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击败拿破仑
-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是什么关系
-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大败,61万大军仅余3万,托尔斯泰两句酷评
-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苐一次在哪里见面
- 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都要进攻俄国
- 历史上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怎么死的
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击败拿破仑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是个庸碌无能而又刚愎自信的人,缺乏指挥才能。能取胜是因为亚历山大迫不得已再次起用库图佐夫为总司令。主要原因大概:一、战略失误。远征俄国,路途遥远,战线拖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给养困难,而且,事先没有作好周密的战略计划和准备,对敌情认识不足(特别是俄国的气候)。二、天公不作美。天助俄国,虽然还只是11月,早到的寒潮便已将俄罗斯大地变成一片冰天雪地,法国军队在严寒天气中每天冻死数千兵马,没过多久,法军就损失了50多万,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拿破仑无计可施,狼狈败逃。三、钮扣危机。加拿大著名化学家潘尼·莱克托在其著作《拿破仑的钮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变成粉末的钮扣很可能在拿破仑那场惨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衣服上没有扣子的法军被活活冻死。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钮扣,而在寒冷的天气中,锡制钮扣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化成粉末,俗称“锡瘟”。四、罪在虱子。法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拿破仑其实是败给了一种小小的体虱。这种虱子可传染如斑疹伤寒症和五日热(战壕热),让拿破仑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研究人员在拿破仑士兵遗骸的牙齿里发现了能引起斑疹伤寒症的致命细菌,那么便极有可能是这种病原体导致拿破仑军队的灭亡。五、性病困扰。通过对拿破仑大军的出土尸骨的研究,专家们发现里面竟有一些女性尸骨。更让人惊讶的是,墓穴中80%的尸骨都显示,尸骨的主人在死前就患有梅毒等严重性病。性病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法军的战斗力。六、大火改写历史。1812年9月16日夜,已经占领了莫斯科的拿破仑正静静地等待着沙皇亚历山大来投降。突然,莫斯科全城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法国人的粮草、大炮和枪械,还有住所顿时化为灰烬。弹尽粮绝的拿破仑不得不下令撤军。在俄罗斯爱国诗人的笔下,这场大火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它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赶出莫斯科。争论还在继续,但拿破仑的溃败早已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一个人哪怕再怎么叱咤风云,威不可挡,也不可能征服全世界,所以,其溃败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总是波澜壮阔、大气磅礴,但其中纵横捭阖的也许往往是一些毫不起眼、极其细微的事物,如钮扣或虱子。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拿破仑战争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 军事 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侵俄战役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拿破仑战争影响 一系列的拿破仑战争影响了欧洲及美洲地区,同时他的胜利给两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破仑的 成功 ,使得西欧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同一统治之下,但是法国与其他欧洲强权的战争持续了近20年,最终迫使拿破仑的成功化为泡影。 拿破仑战争影响深远,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资产阶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新财富,使得欧洲很难回复到1789年之前的专制状态,只能在拿破仑战争影响下推行改革。另外,它在宪法上也有影响,欧洲部分国家拥有了欧陆法系,并配了一部精确的 民法 典,这些法典都源自于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战争影响下,也掀起了 民族主义 的运动。民族主义塑造了未来欧洲 历史 的轨道,而且它的成长注定了一些国家的开始及另外一些国家的结束。欧洲的版图在拿破仑时代之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拿破仑战争影响在美洲的一些殖民地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严重地削弱了欧洲殖民地国家的管治和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以后,严重的阻碍了西班牙和西班牙属下美洲殖民地的联络,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 拿破仑战争影响深远,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为了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和为战胜胜利而牺牲的人民,他在莫斯科修建了救世主大教堂,这完全体现了拿破仑的影响,同时拿破仑也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 拿破仑战争简介 拿破仑战争指的是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在1803年至1815年之间爆发的各种战争。在拿破仑战争简介中,将拿破仑时期的战争总结为是法国大革命引发战争的延续。