可以教他们识字了。也就是说,识字教育,在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
教识字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有认字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尽量满足。孩子是好奇的。他看见了环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他需要认识这些字。在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时,他心情舒畅,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想要识字的时机,“趁机而教”。
教孩子识字的方法
1)为孩子创造一个识字的环境
环境对于孩子认识字是第一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书面文字:电视里的广告文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彩色文字、快餐店的店招、路边的路牌……这些,都构成了孩子识字现成而良好的环境。
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看到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如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就学“车”(汽车、火车、卡车、警车……);看到树就学“树”(杨树、柳树、松树、大树……)。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汉字的环境效应,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一方面,还能培养孩子爱观察、爱提问的好习惯。
此外,父母也可以自己在创造出适合孩子认字的环境,如在冰箱上、电视上贴上写着“冰箱”、“电视”这些汉语和拼音的纸片等。这些有意识的动作会让孩子对每天接触到的东西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2)利用图画故事书来教宝宝识字
不放过每一个给孩子读故事书、看图画书的机会。妈妈可以边点着书边给宝宝念;也可以把图画上、书本上的故事情节讲给孩子听,同时出示字卡,让他们在理解情节的同时记住汉字。
有时,也可以采取先背书后认字的方法。先给孩子反复说他喜欢听的故事,直到宝宝能够独立复述出来。这时再一起来看书,对号入座,找到字音所对应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顺序,手指指准那个字,眼睛就要看那个字,并且此时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提字的办法。如,故事书中说到了小牛,就把“牛”拿出来,问宝宝牛吃什么呀?宝宝说:“吃草!”那就再让宝宝认识“草”这个字。
3)“动作”法
父母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让孩子认识字。父母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写着“穿”字的卡片,然后做“穿”的动作,并让孩子也来做做“穿”的动作,达到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
4)儿歌学汉字
朗朗上口的儿歌、诗歌,是孩子喜欢并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儿歌,让孩子把他喜欢的儿歌背出来,再慢慢地一个一个把儿歌里的汉字教给宝宝。
5)“找朋友”法
这是个利用认识的字来认识字的办法,适合于已经认识不少汉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认识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许就能很容易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父母接着让他理解“清”是什么意思,是用在哪里的等等,就比较容易了。
教宝宝识字从哪里开始?
很多爸爸妈妈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往往已经开始具备识字的能力;如果孩子大量阅读却还不能认字,正说明他只是在慢慢积累,等待有一天给你惊喜。
识字从角色扮演游戏开始
当孩子在家中假装自己是一个医生,拿着铅笔当针筒给你打针时,或者假装自己是服务员,拿着几张小纸片假装这是一盘子饼干时,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游戏真是无聊,也就是小屁孩儿认知能力比较低,才乐此不疲。但实际上,国外的研究多年前就已经证明,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正是孩子开始有符号概念的时候,他们将逐渐进入认字的敏感期。
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打发时间的无聊小把戏,而是孩子开始使用“符号”,用一个抽象的符号去替代一件事物的过程。而这也正是认字的过程,即用一个抽象的字符代替某个实物或者某种感受。事实上,文字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替代品”。孩子会使用替代品,喜欢角色游戏,就更加容易接受文字。幼儿教育专家、华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顺妹表示,她一直很强调“角色游戏”的重要性,主张家庭和学校多进行角色游戏,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作用。
当然也有些特别的孩子,在两岁多就对文字表现出兴趣,听故事时会不断问家长“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一些孩子小班时就能拿起报纸读,但这样的孩子是少数,在儿童群体中只占5%。
