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第一批中央美院的毕业生名单
- 速写的功能是什么
- 画画,视线力,远近的物体画画的线条越粗还是越细,在线等!
- 有什么画速写很棒的画家
- 史国良作品
- 史国良的散文作品
- 史国良速写作品集的内容简介
- 请求关于画速写时线条的粗细要求~~~
- 当代画僧史国良的艺术生涯及作品风格
第一批中央美院的毕业生名单
你想说的是史国良,他的确是以速写著称过一阵子,不过他是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是研究生班,更不是第一批,中央美院成立于1950年,当时毕业的第一批人(53届)都已经很老了或者已经死了,名单:靳尚谊、詹建俊、赵友萍、王乃壮,刘永凯、李爱华、葛维墨
速写的功能是什么
速写三步 史国良 ---------------------------------- 我画速写是从1973年开始的,在这20多年中,一直坚持画,经过了练习造型,收集素材,速写再研究几个过程。 其实速写的功能就是练习造型能力,为创作收集素材。 画速写第一步,速写绝不能理解为快速的描绘,速写是素描的浓缩,其中包含了全部的素描因素。速写是把素描的道理放在生活中,不是几个小时画一个角度,而是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研究,用最概括最简单的线把形象表现出来。多角度地研究,掌握起来更快,而且敏捷、灵活、生动。 进入创作时期,速写就迈向了第二步,创作需要你再返回生活,去研究,观察,再画速写,因为速写服务于创作。现在是有目的地去画,有意识地去找,对生活的细节,你会格外留神,细心刻画,而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有取有舍,想画的能在瞬间抓住。第一步对形的训练在这时发挥了作用,解剖,透视,应用起来如同背乘法口决一样熟练,已经是一种可以自由掌握的工具。你会对速写,创作,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速写经过创作带动而成熟,创作因速写的功劳而有了生命力。能做到这些,可以说你已经迈出第二步了。 创作的成熟,首先是艺术家思想的成熟,前两步的过程并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因这时期的速写偏向含蓄,内在。所以,对速写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往研究人物内心世界去发展。内心的活动影响着人物的肢体行为,也可以说,人物的外在一举一动都与内心活动,气质,个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画家这时需要的已不是象当年单纯练手,收集素材的速写,而是到人物的心里去画速写,这样才能有味,耐看,生动,传神。 所以说速写第一步练的是造型基本功,称之为练手;第二步是应用于创作和收集素材,叫练脑;那么第三步就是画微妙,而妙不可言,只可意会,就是练心。
画画,视线力,远近的物体画画的线条越粗还是越细,在线等!
一般情况下,近的粗.远的细.要符合透视规律啊.
速写,在中国画中也称着是一种素描。他的要求其实比西画中的那种素描要求要高得多。只是中国画中把他叫做白描。后来文章的写作上也引用了这个白描法。至于哪些该粗?哪些该细画。首先是离我们的视线近的应粗细,大的转折和衣纹呐要画粗些。这里边也就是存在着一种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其次是主体部分要突出。比如手,头部这两个地方要画得详尽些。我推荐你去网上看那个僧人画家史国良的视频。也许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有什么画速写很棒的画家
画速写很棒的画家有:伦勃朗、霍克尼、席勒、门采尔、史国良。
1、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2、霍克尼
霍克尼,英国画家。生于布拉德福德。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创作了大量腐蚀版画,其中《浪子的历程》最为杰出,受到艺术界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多次到美国旅行,开始转向写实风格。代表作《克利斯多夫·伊修伍德和唐·巴查笛》和《克拉克夫妇俩》,含有深刻的哲理,使人回味无穷。
3、席勒
席勒,奥地利绘画巨匠。他对人体解剖学非常了解,当人物动作极其夸张、扭曲时,却仍然准确地勾画出结构线,是一种相当狂乱却缜密矛盾的线条。素描作品多为高度概括的轮廓线,勾勒出极少几笔的形象,对人体骨骼面部结构造诣之深,已达到完美。
4、门采尔
门采尔,即阿道夫·冯·门采尔,是世界著名的素描大师,德国十九世纪成就最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历史画家,风俗画家之一,更是杰出的素描大师。
门采尔一生为世界留下约7000余幅素描作品和80余本素描,速写集,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德国的社会生活风俗,其取材之广,数量之多,没有一个艺术家可以与之相比。
5、史国良