虽然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军事不断壮大,但终究抵挡不了诸多国家的共同反抗。 在拿破仑战争简介中,拿破仑战争终究是要发生的。它是封建君主制与 资本主义 制度的转折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是引起欧洲各国的重视,最终爆发战争。 拿破仑执政时正值法国同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之时,处境非常困难。拿破仑为改变自己的处境, 决定 击败在北意大利的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从而使英国失去陆上的立足点,最终法国胜利。虽然瓦解了第二次反法联盟,但是迎来的是接二连三的反法联盟。在这种反法联盟的战争中,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成立了,在击败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拿破仑直接或者间接的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由于战争胜利后,战败国需要对法国捐税,这样以来法国对欧洲各国形成了直接掠夺。法、饿两国向来矛盾很深,两国在中欧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两国最终开战。战争初期法军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进入莫斯科后,俄国开始了对拿破仑的游击战,最终拿破仑败北。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其他国家再次结盟,形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最终,拿破仑失败,从此拿破仑时代告一段落。 拿破仑战争死亡人数 拿破仑战争持续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总共发生了六次反法联盟战争,而每次战争必定有伤亡。拿破仑统治时期军队不断的扩招士兵,参战人数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拿破仑战争死亡人数在欧洲战争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拿破仑战争死亡人数现在已无法统计,但是在记载中仅法国死亡人数就达到了百万之多,再加上拿破仑战争时期参战的国家众多,几乎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且每个国家的参战人数都在不断的扩大,这导致拿破仑战争死亡人数不断的飙升。 从参战人数上看,法国在1790年代的最顶峰时期,法国军队就达到了近150万人。在进入到拿破仑时代后,在大陆上参战的法国人达到了280万人,在海上作战的也达到了近15万人,总计出现了300万法国战士。英国参战的士兵达到了近75万人,而且还有25万人的皇家海军。俄国和奥地利也有近百万人参加到战斗中,还有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超过了数十万人。 在每一次战斗中,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参战人数伤亡,而且拿破仑战争时期经历了有六次的反法联盟战争,在最后了几次战斗中拿破仑都损失惨重。他在西渡别列津纳河时遭遇重创,几乎是全军覆没。第六次反法联盟战争时,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损失惨重,损失了大部分士兵。拿破仑在最后的战役中,集结了约8万人的军队,结果全军覆没损失惨重,拿破仑被迫无条件投降。 猜你喜欢: 1. 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表现 2. 拿破仑最经典语录精选 3. 拿破仑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 拿破仑是哪个世纪的军事家 5.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为什么会失败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大帝是什么关系
两人都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拿破仑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大败,61万大军仅余3万,托尔斯泰两句酷评
(说 历史 的女人——第1813期)
近日来,俄乌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双方互不相让,战争的结局如何,很难预料,此不多论。只是此战争一起,许多人给俄罗斯民族送了一个称谓,叫“战斗民族”。对此说法,有人赞同,有人不屑,那么俄罗斯究竟是不是战斗民族?咱们先来看一段 历史 : 战无不胜的拿破仑雄心勃勃地要统一欧洲,曾率61万大军气势汹汹入侵俄国,但最终大败而还,仅余3万残兵败将 。那么战神拿破仑为何败得如此之惨?对之,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曾两句酷评!
(一) 所向无敌的拿破仑和亚历山大
确切地说,应该叫拿破仑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这两个都是欧洲 历史 上的牛人,之所以都被冠以“一世”之名,就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有一定的“开创性”,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从他人那里继承的辉煌。
先说拿破仑,他不仅是法国人,而且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一个天生的帅才,26岁就担任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他带领军队,战无不胜。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掌握了法国的实权。1804年11月6日,法兰西帝国成立, 35岁的拿破仑加冕称帝,成为法兰西帝国的“开国之君”,即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是个好战的皇帝,他曾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胜50余场大型战役,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他又进行了多次对外扩张,打造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
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拿破仑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位身材比较矮小的战争狂人,他最狂妄的一句话是: 我承认我很矮,但如果你由此而取笑我的话,我将砍下你的脑袋,消除这个差别!