识字能力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
幼儿心理咨询工作中常用麦卡锡智力量表,其中“语言”、“数字”、“记忆”这三方面概括儿童的智力状况,识字作为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也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几乎每个家长发现孩子在识字方面落后于别的孩子,就担心是不是孩子太笨了。王顺妹说,虽然自发地学会认字,并且认字较多的孩子,确实更聪明一点,但是识字能力和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
关于“幼儿要不要学习认字”这个问题,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一些“拔苗助长”的现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超越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会认为识字能力对孩子有影响,实际上在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能够认字相对来说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设想一下,一个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孩子,读起《十万个为什么》来,其兴趣和动力肯定比一字不识的孩子要强。
而幼儿语言专家张明红副教授则认为,想要幼儿认字,其实很容易。东方的文字,尤其是我们中文方块字,带有“象形”,或者说“图形化”的特点,利于幼儿的记忆。理论上来说,孩子具有视觉记忆以后,就可以认字。一般来说,孩子出生之后就具有了视觉记忆。学龄前儿童认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要或者不要让幼儿去认字的问题。
孩子识字注意事项
识字卡要慎用
家长有意识地教宝宝识字并非不可以,但是如果没有一点专业知识,一半的家长都会教错。但是,“千万别因为孩子识字慢,就把他送到外面的什么培训班去学识字,这很可能比家长教得不好更糟糕。”
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识字卡”和各类识字教材,专家都认为,这种“被动识字”的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张明红说,之所以反对“识字卡”认字法,是因为这是一种基本脱离“语言环境”的认字方式,与语言学习规律背道而驰。在语言学习上有这么一种说法:“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大片大片阅读语句和文章,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出来的.。
只要足够多次数地反复让孩子看,强化记忆,两三个月的孩子能认字,不足为奇。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识字。这种通过不断重复以达到目的的认字方式,不仅不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当孩子遇到超过他认知范围,或者看了多遍都学不会的字时,尤其在家长也难免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
比起“识字卡”,家长最好选择通过亲子阅读、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主动”认字。家长其实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幼儿认字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让孩子认字,也是为了增强他的阅读能力。
不过,张明红也表示,“识字卡”并非不能用,它可以用在对孩子的认字水平进行检测的时候。但是这种“检测”只能偶尔为之,尤其是对于大班之前的孩子,更要慎用。因为频繁地评价,也难免增加孩子的压力。
识字在动作和感知中进行
幼儿园在对大班学生进行测试时,发现有一个班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糖”字,念成“甜”。了解下来,发现原来小班时候,老师曾经在一次游戏中教孩子们认识“糖”这个字,教完后特地给每个孩子尝了几粒白砂糖以加强他们的印象,还特地问了小朋友“糖甜不甜?”当时孩子都说“甜”。于是,他们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甜”,愣是把“糖”字认成了“甜”。
这就是孩子识字的特点,也是家长最需要了解的,学龄前儿童总是把抽象的符号与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通常小学生的识字从学拼音、记笔画开始,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很难接受这些抽象性符号。从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出发,应该是整合性、综合性、参与性的。
实际上,几乎每个家长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都会发现,“七”、“八”这类极其简单的汉字,对不少上小班的孩子来说,认起来却很困难。其实这也是和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数字概念,小班阶段的孩子,一般能认识四以内的数字。而超出他们认知的“七”、“八”,对他们来说会因为难以理解而很难认识。同样道理,很多幼儿都能认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很多,喝了以后还印象深刻。而“共产党员”、“少先队员”这些字眼,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因过于抽象,学起来就比较难。
