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主要原因是“苏共严重脱离群众”。这个说法没有时间概念,容易否定苏共70年历史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苏共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但不能简单说“苏联解体是因为苏共脱离群众”。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容易全盘否定苏共70年历史。 首先,多数俄罗斯民众现在已经为当时他们对国家解体“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了忏悔。据俄罗斯最近若干次的民意调查表明,高达70%以上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其次,笼统说“苏共脱离群众”不够准确。什么时期的苏共脱离群众?列宁时期,如果“苏共脱离群众”,能够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党恰恰利用“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了最广大群众,相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则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当然也不会是斯大林时期,那时没有苏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取得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当时苏共在执政为民方面确有不少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但从总体上看,苏共奉行的政策和苏联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 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 所以苏联解体的确有“苏共脱离了群众”的因素,但应说明这个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认为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这种观点只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苏共垮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这也是目前社会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同样不能说这种观点不对,但似乎仅仅说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苏共70年的思想领域内,既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面;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也有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往往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有时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至于什么时期什么倾向占上风,则要具体分析,绝非用“教条主义”一种表现就可以概括苏共全部思想特征,更不能把它说成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当低估教条主义在阻碍苏共思想创新方面的危害。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认为苏共出现特权阶层和干部队伍腐败导致苏联解体。这种观点值得重视,但对特权阶层、苏共党内的腐败等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 首先应当肯定这个观点有正确和值得重视的一面。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但这个特权阶层怎么和苏联解体联系起来?有些问题还应当进一步搞清楚: 第一,什么是特权,哪些人属于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有多大?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苏联特权阶层人数约为50-60万。俄语“特权阶层”这个词,原意是“名称汇录”,有的译成“官阶名录”,有的干脆意译为“特权阶层”。但由什么人组成?享有什么样的“特权”?尚未有人对此做出准确论述。 1998年笔者在访问俄罗斯国家现代档案馆时,副馆长萨哈罗夫曾亲自给笔者展示了这本所谓“特权阶层”的名单,里面大体包含了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官员、大工厂负责人、著名集体农庄主席、大学校长、名教授等等。说他们有特权,是这些人工资和一般群众拉开了一定档次,甚至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如当时苏共领导人,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月工资是800卢布,而全国普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200卢布。尽管差距不大,这些领导人享有其他待遇则非用货币可以衡量,如收受的礼品、各地的别墅等等。也必须看到这些特权对损害苏共形象的严重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哪些是不合理的特权,哪些是必要的差别?把差别说成“特权”,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不能把凡是上了“名录”的人都算成“特权阶层”。 真正的“特权阶层”,是指那些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的人。他们有多少人?占所谓“特权阶层”50-60万人的比例多大?迄今为止没有看到这方面材料。当然,不能低估这些人在败坏苏共威信、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仅仅用“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汤”来阐明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如果我们连“特权阶层”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又怎么估计他们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第二,实际上,在苏联社会的分配体制中,一方面确有分配不公问题,如“特权阶层”,但更主要的弊端是“大锅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区别不大,甚至是脑体倒挂。1985年,工业部门中工人和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之比为100∶110;农业为100∶135;建筑业则倒过来,为100∶98。可以看出的确全国各个工种之间、在各种领域工作的人之间工资差别不大。 所以,对这个命题的正确解读应当是:首先一定要看到苏共党内的腐败、乃至特权阶层产生这个弊端的严重性,它激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苏联解体有着深层次影响;同时,这个特权阶层到底有多少人?苏共党内的腐败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分配体制中必要的“差别”与“特权”之间的界限,不能把合理的工资、待遇等差别当作特权。 任何事物从产生之日起,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自身一直存在肯定和否定两面。苏共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同时,自身某些弊端的积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也日益严重,其中每一种弊端的发展都足以致命、否定自己。但如果说“这些弊端是导致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则略嫌简单。因为同时苏共自身还存在“肯定”的一面。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仍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某个社会在某个时期存在弊端就一定灭亡,人有重病一定会死。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这里的关键,是看其领导人在制定大政方针时如何发扬成绩、纠正时弊。
苏联为什么解体
苏联解体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冷战时期,苏联经济全面衰退,发展畸形,人民怨声载道。苏联以老大哥的身份干涉各社会主义国家,导致东欧大批国家脱离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肆改革,导致社会体系崩塌,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脱离,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宣布本国法律高于苏联法律。两德统一后,戈尔巴乔夫被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软禁。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立刻动手,撤销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顺势要求戈尔巴乔夫交出核弹头包。随后,苏共结束在全国的活动,各国也纷纷退出苏联,12月26日7时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穹顶上降下,苏联彻底解体。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
1、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2、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3、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俄文:Распад СССР,英文: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前苏联解体的内外原因分别是什么呢
前苏联解体的内外原因分别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相必答案也已经非常的明显了。当时能够与美国扳手腕的强大国家,曾一度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当时的苏联在核武器和航空航天技术方面曾一度不虚美国。当时的苏联所生产的核弹头数量达到了近3000多枚。
苏联所发动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给美国吓出了一身冷汗,让其慌张起来。这才让美国意识到苏联如果一日不解散,美国将不会成为世界霸主。这将会对其的霸主地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所以美国必须要整垮苏联,确立其超级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前苏联为何一夜之间就被整的四分五裂了呢?