再说亚历山大。此君也是个不可一世的人物。 他是俄罗斯帝国第十位皇帝,保罗一世之子。 但在俄罗斯的 历史 上,其地位似乎远在其父保罗一世之上。他从小聪慧绝伦,极受祖母俄罗斯的“武则天”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爱。祖母甚至想让他绕过父亲保罗,直接继承皇帝位。但他对父亲还是比较敬重,因此没有“越位”,还是从保罗一世那里继承了帝位。
亚历山大一世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他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复兴了传统欧洲王室,从而被欧洲各国贵族称为 “欧洲的救世主” 。
而亚历山大一世击败拿破仑的“封神”之战,即1812年的法俄战争。
(二)百万之师
人的欲望无穷,拿破仑称帝之后,便有了称霸世界的雄心或者野心。当然首先他要称霸欧洲。到1812年,拿破仑基本打遍欧洲“无敌手”了。他在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军事胜利,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普鲁士,控制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北部等,其他小国更是不在话下。拿破仑获得整个欧洲的霸权似乎近在咫尺。
当时也就“海上帝国”英国,以及遥远的俄罗斯没有对之臣服。在拿破仑看来,应该先对付俄国。因为英国虽近,面积也小,但英国工业发达,不差钱;而且海军力量强大,法国想征服英国,必须跨海战斗,而在同英国的海军较量中,法国处于下风。而反观俄罗斯,面积虽大,人多,但工业落后,综合实力不算强,比较容易对付。尤其是,庞大的俄罗斯似乎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如果先摆平俄罗斯,英国则成孤立之势,会不战而降。
因此从1811年开始,拿破仑就开始了入侵俄国的准备。法国分别同普鲁士和奥地利结成短暂的军事同盟,法国的其它附庸国也开始纷纷为其效力。拿破仑很快便集结了空前强大的军队, 其控制的由欧洲各民族组成的军队总数达到120万人。
而俄国也没有坐以待毙。1812年4月,俄国同瑞典缔结盟约,双方共同对付法国,同时也向英国抛了橄榄枝……
(三)出师不利
一切准备停当后,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御驾亲征,集结61万大军,兵分三路,不宣而战,向俄国发起了进攻。这次出征可谓状况空前,拿破仑势在必得。他除了是军队总指挥外,还亲自具体指挥中路军马。
不过,拿破仑虽对此次出兵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后勤补给方面的。法军在俄国边境以西虽建立了9座兵站,每座兵站都粮草充足,但这些粮草是由5000多辆马车,和2400辆牛车运送到前线的,这支运输队伍需要20万头骡马,这些骡马本身就要消耗许多饲料。据统计,法军在途中就消耗掉了近三分之一。这就有点不妙。 进入遥远的俄国后,粮草就显得不足了。
拿破仑还没有料到另外一个难题。他对俄罗斯的气候了解太少,夏天俄国进入雨季,道路泥泞难行,除少数轻型车队外,绝大多数车队几乎无法在广袤的旷野里顺利行进。于是为了行军之便,法军不得不丢弃大批粮草。这就更使粮草捉襟见肘了。因此在到达俄国军事要地维尔纳之前, 法军已损失了2万匹战马(饿死和累死的)。 你还没有见到敌人的一根毛,却伤了元气,可谓出师不利。
拿破仑一看事情不妙,决定必须速战速决,拖延长了,估计要麻烦。他计划用一两次大型歼灭战解决掉俄军,迅速占领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
法军主力分成两个梯队进攻, 其中第一梯队是主力,由拿破仑亲自指挥其中的第一集团军(近22万人), 由其弟热罗姆·波拿巴指挥第3集团军(共7.8万人),其余部队归博阿尔内等将军和奥热罗元帅指挥。
而相对于法国的61万大军,俄罗斯则相形见绌,他们在西部边境只部署了三个集团军,共24万人,火炮也只有900多门。 由米哈伊尔·托利、巴格拉季昂、亚历山大·托尔马索夫等将军指挥,当然总指挥也是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双方在长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较量。
俄罗斯的疆土太大了,这令目空一切的拿破仑始料不及。战线长达1000多里,你纵有60万大军又能如何?根本达不到三国时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投鞭断流”的效果。即便如此,太过托大的曹孟德还几乎全军覆没。那么拿破仑和亚历山大是如何对决的呢?
(四)空城大火
敌强我弱。起初亚历山大还是对拿破仑颇为忌惮的,毕竟是打遍欧洲无敌手的主,不好惹,因此在他得知法军入侵的消息后,还企图以和平方式解决。1812年6月26日,即在拿破仑出兵两天后,亚历山大派 巴拉索夫 将军给拿破仑带去一封亲笔信,欲同拿破仑让步。你提条件吧,好商量。然而拿破仑一心征服对方,拒绝和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直接大兵压上!
