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法国著名画家塞尚有哪壹些代表作塞尚的经典作品赏析
- 中西艺术的异同!
- 梵高卖出的第一幅画是什么
- 上出油画作品名称是奥塔山丘上的房子作者是立体主义大师谁
- 即兴31号的名画赏析
- 高更《有水果的静物》【艺术赏析】
- 赏析微课堂之圣维克多山(一)
- 如何解读,赏析一个艺术作品
-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法国著名画家塞尚有哪壹些代表作塞尚的经典作品赏析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年1月19日-1906年10月22日),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埃斯泰克的海湾》的中景部分是海湾,这是一片强烈浓重的色块,各种各样的蓝色,从画布的这端延展到另一端,建立起经过细致融合的笔触。海湾的后面,是一排蜿蜒起伏的小山,山的上空是淡淡的、柔和的蓝天,里面只加了一些极淡的玫瑰红笔触,像是落日的余辉。艺术家在画的边缘切断了空间,这种切断空间的手法具有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海湾的蓝色,甚至比前景的褐色和红色更强烈地表现自个,结果空间变得模棱两可又相类似。我们必须把它当做深度中的全景画来理解,同时又把它当做在画表面上搞色形排列组合来理解。
尽管塞尚有过不停的斗争和犹豫不决以及不满意的时候,但在这一件作品中他要干的事无疑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是毫无疑问的。塞尚这所以能够建立一个新的绘画概念,并对二十世纪绘画的行程发生了六十多年的影响,乃是靠了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和瞬间幻象,以及古代大师们的训练和坚实的结构,更重要的是靠了他那观察自然的强烈而敏感的知觉。
塞尚是那样一心一意地献身于风景、肖像和静物各个主题,世界上的艺术家非常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对艺术史的贡献。为了理解这个事实,就有必要弄懂他的主题所包含的共同问题。他参与了所有主题的再创造,或景色、物体和人物的再现。
《静物苹果篮子》在《静物苹果篮子》以及其它非常多静物中,塞尚在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甚至超过了巴尔扎克的言语描述。对于塞尚来讲,如同其他的前辈和后辈艺术家一样,静物的魅力显然在于,它所涉及的主题,也像风景或被画者那样是可以刻划和能够掌握的。塞尚仔细地安排了倾斜的苹果篮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苹果随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峰之间,将盛有步糕点的盘子放在桌子后部,垂直地看也是桌子的一个顶点,在做完这些之后,他只是看个不停,一直看到所有这些要素相互之间开始形成某种关系为止,这些关系就是最后的绘画基础。这些苹果使塞尚著了迷,这是因为散开物体的三度立体形式是最难控制的,也是难融汇进画面的更大整体中。为了达到目标,同时又保持单个物体的特征,他用小而偏平的笔触来调整那些圆形,使之变形或放松或打破轮廓线,从而在物体之间建立起空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把它们当成色块统一起来。塞尚让酒瓶偏出了垂直线,弄扁并歪曲了盘子的透视,错动了桌布下桌子边缘的方向,这样,在保持真正面貌的幻觉的同时,他就把静物从它原来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形式中的新环境里来了。在这个新环境里,不是物体的关系,而是存在于物体之间并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变成为有意义的视觉享受。画完此画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来看这幅画的时候,仍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一切微妙的东西,塞尚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取得了他的最后成果的。不过,我们当今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领悟到他所达到的美了。他是绘画史上的一位伟大的造型者,伟大的色彩家和明察秋毫的观察家,也是一位思绪极为敏捷的人。
这幅静物象他的非常多静物一样,也可以说是幅风景。赭色的前景、淡蓝的背景、桌布的"雪峰"以及散落在场景之中的苹果的偶然秩序,所有这些都使我们联想起《埃斯泰克的海湾》或《圣·维克多山》的非常多景色。他的人物习作,象《玩牌者》的各种稿本,使人想到他在绘画中追求厚重、封闭的建筑感。在《穿红背心的男孩》中,包围着空间的装饰帘子亦是如此。
1890年以后,塞尚的笔触变大,更具有抽象表现性。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物件之外的自身的特征。这些倾向,导致了他临终前几年的那些奇妙的自由绘画。《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笔触在这里起了优秀交响乐团里独奏家的作用。每个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非常得当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它属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像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
创作于1866年的"僧侣肖像"是塞尚初期的典型作品,作品带有十足的学生味道。画中描绘了一个身穿天主教僧团服装的人物--在1865-1871年间,塞尚就这个人物画了不下五幅不同的肖像;此人就以"多米尼克大叔"之称而被载入了美术史。僧侣的服装使塞尚得以造成一个乳黄色袈裟的亮调子同青灰色背景之间的强烈对比。这种相互关系又被皮肤的桃红和玫瑰色、头发的深褐色,特别是被黑色的阴影所间断。