原因一:前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苏联国家使用的颜色革命,即和平演化的方式迫使苏联的加盟国即那些地理位置处于东欧的国家出现易帜的局面。即使得广大的苏联的加盟国纷纷出现了转变国家性质,即将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制度。这从根本上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彻底拆散这些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迫于美方的制裁和压力,不得不转变了社会性质,更换出了亲美的政权。导致最后脱离了苏联。
原因二:前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则是从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起。他首先采取了政治上的改革,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采取了多党制,这就使得苏联领导人的话语权变得十分薄弱。最后丧失了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加上苏联领导人对于叛变和易帜,倒戈向资本主义的国家则是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和方式。这就使得像立陶宛、罗马利亚、捷克等东欧国家出现率先脱离苏联阵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苏联党内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导致了最后苏联的解体。主要是苏联的改革失败,内部腐败,丧失控制力。
前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受到了哪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呢
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身原因
前苏联的解体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就是其自身因素。二战以后,整个世界看起来是“和平”与“安定”的,但实际上,也存在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而苏联这个超级强国也陷入了自身的“温和战争”中。
领导人的执政方略不当
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统治,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相当大的弊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斯大林实行的大清洗运动,迫害了一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以致于后来的卫国战争无将可用。这些都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种子。
赫鲁晓夫执政时,由于他极力想挽回日益衰退的局势,便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虽然有了一时的好转,但最后的结果是,赫鲁晓夫自己也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其后的勃列日涅夫也没能实现大的作为,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间,苏联没有进行任何的改革。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大众传媒不断向苏联渗透以“个人利益至上”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思想,苏联被西化了,苏联共产党逐渐失去了党的积极性,严重地脱离了群众。人民开始怀疑甚至反对马克思思想。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实现苏联的振兴,但事与愿违,执政70多年的共产党逐渐在俄国失去了统治权。
民族的“政治化”原因
最典型的例子是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工作的初衷是好的,它是为了确定各民族的民族身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贯彻民族平等的政策。
民族识别虽然增强了各民族人们的族群意识,但它使人们时时刻刻想着自己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这样一来,民族就被政治化了,其消极影响也就突显出来了,冲击了苏联政权,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治。
最后是“民族自决权”的因素。列宁当初提出民族自决权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被保护国等被压迫民族的,是为了把被压迫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一块斗争。但随着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逐步解放、独立,民族自决权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列宁早就想把与此有关的宪法规定废除,可惜直到他去世,这条内容也未能废除。
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合法”地退出,是有法律依据的。列宁时期苏联宪法中有相关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有自愿加入苏维埃共产主义联盟的自由,也有自由退出的自由,即各加盟共和国可以明正言顺地离开。列宁并不鼓励每个民族特别是获得了相对平等待遇的少数民族都去行使民族自决权以同自己的母族相分离,从而造成小国林立的局面。
外部因素
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的对抗,即所谓的“冷战”
虽然人们担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终究没有发生,但这并不代表世界是安定、和平的。地方的、局部的摩擦不断。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由于忙于发展外交,分化、孤立对方的盟国或友好邦邻,搞军备竞争,发展经济,开发高端科技等等,使得一定时期积弱多病的苏联,无暇恢复基础产业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只是过多地消耗财力用于竞争,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根本战略目标,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的。当武力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转变策略,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冷战时期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实行的振兴国家、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社会改革策略并没有奏效,反而加快了社会的“变革”,致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等对执政的共产党和已经被扭曲的社会主义越来越失望。
这场“和平演变战”的实质,“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之所以能够得逞,是以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作为物质后盾的,再加上运用商品市场经济、多党民主政治和多元自由文化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