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俄军西线第1、第2 集团军被迫向俄国腹地撤退。这似乎有点不符合战斗民族的性格。
西线第1 集团军放弃了战略要地维尔纳,撤回德里萨兵营,从而使它与西线第2 集团军之间的距离扩大到200 公里。 于是拿破仑瞅准时机,乘虚而入,于7月8日占领明斯克,形成了对俄军的歼灭之势。 这就不好玩了。俄国的优势在于把战线猛拉长,拖垮拿破仑,但如果你让对方各个击破,就危险了。
然而,天助俄罗斯。战争初期,拿破仑的各个击破之策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法国的粮草补给问题,和对气候的不适应,他们的军队并没有那么大的战斗力。当时气候炎热,法军没有帐篷,白天热得要死;到晚上,还得露天睡觉,也根本休息不好。关键缺水,不少士兵没有水喝,都脱水了,有人甚至被迫饮用路上车辙里的马尿。
当时法军士气非常低落,很多人都开了小差,死亡和逃跑的多达15 万人,还死掉许多马匹。法军纪律涣散,为了弄到吃的,还到处抢劫,影响很坏。眼看部队要崩,拿破仑不得不于7月29日命令大军停止进攻,进行休整,这一停就是七八天。
这给了俄方很好的喘息机会。亚历山大趁拿破仑休息之际,决定采取行动。8月初,俄军第1、第2 集团军开始进攻。
但由于准备仓促,俄军行动也缺乏果敢,加之两个集团军的总指挥托利和巴格拉季昂两人的意见分歧,致使进攻没有达到一定成效。此时,不愧是战神,拿破仑再次发挥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及时把握战机, 突然把部队调到第聂伯河左岸,准备占领斯摩棱斯克,直接切断西线俄军同莫斯科联系!
大事不妙。8月16日,俄军不得不在斯摩棱斯克同法军展开火拼。然俄军抵挡不住法军进攻,遂放弃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撤退。
因为俄军的不作为,连续后退,使沙皇亚历山大十分震怒,下令撤换了第一集团军总指挥托利将军。
1812年8月20日,亚历山大任命老将 库图佐夫 为俄军总司令。他不敢怠慢,迅速在距离莫斯科约125公里处建立了防御阵地。
9月7日,俄军退到莫斯科郊区,在 博罗季诺村 附近同拿破仑的军队进行大战。拿破仑亲自率领的中路大军,在渡过尼曼河时有将近28万人,但后来大多数士兵死于饥饿和疾病,此时仅余16万人,因此战斗力大减。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法军伤亡35000人,而俄军伤亡更大,达到38000人;尤其是, 第二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也不幸阵亡。 俄军不得不先不趁夜间撤出战场。
9 月13 日,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主动撤军, 于次日放弃莫斯科。 当然,俄罗斯居民也随军撤出。俄军撤走时,还放了一把大火。
结果,拿破仑大军攻入莫斯科时,只发现了一座空城。也不空,到处是一片火海。拿破仑气得肚子直疼。本想大军占领莫斯科,占领俄国的心脏后,基本就把俄罗斯摆平了;即便摆不平,也能让法国大军补充补充粮草,好好休整休整,结果他却只看到了大火……
拿破仑也是有气魄,面对火海,他没有气馁,而是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本来是打仗的,一个敌人没见着,部队成了消防队了。临时“消防队”尽管竭尽全力灭火,但莫斯科的大火还是整整烧了4天,直到9月18日才被扑灭。但整个莫斯科也烧差不多了,到处是一片废墟。不过莫斯科毕竟是家底丰厚,废墟中残留了不少财富和粮食等,这些自然被拿破仑的队伍洗劫一空。
再说俄军。他们主动放弃莫斯科后行军30公里,然后渡过莫斯科河,并掉头西进,于9月18日在波多尔斯克地区集结。此时法军刚把莫斯科的大火扑灭。
3天之后,俄军在 克拉斯纳亚一帕赫拉 扎营休整。休整之后,俄军在库图佐夫司令的率领下,非常巧妙地实施了机动的侧敌行军。拿破仑竟没有发现俄军这一行动,他们在两周之内不知俄军去向。 俄军避开了法军后,开始厉兵秣马,摩拳擦掌,准备反攻。
(五)巅峰对决
拿破仑也不傻。事实上,法军攻占莫斯科后,拿破仑已经知道俄军的目的了,人家是主动撤走的,故意给法军放了个空城。因此当时他曾向俄国提议停战,不打了。可亚历山大更不是傻子,嗨,这时候你怂了?早干嘛。就不搭理他。
拿破仑只有硬着头皮打下去了。可不久,拿破仑真掉坑里了。他哪里知道,俄罗斯地处严寒之地,夏季超短,九月一过,直接省去秋天,寒冬立马来临 。这下更糟了,到处开始下雪 。本来,法军刚开拔时还是夏天,那时道路泥泞,军队前进受阻,但起码气温还舒适,战士们也不说啥。这时候惨了,大雪纷飞,大家没有带棉衣,怎么受得了?你以为法军都跟我们的志愿军那么意志坚定啊?其实,拿破仑的军队都是欧洲各国凑的,大家对于打仗这事并不十分乐意,这并非一场正义战争,是侵略人家俄罗斯的,因此在严寒的天气中,军心涣散是必然的。
此时,深入俄罗斯腹地的法军补给线也断了,棉衣、粮草都跟不上,面对满天飘雪,拿破仑无奈,在10月19日终于下令沿南方往西撤退,先找点粮食填饱肚子,找个地方暖和暖和,稳住军心再说。
拿破仑在撤退途中,在 小雅罗斯拉维茨 与俄军遭遇。这场战役开始只是两小股部队的战斗,由1000俄军对600法军。但后来越打越大,双方竟集结了15万大军,法军70000,俄军80000。此次交战,俄军人数占优,而且士气高涨, 法军吃了亏,甚至连拿破仑本人都险些被俘。
