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关于二战经典战役的观后感700字
斯大林格勒战役观后感作为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俄罗斯民族一直有着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文化源流和民族性格。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也通过电影这种复合艺术类型呈现在大银幕上。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一切艺术类型,都带有浓厚的俄罗斯式的诗意,无论浪漫还是华丽,亦或是赤裸裸的残酷。 《斯大林格勒》是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作为俄罗斯早期功勋导演之子,家学渊源的邦达尔丘克在吸收了部分好莱坞电影精华之外,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用俄罗斯美学与诗意来诠释电影这门艺术。这部最新版《斯大林格勒》浓墨重彩,叙事沉稳,充满了俄罗斯电影所独有的特征,深沉而悲悯,即便是在描述一整个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依然充满了希望与同情,令人沉浸其中,久久无法忘怀。 不同于前苏联时期大而全的电影模式,新版《斯大林格勒》以战史上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为原型,从小处着手,刻画了五位身份、背景各异的苏联战士与一名小女孩纯洁的战时爱情,以及他们之间那超越了男女之情的伟大情感。与之相对应,按照好莱坞人性化原则,影片同时也安排了一对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之间的“斯德哥尔摩式”的悲剧爱情,以此作为陪衬。 虽然与时俱进地采用了IMAX3D制式来完成本片,同时在电影细节处也有不少对好莱坞电影乃至华语动作片的借鉴,但是整体而言,《斯大林格勒》还是一部标准的俄罗斯电影。气势恢宏的场面调度,色彩浓郁、华丽得好象油画一般的每一帧画面,以及缓慢却牢牢抓住观众情绪的诗意化叙事节奏,甚至是在表现战争时,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都带有鲜明的俄罗斯文化特征,充满诗意,情感充沛而庄重。 从故事结构而言,《斯大林格勒》完全不同于好莱坞战争大片,以惨烈的河岸攻防战开篇之后,影片迅速转入胶着而又漫长的单兵作战环节,而正是这漫长的过程中,导演娓娓道来,用充满诗意的浪漫笔触,精致地刻画了每一个角色,每一帧画面,直到最后高潮部分的降临。一般观众不容易接受的是,影片在最后高潮部分处理时的反其道而行之,情感和情绪远大于直观的视觉冲击,想要象好莱坞电影那样,享受一顿视觉盛宴的观众,看到这里或许会稍微有些失望,但是沉下心去仔细体会其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话,或许才会更加懂得这部电影。 最后必须多提一句影片中,有关德国军官与俄罗斯女人这条副线。尽管只是展现残酷战争对于人性戕害的副线,但是这条副线或许也提供了最大众化的叙事逻辑。尤其特别的是,整部影片当中,两人之间始终语言不通,操着各自民族的语言,却依然能够在最后达成心灵的共识。那种纠结甚至对立的感情,也更加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伟大的光辉。其中不少的镜头和桥段完全喧宾夺主,极致浪漫,甚至可以单独成篇。
亮剑第三集观后感
亮剑第三集可以说是李云龙的剧情转折点,根据丁伟的暗示,李云龙找到了国民军骑兵营,并派孔捷带领一营去万家镇偷袭。赵政委也慢慢开始理解李云龙的行为。
随着骑兵精锐连长孙得胜的到来,骑兵连开始训练并初见规模。1940年日军增援部队挺进晋察冀,抗日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作战。
日军华北派遣区大队长山崎冶平在一次部队行进中偏离了预定行进方向,偶然发现了我军兵工厂。我军损失惨重,总部发出命令包围消灭长崎大队。并最终派出了386旅独立团。
该剧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
该剧的最大突破在于:把社会潜藏着的传统审美心理变成了现实,把战争题材领域呼唤了几十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掘出了中国式的“巴顿将军”。
电影巴顿将军观后感有关决策
观后感写法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沉静如海》观后感