史国良(释慧禅),1956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师从蒋兆和、黄胄和周思聪先生,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写实派的代表之一。
史国良作品
史国良作品有《新的一页》、《月色》、《八个壮劳力》、《买猪图》等。
史国良在1956年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师从蒋兆和、黄胄和周思聪先生。1973年从师周思聪学画,1975年毕业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1976年从师黄胄学画,1995年在西来寺出家为僧,1997年回国定居。
他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要的代表。1975年《新的一页》参加北京美展,1976年《越唱心里越快活》参加北京优秀作品展。
作品与事迹
1989年《史国良速写集》、《水墨人物画技法》、《史国良画选》、《史国良画集》、《写实水墨人物技法》。1995年《史国良画集》、《史国良速写集》。史国良的画风以写实手法,反映时代生活为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镇。
1998年,参加中国佛教学会举办的赈水灾义卖,参加为失学儿童筹款的义卖画展,参加抗沙尘暴植树义卖画展,参加为来京打工者失学子女捐书义卖画展。2003年参加为残疾人筹款义卖,参加保护母亲河义卖。
史国良的散文作品
再说画速写 作者:史国良 发布时间: 2007-12-21 14:24:38前些日子,我与龚建新、李尧天等先生一起去新疆画速写。面对火热的生活、鲜活的形象,一时手忙脚乱,找不着北了。按理说,我画了几十年的速写,技法书都写过了好几本,心里想得到,手却跟不上。以前画速写的口诀就是九个字:“眼、心、手、稳、准、狠、精、气、神。”“眼、心、手”保持统一,才有能力抓住生活的一瞬间,把形象留在纸上。眼睛看到的物像,心里想的是怎么画,画什么,手能配合,三者统一了,才会下笔果断、准确、有力。有了稳、准、狠,就能很自信,面对生活就有了冲动,就会兴奋,就有精力。如果达到了这三组口诀的标准,画的画一定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没有前面眼、心、手的统一,后面的口诀就是空话。即使你曾经有一个时期达到这种统一,但是以后脱离了生活,画速写少了,手头的功夫也会退缩。就像一个曾经是一流的芭蕾大师,别说三年就是三个月不练功,再站在舞台上也会不知所措。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正是这个道理。绘画也是一样,眼、心、手的统一,可以使手头功夫保持临场状态,一旦需要,随时上场。过去学画画时,老师常说,手生点好,画出的东西有拙味,不宜画得太油滑。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你的明白,这指的是不动脑子,不结合创作,毫无目的地重复、傻画。如果把这种说法当成不花速写的理由,那就惨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画写实人物的人,如果长期不画速写,就会手生、木纳,感觉迟钝。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和题材。而速写的功能,最终目的是为创作收集素材。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普及,照相机、录像机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画家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深入体验生活、画一大堆速写了。而是以旅游、玩乐为主,拍了一堆照片回来拼一拼、贴一贴,就凑成了一幅“作品”。画家们自己愿意这样做个人行为也就罢了,也懒得下功夫。这种情况很严重,令人担忧……今天坐在塔什库尔干高原上想一想,几个月不画速写,手就这么生、这么累。如果几年不画速写、不深入生活会怎么样呢?想想都让人害怕……
史国良速写作品集的内容简介
《史国良速写作品集》内容简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基本功之一就是画速写。速写的好坏决定着今后国画水平的高低。很多人们熟悉的著名人物画家,都是速写高手。速写的功能就是练习造型能力,为创作收集素材,年轻人初画速写没有经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足为奇,极为正常。只要方法正确、肯吃苦、勤奋、执著、大量画,就可以很快越过这一阶段。如果说速写第一步练的是造型基本功;第二步是应用于创作收集素材;那么第三步就是画感情、画感觉。有了感情画得就有味,有了感觉画得救生动了。
请求关于画速写时线条的粗细要求~~~
速写,在中国画中也称着是一种素描。他的要求其实比西画中的那种素描要求要高得多。只是中国画中把他叫做白描。后来文章的写作上也引用了这个白描法。至于哪些该粗?哪些该细画。首先是离我们的视线近的应粗细,大的转折和衣纹呐要画粗些。这里边也就是存在着一种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其次是主体部分要突出。比如手,头部这两个地方要画得详尽些。我推荐你去网上看那个僧人画家史国良的视频。也许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画僧史国良的艺术生涯及作品风格