但战役并没有马上决出胜负,俄军再次“退缩”。于是法军占领了小雅罗斯拉维茨。不过俄军并非真的退败,而是在城外形成了包围圈,想困住这头猛兽,慢慢修理。拿破仑顿觉上当,于是转而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想困我?没门!
还想跑?休想!于是俄正规军在游击队协助下展开追击!
接下来,饿法两国展开决战,进行了塔鲁丁诺战斗,以及小雅罗斯拉韦茨等战役。俄军在游击队的配合下,采用平行追击和围歼敌军的一系列战法,把法军打得蒙头转向。在11月16日到18日的3天中, 法军伤亡6000人,被俘2.6万人,还几乎丧失了全部炮兵。
被打散的法军残部,向 别津纳河 方向撤退。此时,俄西线第3集团军等部开始发威,他们在波里索夫地区布成了一个“口袋”阵,法军准确无误地进入口袋,再折一阵。
11月底,法军穿越别列津纳河时,被埋伏好的俄军打了个伏击。法军尽管在拿破仑等人的率领下,顽强抵抗,但在俄军火炮的重击之下,死伤仍非常惨重,仅有少部分人过河成功。
看看大势已去,拿破仑,这位曾威震世界的战神,面对俄罗斯的广袤领土,扬天长叹,徒唤奈何!他率领残部狼狈逃离俄国,于12月6日回到巴黎。至此,这次震惊世界的战争宣告结束。 此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的61万大军损失了57 万余人,只剩下3万多人,而且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
而俄罗斯也损失很惨重。开战时,俄军仅在西线投入兵力20万,但随着战争的升级,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几乎达到全民皆兵的境地。总的算下来,包括游击队、民兵等, 俄国投入兵力达90万,损失也达21万左右! 但无论如何,勇敢的俄罗斯人民还是挫败了拿破仑的无敌之师,阻止了对方的侵略,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战后,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国内迅速失去威望,被迫退位,而且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尽管3年后,他再次崛起,卷土重来,但只是“滑了一次铁炉子”——遭遇了滑铁卢之败,迅速退出 历史 舞台。
尤其是,拿破仑败亡之后,他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也迅速土崩瓦解,被法国征服的各国纷纷独立。而俄罗斯则在欧洲迅速崛起,成了欧洲举足轻重的存在。
(六)托翁酷评
1812的法俄战争在世界 历史 上有重要的地位。后来,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 《战争与和平》 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托翁在书中对俄罗斯人民的反侵略战斗精神进行了尽情的讴歌。他说:
“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和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并且不问任何人的趣味和规则,不考虑任何东西,愚笨而单纯地,却是合乎时宜地举了起来,落下去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当然,做为俄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世界级大文豪,有“欧洲的良心”之称的托尔斯泰,他本身是反战的,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因此,他在书中如此深情地写道: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托尔斯泰也不是无原则地反战。因为,和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世界上总有人看不得别人好过了,或者,总想称霸,总想侵略别人,发动战争。这也是由人的动物性本能决定的。因此,在人类 历史 上,从来不乏战争。
对于1812年的法俄战争,托尔斯泰做了严肃的总结,也对侵略者拿破仑给出了严厉的抨击。其中有两句最为精辟。其一是:
“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要他发狂。”
拿破仑曾被人誉为法兰西的英雄,他在 历史 的关键时刻,确实拯救了一个民族,他也因此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这是他的荣耀。然而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征服欧洲各民族。当然,这也有积极的 历史 意义。然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凡事要适可而止。当你征服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人家的心情?大家都在一个地球上生存,凭什么你要征服人家?