二战似乎是影片取之不尽的资源,从《巴顿将军》到《珍珠港》,从《美丽人生》到《广岛之恋》,战争是不折不扣的主角,弥漫的烟火,肆掠的轰炸,颓败的废墟,伴着无数的死伤,凄惨的哀嚎,坚定的仇恨…… 《沉静如海》这部影片包括了战争所有的元素,德军占领法国,杀掠、轰炸机、炮声,使得整部影片都沉浸在忧伤的阴霾里。可是,我更喜欢把它定义为爱情片,只是加了一个战争的背景。 女主角妮安娜是个钢琴教师,和爷爷住在海边的房子里,法国被侵占后,德国的一个军官维尔纳被要求住在这里。一切都开始于男军官到女孩家的那天晚上,忐忑而愤懑地不知会来一个怎样的敌国男人,爷爷说:“这个冬天会很冷”,随后妮安娜弹起巴赫的曲子,轻柔悠扬的旋律下走进德国军官,开始了他和她的美丽与哀愁。 许多爱情的相遇都是美丽的,或者温暖的,然后他们的相遇却是水火不容的,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被侵略者,他们不仅仅是平行线不能交汇,而且是向两个方向行走。 然而,他是那么真诚地问候,那么礼貌地道晚安,那么真诚地欣赏着法兰西文化,那么发自内心地厌恶战争,他说:“这是一座有灵魂的房子”。他们相遇在每天晚上,那个漫长的冬季长得让人受不了,也冷得出奇。她的心冰冷,自己的国家正遭受着肆意的掠夺和枪杀,枪炮声下谁都有可能立马见上帝,邻家小孩的兵爸爸何时能归来,学钢琴的犹太小姑娘何时能归来。他的心也不会热,他也想家,也有自己的信仰,也喜欢正义。 她,有尊严地不愿与他说任何一句话,坚持着自己的钢琴事业,同时为那些保卫法国的地下工作者们联动,即便国家不完整了,她还保存着完整的自己。 他,为着自己的’信仰而行动,然而这行为一旦开始,他立刻觉出那不是自己所愿,可是作为德国人的身份已经不容他回避,他必须继续这自己厌恶的所谓事业。 影片的高潮在即将结束时,某天早晨,她弹起凌乱的钢琴声,正准备出门的他被琴声吸引停下脚步,这时,他即将乘坐的军车爆炸,两名德国军官被炸死。这琴声是自他来这里后她第一次弹起,他,原本是个音乐家。 最让人揪心又难受的最后那一幕,他要俄国前线,要来道别前踌躇于门外,有尊严的爷爷第一次说话:“年轻人,请进来。”年轻人的懂礼貌和自省以及艺术气息,其实早已让法国老人折服。 而她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走出大门,已坐上车,她丢了魂似跟出,他走出车来,听着她这一生唯一一次的说话:“再见!”然后,他的车远。 她除了说一句“再见”,还能说什么呢?不禁想起《广岛之恋》里女主角还是个法国少女时被剪光头发,关在地窖里,失所有亲人的疼爱,就是因为他爱上了德国军官。 能说谁对谁错呢?特殊的年代,感情即便再真,那也必须服从于大时代。 导演不是再现战争场面的狼藉和惨痛,却展现给影迷们一个安静的海边之家,一个无比沉静的冬季,这不得不说以静衬动,以小胜大。这一角度,已经不是单纯地记录历史的经过,而是记录下历史带给一代人的情感创伤,不得不说这是到导演的精明之处。 用一场不算爱恋的爱恋来反映战争,实在是高人之举。那留在影迷心中沉痛的伤痕和遗憾,正反映出战争的残忍无比。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有思想有坚持的法国少女,邂逅一位有涵养又正直的德国男子,那该是多美妙的事情啊! 不是海沉默,是海在酝酿下一个波涛汹涌;不是海沉默,是战争让人必须沉默;不是海沉默,其实在海的某处正波澜起伏……
《亮剑》电视剧观后感
古代剑客与人比剑,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保健,死在对手剑下不丢人,纵使有断当场,血溅七步,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 看完《亮剑》,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影片中表现的军人的血性和尊严深深打动了我。客观地讲,“李云龙究竟是土匪还是英雄”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争论。李云龙问题成堆:脏话连篇,过草地违反少数民族纪律,枪毙战俘,为给老婆报仇攻打县城,官报私仇。为了警卫员“魏和尚”对归降土匪下杀手,多次抗命,两次降级,三次复出。有人不禁会说,这是什么军人,什么共产党人,和流氓土匪有什么两样。毋庸置疑,主人公身上的草莽匪气,部分地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高尚、品行建有的英雄光环,但却给人极大真实感,并恰恰因为这种匪气,使他明显地具有了中国传统侠客的印迹:不会惜命退缩、察言观色、随波逐流;对自己占有肝胆相照、相濡以沫;对世俗小人的狗苟蝇营,则嫉恶如仇;及时脱去了军装,李云龙也是生活中的好汉!正因为如此,他超越了传统的英雄之上成为人们心中“男人味”十足的英雄,堪称中国式“巴顿将军”。 李云龙仿佛是为战争而生的。她对战场具有超人感知力,对于稍纵即逝的战机,有警犬一样的嗅觉、鹰一样的锐利和土匪般坚决果敢。他没读过什么军事教科书,从不按军事教条行事,但却能出奇制胜。比如别人打不下的山崎大队,她用“土工作业方式”配以手榴弹使山崎大队全军覆没。他带出了一支战功卓越的部队。一个人人不奋牺牲、奋勇争光的部队;一个有着和他相似性格,如干柴烈火、桀骜不驯的部队;难怪战委赵刚要在敌人扫荡过后,独立团减员三分之二,营级干部仅存一人情况下感慨“我们的战士没有一个俘虏,死也死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都是好样的。老李,你带出了一支铁打的团队,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当骑兵连长在仅剩自己情况下还高喊“骑兵连,准备战斗”。当李云龙病困交加被敌人围困,仍然让“和尚”和他来最后一次冲锋……我们明白了这只部队的性格和生命力。李云龙为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更替,部队的“灵魂”永存。 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纵然敌众我寡,纵然身陷重围,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亮剑精神么是一种团结的力量,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行使出现。