画家的目的在于表现颜色的质感,同刻画物件以及光线气氛效果毫不相干的质感。由于浓厚的颜料比稀薄透明的颜料具有更强烈的分色特性,所以塞尚干脆不用画笔,而用调色刀来画画,这样画出的画质感很强烈。而且塞尚的画,由于完全没有明暗和颜色过渡,效果自己也粗放得多。刻画是没有立体感的,它是靠色彩对比力来突出和腾驾于背景之上的。塞尚的画很像是由一个一个的整齐的形状所构成,他的画轮廓非常重的、只求远看效果。这表明他充分掌握了绘画材料的效能,但这不是人物的刻画。模特儿并不使塞尚发生兴趣,他所感兴趣的仅仅是物质的再现。
仔细看看这幅画,就不可以不承认:塞尚能非常好地掌握这方面绘画的手法,他以青春的 *** 运用着这些手法,塞尚的一个朋友曾说过:"每当塞尚给他的某个朋友画像时,他都很像是为了某种不肯说出来的委屈而向那个人进行报复似的。"对于"僧侣肖像"一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上的局限性和难以控制的魄力来讲,不大概找到比这更好的诠注了。
绘于1872-1873年的"缢死者之屋"给人们展示了塞尚面目一新的作品。他还在使用前些年的浓厚的颜色,不过已使它从属于中间调子。体积感显示出空间的深度,从而肯定了自己的存在,并且变得更为强烈。换句话说,塞尚充分的揭示了体积和空间的关系,把他从毕沙罗那里学来的东西发挥到了极端,把这些物件看作是一种永恒和普遍的东西,造成这一物质世界的一种坚实性和综合性的感觉,结果也就是使他得到了与毕沙罗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塞尚的画上,光还缺乏细致的加工,但这是由于他追求形象的综合性和巨集伟感所造成的。
1874年塞尚还参加了在纳塔尔照相馆举行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该展得到的却是一片奚落与嘲笑,塞尚当然也免不了倍受指责。与此相反,多利亚伯爵却买下了他的"自缢者的房屋", *** 的一位职员维克多·肖盖还成为他的崇拜者和密友,并多次为他当模特儿。
中西艺术的异同!
中西艺术的相同之处:
1、艺术都是表现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如绘画、诗词、文章,都是在象征性的描绘当时的时代。比如中国的绘画形式,有壁画、油画等形式,从战争、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不间断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发展。
2、艺术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性。
无论是诗词、绘画、舞蹈,都是从无到有,从凌乱到完整,这都是在人类的创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种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汉武帝推翻道家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开始,汉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开始成型,汉文化可以说是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升华,影响着华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腊文化:理性主义与原始意识。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热情。还有希伯来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对人内在世界的发现。
2、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戏曲、剪纸、刺绣、绘画、国画、书法等。、
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歌剧、舞蹈、建筑等。
扩展资料: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 ,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没有肌肉紧张地去想,脸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
我以为这两尊思想像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门,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
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
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是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本观点之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所以钱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说过:“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
塞尚被西方人称为近代绘画之父,他为了要描写出苹果的永恒性,苹果在静物台上每每都被观察到已经腐烂,他仍执笔描绘不辍。这是画史上有名的故事,因为他不满足于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样的,中国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图》传流于世,看他用笔的深意、用墨的层次,艺术家鉴赏家大都同意这样的评语:“山川变易,图画长存。”可知地无分东欧亚,时无分中古近代,艺术家对事物永恒的追求是一样的。
塞尚是19世纪的后印象派大师,比他更近的还有1973年才逝世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画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个人手执长竿骑在马上,试以这幅画和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来相比。
一个是13世纪的出家人,一个是20世纪的大艺术家,一个生在亚洲中国,一个生在欧洲西班牙,所画的题材又不相同,然而多么动人深思,因为两幅画摆列在一起,一无舛错,都是要表现他们思想上、心腹中的笔墨淋漓。