因此拿破仑战争一直存在一定争议,有正义的成分和非正义的成分。他征服意大利、普鲁士、奥地利等国暂且不论,又把矛头指向遥远的俄罗斯,显然是具有侵略色彩的。人家离你那么远,管你什么事?当时拿破仑的头脑肯定是膨胀的,肯定是自负的,无疑是狂妄的。 而这种疯狂,恰恰是他败亡的前兆。
于是,在勇敢的俄罗斯人民不屈的抵抗之下,他的侵略计划没有得逞,61万大军只打了一个“水漂”。
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第二句酷评是:“帝王——是 历史 的奴隶。”
这就有意思了。帝王怎么会是奴隶呢?奴隶是为帝王服务的啊。帝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尊贵的,是权力的拥有者。但放在 历史 的维度里,他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只是 历史 的一分子而已。他也是为 历史 服务的。至少,在灵魂的高度上,帝王比一个奴隶或者乞丐没有任何优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其实是在灵魂的高度上而论的。
在这里,托尔斯泰是把拿破仑放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评判的。 言外之意,在勇敢的、伟大的俄罗斯民族面前,你一个拿破仑什么都不是,也就“破轮”一只,你纵有百万雄师,在人民面前,也不值一提。
这其实是对拿破仑,对 历史 上任何侵略者的一种严厉的批判。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帝王,还是战神,只要你不顾人民的死活,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和平,则必败无疑!
(文/说 历史 的女人·夏日漱冰)
参考资料:《拿破仑传》《拿破仑战争史》《亚历山大一世》《战争与和平》等。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苐一次在哪里见面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苐一次在埃尔富特见面。拿破仑特地约请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到德意志境内的埃尔富特来会晤,磋商今后两国的共同行动。
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都要进攻俄国
法兰西的拿破仑、德意志的希特勒这二位可谓是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的战争狂人。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21年5月5日,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奥地利裔德国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945年4月30日,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这二位相隔了120年,根本搭不上界的欧洲战争狂人,都干了同一件事情,就是都对俄国这么感兴趣,先后攻打俄国。二人相差120岁,却都要攻打俄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俄国,又名俄罗斯联邦,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这两位欧洲战争猎人都要攻打俄国这个庞然大物,是有其共同原因的。 一是欧洲国家普遍歧视仇恨俄罗斯。俄罗斯是斯拉夫人,而在欧洲斯拉夫人是「 ”奴隶”的意思,自古就低人一等。而且古代的俄罗斯斯拉夫人还很野蛮专制。还有欧洲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且他们把俄罗斯信仰的东正教视为异教。再有俄罗斯扩张领土300多年,与不少欧洲国家结下深仇大恨。加之经常出兵干涉他国内政,而且兵的纪律性极差,让欧洲国家极为反感。 二是俄国是他们二人的障碍。拿破仑针对岛国英国搞了大陆封锁,而俄国拒不配合拿破仑的行动,让拿破仑想拿下俄国,完成对于英国的大陆封锁计划。而希特勒通过德国间谍的活动了解到,当时的苏联正准备对德国发动突然袭击,把德国已经在欧洲夺取的土地拿下。这也是让二人要攻打俄国的重要动因。 三是当时的俄国正处相对薄弱的时期。从二人进攻俄罗斯的情况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如果俄国的军队在那个时期没有避开拿破仑的锋芒采用焦土政策的话,俄罗斯的军队估计会在一次大决战中就被法国的军队击败。而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是闪电战,也是在一两个月之内就把苏联战前积累的大部分的军事工业和军队全部消灭。 那么从二人的个人因素上看又有哪些原因呢? 从拿破仑看,一是追求个人荣誉的需要。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都有个人荣誉追求的极强渴望,像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屋大维、查理曼、腓特烈二世等都是这样,当然拿破仑跟他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拿破仑的人生境遇决定他特别渴望出人头地。他自小就被人讥笑。他的父亲曾这样说拿破仑:他阴沉的性格、独立又专断的作风,真令我倍感无奈。以土伦战役起家到开创法兰西第一帝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拿破仑指挥着法军在一场场战役中不断获取胜利。