一个优秀集体应该具有培育英才的土壤。大到团队整体,小刀每个成员。都豪气当头,饱含着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凝聚力,从而铸就了这个团队亘古不变的.灵魂。 亮剑精神是一种气魄,是面对困境是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精神,是锲而不舍的执着。它让敌人望而生畏,让战友充满信心。 亮剑精神是一种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主动出击、锲而不舍行动力,是一种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霸气。 亮剑精神不仅仅是军魂,还是企业和个人发展壮大精气神。“亮剑精神”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深入各行各业,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扬眉剑出鞘”精神情节。 人的存在很简单,但人的生存却不简单,如同在大一场持久战。我们每天工作和学习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如果退却,就有可能失去机会,被淘汰出局。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把握住身边每个机会,像李云龙那样视困难如草芥,手持利剑,才能突出重围,拥抱成功。“亮剑”精神应该成为一种强大精神支柱,用它来迎接一次次挑战。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甲方乙方观后感
【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下面关于甲方乙方观后感 ,希望可以帮到您!
【篇一】甲方乙方观后感
喜欢这部喜剧,也许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好梦成真”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工作性质,更要让人们了解一种生活态度,珍惜现在拥有的,不要因为拥有就以为有资格说不要,你要明白,丢掉了你所拥有的,你还有什么呢?
想当将军的梦想,想实现不大嘴巴的梦想,想知道被欺负是什么感觉,想当一次穷人,想有房子那么多那么的梦想,都是想有却不曾得到过的,看着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那些兴奋抑或惆怅、感激的表情,其实,真是让人心疼。
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总是不珍惜,不是因为不喜欢,也许遵循的就是眼睛永远看不见眼睫毛这个道理吧,太多的风景遮住了我们的视线,才感受不到身边的温暖最真实。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葛大叔,您太有爱了!
“我现在就想天天抱着龙虾睡觉”知道什么叫得瑟了吧!
“我好像真的爱上你了”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这么说时,我觉得无比浪漫,就像非诚勿扰中舒淇把他的电话丢进了海里,葛大叔有些无奈有些宠溺却没有发脾气温柔的说:“这是我手机,你手机早跟你跳海了。”舒淇告诉他,你也不需要和别人联系了。大叔温柔的亲了自己的爱人,那时我都替她觉得幸福。此生有你,足矣。
甲方乙方,不仅仅是合同中的甲方乙方,更是生活中对待别人的甲乙方,对待生活态度的甲乙方。
【篇二】甲方乙方观后感
九七年贺岁喜剧《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电影,讲述了北京几个热血青年成立了一个叫做“好梦一日游”的“圆梦”公司,通过帮别人圆梦,自己也有所感悟,并最终决定将这项服务办成一个公益事业的故事。
故事情节:以时间为顺序串联起多个小故事,而且这些小故事层层递进,从娱乐到感动,从欢笑到泪水,通过剧中“王老板进村”的娱乐高潮,以及“借房”掀起的感动高潮,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也一同欢笑和感动。
电影线式的叙述方式,结构简单明了,故事情节一目了然,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简单的情节恰巧又是贺岁片所应该具备的。
人物形象:故事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故事递进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姚远、北雁、梁子、书商、厨子等等,可以说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我们通过“好梦一日游”,通过他们平日里的梦想,一下子就进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后感《甲方乙方影评》。比方说厨子,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肚子里藏不住秘密的人。通过他的愿望与经历,我们还看到了他胆小怕事的一面,而他最后那句:这英雄,还真就不是一般人!让人感慨万千。另外还有想尝尝受气滋味的丈夫,为名所累的女明星,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四名主角的人物形象反而要弱一些,主要是因为本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角人物形象停留在“真善美”的层面,探讨的不够深。