德国的大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他画了一只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倾仰得不得了。中国在北宋时,有一位大画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双喜图》上也画了一只兔子,同样之生动。
若把这两只毛兔并列在一起,你就会知道,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现的主旨却完全相同,这使我们倏然体会到,艺术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时间之上。
从罗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的形态表现上,我们先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底色之异,但是在伊斯坦布尔之猫和沈周的猫、塞尚对苹果描绘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图》等的相似,却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术比较》是2008年0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新苗。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的审美理想嬗变,形式语言演化、思潮与批评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对中西美术的比较阐释局限于古典时期,或停留在点与点之间的比较联想,而是从“审美现代性”切入,建构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历史演进双线并行的比较阐释构架。
从中定位、考察了丰富多彩的中西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现象,从而在比较中揭示了中西美术各自的文化品格、语言形态和变革动力特点,以及在现代世界中的交融演变和冲突关系,使比较研究的视角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问题意识。
二是作者的比较研究关注方法论,关注当代思想界的新成果,并力图在美术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发新思考。该书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订不仅添加了新内容,也对整书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更趋完善。
用具体的案例和精练的阐释,对中西美术的典型特征及其演变线索进行了归纳与提炼,是目前本领域相关研究中比较完整而有特点的成果。
梵高卖出的第一幅画是什么
是《红色的葡萄园》。
《红色的葡萄园》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该油画描绘了阿尔农妇采摘葡萄树的景象,梵高特意将葡萄树画成极具表现力的红色。该画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
作品赏析:
普照的阳光、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血红色的葡萄园、热情和精张的色调的炽热。凡·高希望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他的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 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
该幅画呈梵高惯用的深远空间感。他用红色来描绘葡萄树, 极具表现性,与这幅高更的《葡萄园收割》相互呼应。梵高还将画中的阿尔农妇, 画成布列塔尼地方的装扮。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在1887年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梵高在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
开始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年是梵高的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
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
所以,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 想建立“画家之家”。 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阳光的灼烧使梵高精神失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红色的葡萄园》就是在这样得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色的葡萄园
上出油画作品名称是奥塔山丘上的房子作者是立体主义大师谁
立体主义运动创始人 法国画家 乔治·布拉克 《埃斯塔克的房子》环球法语2019-12-08 14:35关注乔治·布拉克(1882一1963),法国画家。与毕加索早期作品属印象派和野兽派。与毕加索合作,直到1914年,共同发起立体主义绘画运动。最早将字母糅合进绘画,将颜料与沙子混合作画和使用拼贴画法。晚年作品包括静物画和风景画,风格渐趋现实主义。他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并且,"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乔治·布拉克在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布拉克的拼贴画创作是从1912年开始的。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拼贴而成的抽象图形,来强化画面的构成效果。他的制作过程越来越简洁、大胆,作品的效果也愈加直接、明了。他从抽象起步,再慢慢地转向具象,在交迭的抽象图形中寻找他的主题。他的拼贴,除了采用纸片外,很少采用其他材料。这种往往被人们视为不具有艺术品质的材料,却给布拉克的"建筑性绘画"创作,带来极大的便捷。《埃斯塔克的房子》1908年,布拉克来到埃斯塔克。那儿是塞尚晚期曾画出许多风景画的地方。在那里,布拉克开始通过风景画来探索自然外貌背后的几何形式。其《埃斯塔克的房子》,便是当时的一件典型作品。在这幅画中,房子和树木皆被简化为几何形。这种表现手法显然来源于塞尚。塞尚把大自然的各种形体归纳为圆柱体、锥体和球体,布拉克则更加进一步地追求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几何化表现。他以独特的方法压缩画面的空间深度,使画中的房子看起来好似压偏了的纸盒,而介于平面与立体的效果之间。景物在画中的排列并非前后叠加,而是自上而下地推展,这样,使一些物象一直达到画面的顶端。画中的所有景物,无论是最深远的还是最前景的,都以同样的清晰度展现于画面。由于布拉克作此画的那个阶段,画风明显流露出塞尚的影响,因而,这一阶段又被称作"塞尚式立体主义时期"。