在愉悦之余,更激发他对荣誉的渴望。 特别是在1809年的瓦格拉姆战役中,成功击败第五次反法同盟,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迫使哈布斯堡王朝签下了极不平等的《维也纳和约》。这时的法兰西帝国达到了鼎盛,而让拿破仑不满意的是,在欧洲版图里唯有俄国没有纳入其中。这时的英国已经签订了《亚眠条约》,保证不会干涉欧洲事务。拿破仑的部下达武元帅曾劝他说:「 ”我的陛下,您和您的军队已经荣耀至极了,接下来该考虑卧室里的事情了!”然而拿破仑却说道:「 ”阿喀琉斯没有给世人遗忘的机会,我也一样。”1812年5月,70万法国远征军悍然入侵俄国,短暂的和平转眼即逝。 二是俄国对「 ”大陆封锁令”的不屑。在1806年至1814年,拿破仑为削弱英国实力,采取了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就是「 ”大陆封锁令”。封锁令要求所有隶属于法国的王国,与英国不准发生经贸关系,断绝一般往来,同时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 在《维也纳合约》签署以后,拿破仑曾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了一面,会面虽然愉快,两人还称兄道弟,亚历山大也答应帮助法国削弱英国,法国则承认俄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但是俄国的信誉度向来不高,亚历山大一世很快就把承诺抛在脑后,私下跟英国打得火热,搞起经贸来,货运船只频繁往返与俄英之间。这事怎么可能瞒过法国,拿破仑十分愤怒,本来就有把俄国纳入自己版图的欲望,自然不会错失这个机会,于是侵俄战争开始了。 三是统一欧洲的野心。在皇家炮兵学院学习的拿破仑阅读大量书籍。除了基本的炮兵知识书籍外,各种名人传记极大地吸引着他。其中对他影响较深的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和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成了拿破仑心中的偶像,尤其是关于肃穆的军队、灵巧的战术、伟大的名将、辽阔的国土的描写,不时地在拿破仑脑海里萦绕徘徊。从1800年马伦哥战役后,一直到拿破仑入侵俄国。在拿破仑的心中一统欧洲、建立起强大的法兰西帝国的梦想一直挥之不去。从法军部队的鹰旗和拿破仑以皇帝自称,就可见一斑。 从希特勒看,一是在资源上的需求。战争需要资源,建设也需要资源。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资源问题。比如德军拥有大量的坦克汽车,而且其坦克油耗惊人,达到了的百公里650L。所以要有海量的油来保障,况且海上运输通道受到美国等国的封锁,北非情况也不尽人意,石油等资源从哪来,于是就打起了资源丰富苏联的主意。从德军进攻苏军的三条路线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一条从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苏联中西部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这些地方是苏联轻工业和信仰的关键区域。二条从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是重工业的集中地。三条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这三条线除占领联国土外,无一不是奔着资源而来。 二是对共产主义的仇视。俄国在经历十月革命后,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布尔什维克的苏联,发展扩张之势令欧洲慌恐。尤其是在成功占领波兰东部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严重威胁到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这里是德军石油供应的大本营。这让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人人自危,生怕苏联红遍整个欧洲。当然也令希特勒倍感不爽。况且苏联已是德国称霸路上巨大的隐患,因此希特勒是必须进攻苏联的。 三是先下手为强。斯大林上台后大力的发展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苏军战斗力等都直线飙升。苏联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近2亿,产油世界第二,1937年工业产值占世界总额的10%,1938年就升至近20%,而且每年还在翻倍的增长。庞大的国土、庞大的工业产能、庞大的军工体系以及庞大的军事能力,让希特勒非常担心。也就是说,对苏联的进攻越拖延苏联实力会越强大,日后的进攻难度将会成倍增大。加之考虑到苏联春夏秋三季缺而冬季漫长的气候特点。鉴于这样因素,希特勒认为对苏联的进攻越早越有利,所以迫不及待地进攻了苏联,但是仍然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历史上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是怎么死的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生死之谜1864 年1 月20 日,一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叫费道尔·库兹米奇的87 岁老人与世长辞了。商人克罗莫夫出资安葬他后,并在他的墓前竖起了一座十字架形的墓碑,上刻“这里安葬着伟大的长老,上帝的选候费道尔·库兹米奇”。