画面、细节处理、音乐方面,并不是很突出,但却配合的恰到好处,比如带书商——“巴顿将军”到“营地”的时候,路上想起了气势如虹的`进行曲,而且配合着尘土飞扬的坦克演习,起到了一种讽刺和娱乐的效果。
而对白十分的诙谐幽默,片中的京片子为本片增加了不少娱乐气息和平民气息,而那些充满平民智慧的对白,更是给历来严肃的中国电影带来一股自由、活泼的春风,也使中国人民在辛勤劳动了一年之后,真正得到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放松。
《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又先后导演了《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经典贺岁电影,冯氏幽默可开始真正的深入人心,冯小刚乃至中国电影都一同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远。
【篇三】甲方乙方观后感
1997年过去了,我很想念它,甲方乙方影评。这是电影《甲方乙方》最后的台词,也是我想说的一句话。那时的冯小刚和他的电影,确实让人怀念。
《甲方乙方》催生出了中国电影的贺岁档并正式拉开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大幕,更重要的,这部影片给观众献上了一位国宝级的国民演员——葛优。如同这部电影一样,葛优有一种独特的喜剧天赋,能让观众于无声处听惊雷,同时他身上还潜藏着一股力量,总有那么一刻,他的真诚会叩开观众的心扉。
《甲方乙方》足够有趣,而且紧贴时代脉搏,角色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套用一个最近流行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接地气。《甲方乙方》反映了那个时代,并残留着那个时代的体温。经由这部电影,冯小刚奠定了他后来一系列电影作品的基调:有趣、贴近时代并传播正能量。
片中有两个段落让我心酸落泪,一个是傅彪饰演的丈夫回到家中帮妻子擦脸,另一个是一个丈夫在妻子死后将钥匙交还给葛优。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冯小刚和葛优的贺岁片,我想,从他们最早合作的《甲方乙方》中可以看出答案:逗观众开心,也让大家伙感伤,同时给予观众心灵的慰籍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让子弹飞观后感
刚完成了音乐和特效的《让子弹飞》昨天在京举行首映礼,观看了该片首次在北京的亮相试片。相对前作《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并不难懂,影片给人感觉透着一股狂气,更以镜头、音乐等向《七武士》《用心棒》《巴顿将军》等雄性之作致敬。 黑色幽默 前仰后合 《让子弹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怀十足的“土匪”(姜文扮演)劫持了精明娘气的“师爷”(葛优扮演),一心想伪装成大权在握的县长,好去劫富济贫,没想到碰上了堪称“潮人类”的地方一霸(周润发扮演)这位对手——华语电影三大王牌男星在片中纷纷出奇招讨好观众。身为导演的.姜文让发哥飙英文、说粗话,让葛优形象变得女气、顽皮,让英俊小生陈坤破相……影片的黑色幽默也不少,例如饰演土匪师爷的葛优,阴柔起来笑死人不偿命。有一幕戏,姜文看出师爷和县长夫人关系不一般,借着醉意试探,葛优开始以撒娇来对付,说:“你是要睡我呢,还是要杀我呢?”土匪一惊,声称要先睡后杀,师爷葛优一甩齐耳头发:“那你还是杀了我吧。” 大量段子 重味细节 片中,姜文以大量密集台词挑战观众接受信息的极限,将大量段子和重口味细节塞在两个小时的片子里痛快释放。插入为了一碗凉粉开膛破肚、刀斩首级等限制级画面。试映之前,有工作人员特意提醒,该片节奏跟一般影片“很不同”。又多又快的台词,加上较多的剧情转折,“土匪”姜文和“恶霸”发哥互相频频出招,笑中刚带悲,黑色幽默即涌来。台词最密集、信息量最大的莫过于发哥、葛优、姜文同场飙戏的那一幕:片中土匪姜文携师爷葛优赴鸿门宴,三人各怀心事,葛优装傻充愣,姜文剑有所指,发哥发狠之中捉摸不透,对话中机锋毕露。 戏骨飙戏 看得过瘾 最令人难忘的,是发哥奉献出近年来他最“阴险”的表演:公开场合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底下却大耍手段,害死了不少人。他的嘴皮子里总能冒出各种理论,忽悠手下为他卖命。这次跟姜、葛同台,发哥扬言:“在公在私,我都应对着他们干!”片中,发哥还一人饰演两角,一个恶形恶相,声音吓得死人,一个猥琐胆怯,傻乎乎得几近白痴,两人性格反差很大。这几场戏表现出来的黑色幽默,让观众重温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以及他近年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七龙珠》等片中的喜剧表现。