在二十一世纪风格各异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史国良用画笔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并诉说着中国西部藏族同胞灵魂深处的质朴无华及善良坚韧的沧桑岁月。 纵观史国良的作品,他的画作贴近生活,题材宽泛、立意新颖,笔墨洒脱而厚重。 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充满禅意,而更多的倒是一种人文的爱心与关怀。浦君艺术带您从史国良手中取画 史国良的艺术与心境始终穿插在一条感情线上,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着世间百态,他将自己内心热烈而真挚的情感铺洒在卷纸中,以极其写实、传神的生动笔触,诠释着各种人物纯净、善良、虔诚的内心世界。 常年多次到西藏生活和写生的体验,让西藏采风成为他艺术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史国良的作品以西藏人物画为主导进入中国画坛,他大量地反映藏民宗教的作品。在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史国良的画中看到线对人物造型的影响,画面中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和他的坚实速写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在史国良的《大昭寺》《礼佛图》等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蒋兆和《流民图》对他人物造型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可看出他们之间的传承、文脉关系。 史国良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他心中的一盏长明灯,在这盏灯的照耀下,他进入了一个痴迷忘我的创作状态。在西藏采风时,史国良总是会身不由己的也跪倒在佛的脚下,祈祷佛能点亮他的心智之灯,让他能用笔墨语言去揭示佛门内外文化的博大精深,揭示那无处不在的人性之光。 也许就在那一刻,他已无可避免地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后的日子里,史国良画朝圣路上的藏民,画经幡飘动的佛堂,画神情凝然的喇嘛,画藏传佛教的祭祀大典,画一丝不苟勤勉刻经的信徒。在《大昭寺》的作品中,画面中正在喂奶的藏族母亲眼帘微阖,稍作小憩的安详神态,孩子吃奶的憨态可掬。 画面下方另一个孩子倒头酣睡,画面中彼此牵连,痛痒相关,弥漫着人间浓浓的亲情和善意 史国良一九五六年生于北京,自幼热爱艺术,天资聪慧的他对绘画尤其热爱,家父对他画画也是尽其所能,百般支持。 常年对绘画的痴迷和刻苦的钻研,使得少年时期的他已获得很高的声誉。在史国良艺术生涯中,他又幸运地得到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望的周思聪、黄胄、叶浅予等前辈画家的指导。 在中央美院招第一批研究生时,他就是最年轻的研究生之一。 在中央美院浓郁的人文环境中,他有幸耳濡目染许多大师的教诲,在艺术的道路上,他长期勤奋、努力、刻苦的学习精神,为写实画风格打下了良好、坚实、雄厚的基础。 功夫在画外,史国良始终认为绘画不仅有硬功夫,也有软功夫。 前者是技巧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就能达到,而后者则需要多读书、多读画,这样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其实,每幅画都有自己的生命,只有那些有深厚积累的人化的生命才不苍白,才能把生命深处的内涵展示出来。 在艺术生涯中,史国良不仅仅是当代优秀的艺术家,他对中国画艺术教育事业也有着极强的使命感。 在长期中国画艺术教育领域创作和教学中,他主张在教学上狠抓基本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他提倡写实画风格,狠抓速写、素描、色彩、写生,并在日常教学探索课题找到了最佳契合点。 美的艺术是要表现事物耐人寻味的深层内涵,因此从史国良的作品中能体会到每一幅作品的主题构思、整体布局,到笔墨线条的运用上,都追求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他的线条简洁疏朗,用墨虚淡丰富,造型超脱雅致,从他的绘画语言中,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禅意和悠悠不尽的东西。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史国良历经坎坷、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分明渗透着一位当代艺术家的大真、大善和大美。 像他作品中虔诚的藏民一样,几十年来,这位虔诚的在艺术之路上朝拜着的人,摒弃了无数的诱惑,并用热烈的色彩一笔笔描绘着那条通向天堂艺术之巅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