依据这个特点,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亲身参加活动来构建汉字,与汉字进行链接,此时汉字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幼儿园都做过同样的一个游戏:简单布置一个“菜场”,用文字和对应图片陈列出一些简单的蔬果,比如“青菜”、“萝卜”、“土豆”等,当然种类不多,然后进行买菜游戏。“你想要什么?”“青菜。”“青菜多少钱一斤?”……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在无意中被反复强化了,而孩子也会自发地注意这些汉字。一节课下来,有些字孩子已经自发地记住了。甚至没有被念过的菜场的“场”也被不少孩子记住了。
张明红说,所谓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也不一定要特别设计游戏,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你讲故事给他听和他讲故事给你听的时候,在带他进公园、商场玩的时候,和孩子就故事或者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帮助他分析,说说你怎么看这个事情,社会上对此有哪些规则等等。这样高质量的互动性质的亲子沟通,是在给孩子传递大量的信息,也是在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知地进行学习。
6种识字方法,巧妙增强宝宝想象力
1、边识字中边引出深层含义:家长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引导宝宝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发明这个字”和“这个字代表什么”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当然,最好是给宝宝一个明确可以解决的问题,慢慢加以启发和鼓励。
2、在识字过程中改变固有思路:家长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培养宝宝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让宝宝被动的接受已有现实,而一成不变。为开导宝宝的想象力,家长可以采用几种非常简单训练方法,帮助宝宝开动脑筋。比如教宝宝用左手写字,双手写字等。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动宝宝的想象思维。
3、别对宝宝最初的想象力品头论足:家长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动不动就告诉宝宝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不是一种积极培养他们想象思维的好方式。宝宝的好主意并不能仅以常人眼光来看待,家长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宝宝们时间,他们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然也有伤宝宝的自尊。
4、认识新字不如对旧字进行再想象:教宝宝认识新字固然重要,但有时让宝宝对已经认识的字进行再创造,也可以刺激宝宝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宝宝运用已认识的字进行组词或造句比使其认识新字更起劲。这是因为他们在运用已认识字的过程中能够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家长不断给宝宝填塞陌生的新字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宝宝接连不断地填鸭式的被动识字,而不是主动去理解及想象字的含义及用途。
5、不要盲目吹捧宝宝的进步:家长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宝宝的想象夸大其词,把小小的改进说成天才的变革。在鼓励宝宝时,最重要的是让宝宝真切的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对他们盲目吹捧。
6、多问宝宝“你将怎么办”:家长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应多向宝宝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让宝宝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这个字或这个词能让你想到什么”等等开放性问题。
在教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培养宝宝的想象力比学习新知识更重要,家长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教宝宝识字的机会,拓展宝宝的想象力。家长尊重宝宝的想象力,也就是保护了宝宝的积极性,增加了宝宝的自信心,在教育宝宝识字的过程中,对于宝宝种种奇特的想法,家长要真诚的鼓励,不要有不重视的表情或做法,让宝宝在家长的积极回应中,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知识的限制,完善和发展想象力。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孩子到了四岁以后是需要对脑子进行提升的,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培养孩子学好数学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数学类的游戏。下面看看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1
1、蝴蝶找花
