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哪些内容
-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
- 约瑟夫·熊彼特是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简介
- 哪些是熊彼特定义的创新形式()a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质量b引入新生产方法c延续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什么是创新的灵魂
- 熊彼特理论是对的吗
-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一个什么专用
-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创新包括的情况主要指哪些
- 熊彼特对创业内涵的理解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哪些内容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而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拓展资料:熊彼德大衰退,是熊彼德商业周期理论四阶段模式的一个环节。熊彼德认为,市场经济本身禀有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特征,即所谓“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的纯理论,依据这一纯理论推论,熊彼特又提出了商业周期“四阶段论”的现实模式,即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熊彼德衰退就是其中的一种环节。熊彼德大衰退一般出现在经济繁荣阶段之后,伴随着投机行为的增加出现。这个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一些重大的世界经济衰退事件。熊彼德的商业周期四阶段理论包括:1、繁荣在“第一波”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伴随而生的是银行信贷的扩张,建立新工厂,新增机器设备,就业也会增加。这又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加。生产资料需求和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会有许多投资机会,并伴随着大量的“投机”行为。这就形成了“第二波”。2、衰退在“第二波”中,许多投资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的扩展也同样是如此,而只是为一般企业的扩张和投机提供资金。于是,在第二波中,不仅包含“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经济体系本身不能自行调整而走向新的均衡。第二波中的过度扩张和投机会引起经济自动地繁荣走向衰退。在衰退时期,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破坏。3、萧条和复苏到了“萧条”阶段,第二波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体系进入恢复调整阶段,最后走向“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大批企业家的“创新”浪潮。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熊彼特指出,每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约瑟夫·熊彼特是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简介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癸未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1901年—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但他并非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与同时代的凯恩斯,用“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两人之间既惺惺相惜,也充斥不屑与论争。其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1912年,其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其代表作有《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其中《经济发展理论》是他的成名作。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 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 ;
1901年—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
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1925年,熊彼特又回到学术界,先应邀拟赴日本任大学客座教授,但不久改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直到1931年又短期访日讲学;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初逝世。熊彼特迁美后,尽管深居简出,但仍积极从事学术活动;
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如果不是过早去世,他还会担任预先商定的即将成立的“国际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
1932年迁居美国后,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
哪些是熊彼特定义的创新形式()a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质量b引入新生产方法c延续
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质量、引入新生产方法是熊彼特定义的创新形式。
熊彼特企业家理论是指熊彼特基于“创新理论”又提出的企业家理论,并对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熊彼特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就越有效率,也就是说,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技术创新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在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市场支配力是必需的。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
1、建立私人王国。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
2、对胜利的热情。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利润和金钱是次要的考虑,而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视”。
3、创造的喜悦。企业家“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我们类型的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企业家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
4、坚强的意志。企业家“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订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设法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什么是创新的灵魂
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
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
扩展资料:
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
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日益精致和专门化,仅创新模型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构建起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形成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
熊彼特理论是对的吗
是对的。熊彼特理论一种技术分析方法,由美国分析师拉尔夫·熊彼特提出,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走势可以被归纳为特定的波动模式,并据此进行预测。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一个什么专用
经济学。经过查询资料显示,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学专用。约瑟夫·熊彼特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创新包括的情况主要指哪些
创新的五种情况:熊彼特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扩展资料:
层次性:
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呈多层次性,企业决策层周围往往是围绕一层至多层的组织,创新可能在企业不同层次的组织中产生,所以创新就呈现出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对应的多层次性。
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的重要的创新,往往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前景的战略决策,因此其决策主要是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来完成,而由于决策的重要性,决定了这类决策要有智囊团参加,同时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征求不同层次组织的意见,这就涉及决策的层次性中协调问题。
决策的协调可以是建立在较低层次上的,如上所述征求意见式的;也可以是建立在较高决策水平上的较高层次的协调,例如要制订新的企业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企业向更高的程度演变,这样的决策肯定是在高层作出的,而同时是一个高水平协调下完成的创新决策。
熊彼特对创业内涵的理解为
熊彼特认为的创新详解如下: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简介
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
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