而“上帝的选候”,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战胜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后正式接受的称号。这位神秘的老人是谁呢?难道他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吗?至今还没有一位史学家能以确凿的证据,作出肯定的回答,只能从一些疑点中作出自己的推测。 弑父自立的俄国沙皇 1801 年,著名女沙皇叶卡特林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发动宫廷政变, 推翻了他父亲保罗一世的统治,并杀害了他,从而取得了皇位,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他登上皇位后,对内,重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对外,穷兵黩武,恣意征战,在“神圣同盟”的旗帜下,干涉欧洲各国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他一生的唯一功绩,就是击败了拿破仑50 万大军的入侵。他的声名因此也远播欧洲大陆,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俄国沙皇。 然而,他的暴政,他的倒行逆施,却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他的统治,正处于穷途末路。在一道“圣谕”中他写道: “根据传闻,自由思想或自由主义的可怕精神已经至少在军队中传播。”这时,恰逢莫斯科洪水泛滥,房倒屋塌500 多人因此毙命。与此相似的洪灾, 在亚历山大出生的那年也曾发生过。这种巧合,使他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 视之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因为杀死父亲的罪行,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精神濒临崩溃的亚历山大,为了摆脱内心的忧惧,决定偕同皇后伊丽莎白去亚速海岸一个叫塔冈罗格的小镇去休养。不久,俄国皇室发出讣告:沙皇陛下在休养地因病驾崩,终年47 岁。 对于亚历山大的突然去世,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他在卫国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些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表现。这以后,他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骄傲,变得逃避现实,笃信宗教。沉郁的心绪总是像魔鬼一样缠绕着他。有人把他的这种突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杀死自己的父亲后,造成长期以来的内心愧疚,使他终日惶恐不安;国家的内忧外困,穷途末路的政治形势,使他心力交瘁,而又无力回天。不管怎么说,种种迹象表明,这时他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也许这是他到塔冈罗格镇去休养的真正原因。他似乎看破了红尘, 厌倦了政务,向往着无忧无虑的山林隐逸生活。 是驾崩还是驾返山林 亚历山大一世驾崩后,给当时的人们就留下了许多疑谜。 首先,人们不解的是既然要去“休养”,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僻远的小镇?那里濒临亚速海滨,水质浑浊,腐臭逼人,背后又是无边无际的草原, 风沙蔽日,萧瑟凄凉,实际上是囚犯们的流放之地。在皇后还未到达这里之 前,亚历山大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并对侍从们说“要习惯过另外一种生活”。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难道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吗? 其次是沙皇的病情报告。据说他是10 月末来到乌龙佐夫伯爵邑地的。路上喝了一杯伏牛花果子露以后,他便患病了。11 月初回到塔镇,经医生全力诊治,他的病情有了好转。但有的记载又说他病情日趋恶化。然而,10 天后, 人们却突然听到了沙皇驾崩的噩耗。如果沙皇是因病医治无效死亡,那么怎样解释下面的现象?他19 日病逝,然而死亡证书却发布于32 小时以后,而且被召的10 名医生中只有2 名在证书上签了字。病情报告中所述亚历山大病况,又多处与实际情况相悖。证明书中说他患的是间歇热,因而肝脾肿大, 但沙皇实无此病。 其三,是沙皇尸体的奥秘。两天后,即21 日,人们参加了他的尸体防腐典礼,然而,死者的面目已经完全腐烂。人们已无法辨认出这位昔日沙皇的仪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开,而且灵柩迟迟不能运回首都。种种迹象都显得不合常情,令人疑窦丛生,百思不得其解。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沙皇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 就在亚历山大去世不久,有关他驾崩的街谈巷议便沸腾起来,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种种传奇故事,情节离奇,形象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