即兴31号的名画赏析
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派画风的创始人。在他以前,绘画总是与具体的物象相关,不管画家怎样构图、润色、用笔,我们总可以很容易就辨认出其中的客观物象。后来,塞尚的探索使色彩和造型开始变得融合而纯粹,毕加索更是把事物分解得支离破碎,再进行组合。虽然他们都开始了打破物象的尝试,但是终究还是以具体的客观对象为依托,并没有彻底的脱离物象。康定斯基则彻底地突破了这一点,开始让绘画真正脱离现实对象而独立存在,让色彩和形状本身来构成绘画的全部。这种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尝试,据说源于画家两次亲身经历的启示:一次画家去参观印象派画展,当看到莫奈的《干草垛》时,一下子被其中的色彩所吸引,而干草垛作为客观事物的本身已经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了;还有一次,画家从外面写生回来,走进画室时,看到屋里斜靠在墙边的一幅画,形式和色彩无比美丽,光彩夺目,让他大为迷惑。可是,当他走近看时,发现还是他自己的一幅油画作品。而以后再看,却再也没有那种效果,画家认识到是客观的物象损害了画作本身的美丽。通过这两件事,画家开始探索客观物象是否有必要一定要成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幅《即兴31 号》是画家抽象主义风格探索阶段的作品,也是一幅很迷人的作品。画面中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但是,画中充斥着一种迷人的内在的和谐以及律动的旋律,使人看上去赏心悦目。粉红色、橘红色、深红色、黄色、紫色、黑色、翡翠色交织在一起,仿佛都是跳动的音符,在各自的琴键上发出急缓、粗细、高低不同的乐调,那些粗细不同的线条好像乐谱上的重音、停顿、休止符一样。在这幅画上,寻找任何的物象都是不现实和没有意义的,它展示给你的是心灵的情绪和感情的起伏,是一种潜在的、无法言传的精神舞蹈。康定斯基一直致力于把色彩、线条和音乐交融起来,让色彩和线条能像音乐一样,虽然无形无状,却能在画家的安排下,传达出画家深沉的精神世界。画家曾说过:“在音乐上淡蓝相当于长笛;深蓝相当于大提琴;如果更深的蓝色,则是低音提琴了。一般来说,从蓝色的深沉和庄重这点来说,它和管风琴非常相似⋯⋯”可以说在画家的心里,色彩就是活的语言和跳动的音符,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代表着宁静和闲适。当蓝色接近黑色时,它就变成了深沉的,代表庄重和肃穆⋯⋯所以,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康定斯基是画音乐。也就是说,他打破了音乐和绘画之间的障碍,离析出了纯粹的感情,因为缺少一个更适宜的名词,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艺术的感情。凡是愉快地倾听了优美音乐的人,都会承认一种既明白又难以表述的激动。”康定斯基是一位毕生都在追求新的作品表现形式的人,他大胆的抽象主义探索,富于想象、饱含感情的艺术语言,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高更《有水果的静物》【艺术赏析】
高更《有水果的静物》50*61cm 布面油画:1890年瑞士朗玛特博物馆藏 以高更的自负,当他绘制这幅《有水果的静物》时,显然抱有与塞尚试比高下的意图。用来盛水果的高脚盘竟与塞尚画中的一模一样,静物的摆置(包括白色衬布的铺放)也如同出自塞尚之手,只是在色彩运用方面,高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风采。他用绿色和橙色取代塞尚常用的蓝色与红色,背景则涂以他惯用的深赭。前景中两只柠檬以娇艳的明黄色将画面点亮,而置于右后方的画架上,一只巨鸟在画布上闪着幽暗的蓝光…… 创作此画时,高更还身处布列塔尼,然而这幅画所呈现出的热带风情已是如此浓郁。显然,此时的高更已经深谙色彩的搭配之道,并对自已的情趣所在了然于心。对于高更,塔希提已是触手可及了。 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因为高更而闻名于世。在这个椰影婆娑、海风轻拂的岛上,高更以极大的热诚向世人呈现他的梦想家园,呈现一片原始的、野性的、远离现代文明喧扰的纯朴天地。此时的高更在用色上完全摆脱旧有观念的种种束缚,大胆地用色彩来表现自我并构建其独有的意象符号。绘制于1892年的这幅《快乐之歌》是高更在塔希提的早期画作,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狗和红色的河流,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的用色在那个时代可说是惊世骇俗的。还是在1895年3月的那次访谈中,高更坦然告白:“这完全是故意的,也是必要的。我画中的每一特色都经过事前详细的考虑和评估,就像是一部音乐作品一样。从日常生活或自然中撷取的物像,只是创作的引子。我用特定的线条和色彩来安排,从而创造出交响曲及和声。它们在所谓的现实中并没有对应的物体,它们不直接表达任何概念。它们唯一的目的只在于刺激想象力。” 显然,身处塔希提的高更已奏响了现代绘画的先声,将色彩的运用从模拟具体事物转向意象性的处理,进而将审美体验由感受“客观的真实”提升到感受“主观的真实”。
赏析微课堂之圣维克多山(一)