玩法:卡片上大花一朵,分别有2~7的数字;蝴蝶卡数十张,每只"蝴蝶"上有试题或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卡片-字排列,帮"蝴蝶"逐一找到与它身上的式题数量相对应"花",每人必须帮5只以上的"蝴蝶"找到"花"。
2、母鸡"下蛋
玩法:卡片上母鸡各一只,分别标有3~7的数字;"鸡蛋"数十个,每个上面标有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几只"母鸡"按顺序排列,按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逐一把"鸡蛋"送回"母鸡"身边。
3、撒树叶玩法
双面树叶若干;卡片上方的中间有数字和分合符号、卡下面有一组一组的插入袋;1~6数字卡若干。按分解组合卡提供的数字取相应量的实物。把实物(树叶或果壳)撒在胶板上,然后将其分成两份,点数每份是多少,分别用数字表示(插在袋上),且每组数字分法不能相同。
4、小小统计员玩法
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
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
5、开火车玩法
提供情景道具,玩开火车的游戏,让幼儿巩固练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第几"表示物体顺序。如: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的第几号车厢找座位。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2
儿童学数学游戏
1、倒述数字
倒述数字要求儿童将大人口授的一串数字以相反的次序倒述出来,如口授123时倒述为321。在倒述数字时不容许看写出来的数字,或自己用毛将口授的数字用笔写下来。这要求儿童十分注意听,马上将数字记忆
同时要用心去想即是通过逆向思维将数字的次序倒着背出来。1987年调查中发现有8、5%的4岁儿童和72、5%的5岁儿童中能倒述2位数;有7、4%的5岁儿童,有74、5%的70个月儿童,有98、5%的76个月时能倒述3位数。1995年发现4岁时有82%人能倒述2位数,有25%人能倒述3位数
还有10、2%人能倒述5位、3、4%能倒述6位数。比内L-M量表要求7岁倒述3位,9岁倒述4位,12岁倒述5位,只有高智商成人才能倒述6位数。韦氏1950年指出,复述和倒述数字是一种测定智力的方法。如果成人不会复述5位数和倒述3位数,有90%的可能性诊断为智力低下和记忆缺陷,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来完成任何艰苦的工作。
2、倒数数
倒数数就是从大到小倒着数数,如54321。学过用儿歌倒数的儿童从3岁半就能倒数10-1。儿歌押韵,顺口:123,321,1234567,7654321。先学会背熟7-1,往上加10,9,8就很容易了。倒数的关键在10-9上,如重点练习100-99,90-89,70-69……
经过练习的儿童都能从自己背数的最大数倒数到1。1987年普查未经训练的儿童,在44个月时有7、4%的儿童,在54个月时有75、6%的儿童能倒数5-1。在46个月时有10、5的儿童,64个月时有76、4%的儿童能倒数10-1。在48个月时有7、2%的儿童,74个月时有25、6%的儿童、80个月时有95、6%的儿童能倒数20-1
4岁儿童中有5、4%的孩子能倒数30-1,76个月时则有72、3%的孩子能倒数30-1。66个月时有8、2%的人会倒数50-1,其中有4、8的人会从100倒数到1。比内1916年量表将20倒数到1安排到8岁,国外许多专家认为7岁之前不可能从20倒数到1。
比内L-M1972年量表将此项取消,作者认为中国儿童之所以能倒数数因为中文数字是单音,易于学习和背诵。尤其从11-20没有规则的变化,所以较容易学会倒数数
3、分左右
我国儿童学会分清左右是因为早拿筷子,几乎所有会拿筷的孩子都知道拿筷子的手是右手。个别左利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用左手拿筷子,所以从26个月就认识自己的右手了。家长经常同孩子在镜前做游戏,孩子就会快速指自己的左眼、右耳、左肩、右膝、右夹肢窝,左肘等部位。
孩子分清鞋的.左右最早是23个月,多数是33个月,仅有个别独立能力被剥夺者才拖到52个月。国外无论比内量表或格塞尔量表都认为儿童应在6岁时才能分清左右,连1978年麦卡锡的儿童游戏量表也规定5岁才作分左右的游戏测试。
分左右是认识空间方位的感知觉。住在北京和其他古老的有城墙的城市,孩子比较容易分清东南西北,几乎4岁就分清楚了。在殖民地城市如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即使许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分清东南西北。所以空间方位的认知受地域的影响。
4、知道自己几岁
从10个月起,如果大人问“你几岁?”时,宝宝会竖起食回答,到15个月时就会自己说“1岁”。说话较迟的宝宝到28个月时就会自己说“两岁”。但是比内量表和格塞尔量表都认为应当5岁才能正确回答自己折年龄。
5、画正方形
3岁左右的儿童画出的正方形要求至少有一个是直角。我国儿童从30个月就可以学会画下方形,较迟的也在44个月学会了。因为许多汉字是正方形的,孩子们从阅读中看惯了正方形文字
有些家长也让两岁半前后的宝宝学写汉字,所以画正方形对我国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学画正方形的年龄比内量表规定为5岁,格塞尔规定为4岁半,平时筛查用的DSST量表(旨兰克伯格1967)定为4-5岁。
6、认识硬币和找钱
在50个月时有74、6%的儿童会认3种硬币,到53个月时有76、8%的儿童会用1和2分凑成5分,或1角,5角凑成1元。有78、2%的5-6岁儿童学会用硬币做买卖的游戏。
比内规定6岁时能认4种硬币,美国有1分,5分,1角,25分四种。比内L-M量表规定在9岁时学会找钱,即从35分之内找钱。我国钱币10进制,可能较容易,不过提前3-4年也很可观了。
4一10岁儿童数学游戏3
儿童学数学游戏
一、玩积木
积木是帮助孩子认识几何图形的最佳工具。通过搭建积木、拼装积塑,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立体意识。