鼎典理念: 让孩子拥有发现美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是法国画家保罗·塞尚于189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作内容 天空是混沌的色块、山峰也只是模糊的轮廓,山脉下面的房屋、田地、树木花草根本无法辨认清楚,只剩下支撑事物本质的形与色,这好比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骨头和骨头的色泽,中间没有衣服的包裹和肉体的依托。创作背景 圣维克多山位于法国南部塞尚家乡的附近。在这幅画里,我们是从一处长着冷杉树的丘陵上向那座山眺望。画中充满了有力的线条,塞尚用这些线条组织了他的画。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艺术鉴赏构图 从《圣维克多山》的构图方式上看,画家并不是要以表现山及山周围的优美景色为主要目的,呈现山的巍峨和高大才是作画的主要思想依据和重点所在。平面以往复的环形围绕着轴心运行,以至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来观察这幅画,都会被整个山体的重心构图所引导。前景的树林,用绿色带和红色及橙黄色来搭配,主要用来映衬主体山峰的整体面貌。山峰的颜色虽然是灰色的,但在树林及其周围金黄色山石等强烈颜色的反衬下,并不会失去视觉上的冲击力,反而会显出它的重点存在。画上仍然有光线的存在,但并不能看出光线的光源在那里,就像从画布的背面透了出来。山峰和周围的景物被凝固了起来,呈现出了一种永恒的尊威。 表现手法 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笔触更加抽象,轮廓线条也变得更加破碎、松弛。色彩漂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的自身特征。画中的每个笔触都是以自身的作用独立地存在于画面之中,同时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统一。画家把客观的现实转化为主观的造型,让画中的理性结构和自己的主张结合成一种永恒的艺术形式。人们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与色彩、自然与绘画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解读,赏析一个艺术作品
首先要了解这个艺术品诞生的年代,这个年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思想主流,那么在这样的思想主流影响下,这个艺术品自然也会流露出这个思想观念的部分。其次,艺术品都有表现的核心特点。如雕塑的形态主要是什么,油画的场景、色彩、手法、意象主要是什么。这决定它反映作者思想的某个主要方面,艺术品表达感情并不是面面俱到的,某一件艺术品是作者某一种情感的集中爆发的体现。最后,要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性格和社会地位、所处环境,以及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态度,或支持或反对,这都会在那时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帮到你。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时有个批评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画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由于他们吸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的色彩上引起了一个重大革新。
二、保罗塞尚:《苹果与橙子》。
油彩;纵74厘米,横93厘米;作于约1895-1900年;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由于画模特儿时人会动,这使塞尚很恼火,所以他多画静物,他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的和谐。
比较有名的有《静物苹果篮子》以及这件作品。塞尚作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艺术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他心目中所谓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他说:“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
三、凡高《向日葵》。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一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另一幅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黑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从他所使用的强烈的色调、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因素,使色彩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四、毕加索《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这幅画是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系列的开始,这幅画是为画家的缪斯女神和情妇玛丽·泰蕾兹·沃尔特创作的。有趣的是,毕加索只用了一天就画完了这幅画,并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五、贾斯珀·约翰斯《国旗》
国旗,美国国旗的绘画已经成为艺术家贾斯珀·约翰斯的杰作,因为自己做的一个梦受到的启发。约翰斯在三种不同的画布上使用油画,蜡纸和新闻纸拼贴。这幅画的旗子有一个蓝色的区域有48个白色的星星和13个红色的白色条纹。事实上,他所使用的新闻纸是精心挑选的。当然,这成为了世界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六、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画家用表现主义的色彩创造了明亮的天空,一个神秘的人在痛苦的尖叫中紧紧地抓住他的脸,独自站在一个码头上。毫无疑问,它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一。有趣的是,画家非常诚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烦恼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