提 示:
1、在和孩子一起玩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要求,比如“我要那个正方形的积木”,“不,这个短了,我要那个长方形的……”并和孩子一起动手搭建,由此来帮助孩子认识几何图形、建立空间意识。
2、可用积木搭出各种立体造型,然后引导孩子从各个方向进行观察,并利用想像能力,和孩子一起将造型拼补完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空间想像力。
二、搭火柴棒
火柴棒是家庭中的普通之物,但当你用它来“玩”数学时,你就会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它可以搭出很多美丽的图形,也可以搭出一些数字。通过搭数字的游戏,能让孩子灵活掌握数字间的变化特征,加深孩子对数字的印象。
提 示:
1、家长可先用火柴棒搭出0~9一共10个数字,孩子出于好奇也会跟着一起搭。然后家长可通过移动数字中的一根火柴棒的位置,把这个数字变成另外一个数字,比如,把左边下面的火柴棒移到右边的上面,结果6就变成9。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往往会玩得兴致勃勃。
2、引导孩子用火柴棒搭出各种图形。比如用4根火柴棒可以搭出“伞”、“酒杯”等图形。家长可以移动火柴棒,使它变成另外的图形。比如,用6根火柴棒可以搭出一只展翅飞翔的小燕子,移动图形中的2根,就可以让小燕子往相反的方向飞。
三、学数数
教孩子学数数,应该帮助他建立数的概念,知道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让他唱歌似的背出来。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结合实物进行教育是个很好的办法。
提 示:
1、生活中随时可以引导孩子数数,比如爬楼梯时,和孩子一起数楼梯;晚饭后分水果,让孩子拿削好的水果,一片片分发,同时还要让他大声说出数量。
2、很多孩子数到10后就拐不过弯,家长可以结合实物帮助孩子“拐弯”,比如拿一堆小棒,和他一起数,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接着10往下数了。
四、折纸
手的动作与脑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折纸不但可以训练孩子手和大脑的活动,让他认识几何图形,而且折纸过程的剪剪折折,也可让孩子认识图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培养逆向思维。
提 示:
1、家长可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然后打开,让孩子数正方形的数量;还可以将正方形对折出两个三角形,如此对折下去,引导孩子数三角形的数量。
2、利用剪刀,让孩子设法把长方形的纸剪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引导孩子找出多种方法。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其实正蕴藏着数学教育的契机。家长只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数学随时变成游戏,那么孩子的学习热情便会格外高涨,训练他的数学思维便是件轻松和快乐的事情了。
麦卡锡儿童智能量表的结构维度表怎么理解
结构维度是通过观察、测评、分析等方法,对孩子在语言理解和数学推荐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
怎样测试儿童记忆力
心理学家认为,评价孩子的记忆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这是因为,孩子在记忆力测验中的表现很受情绪和环境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孩子的测验得分比平均水平高2分、低2分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应当认识到:儿童记忆力测试的成绩是一面模糊的镜子,只能反映孩子记忆力的一鳞半爪,不可能体现孩子记忆力的全部真实面貌。 常用的儿童记忆测试方法是麦卡锡幼儿智力测验中的记忆量表。比较典型的题目“数的记忆”。 麦卡锡幼儿智力测验中的记忆量表还包括倒背数字、图画记忆和词语记忆等内容。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去专业机构做相关测试。借鉴于学前教育资源网帮帮宝网
儿心量表的价值是否有被过高估计该如何理性看待
我觉得儿心量表的价值没有被过高估计。
《0~6岁儿童(或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以下简称儿心量表,是在该理论指导下由首都儿科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1980年起合作开发、针对我国婴儿情况制定的运动发育评估量表。该量表信度较高,并以全国12城市健康、足月、单胎的15000多名儿童为基础制定全国常模。
因为除了儿心量表外,还有别的类似的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比如:
(1)筛查性儿童智力测验:PPVT、绘人试验、联合瑞文
(2)诊断性儿童智力测验及对应年龄段
韦氏学龄前智力量表(C-WPPSI):4~6.5岁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6.5~16岁
斯坦福-比奈量表(S-B量表):2岁以上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价测验(K-ABC):2.5~12岁
麦卡锡儿童智力测定量表:2.5岁-8.5岁儿童
儿心量表是我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认知发育诊断量表,相对而言,我觉得这个应该更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